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

2021-01-07 碘碘娛樂

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戳中了很多社會底層人的內心痛點,從凡人異事角度勾勒出了我國一段時期的社會鏡像。

簡單來說,該影片滿足了觀眾的需求。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概述「使用與滿足理論」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在大眾傳播效果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動機出發,把受眾成員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於特定需求和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種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接觸選擇媒介是基於一定的需求或某種願望,當媒介能夠滿足這種特定的需求時,受眾便會主動去接觸媒介。

「使用與滿足」理論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卡茨提出,他的著作《個人在大眾傳播的使用》中將受眾對媒介的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連鎖過程,具體表現為「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日本學者竹內鬱郎後來對這個模式又進行了補充。

在「使用與滿足」理論提出之前,傳播的受眾觀一直處於以「傳者為本位」,受眾是被動獲取接收。

自「使用與滿足」理論始,研究開始轉向受眾研究,強調受眾是基於自己的需求進行媒介選擇,從受眾的能動選擇對「魔彈論」進行了有力駁斥,同時也對之前的「弱效果論」進行了有益矯正。

根據麥奎爾對電視的研究,受眾使用媒介有以下幾大動機,(1)心緒轉換(2)人際關係(3)自我確認(4)環境監測。

二、《我不是藥神》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1)心緒轉換的需要。

《我不是藥神》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而所展示的社會民生問題又是輿論焦點,社會公平、醫療首當其衝。

在首映之前,通過大量的公關造勢,在觀眾心中已然形成對該影片的初識印象。

通過極富人文主義的刻畫,該影片刻畫了若干個社會底層的鮮活人物,包括為了謀生,走私藥物到不惜違法貼錢給病患供藥的程勇;愛自己孩子卻又沒有辦法陪伴的呂受益;從「偷藥」到想回家的「黃毛」;還有為就救女兒被迫做夜場舞女的佳慧,操一口「神父音」英語的劉牧師。

影片雖然取景上海,但是這五位主角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們為生活所迫的經歷,觀眾似乎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某種意義上在這些人物身上完成了自己的心緒轉換,從而產生移情效果。

對於人性的表達,讓受眾的心靈產生共鳴,從而給予受眾精神上的滿足,因此該影片收穫了觀眾的認可。

(2)人際關係的需要。

根據麥奎爾的觀點,人際關係包括兩種,一種是「擬態」人際關係,即公眾對於出場人物、主持人的一種「熟人」或「朋友」的感覺,一種是現實人際關係,通過討論電視節目可以達到融洽彼此關係的效果。

不論是擬態的,還是真實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社會互動的需求。

影片裡的徐崢、王傳君都是觀眾熟悉的影視形象,對於受眾來說,我們天生有著與「名人」互動的欲求,這是人性使然。

再者,在群體壓力的作用下,為了達到認知上的協調,作為受眾,會積極參與到媒介內容的建構中去,以求獲得社交上的資本,防止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失衡」。

(3)自我確認的需要。

根據麥奎爾的觀點,電視節目中的人物、事件、狀況、矛盾衝突的解決辦法等,可以為觀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通過這種比較,觀眾能夠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並在此基礎上協調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影片中衝突戲份主要聚焦在主人公程勇身上,從一個賣印度神油幾乎破產的社會最底層,通過走私抗癌藥,並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團隊,改變了之前落魄的生活,但隨著張長林的出現,第一個矛盾點出現,他考慮到團隊其他人的安全,把進口藥的渠道轉讓給了張長林,自己憑藉之前賺的錢開起了工廠。

而後張長林大幅漲價,直接導致了呂受益因為吃不起藥而不幸離世,程勇變賣了自己的工廠,毅然決定為吃不起藥的那些人提供廉價的藥,第二個矛盾點出現了,他2000元從印度進入進口藥,然後500出售給那些病友們,矛盾的是,他之前是500從印度進入,2000賣出。

如果說第一次矛盾的解決,他考慮的是團隊,那麼第二次矛盾的解決,便是道義。

從程勇的身上,觀眾可以看到人性的美與善,以此自我反省,協調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4)環境監測的需要。

根據麥奎爾的觀點,人需要獲取與自己生活直接或間接的信息,及時把握環境的變化。

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醫療政策的優化一直是我們大多數人最為關注的信息。

影片中超現實的手法,大致呈現了格列寧藥從一開始的天價到最後納入醫保這樣一個歷史脈絡。

這部影片恰好滿足了受眾環境監測的需求,為受眾提供了觀看社會現實的窗口。

影片雖在魔都拍攝,但並非呈現的是繁榮景象,而是多少有些蒼涼,破爛的弄巷、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軟弱、屈從於生活的社會底層,影片中對於場景的描述多多少少有現實生活的影子,或者說觀眾在裡面看到了不願意向外界展露的自己。

此外該影片涉及到了多數影片不願意談及的問題:法理與人情的衝突,法律應該為人民服務,但同時也要捍衛智慧財產權,這在曹警官與他局長的對話中有所涉及。

曹警官更多從那些病人的生存角度考慮,而局長認為法大於情,通過這樣一個細節將法與情的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反映出很多的社會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否,立法存在的缺陷,看病難等等。

影片最後借一位老奶奶的話「我不想死,我只想活著」與奸商張長林的話「你們得的是窮病」形成強烈呼應,發人深思。

好的影片是哭過笑過之後,給我們以反思,《我不是藥神》做到了。

結語通過對影片《我不是藥神》的分析,我們發現它成功做到了心緒轉換、人際關係、自我確認、環境監測四個滿足觀眾需求的點,任何一部好的電影或許都是這樣,給人以代入感,引人深思。

電影所表現的人性的光輝,所傳遞的價值觀能夠去啟迪更多的人去進行自我反省,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與調整。

新媒體時代的技術賦權,受眾傳者與受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他們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他們也在以自己的亞文化在「反哺」著主流文化。

因此充分認識到受眾的能動性在今天尤為重要,我覺得在今天一部好的影片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堅持受眾為本,觀眾的滿意度直接影響著影片的成功與否,真正去思考在社會轉型期,觀眾需要看的是什麼,而不是套路化地機械去複製粘貼,新媒體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得複製黏貼變得幾乎沒有成本,但受眾不是「靶子」,他們是擁有傳播權的權利主體,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創作,自己生產。

其次,堅持內容為王,雖然現在更強調渠道分發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是優質的內容輸出,很難抓住觀眾的眼球。

電影可以從社會現實出發,緊扣時代主題,堅持理性思考與感性表達的結合,從內容上去引起觀眾的共鳴。

最後,影片能夠去彌補現實主義的空缺,強調人文主義的內涵,滿足觀眾內心的精神需求。

但是不是投其所好,而要做到人性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電影原型是什麼 我不是藥神改編自什麼事件?
    進入暑期多部影片將要上映,其中徐崢領銜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近日進行了點映,現場的觀眾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很多網友比較好奇這部電影有沒有故事原型?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一起來看看!
  • 中學生優秀作文:《我不是藥神》電影觀後感,深入體會!
    《我不是藥神》電影觀後感我一個而立之年的大老爺們,看完電影先是默默流淚,可心中的驚濤駭浪實在難以平復,最後居然哇的一聲嚎啕起來。——我是真的被感動了,真的!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太多,但電影可以反映生活,感受生活。
  • 《我不是藥神》臺詞感動了很多人,態度感染了電影行業
    每當看完印度神級電影後,很多人都會反問一句:「中國啥時候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呀」。上周五《我不是藥神》一個由中國真實事件改編,反應社會本質的走心電影上映了。上周六一早在酸棗君的朋友圈裡是徹徹底底被徐崢的大電影《我不是藥神》給刷屏了。隨後酸棗君就和小夥伴約好要一起去欣賞這部神電影,到底是什麼魔力將徐崢這個油膩的中年大叔在一夜之間成為了頂級的「流量小生」。
  • 中國電影的英文譯名《我不是藥神》翻譯成了行屍走肉的活著?
    最近,新出來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火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和朋友圈,現在已經突破13億的票房,再一次祝福山爭哥哥,又在眾多電影裡」C位出道」了。第一部《Dying to survive》——《我不是藥神》那麼《我不是藥神》的英文名字是什麼呢?
  • 繼《我不是藥神》之後,又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上線,真實催淚!
    2018年7月5日上映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一上映就引起了巨大轟動,無數人看完後忍不住淚奔!太好看也太現實,真實又催淚,電影映射出了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現狀和得病後買藥難的困境,在社會上都引起了巨大反響。
  • 電影《我不是藥神》生而為人,活著總是很艱難
    電影我不是藥神的大火,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觸動了所有人,讓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展現在眾人眼前,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生病了,你該怎麼辦?每個人都想活下去,可是活著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活下去是那麼困難。沒有人能保證這輩子,你和你的家人都不會生病,正如電影裡說的那樣,生病了,我只想活下去,有錯嗎?可為什麼就這麼難?
  •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體現了普通人吃不起天價藥
    2018年,《我不是藥神》獲得了30億的票房,可「藥神」的原型陸勇很生氣,他說:徐崢扮演的主角完全破壞了我的形象。這部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圍繞白血病患者這類特殊群體展開,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讓我們感受到沒錢的無助。
  • 我不是藥神:不甘平凡,卻又平凡
    《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導演執導的電影,電影內容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一個神油店老闆賣印度格列寧的事情,由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等主演。我不是藥神,我們只是平凡的普通人,在疾病面前,我們會恐懼,會想要活著。
  • 《我不是藥神》:人生苦短,擇善而從
    《我不是藥神》上映首日票房突破3億,豆瓣得分9.0。這是一部幾乎沒有負面評論的電影。網民們紛紛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表評論,聲稱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看過這麼好的國產電影了。他們都是奔著喜劇片而去,但最後在電影院哭得像狗一樣。
  • 《我不是藥神》好評如潮,原型陸勇不滿:「我不是個藥販子」
    2018年,《我不是藥神》票房大賣30億元,電影評分高達9分,可「藥神」的原型陸勇卻說:「徐崢演的主角破壞了我的形象。」徐崢演得挺感人的啊,「藥神」本人怎麼會有意見呢?電影裡的程勇是個商人,身體健康,但生意失敗,身無分文,後來遇到患了慢粒白血病的呂受益,拜託他去印度找一種治病的替代藥「格列寧」。為了賺錢,程勇親自去了印度,並拿下了該藥的獨家代理,既能賺得盆滿缽滿,又能減輕患者的負擔,後來他甚至以成本價賣藥,但最終因觸犯法律,鋃鐺入獄。
  • 《我不是藥神》裡神像那段是什麼意思?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些鏡頭是多餘的乏味的,累贅冗長的,也可能覺得沒什麼奇怪的,但是在影視劇中,這些電影裡的意象都是有一定意義的,否則不會動用人力物力去布置拍攝這一類場景。假如除去這些神神怪怪的東西的話,這部電影藝術性可能會跌一點。我認為其作用有三點:1.呼應電影主題。
  • 看《我不是藥神》是如何把複雜的情感主題表現出來的
    由青年導演文牧野執導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是近年來少有的書寫當下批判現實並有著深刻力度的影片。電影講述了一位藥店店主走上販藥斂財之道後良心發現並完成其心靈上的自我確證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的故事,揭開了當今社會存在的「天價藥」「看病難」等一系列現實傷疤,展現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的悲慘與無奈,傳達出創作者對社會現實深切的同情與關懷。
  • 畢志飛再撕徐崢,曾表示《我不是藥神》比不上《逐夢演藝圈》
    不僅如此,畢志飛還獲得了2009至2018年國產電影金掃帚「十年最令人失望影片」獎中的「金掃帚獎」。相對於其他獲獎導演的無視,畢志飛倒是坦然地去領獎了。因為這一系列的操作,讓畢志飛更加出名。28日,畢志飛再度上了熱搜。不過他上的原因不是別的,而是他直接開撕徐崢。
  • 動物世界和我不是藥神有什麼差距,看了這些你也許會明白
    電影《我不是藥神》和《動物世界》兩部作品居高不下,各有各的特色之處,但是總體來說,《我不是藥神》略勝一籌。當《我不是藥神》還排在榜首的時候,曾經排在第二的《動物世界》已經有所滑落。現在就這兩部電影來說一下不足和亮點所在,以下僅是個人意見和看法,不代表大眾。
  • 《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14年的藥神經歷
    豆瓣評分9.0《我不是藥神》只因火爆的點映和良好的口碑,電影的上映日期從7月6號8點提前到7月5號零點。到目前為止,在豆瓣有15萬多人給出了9.0的高分。過多的文字,無須贅述,這就是一部優秀的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 《我不是藥神》《盜夢空間》登頂 豆瓣10年代電影佳片榜出爐
    豆瓣近日公開了【2010年代電影佳片榜】,包括了【華語片20佳】、【外語片20佳】、【《電影手冊》10佳】、【《時代周刊》10佳】以及【MetaCritic 50佳】5個版塊,《我不是藥神》與《盜夢空間》分別在【華語片】和【外語片】兩個榜單中登頂,大家不妨看看你喜愛的影片是否出現在了榜單之上
  • 《我不是藥神》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為什麼說沒有劉德華就沒有《我不是藥神》。二零零五年,劉德華出資兩千五百萬,啟動了一項扶持新人導演的「亞洲新星導」計劃,用來資助有潛力的年輕人。當時還沒什麼名氣的寧浩,帶著《瘋狂的石頭》找到劉德華,沒想到劉德華看完直接給了他三百萬。
  • 《我不是藥神》深刻揭露社會問題影片 國人實在沒有必要妄自菲薄
    看了這部已經下載許久的國產高分電影《我不是藥神》。很慶幸沒有浪費我兩個多小時,看了一場足夠精彩和發人深思的影片。不過,要說到《我不是藥神》的獨到之處,還是在於影片的題材與演員的表演上。
  • 我不是藥神講了什麼故事 一部讓你淚流滿面的灰色喜劇
    《我不是藥神》主要講述了什麼劇情?《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雖然是喜劇,但是卻能夠看的你涕淚橫流,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不是藥神》是由真實社會事件改編,講述了一位賣印度神油的店主從印度代購治療慢粒白血病的藥獲得極大利潤,開始販藥斂財之道後良心發現的故事。
  • 《我不是藥神》:8句虐心臺詞之英譯
    有同學可能會問:電影不是有英語字幕嗎,幹嘛還要再英譯一下?嗯,翻譯表達的是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句話在不同人心中會有不同的解讀。正如這部電影的中文名「我不是藥神」表達的是電影黑色喜劇的外殼,而英文翻譯「dying to survive」揭露的是電影現實主義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