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上一篇我們講了什麼是傳播,傳播小吃街|《傳播學教程》導讀02 傳播以及傳播學。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傳播的類型。《傳播學教程》中為我們介紹了五種基本的傳播類型: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由於篇幅原因,這篇筆記我們先講前兩種。
推文字數6114字,字數較多,可選擇添加學姐微信索取「文件pdf」版本。微信見底部二維碼
【大橘】:首先,人類傳播是一個綜合的系統,是由各種不同類型的傳播活動組成的,我們要了解的這五種傳播類型,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和交織,但同時又有各自的特點,相互區別。每種類型的傳播活動都是社會傳播系統的一部分,正如海洋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組成了整個生態系統一樣,不同類型的傳播活動的總體運動,構成了整個社會傳播系統的運行。
一、人內傳播
人內傳播(小名:內向傳播、內在傳播或自我傳播),顧名思義,就是屬於人體內部的傳播,但不能僅僅將它理解為個體自己就能完成的傳播,人內傳播也需要與外界發生聯繫。
定義:人內傳播指個人接受外部信息並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也就是說,個體需要先從外界獲取信息,然後在其人體內部進行消化,並且可以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
人內傳播是一切社會傳播活動的基礎。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社會是由作為意識和行為主體的個人組成的;其次,人與外部環境保持著普遍的聯繫,因此要進行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以及大眾傳播,都離不開人內傳播。
1. 人內傳播的過程與結構
個體能夠進行人內傳播,與人體本身的生理機制有關,人體本身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傳播系統:
信息接收裝置(感官系統)——信息傳輸裝置(神經系統)——記憶處理裝置(大腦)——輸出裝置(發聲等表達器官以及控制這些器官的肌肉神經)
2. 作為能動的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人內傳播
以上是從生理層面來理解人內傳播的過程,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作為能動的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人內傳播。(也就是人內傳播的社會性)
動物受到外界刺激也會作出反應,但這種簡單的生理上的刺激反應不能稱之為人內傳播(這個初中生物課應該學過),而人是具有意識的,可以進行思維活動的。高中政治學過,人的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勞動和社會的產物,勞動還推動了語言的產生,人們運用語言來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從這個層面上說,人內傳播是具有社會性的,人內傳播區別於其他動物體內傳播的根本特點就是能動的意識和思維活動。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人內傳播的主要環節和要素為:感覺、知覺(感覺的集合)、表象、概念、判斷、推理。另外,人的感情和複雜的心理活動也會對人內傳播的過程和結果,而感情和思維活動也是在實踐中產生的。
綜上,(1)人內傳播是人體內部的信息處理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孤立的,它的兩端都與外界保持著聯繫。作為一個個體系統,它的輸入源泉是外部環境,輸出的對象也是外部環境。
(2)人內傳播本質上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反映,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實踐性。
(3)人內傳播是對外部世界積極能動的反映。
(4)人內傳播是其他一切傳播活動的基礎。
3.作為社會心理過程的人內傳播
任何一種傳播都具有雙向互動性,人內傳播不僅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而且具有明確的互動機制。由於人內傳播是個人體內的信息傳播活動,是人的自我意識主導的傳播活動,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自我意識來了解人內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性。
關於「自我」的看法,不同的流派是不同的,近代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社會聯繫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互動性,而自我的社會性和互動性也體現了人內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性。這裡我們要重點了解幾個與自我相關的理論。
(一)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庫利: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代表作:1902年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
鏡中我理論:(1)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2)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種聯繫包括三個方面: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像;關於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像;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3)在這其中,前兩項只有在與別人的接觸中、透過別人的態度才能獲得。庫利認為,"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4)一般來說,這種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於他人傳播的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個人的"鏡中我"也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5)除自我認知外,相互認知也是確立有效的社會協作關係的重要條件。
【大橘】:比如「我」是導師眼中的勤奮娃兒,朋友眼中的沙雕,我與別人進行的聯繫越多,越能夠了解到別人對我的印象和評價。這裡庫利特別強調了初級群體,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協作更多的是與關係親密的人建立的,所以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也更多的來自於這些人對我們的認知和評價。(你也可以理解為,不那麼重要的人我根本不care,這些人怎麼想我也雨我無瓜,反正也沒啥交集)
(二)米德的主客我理論
米德: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最早從傳播角度對人的自我意識及其形成過程進行系統研究。
主客我理論:(1)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即主我與客我。主我是意願和行為的主體,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具體體現出來;客我是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性的體現。主我是對客我的反映。(2)自我是在主我與客我的辨證互動中形成、發展和變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為反應表現出來),客我是內容(體現社會關係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客我可以促使主我發生新的變化,主我也可以改變客我,兩者的互動不斷形成新的自我。
【大橘】:比如你在導師眼中是一個勤奮乖巧的學生,這是他對你的角色期待,即客我的一個方面,於是你在導師面前可能會不自覺地表現得勤奮乖巧來滿足他對你的角色期待,這就是客我對主我的影響;然鵝可能真正的你並不是特別勤奮好學,有一天你的不學無術被導師發現了,你懶惰的行為使他對你產生了新的認知,這就是主我對客我的改變。因此自我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會隨著主我與客我的互動不斷形成新的自我。
主我與客我之間互動的介質就是信息,即「有意義的象徵符」。啥叫有意義的象徵符呢,可以是音聲的,也可以是形象的,這個有意義的象徵符不僅能夠引起他人反應還能夠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應。作為人內傳播的思考活動就是通過有意義的象徵符來進行的。
(三)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
布魯默: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的主要倡導者和定名人,米德的學生,代表作1969年《象徵互動論》。布魯默的思想受到了米德的思想影響。
自我互動理論:(1)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即自我互動。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將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認識對象的同時,也把自己本身作為認識對象。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認識自己,擁有自己的觀念,與自己進行溝通或傳播,並能夠對自己採取行動。(2)自我互動在本質上說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的內在化,也就是與他人的社會聯繫或社會關係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3)自我互動並不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在頭腦中的簡單再現,而是具有獨自的特點。在自我互動過程中,人腦會出現關於他人期待的印象,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義,個人會考慮這些期待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但個人不是原封不動地接受這些期待的,在人內傳播的過程中,個人會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能動的理解、解釋、選擇、修改、加工,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加以組合。經過這個過程的他人期待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我,而是一個新的行為主體。
【大橘】:很多同學分不清楚鏡中我、主客我以及自我互動這三個理論。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強調人是如何通過他人來認識自己的,揭示的是人際傳播如何影響自我觀念的形成;米德的主客我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庫利的啟發,但主客我理論另外指出主我與客我之間存在互動,並通過互動不斷形成新的自我的過程,從心理層面揭示了個人社會化的過程;而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與主客我理論一脈相承(畢竟師徒),但他更強調的是自我能夠對頭腦中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修改,側重於符號的互動。
通過這三個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來社會傳播與個人的自我的關係,也就能夠進一步理解人內傳播對個人的重要意義,通過人內傳播,個人可以在與社會、與他人的聯繫中認識自己,並通過改造實現自我發展。
4.人內傳播的一種形式——內省式思考
內省即自我反思,是人內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分為兩種:長期的和短期的。
(1)日常的、長期的自我反思活動,目的:完善個人品德與行為,特點:長期目標性和連貫性;(2)短期的自我反思活動即內省式思考,目的:解決現實問題。
【大橘】:內省式思考是在我們遇到新問題新狀況時可能會出現的一種人內傳播活動。因為之前沒有遇到過同樣的情況,在既有經驗無法幫助我們迅速做出判斷之時,我們就會開始進行內省式思考。比如每天都坐616路車上學,突然今天車改道了,既有的行為方式自然也就不適用了,我就要開始思考該怎麼去學校,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內省式思考。
特點:(1)內省式思考不是封閉的過程,而與周圍社會環境、他人有密切聯繫。比如車臨時改道我會去分析和推測別人是怎麼考慮的,他們會怎麼做,然後對照自己做出相應決定。因此,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重新構築自我與他人關係的過程,是一個社會過程。(這說的是橫向的社會過程)
(2)內省式思考同時還是一個將過去與未來聯繫起來的、縱向發展和創造的過程。側重的是個人關於該問題的社會經驗和知識積累(作為有意義的象徵符而保存在頭腦中的記憶信息),比如我會想,除了公交還有什麼方式能夠幫助我到達學校,並對這些信息的意義重新解釋選擇、修改加工,創造出與新狀況相適應的新的意義和行為。
上述特點也適用於人內傳播,體現了熱內傳播不是孤立的封閉的和絕對「主觀精神」的活動,而是一個與人的社會實踐相聯繫的活動。人內傳播本質上是對人的社會關係性和社會實踐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並會對現實社會關係和社會實踐產生巨大影響,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5.個人信息傳播的基模理論
基模(schema):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原為研究兒童成長和認知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概念,後被應用於教育學、信息處理與傳播學研究中。定義:指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或稱心智結構、認知或認知引導結構。日本學者稻葉哲郎的定義:人們在處理新信息或認知判斷你新事物之際所使用的「知識的集束」。
特點:(1)基模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之一,但隨著人的成長可以發展改造;(2)基模是一種知識分類體系,呈層化結構,類似於一個樹形圖;(3)基模是知識的集束或有機的聯合;(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們遇到新的信息時,通過動員和組織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補足新的要素來進行處理、對新信息的性質作出判定,預測結果。因此一般認為基模具有預測和決策控制功能。
分類:人物基模、事件基模、角色基模等。
基模的應用對我們認識、判斷和行為的反映起著重要制約作用。
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基於基模理論的信息處理過程模式:1973年,美國學者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在《認知與信息處理過程的基模理論》中提出的一個信息處理過程模式。
詳盡分析可能性理論:社會心理學家理察佩蒂提出。認為每個人都會以兩種不同方式處理信息,一是核心路徑,一是邊緣路徑。核心路徑:較為詳盡、嚴謹的思考來處理信息,多出現於個人與信息涉及的問題關係密切、有較強烈認知需求或較強責任感,並具備相應認知能力。邊緣路徑:較為簡單粗略的方式來處理信息,與核心路徑的情況相反。
基模與個人信息處理過程研究的相關成果在效果研究中也有所涉及,後續我們會講到。
二、人際傳播
定義: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兩個個體系統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
人內傳播是個人體內的信息傳播活動,是一個行為主體(個人),而人際傳播則是兩個行為主體之間的信息活動。人際傳播是一種最典型的社會傳播活動,也是人與人社會關係的直接體現。
1.人際傳播的動機
人際傳播是社會生活中最直觀、最常見、最豐富的傳播現象。那麼為什麼人們要與他人進行人際傳播?因為個人要生存發展,必須了解環境變化,以此調節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環境。
動機:(1)首要動機和目的是獲得信息(這種信息交流有正式的,如諮詢和解答與非正式的,如你和盆友瞎聊天);(2)建立與他人的社會協作關係也是一個基本動機;(3)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這也是與他人建立社會協作關係的一個前提,要了解自己和他人,並讓他人也了解自己)(4)滿足基於人的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比如心情不好和朋友傾訴,調節個人心理狀態也是人際傳播的一個重要功能)
【大橘】: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涉及與他人合作完成工作,那麼我們需要對自己和他人做出客觀的評估,才能使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都得到恰當發揮,實現效率最高化。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和傳播中形成的,那如何實現客觀自我認知呢,上面講到的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2.人際傳播的特點和社會功能
人際傳播大致分兩種:面對面的傳播和藉助某種有形的物質媒介(電話、微信)。
人際傳播的特點(特別是面對面傳播):(1)傳遞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靈活,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2)人際傳播的信息的意義更為豐富和複雜(需要聯繫傳播情境);(3)雙向性強,反饋及時,互動頻度高。正因如此,人際傳播是一種高質量傳播;(4)與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相比,人際傳播屬於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表現在雙方關係成立上具有自發性、自主性和非強制性,人際傳播是建立在自願和合意基礎上的活動,相對自由和平等。
人際傳播的功能:
對社會(三重要):(1)社會成員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2)實現社會協作的重要紐帶;(3)傳承社會文化的重要工具。
傳播學對人際傳播社會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際傳播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人際傳播對大眾傳播效果的影響。
對個人: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重要途徑。
3.人際傳播與自我表達
前面說過自我認知與相互認知是人際傳播的基本動機之一,那麼如何讓別人能夠充分了解和評價自己呢,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充分的自我表達。
自我表達的方式:(1)語言,包括聲音語言(自我表達最基礎的載體)和書寫語言;(2)姿態。狹義:手勢和身體的各種活動姿勢;廣義:還包括表情、神色等。日本學者船津衛,體態的五種功能:強調語言;補充語言;代替語言;控制語言;表達超語言的意義。(3)外觀形象。包括身高、體形、臉型、髮型等身體特徵。
自我表達與社會價值規範:自我表達並不是個人孤立的活動,而是與他人和一定的社會價值或行為規範相聯繫的,應該符合一個社會普遍認可的真善美價值尺度。否則不但不會收到好的傳播效果,還會招致誤解和造成個人的社會孤立。
本章節的內容比較基礎,大家需要重點理解和記憶的就是人內傳播涉及到的三個理論,其餘部分以理解為主。下篇我們將會講到群體傳播、組織傳播以及大眾傳播。
有任何學術問題,都可添加下方微信諮詢
也可選擇關注學姐們的微博,分享生活,交個朋友
Nikki學姐:Nikki0206
大橘學姐:智齒拔掉了
下周一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