從「使用與滿足」角度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

2021-01-07 人民網

摘要: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曾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這類節目受眾接受心理的研究也被提上了議程。本文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系統地考察《朗讀者》對受眾娛樂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滿足情況,探究影響受眾接受心理的背景因素,並分析《朗讀者》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朗讀者》;文化綜藝節目;受眾接受心理;使用與滿足

上世紀七十年代,卡茲等人發表了《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文,進一步補充與完善了「使用與滿足」理論,將受眾與媒介的接觸行為概括成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反應過程。本文根據這個模式,結合《朗讀者》的具體實例,對我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展開分析。

一、受眾需求心理的滿足

(一)對文化需求的滿足

《朗讀者》對受眾文化需求的滿足,不僅在於《朗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更在於《朗讀者》在消費社會出現文化身份危機的歷史節點有效地回應了受眾對文化類節目的需要。

《朗讀者》的出現恰逢其時。《朗讀者》有兩大賣點——朗讀和董卿,這兩點都是當下的消費熱點。朗讀意味著讀書,而讀書意味著文化。傳播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引發了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危機,受眾對文化有著巨大的需求,現今,但凡文化類節目,無一不引起受眾的高度關注。而董卿,自《中國詩詞大會》後一炮走紅,成為新晉國民「女神」,因自身的知性、優雅,被大眾賦予了象徵性的意義,成為文化的象徵符號。

被貼上文化標籤、成為文化熱銷產品的《朗讀者》對自身的定位是「文化情感類節目」,雖然《朗讀者》在傳播文學知識、增長受眾見聞方面也有不可忽視的貢獻,但也必須看到它的重點是「文化情感」而非「文化知識」,它對受眾文化需求的滿足方式是營造文化氛圍。《朗讀者》的主題詞是「遇見」「陪伴」「選擇」「告別」「青春」等富有文學性的抽象詞語,每期邀請名人或素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朗讀與主題詞相關的文學作品,加之燈光和配樂的輔助,營造出文化抒情氣氛,使受眾得到文學薰陶,提升了受眾的審美情趣,滿足受眾的文化需求。同時,因為大眾傳媒的「社會公共服務性」和「傳承社會文明功能」,加之央視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朗讀者》作為一種「社會信源」,掌握著文化話語權,「提供了建構文化身份的素材」,並生產、解釋、再生產帶有「視覺一律性」、符合社會普遍審美認知的傳統文化理念,構建共享的意義和文化,從而增強了受眾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滿足了受眾對自身文化認同的需求。

(二)對娛樂需求的滿足

從節目內容來看,《朗讀者》的重點在情感,不論是現場記錄還是節目剪輯,訪談所佔的時間都遠遠超過了朗讀。訪談的內容基本是名人(主要是知名企業家、著名作家、明星三類)或素人講述自己的生活,採用「不尋常人+尋常事」「不尋常人+不尋常事」以及「尋常人+不尋常事」三種模式製造焦點,吸引受眾注意,滿足受眾的八卦心理和偷窺欲;或者引起受眾情感共鳴,使受眾得到一種情感升華、情感宣洩(如感動哭就是一種心靈升華和情緒宣洩)的快感。比如,通過周小林和殷潔這種「尋常人+不尋常事」的模式,滿足受眾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好奇心和幻想;通過許淵衝這位翻譯大家的暗戀小事,觀眾會被許老先生震撼和打動,許老先生在念《別丟掉》時熱淚盈眶,情緒激動,對現場觀眾有很強的情緒感染力,受眾也會從許老的赤子心中得到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升華,得到情緒的宣洩。

從節目的構成要素來看,《朗讀者》在燈光、配樂、舞臺裝飾、剪輯、字幕、專家訪談等各方面都做了精心準備。燈光師是英國專業人士,配樂邀請知名鋼琴家李雲迪等,舞臺裝飾「高雅」,朗讀字幕以「白紙黑字」的方式呈現……與同期的《見字如面》相比,《朗讀者》在音樂、燈光、舞臺設計這些視聽元素上可以說是大手筆、高投入,而這些視覺的和聽覺的要素,都是要對受眾的感覺器官產生刺激,同時作為一種輔助機制,在朗讀者講述自己的故事時,進一步營造抒情氛圍,渲染氣氛,使受眾產生情感共振、情緒起伏,最終實現受眾的情感宣洩,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

二、受眾接受的相關背景

(一)社會因素

中國文化基因覺醒。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自我身份認同感不斷增長,然而與之相對的是傳播的全球化和數位化引發的文化身份危機,全球化傳播逐漸消解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數位化傳播持續壓縮個體生存的時間和空間。在民族身份、自我認同的主觀需求與客觀消解的矛盾中,受眾的中華文化基因被強制性地喚醒並突出地顯現出來。《朗讀者》邀請了大量的受眾耳熟能詳、帶有鮮明中國符號的嘉賓,如倪萍、馮小剛、郎平、余光中;選取了眾多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名家名篇,如《詩經》《紅樓夢》《從前慢》。《朗讀者》在嘉賓和作品的選取上與中國文化基因覺醒的社會背景相適應,同時也踐行了習主席強調的「延續民族文化血脈」。

另一個更為現實的因素在於,過度娛樂化背景下受眾渴求精神文化的回歸。近年來,各大真人秀綜藝節目大火,比明星、拼排場、造話題、蹭熱點、戲劇衝突愈演愈烈,明星被超額消費、感官刺激過度、泛娛樂化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出來,「衛視節目的同質化競爭,無法形成獨特的認知屬性」,高度相似的綜藝娛樂節目大規模泛濫使受眾產生了審美疲勞。走文化路線的《朗讀者》以一種清新的姿態登場,從千篇一律的綜藝娛樂節目中脫穎而出,「萬紅叢中一點綠」,立馬吸引了受眾的注意。

(二)心理因素

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生活給現代人帶來了心理壓力,面對壓力,受眾會本能地逃離,轉向綜藝娛樂節目,在娛樂消遣中得以暫時忘記現實煩惱,甚至把自己代入節目,通過與節目參與者的答題競爭,從綜藝節目所營造的虛擬空間中尋找替代性滿足。受眾「一方面不斷地從充滿娛樂、低俗、媚俗的節目中找尋滿足感,另一方面內心深處又充滿了罪惡感,覺得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無法得到宣洩」,這一矛盾在兼具娛樂消遣性和文化知識性的文化綜藝節目裡得到了解決。《朗讀者》既通過電光聲色以娛樂性滿足了受眾的本能欲望,又通過作品朗讀以文化性增加了受眾的知識積累、滿足了受眾的功利性需求。在娛樂需求和文化需求之外,受眾還存在著模仿欲、偶像崇拜、傳承民族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心理需求。

(三)媒介期待

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受眾在接受文化綜藝節目之前大腦中存在一個「先在結構」,這種「先在結構」是受眾的生活經歷、社會閱歷、教育程度、美學趣味、審美經驗、性格特徵、行為習慣等綜合作用形成的,受這種「先在結構」的影響,受眾在接受文化綜藝節目之前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期待視野。當文化綜藝節目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預期,也就是「視界融合」時,受眾與節目之間會產生共鳴,因此而獲得審美滿足。

而作為審美客體的文化綜藝節目往往充滿了文本上的「不確定性」,這可能會使受眾的「經驗期待視野」在接受過程中遇挫,然而受眾一旦跨過了這個挫折,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更高層面的審美境界,「為豁然開朗的藝術境界而振奮,又為擴充和豐富了『經驗期待視野』而欣悅滿足」,獲得新的感官體驗。

根據受眾媒介期待的特點,《朗讀者》採取陌生和熟悉相結合的模式來滿足受眾需求。《朗讀者》在嘉賓和作品的選取上大多數採用陌生化的方式,但在主持人訪談和作品主旨方面所揭示的卻往往是受眾熟悉的人間真情。

三、不足與缺憾

必須指出的是,《朗讀者》在滿足受眾的文化需求方面存在著三點不足。

一是《朗讀者》的自身定位和受眾的媒體印象之間存在錯位和偏差。根據《朗讀者》對自身「文化情感類節目」的定位,它預設的目標受眾應該重點關注「情感」,關注「者」而非「朗讀」,但現實受眾普遍的心理預期是「朗讀」而非「者」,這種偏差會使受眾在媒介印象反饋調整方面產生消極影響。

二是朗讀者的朗讀水平與作品內涵在多數情況下不對等。朗讀者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專業出身,播音腔很重,朗讀者的情感、語音、聲調遠超過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情感,這是「形式大於內容」;另一種是太不專業,朗讀者地方口音太重,受眾需要看字幕才能明白朗讀者的朗讀內容,這是「形式不足以負荷內容」。形式與內容的不協調,會妨礙文學氛圍的營造,對滿足受眾的文化需求產生阻隔。

三是知識碎片化。這一點也是分歧較大、最為重要的一點。一方面,在工作生活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中,受眾很難長時間對文化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片刻的休閒時間往往成為受眾利用的主體,此外「同樣碎片化的內容形態也為網絡傳播平臺提供著最大兼容性的模板」,《朗讀者》嘉賓間的相關度低、嘉賓訪談與作品之間的關聯性小,使得《朗讀者》的節目內容可以被剪輯成若干的小片段,在間斷性、不連續、耗時短的休閒時間內被受眾瞬間閱讀、理解和記憶,契合了當代受眾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朗讀者》碎片化的特性進一步加劇了現存的社會閱讀困境——碎片化、不系統、不深刻、易忘卻,而受眾在媒介反饋過程中也常常會感到自己浪費了時間,思考能力鈍化,並對節目的慢節奏、表面化提出不滿。

四、結語

《朗讀者》等文化綜藝節目曾經是現象級的存在,而在今天又復歸於沉寂,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對此進行考察,可以看到《朗讀者》在滿足受眾娛樂需求和文化需求上的特點,看到《朗讀者》大熱的社會時代背景、受眾需求基礎和策略手段,看到它在自身定位與媒介期待之間的偏差、節目本身內容與形式的不對等以及知識碎片化的缺憾,從而理解節目「熱冷」的變化,更好地把握文化綜藝節目發展製作的規律。

不過,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還有待學界進一步挖掘,文化綜藝節目也遠未喪失生命力。正如董卿所言:「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的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作者單位:江南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南大學主辦校級課題,項目名稱: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研究——以江南大學為例,項目代碼:1245210232174330,項目編號:2017487Y。

參考文獻:

1.石義彬,吳世文.我國大眾傳媒再現和建構中國文化身份研究——基於數字傳播和全球傳播環境的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05):4-7.

2.曾瑩.傳媒影像中的身體景觀建構及其反思[J].傳媒觀察,2016(03):41-43.

3.過彤,張慶龍.《朗讀者》: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大眾化探索[J].傳媒評論,2017(03):33-35.

4.朱倩漾.接受美學中的電視受眾藝術欣賞觀[J].大眾文藝,2017(14):207-208.

5.劉強.從觀眾的接受心理看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J].齊魯藝苑,2003(04):34-38.

6.邵將.探析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媒介融合環境下的審美突圍[J].電影評介,2017(11):45-47.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學子論文]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突圍
    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電視媒體真人秀節目如何才能突破重圍,重掌輿論影響力的話語權?本文將從「使用與滿足」的角度對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發展進行解析。 「真人秀節目是指由沒有經過專業表演訓練的普通人自願參加的一種活動,而且製作者要在製作者規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規則進行,具有故事化情節化的特徵。」
  • 「使用與滿足」理論視域下的慢綜藝
    《女人有話說》是愛奇藝推出的一檔真實生活探訪體驗真人秀,在「慢綜藝」盛行的時代,《女人有話說》是一次成功的突破,本文以「使用與滿足」理論為視角,分析《女人有話說》是如何滿足受眾心理需求的。因此,一部分受眾開始對琳琅滿目的快綜藝產生了一定厭倦心理,以比賽、搶答、過關為主的快綜藝節目,讓受眾在休息的空閒觀看節目時也倍感緊張,沒有達到娛樂放鬆的目的。然而慢綜藝卻恰恰相反。
  • 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吐槽」式脫口秀節目熱播探析
    三、《吐槽大會》觀眾使用與滿足情況分析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概要 使用與滿足理論站在受眾的立場上,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
  • 關於《中國好聲音》受眾心理的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好聲音》在收視率上的成功,原因在於一定程度上扭轉電視選秀節目的低俗化之風,採取了適應自媒體時代的宣傳策略,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轉型期社會對於公正、平等、真誠等價值觀的召喚心理。但是過於浮躁喧囂的娛樂炒作及「情感秀」影響了節目的真實性和價值引導,過度商業化的運作方式也削弱了節目的生命力。
  • 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
    摘 要:2017年年初,央視《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火爆螢屏,掀起了人們對文化綜藝節目討論和關注的熱潮。其中《朗讀者》以新穎的節目形式,清新的語言風格,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而備受關注,堪稱電視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
  • 綜藝節目:貼近時代生活 推動融合創新 深化豐富內涵
    過去某個階段,一些綜藝節目由於對市場和觀眾的誤讀,曾出現過度娛樂化傾向,對節目現實內涵與價值導向重視不夠。近年來,國產綜藝節目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立足現實、貼近時代,以普通人視角,聚焦時代大變革下的新境遇與新問題;多角度多層次探討家庭、婚姻、情感、職場、心理、教育等社會話題,拓展綜藝節目表現社會現實的廣度、深度和厚度。
  • 2017考研傳播學教程筆記:「使用與滿足」
    第十一章 傳播效果研究   第四節 「使用與滿足」——一種受眾行為理論   「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成員看做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主動性:受眾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動自願接受信息並獲得滿足。因此受眾不會輕易受到傳播者支配。分眾化:受眾具有多、雜、散、匿的特點,每個個體受眾都具有自己的選擇傾向,這就使得受眾分眾化,特定的媒介及信息只適合傳遞給特殊的受眾群體。
  • 攜手四大爆款綜藝,京東超級IP日變革娛樂營銷新模式
    作者 | 蘇秦 來源 | 首席營銷智庫(ID:iyingxiaotong) 聊起近期那些火爆全網的綜藝節目,前有《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後有《創造營2020》最終成團日,選秀綜藝模式逐步覆蓋全年齡階層受眾,受眾的多元化成為火爆出圈的必然。
  • 電影《我不是藥神》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
    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戳中了很多社會底層人的內心痛點,從凡人異事角度勾勒出了我國一段時期的社會鏡像。簡單來說,該影片滿足了觀眾的需求。一、使用與滿足理論概述「使用與滿足理論」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在大眾傳播效果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從《我們的法則》高口碑收官,看視頻網站獨播如何引爆綜藝IP?
    據統計,2016年主流視頻網站已拿下30餘檔(除湖南衛視外)王牌電視綜藝版權中的18檔節目的獨播權,其中愛奇藝更將國內首檔大型實境紀錄節目《我們的法則》的獨播版權納入麾下。從已獨播完結的版權綜藝當中,無論是《極限挑戰2》《極速前進3》等老牌綜藝,還是《我們的法則》《王牌對王牌》這類新鮮面孔,在視頻網站獨播與衛視聯動下,藉由跨媒體平臺的互補優勢,各綜藝節目均得到意想不到的好成績。
  • 手機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
    一、 手機媒體的「使用」理論    (一)傳統「使用」,使用「媒介信息」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美國傳播學者E?卡茨1974年在其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提出的。該理論主要是從受眾的立場出發,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E?
  • 網絡綜藝的價值引導方式及效果分析——以《明星大偵探》為例
    一、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網絡綜藝急需提升價值引導能力 (一)網絡綜藝急需遏制媚俗化傾向 媚俗化傾向,是指媒體以低級趣味的內容和感官刺激的畫面來吸引受眾注意力、迎合受眾獵奇心理的一種信息傳播傾向[1]。
  • 鄉村的味道——淘寶「村紅」直播的受眾研究
    現有的國內外關於網絡直播的學術研究,大都沒有系統地從鄉村直播的角度切入,去探討新興的「村紅」直播下受眾的心理、動機需求以及消費者的媒介接觸行為。本研究主要從「使用與滿足」角度探討受眾心理需求和媒介接觸行為之間的關係。
  • 2020年綜藝製作公司有哪些重點節目資源?
    來源:傳媒內參-指尖綜藝榜2020年,對於綜藝製作公司來說,將是生存與競爭都更為激烈的一年,本文復盤了一線製作公司如燦星、米未傳媒、銀河酷娛、笑果文化、魚子醬文化、日月星光傳媒、歡樂傳媒等在今年的重點項目,涵蓋已播出的以及正在籌備、製作階段的節目(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 名嘴紛紛湧入脫口秀類綜藝節目
    除謝娜外,最近名嘴們的新節目都很受矚目,汪涵加盟網絡綜藝《火星情報局》引關注、何炅主持《拜託了冰箱》受好評、孟非《四大名助》收視不錯、蔡康永高曉松的《奇葩說》點擊率很高,還有消息稱小S、陶晶瑩等也即將嘗試網絡綜藝節目……一時間,「動嘴皮」類脫口秀類綜藝節目集中爆發,它們的「吸睛」能力是不是已經超越了「玩遊戲」類綜藝節目?觀眾為什麼喜歡看名嘴們「鬥嘴」?
  • 文化類節目爆款不斷 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這些嘗試和探索,帶動「傳統文化熱」,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下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但當時電視技巧的使用相對單一,多以主講人的個人口才和獨特講述風格作為表現基礎,傳播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階段是「綜藝形態」傳統文化節目的大量湧現。2013年之後,以綜藝方式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普及的節目開始蔚為大觀,真正成為電視文化的主流形態。
  • 如何助力綜藝C位出道,這幾條爆款法則了解一下
    就是街舞》、《創造101》等各類垂直內容型綜藝井噴而出。面對綜藝節目形式層出不窮,除了強打分眾內容優勢,在營銷層面,眾多網綜節目又將如何吸引受眾眼球,順利晉升為當下網綜市場「流量收割機」?7月3日,由網贏天下網主辦、微博獨家贊助播出的《天方夜談》第10期(總第34期)節目,邀請神谷文化創始人婁理暢,星聯互動創始人兼CEO周罕見,贊意互動高級總監劉慶三位頂級綜藝推手,憑藉在綜藝宣發和品牌營銷領域的豐富經驗及傲人成績,一同揭秘打造爆款綜藝的「獨門秘籍」。
  • 懸疑推理型綜藝節目指南,安利一波腦洞大開real燒腦的綜藝節目
    《明星大偵探》每期節目一共有六位明星玩家,在設置的遊戲劇情中分別扮演「偵探」和「嫌疑人」兩種角色。「偵探」游離於劇情故事之外進行案件分析與偵查,而五位「嫌疑人」當中隱藏著一名真正的「兇手」,只有「兇手」可以說謊。 這個各位都應該比較熟悉,就不做介紹了。
  • 「TA綜藝」初探:什麼才是當代觀眾真正需要的氣質標籤?| 獨家
    導讀:依託針對性目標受眾,在原有綜藝表達的基礎上創造更多變的形態,「TA綜藝」值得更多的目光。「她綜藝」從初期較為溫和的女性心理補償,到愈發獨立的女性話語姿態,實現了從重「秀」到重「真」的過渡。「求異」:存在的姿態可以有很多種「同性視角求共鳴,異性視角求理解。」新時代的觀眾不再執著於平穩的節目風格,而偏愛個性化、極致化的表達。尋求和自己「相同」的「不同」之人,成為「TA綜藝」的心理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