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導論》是新聞傳播學考研的參考書目之一,它闡釋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現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論的系統性,對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以及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領域中的主要理論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闡述、分析和梳理。本書內容比較多,知識點比較散,因此在衝刺階段的複習擁有一本複習筆記是很必要的,下面是傳播學教程複習筆記。
第十一章 傳播效果研究
第四節 「使用與滿足」——一種受眾行為理論
「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成員看做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一、受眾的傳媒接觸動機和使用形態
(一)、對廣播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的研究
赫卓格,美國
三種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們喜愛知識競賽節目:競爭心理需求、獲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評價的需求;
肥皂劇既可以娛樂大眾也可作為人們生活的教科書。受眾的動機多樣;
(二)、對印刷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的研究
B·R·貝雷爾森 《讀書為我們帶來什麼》
讀書的動機包括實用、休息、誇耀、逃避等;
報紙有6種利用形態即獲得外界信息消息的來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息的手段,獲得社會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讀報本身的目的化(習慣)
(三)、對電視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的研究
D·麥奎爾
電視節目的功效包括:
心緒轉換效用—節目可提供休閒和娛樂;
人際關係效用—擬態、現實;
自我確認效用—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
環境監測效用—獲取信息、把握環境變化
人們接觸媒介都是基於一些基本需求進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娛樂需求、社會關係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二、傳媒接觸的社會條件因素
卡茲《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
日本,竹內鬱郎的 「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的含義:
1.人們接觸媒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和個人心理起源。
2.實際媒介接觸行為的發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媒介接觸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滿足自己的現實需求的評價,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觸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
3.根據媒介印象,人們選擇特定的媒介或內容開始具體的接觸行為。
4.接觸行為的結果可能有兩種,即需求得到滿足或沒有得到滿足。
5.無論滿足與否,將影響到以後的媒介接觸行為,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改變對媒及的期待。
對使用與滿足研究的評價:
一改傳媒角度為受眾角度,通過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及其滿足的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開創了從受眾角度出發考察大眾傳播過程的先河。
使用與滿足研究把能否滿足受眾的需求作為衡量傳播效果的基本標準,這個視角具有重要意義:
1.認為受眾的媒介接觸是基於自己的需求對媒介內容進行選擇的活動,這種選擇具有某種「能動性」,有助於糾正大眾社會論中的「受眾絕對被動」的觀點。
2.揭示了受眾媒介使用形態的多樣性,強調了受眾需求對傳播效果的制約作用,對否定早期「子彈論」和「皮下注射論」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眾傳播對受眾具有一些基本效用。矯正大眾傳播的無力性的「有限效果論」理論。「適度效果」理論。
局限性:
1、過於強調個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為主義和功能主義色彩較濃;
2、脫離開傳媒內容的生產和提供過程,單純地考察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眾與傳媒的社會關係。
3、指出了受眾的某種能動性,但這種能動性是有限的,僅僅限於對媒介提供的內容進行「有選擇地接觸」的範圍之內,因而不能反映受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有著傳播需求和傳播權利的主體所具有的能動性。
版權及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