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吐槽」式脫口秀節目熱播探析

2021-01-07 人民網

三、《吐槽大會》觀眾使用與滿足情況分析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概要

使用與滿足理論站在受眾的立場上,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2]該理論提出人們媒介接觸行為發生的兩個條件:一是媒介接觸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是否能滿足自己的現實需求的評價,它是在過去媒介接觸使用經驗基礎上產生的。根據媒介印象,人們選擇特定的媒體或內容開始具體的接觸行為。

(二)觀眾對《吐槽大會》的「媒介接觸行為」前提分析

《吐槽大會》作為一檔網絡綜藝,相比與電視綜藝,在媒介印象上有其優勢。首先,由於移動互聯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和發展,觀眾非常方便接觸媒介。其次,在《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等一系列純網綜的開路下,80後、90後通過網絡看綜藝的媒介接觸習慣已經慢慢形成。而由於網絡綜藝在監管上相對電視綜藝要寬鬆許多,網絡綜藝的趣味性、尺度性、娛樂價值都要比電視綜藝大,這些特徵直接形成了觀眾對網絡綜藝的媒介印象。

此外,觀眾對《吐槽大會》的媒介印象還得益於美國Comedy Central頻道的脫口秀節目《Roast》。《吐槽大會》的原型就是《Roast》,其整體的節目設置跟美版大同小異,場上的基本人員配備是6~7位嘉賓+1位主咖+1位支持人+場上觀眾。正是很多觀眾過去對《Roast》的媒介使用經驗良好,他們容易將這種媒介印象延伸到《吐槽大會》上。

(三)觀眾對《吐槽大會》的使用形態與需求滿足

1960年麥奎爾等人以電視為媒介考察了電視節目能夠提供給觀眾的「滿足點」,並將其歸納為心緒轉換、人際關係、自我確認以及環境監測。而這些都可歸納為滿足觀眾的某種需求,娛樂需求、社交需求、信息需求、心理需求等,只是不同的節目側重點不同。那麼,觀眾是如何使用《吐槽大會》來滿足自身需求的呢?

1.娛樂需求

顧名思義,觀眾是為了從節目所提供的娛樂和消遣中得到快樂和放鬆。當下,80後、90後已然成長為社會的主要群體,隨之而來的是繁重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他們需要一種成本最小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獲得快樂。

《吐槽大會》正好以吐槽人和事的方式,通過詼諧幽默的段子,博大家一笑。李誕作為《吐槽大會》的策劃人,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我們做節目的最終是好笑,是為了讓觀眾開心,而不是為了突破尺度。」由此可見,《吐槽大會》就是抓住了「笑」這一節目重點。即便是廣告,它都力圖用搞笑的段子來包裝,而非死板地單向灌輸給觀眾,減少甚至消除觀眾的枯燥感。正是因為搞笑,觀眾可以在疲憊的時候,不需要付出昂貴的時間成本和物力成本,通過觀看節目獲得最直接的快樂。

此外,觀眾關註明星本身就是在追求娛樂。《吐槽大會》的一大特色就是吐槽的主咖是明星,而明星永遠都是觀眾最簡便、成本最小的娛樂消遣。

2.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包括觀眾表達觀點的需求和獲取信息的需求兩個維度。

首先,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會產生自己對節目的看法和感受,他們需要即時的表達。《吐槽大會》的彈幕和微博話題就為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提供了平臺。彈幕的精髓之一就是參與感,無時空距離的社交,觀眾可以在與節目內容融為一體的彈幕上信手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經常能看到「張紹剛你這個不懂脫口秀的胖子」「誕總吐得好!」等內容在彈幕上划過,這些都是觀眾在觀看時最直接的感受。除了彈幕,觀眾也可以在微博上關注「#吐槽大會#」的話題,在話題區發表觀點。例如,《吐槽大會》第二季開設了一個叫做「吐槽吐槽大會」的微博號,把吐槽的權利交給觀眾,讓觀眾參與到節目的討論中。這也是一種有效的觀眾反饋,有利於節目組根據觀眾反饋來調整節目。

其次,觀眾觀看節目也是為了獲取一定的信息。觀眾的差異性決定了觀眾關注點的差異。通過瀏覽彈幕可以看出,有的觀眾看到明星被好友爆料生活私事,才能達到觀看的嗨點;有的觀眾是對脫口秀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感興趣,在彈幕中會討論嘉賓表現的好壞;有的觀眾則關注節目的廣告植入方式;等等。甚至,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之上,有的觀眾還通過節目滿足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3.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尋求精神世界的豐富。由於感情需求更加細緻,觀眾渴望在觀影體驗中獲得某種共鳴或寄託,肯定自己的存在感,增加參與感、安全感等。

首先是尋找存在感與參與感。在《吐槽大會》的彈幕上我們常見「第一」「路過」「一大波吐槽即將來襲」這樣的留言,或者在微博上「吐槽大會」的話題討論區,我們也常看到一些為預告節目的帖子,例如「這期薛之謙要上了好開心」這類的無關痛癢的感慨。這就像是老師在作業上寫「閱」一樣,表示「我知道了」「我看過了」,是一種典型的尋找存在感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彈幕或者帖子完全就是個人觀看狀態的相關信息,例如一些自己觀看的時間、地點、次數、周邊環境等個人信息。這些彈幕或者帖子雖然不是節目內容相關,但是能夠表現出觀眾的多元性和積極的參與性。

其次是尋找共鳴,獲得認同感。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會產生自己的看法,我是否和他人想的一樣?觀眾會產生好奇,會尋找答案。一方面,嘉賓吐槽的時候,觀眾會對比自己與嘉賓的想法。當觀眾和嘉賓想法一致時,觀眾會在嘉賓處獲得認同感。另一方面,觀眾通過刷彈幕,尋找是否有與自己一致的評論。當有很多彈幕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時,觀眾會產生「原來不是我一個人這麼想的,這麼多人都是這麼看的」安全感,認為自己和大家產生了共鳴。此外,正如前文分析,《吐槽大會》也把觀眾彈幕和網友微博評論作為節目的內容,觀眾的評論在節目中被提及時,會產生強烈的參與感與認同感。

四、結語

綜上,《吐槽大會》作為一種「吐槽」形式的脫口秀綜藝,成為現象級的原因不僅僅是在節目設置、節目形式、廣告投放等方面完全從觀眾的需求出發,考慮觀眾的接受情況,為觀眾提供合適的休閒娛樂的內容,更是因為它滿足了觀眾娛樂、信息、喜好、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觀眾對節目的使用與節目對觀眾的滿足之間的雙向轉換使得「吐槽」綜藝能夠抓住大批的網絡觀眾。

參考文獻:

[1] 梁軒.淺析《吐槽大會》熱播原因[J].西部廣播電視,2017(03):84-85.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65.

[3] 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M].曹書樂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五版),2014:253-260.

[4] 何溈薇,姜壯.淺析網絡綜藝節目《吐槽大會》獲取成功的關鍵因素[J].視聽,2018(01):79-80.

[5] 張楠.「吐槽」「奇葩」兩個火爆大會背後:「懟」文化風行[J].公關世界,2017(07):76-78.

[6] 王兵.從《吐槽大會》看網絡綜藝節目的廣告植入特色[J].新媒體研究,2017,3(21):48-50.

[7] 郄曉興,胡麗娟.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下的彈幕流行現象分析[J].採寫編,2017(02):137-138.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學子論文]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突圍
    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電視媒體真人秀節目如何才能突破重圍,重掌輿論影響力的話語權?本文將從「使用與滿足」的角度對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發展進行解析。 「真人秀節目是指由沒有經過專業表演訓練的普通人自願參加的一種活動,而且製作者要在製作者規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規則進行,具有故事化情節化的特徵。」
  • 池子和小國文化,國內脫口秀節目路在何方?
    脫口秀節目演員池子在微博宣布與小郭文化和平終止合同,兩人持續多日的矛盾終於引來句號。小郭文化又失去了一塊招牌,短時間內失去了幾位將軍,很難在短時間內彌補這一差距,將更加困難。國內脫口秀因為《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節目火了,然而我們卻沒想到,國內脫口秀卻在短短幾年內就面臨著重大挫折,將領們損失更多,後勁不足,矛盾凸顯,前路堪憂。國內脫口秀起源於國外,與國外長達百年的歷史相比,國內脫口秀的土壤是淺薄的。
  • 吐槽大會的roast是什麼由來?如何用英文暢聊中國綜藝節目?
    也有人把它叫做綜藝類節目的一個「觀察型」分支——Observational variety shows。萌娃真人秀《放開我北鼻》就是個例子,這種接近紀錄片的拍攝方式通常是想給大家提供一種更緊密貼近的觀察視角,而與其相應的英文表達就是fly-on-the-wall。
  • 泛「脫口秀+」時代,「網感」真的是個偽命題?
    國內的電視脫口秀節目早期多以訪談形式出現,以《實話實說》《藝術人生》《魯豫有約》等為代表,後來又出現了《壹周立波秀》《今晚80後脫口秀》《金星秀》等電視脫口秀節目。   如今,大部分的電視黃金時段已經被棚外真人秀等節目霸佔,脫口秀節目生存空間狹小,處於名副其實的低潮期。
  • 池子退出吐槽大會 微博下網友紛紛留言
    池子退出吐槽大會 微博下網友紛紛留言時間:2019-12-27 17:28   來源:昕薇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池子退出吐槽大會 微博下網友紛紛留言 想必看過吐槽大會的都知道有這麼一對黃金搭檔李誕和池子。
  • 李誕吐槽甄子丹 在網友的千呼萬喚下第二期終於回歸《吐槽大會》
    李誕吐槽甄子丹 在網友的千呼萬喚下第二期終於回歸《吐槽大會》時間:2019-12-09 10:21   來源:青春娛樂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李誕吐槽甄子丹 在網友的千呼萬喚下第二期終於回歸《吐槽大會》 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笑果文化傳媒聯合製作的喜劇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第四季,
  • 脫口秀:是笑點還是淚點?
    平臺上擁有S資源的《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負責推動脫口秀發展的「使命」,在結束的《脫口秀大會第2季》節目中,玩家已經為他們的俱樂部玩了多次call,作為小眾文化的脫口秀,下一個李誕可以孵化嗎?脫口秀生態能否健康持續發展?這一次,文娛價值官結合雲合的數據統計數據為您解讀。
  • 《脫口秀3》,為什麼走紅的是「李雪琴」們?
    《脫口秀3》參賽的50位選手中,女性選手佔總名額不到1/3,而這已經是《脫口秀》系列三季以來,女脫口秀演員人數最多、佔比最大的一次。首輪50進25搶麥突圍賽後,只有王思文、楊笠、Norah、李雪琴、趙曉卉及雙胞胎顏怡、顏悅6組選手挺進下一輪,節目中女脫口秀演員數量幾乎降至1/5。最新一期半決賽決出的10強選手裡,只剩下李雪琴、楊笠、雙胞胎顏怡、顏悅三組女性選手。
  • 多模態視角下《金星秀》的話語傳播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從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視角,通過分析語言符號、非語言模態、舞臺場景等多種符號如何共生意義,來探討這檔電視節目如何實現話語內容和節目價值觀的有效傳播。 多模態互動分析理論認為,人類的互動是通過言語、距離、身體姿勢、頭部動作、坐姿、手部動作、場景布局、印刷品、音樂等模態的多種協同使用來進行的。電視節目作為典型的動態多模態視頻語篇,其動態性在於時空的變化,既在持續的時間裡呈現畫面,又在畫面空間上展示形象,多模態性在於它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的藝術,由多種符號資源如言語、體態語、圖像、文字、旁白、音樂、音響等互動共同產生意義。
  • 自媒體時代網絡脫口秀節目的「五W」分析——以《羅輯思維》為例
    關鍵詞:網絡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傳播特色 自2012年3月高曉松知識類脫口秀節目《曉說》(後更名為《曉松奇談》)開播以來,網絡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製作精良、影響力巨大的視頻自媒體脫口秀節目,如評論類脫口秀《以德服人》《凱子曰》,情感類脫口秀《蘇岑女學館》,知識類脫口秀《羅輯思維》《某某人知道》等,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羅振宇的《羅輯思維》。
  • 喜歡李雪琴脫口秀的,都是俗人?
    《奇葩說》《脫口秀大會》《火星情報局》融合了小品、真人秀、演唱等藝術形式,屬於網絡綜藝脫口秀。網絡綜藝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火了起來。火在哪裡?脫口秀往往把視角和觸覺伸到市民日常生活中去,關注他們的喜樂哀愁、大事小情,在表達方式上,以淺、白、俗為要求,這樣既易於市民親近,也便於在市民中傳播。
  • 「脫口秀一姐」金星三日不見,成了廣場舞的帶頭人?
    正在安徽衛視熱播的中國原創廣場舞推廣節目《一起來跳舞》自開播以來就備受關注,6月9日播出的第三期中更是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不僅收視率領先同時段其他衛視節目,播出當晚微博熱度也是一路飆升,超1億人次探討節目話題。
  • 脫口秀下的沉默與喧囂
    這幾年飛速竄紅的娛樂節目,除了各大廠的選秀,便是雖然不溫不火,但卻始終固定吸引著網民上線討論的脫口秀節目。百度百科對於「脫口秀」的定義是:脫口秀(美式英文:Talk Show,中文名字是英文之音譯),亦稱為談話節目,是指一種由觀眾聚集在一起討論主持人提出的話題的廣播或電視節目。
  • 《腦大洞開第二季》、《吐槽大會第三季》三個讓人很期待的綜藝
    4月29號,《嚮往的生活》第二季第二期發布了第三期的預告,張紹剛、池子、李誕「脫口秀男團」做客蘑菇屋,不由得讓人想起他們的另外的三個綜藝《腦大洞開》第一季的熱播,各種腦洞問題,各種腦洞大開的回答,腦洞大開的腦洞少年大張偉和大鎖,真的很令人期待。第二季,祈求來點來。
  • 《脫口秀大會》霸榜熱搜,品牌迎來笑點營銷黃金期
    脫口秀從水土不服到真香時代若簡單地以視聽感官刺激而言,語言類節目相對與其他類型綜藝類型而言的確遜色不少。沒有快綜藝裡充滿刺激的競賽、淘汰,美輪美奐的燈光造型與趣味遊戲;也不同於慢綜藝將視野放到工作以外的田園牧歌式生活嚮往。
  • 李誕們向左,脫口秀向右-虎嗅網
    雖然李誕現在每周還在《吐槽大會》裡亮個相,但是,但凡通過這檔節目後主動了解過脫口秀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節目離真正的 stand-up comedy 已經越來越遠了,哪怕和它自己的第一季相比。現在的《吐槽大會》從嘉賓本身的爭議程度,到內容和段子的尺度和質量,都遠不如早期請來周杰、曹雲金那幾期帶給觀眾的感受驚豔。
  • 「脫口秀一姐」金星三日不見,成了廣場舞大媽們的帶頭人
    可能是為了滿足吃瓜群眾看吐槽的需求,《一起來跳舞》還特別推出了《金星有話說》板塊,講述了幾個外貌酷、行為酷、思想酷的老年人,鼓勵中老年人要打破年齡的束縛,雖然這段脫口秀只有短短幾分鐘,卻給人一種恍惚的穿越感。
  • 從「使用與滿足」角度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
    摘要: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曾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這類節目受眾接受心理的研究也被提上了議程。本文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系統地考察《朗讀者》對受眾娛樂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滿足情況,探究影響受眾接受心理的背景因素,並分析《朗讀者》存在的不足。
  • 橫空出世的李誕:吐槽的背後是青年人的集體狂歡
    《吐槽大會》將以往公眾認知裡的名人大咖設為被吐槽圍攻的對象,類同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對階層、長輩、領導等權威標籤,秘而不宣地反抗;李誕每句出其不意的毒舌,也是受眾暗地對外在壓抑的顛覆和反詰。年輕人在屏幕裡獲得一種將理想與現實的割裂無限縫合的契機,而節目本身便是為他們營建這場集體狂歡的平臺。「狂歡節是平民按照笑的原則組織的第二生活,是平民的節日生活。」
  • 沈騰徐崢撞臉是徐崢的源頭,羅永浩是脫口秀節目的發起者
    沈騰徐崢撞臉是徐崢的源頭,羅永浩是脫口秀節目的發起者,這顯然是他的源頭在上一期中,《脫口秀大會》領導人加入了沈騰和徐崢,這既令人驚訝又出人意料。沈騰太搞笑了,把全場都炸了,可惜他不是脫口秀演員,否則他會是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