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小吃街|《傳播學教程》導讀03 人類傳播類型(上)

2021-01-07 總裁地下室

寫在前面:上一篇我們講了什麼是傳播,傳播小吃街|《傳播學教程》導讀02 傳播以及傳播學。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傳播的類型。《傳播學教程》中為我們介紹了五種基本的傳播類型: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由於篇幅原因,這篇筆記我們先講前兩種。

推文字數6114字,字數較多,可選擇添加學姐微信索取「文件pdf」版本。微信見底部二維碼

【大橘】:首先,人類傳播是一個綜合的系統,是由各種不同類型的傳播活動組成的,我們要了解的這五種傳播類型,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和交織,但同時又有各自的特點,相互區別。每種類型的傳播活動都是社會傳播系統的一部分,正如海洋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組成了整個生態系統一樣,不同類型的傳播活動的總體運動,構成了整個社會傳播系統的運行。

一、人內傳播

人內傳播(小名:內向傳播、內在傳播或自我傳播),顧名思義,就是屬於人體內部的傳播,但不能僅僅將它理解為個體自己就能完成的傳播,人內傳播也需要與外界發生聯繫。

定義:人內傳播指個人接受外部信息並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也就是說,個體需要先從外界獲取信息,然後在其人體內部進行消化,並且可以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

人內傳播是一切社會傳播活動的基礎。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社會是由作為意識和行為主體的個人組成的;其次,人與外部環境保持著普遍的聯繫,因此要進行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以及大眾傳播,都離不開人內傳播。

1. 人內傳播的過程與結構

個體能夠進行人內傳播,與人體本身的生理機制有關,人體本身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傳播系統:

信息接收裝置(感官系統)——信息傳輸裝置(神經系統)——記憶處理裝置(大腦)——輸出裝置(發聲等表達器官以及控制這些器官的肌肉神經)

2. 作為能動的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人內傳播

以上是從生理層面來理解人內傳播的過程,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作為能動的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人內傳播。(也就是人內傳播的社會性)

動物受到外界刺激也會作出反應,但這種簡單的生理上的刺激反應不能稱之為人內傳播(這個初中生物課應該學過),而人是具有意識的,可以進行思維活動的。高中政治學過,人的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勞動和社會的產物,勞動還推動了語言的產生,人們運用語言來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從這個層面上說,人內傳播是具有社會性的,人內傳播區別於其他動物體內傳播的根本特點就是能動的意識和思維活動。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人內傳播的主要環節和要素為:感覺、知覺(感覺的集合)、表象、概念、判斷、推理。另外,人的感情和複雜的心理活動也會對人內傳播的過程和結果,而感情和思維活動也是在實踐中產生的。

綜上,(1)人內傳播是人體內部的信息處理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孤立的,它的兩端都與外界保持著聯繫。作為一個個體系統,它的輸入源泉是外部環境,輸出的對象也是外部環境。

(2)人內傳播本質上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反映,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實踐性。

(3)人內傳播是對外部世界積極能動的反映。

(4)人內傳播是其他一切傳播活動的基礎。

3.作為社會心理過程的人內傳播

任何一種傳播都具有雙向互動性,人內傳播不僅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而且具有明確的互動機制。由於人內傳播是個人體內的信息傳播活動,是人的自我意識主導的傳播活動,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自我意識來了解人內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性。

關於「自我」的看法,不同的流派是不同的,近代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社會聯繫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互動性,而自我的社會性和互動性也體現了人內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性。這裡我們要重點了解幾個與自我相關的理論。

(一)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庫利: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代表作:1902年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

鏡中我理論:(1)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2)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種聯繫包括三個方面: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像;關於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像;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3)在這其中,前兩項只有在與別人的接觸中、透過別人的態度才能獲得。庫利認為,"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4)一般來說,這種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於他人傳播的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個人的"鏡中我"也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5)除自我認知外,相互認知也是確立有效的社會協作關係的重要條件。

【大橘】:比如「我」是導師眼中的勤奮娃兒,朋友眼中的沙雕,我與別人進行的聯繫越多,越能夠了解到別人對我的印象和評價。這裡庫利特別強調了初級群體,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協作更多的是與關係親密的人建立的,所以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也更多的來自於這些人對我們的認知和評價。(你也可以理解為,不那麼重要的人我根本不care,這些人怎麼想我也雨我無瓜,反正也沒啥交集)

(二)米德的主客我理論

米德: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最早從傳播角度對人的自我意識及其形成過程進行系統研究。

主客我理論:(1)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即主我與客我。主我是意願和行為的主體,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具體體現出來;客我是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性的體現。主我是對客我的反映。(2)自我是在主我與客我的辨證互動中形成、發展和變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為反應表現出來),客我是內容(體現社會關係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客我可以促使主我發生新的變化,主我也可以改變客我,兩者的互動不斷形成新的自我。

【大橘】:比如你在導師眼中是一個勤奮乖巧的學生,這是他對你的角色期待,即客我的一個方面,於是你在導師面前可能會不自覺地表現得勤奮乖巧來滿足他對你的角色期待,這就是客我對主我的影響;然鵝可能真正的你並不是特別勤奮好學,有一天你的不學無術被導師發現了,你懶惰的行為使他對你產生了新的認知,這就是主我對客我的改變。因此自我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會隨著主我與客我的互動不斷形成新的自我。

主我與客我之間互動的介質就是信息,即「有意義的象徵符」。啥叫有意義的象徵符呢,可以是音聲的,也可以是形象的,這個有意義的象徵符不僅能夠引起他人反應還能夠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應。作為人內傳播的思考活動就是通過有意義的象徵符來進行的。

(三)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

布魯默: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的主要倡導者和定名人,米德的學生,代表作1969年《象徵互動論》。布魯默的思想受到了米德的思想影響。

自我互動理論:(1)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即自我互動。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將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認識對象的同時,也把自己本身作為認識對象。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認識自己,擁有自己的觀念,與自己進行溝通或傳播,並能夠對自己採取行動。(2)自我互動在本質上說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的內在化,也就是與他人的社會聯繫或社會關係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3)自我互動並不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在頭腦中的簡單再現,而是具有獨自的特點。在自我互動過程中,人腦會出現關於他人期待的印象,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義,個人會考慮這些期待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但個人不是原封不動地接受這些期待的,在人內傳播的過程中,個人會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能動的理解、解釋、選擇、修改、加工,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加以組合。經過這個過程的他人期待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我,而是一個新的行為主體。

【大橘】:很多同學分不清楚鏡中我、主客我以及自我互動這三個理論。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強調人是如何通過他人來認識自己的,揭示的是人際傳播如何影響自我觀念的形成;米德的主客我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庫利的啟發,但主客我理論另外指出主我與客我之間存在互動,並通過互動不斷形成新的自我的過程,從心理層面揭示了個人社會化的過程;而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與主客我理論一脈相承(畢竟師徒),但他更強調的是自我能夠對頭腦中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修改,側重於符號的互動。

通過這三個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來社會傳播與個人的自我的關係,也就能夠進一步理解人內傳播對個人的重要意義,通過人內傳播,個人可以在與社會、與他人的聯繫中認識自己,並通過改造實現自我發展。

4.人內傳播的一種形式——內省式思考

內省即自我反思,是人內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分為兩種:長期的和短期的。

(1)日常的、長期的自我反思活動,目的:完善個人品德與行為,特點:長期目標性和連貫性;(2)短期的自我反思活動即內省式思考,目的:解決現實問題。

【大橘】:內省式思考是在我們遇到新問題新狀況時可能會出現的一種人內傳播活動。因為之前沒有遇到過同樣的情況,在既有經驗無法幫助我們迅速做出判斷之時,我們就會開始進行內省式思考。比如每天都坐616路車上學,突然今天車改道了,既有的行為方式自然也就不適用了,我就要開始思考該怎麼去學校,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內省式思考。

特點:(1)內省式思考不是封閉的過程,而與周圍社會環境、他人有密切聯繫。比如車臨時改道我會去分析和推測別人是怎麼考慮的,他們會怎麼做,然後對照自己做出相應決定。因此,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重新構築自我與他人關係的過程,是一個社會過程。(這說的是橫向的社會過程)

(2)內省式思考同時還是一個將過去與未來聯繫起來的、縱向發展和創造的過程。側重的是個人關於該問題的社會經驗和知識積累(作為有意義的象徵符而保存在頭腦中的記憶信息),比如我會想,除了公交還有什麼方式能夠幫助我到達學校,並對這些信息的意義重新解釋選擇、修改加工,創造出與新狀況相適應的新的意義和行為。

上述特點也適用於人內傳播,體現了熱內傳播不是孤立的封閉的和絕對「主觀精神」的活動,而是一個與人的社會實踐相聯繫的活動。人內傳播本質上是對人的社會關係性和社會實踐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並會對現實社會關係和社會實踐產生巨大影響,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5.個人信息傳播的基模理論

基模(schema):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原為研究兒童成長和認知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概念,後被應用於教育學、信息處理與傳播學研究中。定義:指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或稱心智結構、認知或認知引導結構。日本學者稻葉哲郎的定義:人們在處理新信息或認知判斷你新事物之際所使用的「知識的集束」。

特點:(1)基模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之一,但隨著人的成長可以發展改造;(2)基模是一種知識分類體系,呈層化結構,類似於一個樹形圖;(3)基模是知識的集束或有機的聯合;(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們遇到新的信息時,通過動員和組織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補足新的要素來進行處理、對新信息的性質作出判定,預測結果。因此一般認為基模具有預測和決策控制功能。

分類:人物基模、事件基模、角色基模等。

基模的應用對我們認識、判斷和行為的反映起著重要制約作用。

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基於基模理論的信息處理過程模式:1973年,美國學者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在《認知與信息處理過程的基模理論》中提出的一個信息處理過程模式。

詳盡分析可能性理論:社會心理學家理察佩蒂提出。認為每個人都會以兩種不同方式處理信息,一是核心路徑,一是邊緣路徑。核心路徑:較為詳盡、嚴謹的思考來處理信息,多出現於個人與信息涉及的問題關係密切、有較強烈認知需求或較強責任感,並具備相應認知能力。邊緣路徑:較為簡單粗略的方式來處理信息,與核心路徑的情況相反。

基模與個人信息處理過程研究的相關成果在效果研究中也有所涉及,後續我們會講到。

二、人際傳播

定義: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兩個個體系統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

人內傳播是個人體內的信息傳播活動,是一個行為主體(個人),而人際傳播則是兩個行為主體之間的信息活動。人際傳播是一種最典型的社會傳播活動,也是人與人社會關係的直接體現。

1.人際傳播的動機

人際傳播是社會生活中最直觀、最常見、最豐富的傳播現象。那麼為什麼人們要與他人進行人際傳播?因為個人要生存發展,必須了解環境變化,以此調節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環境。

動機:(1)首要動機和目的是獲得信息(這種信息交流有正式的,如諮詢和解答與非正式的,如你和盆友瞎聊天);(2)建立與他人的社會協作關係也是一個基本動機;(3)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這也是與他人建立社會協作關係的一個前提,要了解自己和他人,並讓他人也了解自己)(4)滿足基於人的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比如心情不好和朋友傾訴,調節個人心理狀態也是人際傳播的一個重要功能)

【大橘】: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涉及與他人合作完成工作,那麼我們需要對自己和他人做出客觀的評估,才能使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都得到恰當發揮,實現效率最高化。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和傳播中形成的,那如何實現客觀自我認知呢,上面講到的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2.人際傳播的特點和社會功能

人際傳播大致分兩種:面對面的傳播和藉助某種有形的物質媒介(電話、微信)。

人際傳播的特點(特別是面對面傳播):(1)傳遞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靈活,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2)人際傳播的信息的意義更為豐富和複雜(需要聯繫傳播情境);(3)雙向性強,反饋及時,互動頻度高。正因如此,人際傳播是一種高質量傳播;(4)與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相比,人際傳播屬於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表現在雙方關係成立上具有自發性、自主性和非強制性,人際傳播是建立在自願和合意基礎上的活動,相對自由和平等。

人際傳播的功能:

對社會(三重要):(1)社會成員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2)實現社會協作的重要紐帶;(3)傳承社會文化的重要工具。

傳播學對人際傳播社會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際傳播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人際傳播對大眾傳播效果的影響。

對個人: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重要途徑。

3.人際傳播與自我表達

前面說過自我認知與相互認知是人際傳播的基本動機之一,那麼如何讓別人能夠充分了解和評價自己呢,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充分的自我表達。

自我表達的方式:(1)語言,包括聲音語言(自我表達最基礎的載體)和書寫語言;(2)姿態。狹義:手勢和身體的各種活動姿勢;廣義:還包括表情、神色等。日本學者船津衛,體態的五種功能:強調語言;補充語言;代替語言;控制語言;表達超語言的意義。(3)外觀形象。包括身高、體形、臉型、髮型等身體特徵。

自我表達與社會價值規範:自我表達並不是個人孤立的活動,而是與他人和一定的社會價值或行為規範相聯繫的,應該符合一個社會普遍認可的真善美價值尺度。否則不但不會收到好的傳播效果,還會招致誤解和造成個人的社會孤立。

本章節的內容比較基礎,大家需要重點理解和記憶的就是人內傳播涉及到的三個理論,其餘部分以理解為主。下篇我們將會講到群體傳播、組織傳播以及大眾傳播。

有任何學術問題,都可添加下方微信諮詢

也可選擇關注學姐們的微博,分享生活,交個朋友

Nikki學姐:Nikki0206

大橘學姐:智齒拔掉了

下周一再見

相關焦點

  • "健康傳播"傳播健康 談健康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
    傳播是人類社會古老的行為。傳播學的開山祖師施拉姆說:傳播是最繁忙的交叉口,但許多人只路過而不逗留。20世紀40年代,傳播學,特別是大眾傳播學開始迅速發展。健康傳播學就是醫學與社會學在路過傳播學這個交叉口時「逗留」下的產物。21世紀是健康的世紀。越來越富足的人類,開始關注人本身,健康已經成為大眾、政府和學者一致關心的議題。
  • 情緒傳播:概念、原理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地位思考
    在媒介技術日益發達,表現手段愈發豐富、精確的情境下,情緒傳播日益在大眾傳播中凸顯,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文章試圖梳理情緒傳播的相關概念,釐清情緒性語言表達、情緒社會分享和情緒感染三大情緒傳播理論。筆者還回顧了情緒傳播在新聞傳播研究中從被有意遮蔽再到獲得釋放的認知歷程,在此基礎上認為情緒傳播理論應當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新的發力點。
  • 劉海龍 | 傳播中的身體問題與傳播研究的未來
    我們假設傳播的前提是身體在場,所以面對面傳播被當成是傳播的理想類型。一旦身體缺席,比如在大眾傳播、網絡或新媒體的傳播中,參與者就會產生一種焦慮,希望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克服它,比如我們會追求模擬身體在場的交流方式,不滿足於文字交流,要看到圖像,聽到聲音,甚至還想進行全息的交流等等。這些技術追求的都是模仿面對面交流的感覺。
  • 預測帖:重慶大學2020年新聞與傳播專業考研分數線
    2004年,獲批新聞學、傳播學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06年,獲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授權點。2007年,組建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2012年,學校調整學科布局,將中文系劃出,更名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院現有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兩個本科專業。
  • 2017考研傳播學教程筆記:「使用與滿足」
    《新聞學導論》是新聞傳播學考研的參考書目之一,它闡釋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現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論的系統性,對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以及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領域中的主要理論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闡述、分析和梳理。
  • 大學專業解讀系列:NO.102 傳播學
    傳播學是「學」,理論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如有關媒體控制的議程設置理論;有傳播過程存在的兩級傳播、媒介即信息;還有傳播效果相關的皮下注射論、沉默的螺旋、數字鴻溝、第三人效果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郭慶光教授編寫的《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系統的論述了傳播學的定義:「一般認為,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的傳遞與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的學科。
  • 2012考研專業課輔導:新聞傳播概論複習概要
    第一章 導論學習指導:本章是《傳播學概論》全書的引論,重點在於了解傳播學的關鍵概念、學科概況及學科背景。第一節 根植於人類生活的傳播現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爾德在《宣傳、傳播與輿論》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大眾傳播科學」。
  • 孔子的新聞傳播思想探究
    摘要:眾所周知,傳播學與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文學等諸多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本文主要以《論語》為落腳點,重點探析其中所蘊含的新聞傳播思想脈絡,深入挖掘孔子先進的傳播理念,探索孔子是如何實現人本思想與新聞傳播思想的完美融合的。 一、人內傳播 人類社會是由人內傳播、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等多種類型的傳播活動構成的綜合而又複雜的傳播系統,人內傳播是社會總系統中的子系統,更是其它傳播活動的基礎。
  • 全盤掃描《網絡傳播概論》必須掌握的重點(上)
    PS:網絡傳播的很多知識都是傳播學理論在網際網路環境中的變遷,所以在讀網傳之前,一定要打好傳播學的知識基礎。這篇文章可以幫大家排查《傳播學教程》的重點:一文排查《傳播學教程》全重點!讓你新傳考研三輪背誦無遺漏!全書框架梳理
  • 2021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考研指南(專碩)|報錄數據、參考書...
    學院下設新聞與傳播系、電影電視系、文化產業管理系,現有傳播學、廣播影視編導、文化產業管理等3個本科專業(及方向);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新媒體傳播與管理交叉一級學科博士點,新媒體一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和MFA(影視藝術)等2個專業碩士點。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傳播學碩士點於2003年5月經學校批准後設立。全系擁有29名全職教師。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精準傳播是做好國際傳播的必然選擇
    在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今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問題,讓國際社會更好認識中國。習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問題,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更是賦予國際傳播「展形象」這一重要使命任務。
  • 貴陽二七路小吃街上榜!「2021馬蜂窩旅行者之選」發布
    其中,貴陽的二七路小吃街入選美食榜單,黔東南的西江千戶苗寨入選景點榜單。貴陽二七路小吃街據了解,「2021馬蜂窩旅行者之選」榜單基於億萬中國旅行者在馬蜂窩旅遊APP中的行為數據,從旅遊內容的發布、傳播、互動,以及交易指數等方面進行評估,對景區景點、酒店、美食街鋪等旅行玩樂項目的服務能力、消費者口碑等維度進行綜合測評,評選出每一年的「馬蜂窩旅行者之選」榜單。
  • 習近平國際傳播論述的傳播要素分析
    提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對外宣傳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在傳播學視角下,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可從傳播要素的角度進行解讀,從而更好地理解國際傳播新戰略,推動對外宣傳工作發展。
  • 電信傳播的未來發展演進趨勢暢想
    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發展進程,基本上是亦步亦趨「摸著石頭過河」,逐漸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傳播學名著,發酵孵化出全球最大的新聞傳播高等教育陣營。中國新聞傳播學者數十年學習求索,苦苦思考,希望創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理論體系。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快速成長。
  • 自考《傳播學概論》練習題
    答:傳播學雖然和新聞事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但與新聞學並不存在「血緣」關係,不同之處在於:  1)傳播學重視理論研究,而新聞學重視業務研究(新聞學的研究路線是:實務-歷史-理論;傳播學的研究路線是:多學科理論探索-對傳播實踐的調查,分析與指導-理論上的提高與發展)  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聞學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傳播學採用實驗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 超越想像的貧瘠:近年來海內外健康傳播研究趨勢及對比
    後期許多學者更多關注以操作取向定義的健康傳播研究,聚焦於健康傳播的情境與主題,隨著以Rogers為代表的「任何涉及健康內容之人類傳播形態」等健康傳播新定義的出現,以及對歐洲傳播學批判傳統的吸納,海外健康傳播的研究視野不斷拓展。
  • 丁方舟、韋路:西方傳播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及其演化
    摘要本文運用克雷格提出的超模式,把傳播理論視作一種元話語,在分析傳播理論的七大傳統基礎上,討論了西方傳播學研究的理論體系。本文還對全球傳播學科最權威的期刊《傳播學刊》從1951年創刊至今發表的所有研究論文進行了內容分析,以呈現西方主流傳播學研究在理論傳統上的分布,以此管窺西方傳播學研究理論體系的發展變遷,並對未來傳播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方向進行了反思。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
    論壇線下主會場本屆論壇共設有包括院長論壇、期刊主編論壇、數字傳播時代的出版閱讀與短視頻知識服務、疫情下的媒介表現與傳播效果、融合文化:技術、生產與消費、智能傳播與社會生活,健康、風險與醫學傳播、疫情下的全球傳播及人類命運、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與產業轉型、媒介素養與新聞傳播教育和「災難醫學傳播聯盟研討」等13
  • 全國2012年4月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真題
    1、下列傳播類型中,屬於所有傳播活動基礎的是( )A、人際傳播B、群體傳播C、組織傳播D、大眾傳播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早建成發達的大眾傳播事業的國家是( )A、美國B、英國C、法國D、德國3、布雷多克在5W傳播模式基礎上提出了7W傳播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情境和( )A、理解B、記憶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傳播學研究主要沿著歐洲傳播學批判學派和美國傳播學經驗學派兩條不同路徑發展,前者以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英國文化理論學派等為代表,後者則以施拉姆所謂的美國傳播學四大奠基人為代表,其共同旨趣都是關注大眾傳播和整個現代文化工業的影響和後果,但其具有不同的思想史背景和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