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趙雲澤
內容提要:情緒傳播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並且與新聞傳播相伴而行。文章認為情緒傳播是個體或群體的情緒及與其伴隨信息的表達、感染和分享的行為。在媒介技術日益發達,表現手段愈發豐富、精確的情境下,情緒傳播日益在大眾傳播中凸顯,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文章試圖梳理情緒傳播的相關概念,釐清情緒性語言表達、情緒社會分享和情緒感染三大情緒傳播理論。筆者還回顧了情緒傳播在新聞傳播研究中從被有意遮蔽再到獲得釋放的認知歷程,在此基礎上認為情緒傳播理論應當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新的發力點。情緒傳播的研究對於新聞學基本原則問題的研究、輿論學的研究、傳播效果的研究等諸多領域都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情緒本身的客觀性存在為新聞客觀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情緒本身也是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情緒脫離原始事實信息傳播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使得輿論學在新媒體領域中的研究更加紛繁充盈的同時,也面臨很多新的待解課題;情緒傳播對於傳播效果的影響也非常顯著,研究顯示情緒喚起對傳播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情緒喚起成為人際傳播的重要動力,而且不同的情緒對人們接受信息時的處理機制也有顯著的影響。情緒傳播不僅僅是一種伴生的社會現象,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種社會性需求。在新聞傳播的研究中,只有正視情緒傳播的科學規律,將其納入學科研究體系,才能更進一步拓寬視野,推動新聞傳播學研究向縱深發展。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情緒的傳播現象也伴隨著人們的交往而不斷發生。但是在新聞業崛起的過程中情緒傳播被業界和學界有選擇地忽視,直到媒介技術和生態的變革深刻影響了情緒的傳播環境,打破了單方面的專業化新聞生產的局面,自媒體內容傳播的多樣化、表現手段的豐富和精確化才使情緒傳播的巨大作用和影響力被逐漸釋放和認知。有鑑於此,本文力圖探討情緒傳播與現代新聞業的相互關係,以及新時期情緒傳播對社會現實的巨大影響,進而釐清情緒傳播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應有的重要地位。
一、情緒傳播的概念與原理
本文將情緒傳播界定為個體或群體的情緒及與其伴隨信息的表達、感染和分享的行為。具體來說,情緒傳播的起點是傳者在刺激之下所產生的心理活動,以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反應為內容,對傳受雙方均產生相應生理喚起、主觀體驗和傳播行為的傳播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該類傳播的內容不僅僅是情緒信息,還包含情緒因素或由情緒因素引發的事實性信息。
情緒作為傳播內容的特性以及情緒傳播機制的生成主要由情緒的功能所決定。情緒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心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1]首先,情緒具有適應功能和喚起功能,這就決定了情緒傳播區別於一般傳播活動,而具有生理調動的特點。情緒的適應功能主要從進化論角度指出,在低等生物進化到人類的過程中,情緒機制不斷發展幫助人類在不同的生存環境和組織關係中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和體驗,從而趨利避害。情緒的喚起功能則起著心理和行為的動機作用,是生理內驅力的放大器;而在高級目的行為當中,實現目的的情緒越強烈,它所激發的內驅力就越大。因此,在情緒傳播中,情緒會使人很快進入情緒性信息所營造的環境,並在生理上調整到相應的情緒水平,這在客觀上也造成了情緒在輿情事件中的持續累積。
更為重要的是情緒傳播還具有行為指導的特性,在構建對新聞事件的認識過程中,情緒相近的信息直接影響受眾的接受程度,並進一步促成相互的傳播活動。情緒具有認知功能,人們特別容易對與自身當前情緒相一致的內容敏感。也就是說相近情緒的對象更容易被注意並產生深入聯繫。情緒還具有交流功能,在人類進化和個體成長過程中,情緒的傳遞早於言語信息的傳遞,嬰兒同社會建立最早的聯繫便是通過情緒的傳播。情緒可以促進人際思想和情感溝通,使傳受雙方相互受到感染。通過視覺,人們可以快速進行情緒交流,激活接受一方強烈的情緒反應。[2]
作為情緒傳播的重要理論來源——心理學,當前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理論作為情緒傳播研究的理論支撐。
一是情緒性語言表達,或稱「口碑傳播」(Word of Mouth)。心理學對其界定是指個體把自身的情緒通過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表達描述給他人,具體可以表現為「情緒詞彙的朗讀、情緒性語句的產生和情緒性感受的書寫」。[3]現有的研究表明情緒化的語言為情緒感知提供語境,即使有時這種情緒化的語言由於語義的不明晰而並不能被明顯地察覺,但仍然會自動潛移默化地影響情緒感知的生成。[4]更進一步,情緒性語言表達可以傳遞認知概念進而對於個體的情緒形成刺激,[5]從而影響到個體的主觀體驗。
二是20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的情緒社會分享學說(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媒介技術的發展促使人們交流的方式突破了時空限制,該理論的研究者通過一系列實驗得出結論:「當情緒事件發生後,人們傾向自願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體驗,這種現象表現出普遍性、時間性、傳播性和限制性等特徵。」[6]身處於情緒分享環境中的個體更容易受到情緒的誘導,情緒的分享會激發次級的分享行為,這就構成了情緒這種信息的傳播過程,情緒的強度越高,分享的意願越強烈。[7]從而實現了個體情緒向更廣大範圍的群體情緒的轉變。也有學者概括成情緒廣播理論(Emotional Broadcaster Theory),該理論同樣著眼於社會分享的視角來進行研究,但是側重於補充情緒社會分享行為的發生條件和擴散級數。其代表觀點認為情緒傳播就像新聞故事一樣——都是從一個出發點通過各個關聯節點形成的網絡來進行逐級擴散,而這個網絡往往依託於傳者個人的社交網絡體系。有學者通過使實驗志願者參觀醫院太平間,並觀察跟蹤他們向親屬朋友、而後再由朋友的朋友逐級傳達他們的觀感的過程和路徑,進而在情緒社會分享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驗證了其分享擴散的級數可以進一步擴大;並且傳者在受到情緒刺激進而喚起生理情緒反應就是情緒社會分享的驅動力。[8]
三是情緒感染理論(Emotional Contagion),該理論也時常被用來理解和分析情緒的傳播。情緒感染主要指人們從體驗他者的情緒中體驗到自己的情緒過程。[9]在這個定義中情緒作為信息,在傳收者之間進行交換。「情緒感染的誘發者是他人,由此引發的情緒最終狀態會與誘發者趨近於大體相同。」[10]在對情緒感染的機制進行的研究中,模仿—反饋機制是當前心理學界普遍接受的理論。其主要觀點是「人們天生具有對他人的表情、肢體語言、口頭語言進行模仿的傾向;同時,在這一模仿的過程當中,模仿者會自發地產生與被模仿者相似的情緒體驗,並且模仿者還會受到其通過模仿得來的情緒的影響」。[11]近年來,由於群體性事件在世界範圍內的頻頻發生,情緒感染在群體中的影響因素以及機制也受到重視。「情緒循環效應」被提出,這是一種情緒在傳輸者和接收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現象,情緒循環不斷進行的過程中,群體內個體的情緒和行為作為誘因,某個或者某些成員的情緒會感染到其他成員,而各傳播過程循環發生,直至達成情緒和認知的趨同。而無論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符合情緒循環的模式。[12]
二、情緒傳播在新聞傳播學科中的認知歷程
1.被掩蓋的情緒傳播
情緒的傳播是伴隨著人類社會交往從來就有的,是人類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人們情緒表露得越多,心情就越好;而有時人們相互講述能夠進行情緒喚起的新聞或故事,並非為了傳播那個事實,而僅僅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13]而新聞客觀性原則明確被提出卻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情。在自然狀態下情緒傳播的主體包括傳受雙方,正如舒德森所說:「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新聞工作者較少考慮認知的主觀性,很少懷疑自己所處『現實』的確定性。」[14]新聞客觀性這個核心觀念,它的建立伴隨著記者職業化的進程,以及實證主義思潮等外部因素的催化,雜糅著權力的鬥爭以及話語體系的建構,可以說是人為選擇的結果。在主流學術話語中新聞客觀性常常與有所偏倚相對立,要求事實與意見、情緒分開。如果記者或編輯帶有情緒地去採寫或者編輯新聞,則被認為是對新聞客觀性最大的傷害。因此,在新聞文本中表現出某種情緒也是被抵制的。
而事實上,情緒喚起對於新聞傳播的重要作用一直存在著,並且被商業報刊不自覺地濫用著。以美國新聞業為例,煽情新聞特別是有關犯罪以及與性相關的內容一直受到青睞,高級報紙也頻頻採用有人情味的新聞。[15]而這種不自覺地對情緒的濫用,在商業報刊上盛極一時後走向極端化,進而招致新聞從業者和公眾對於煽情的牴觸,而把沒有情緒傳達的純事實信息傳播模式推上了話語權的高位。這種純事實信息傳播模式,對於事實性信息的處理更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從而順應了職業化進程中專業形象樹立的需求,也使得客觀性成為新聞專業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客觀性崛起的其中一條內在邏輯是:商業報刊通過反映更多人的公共利益、提供最低差別的文化背景信息來樹立自身價值、贏得銷量和廣告——事實信息的提供可以說是找到了集合最多受眾的最大公約數。然而伴隨著「戰爭的宣傳、公關的興起,弗洛伊德主義所發現的人類無理性、對民主制度的懷疑等等,使人們驀然醒悟,原來事實是可以擺布,甚至由人所建構的」。[16]新聞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此後,新聞的客觀性成了明知有局限卻要為之努力的理想。情緒傳播的實踐也成了新聞業內埋藏的一道暗線,各種嘗試圍繞表達技巧、吸引受眾和人的情緒啟動而悄然展開,如鼓動新聞、對話新聞、感性新聞等,特別是感性新聞強調觀點和情緒的協同構建。[17]
2.被釋放的情緒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在情緒被遮掩或人為剔除的過程中技術背景是相對穩定的,也就是給專業媒體構築自身權力以相對穩定的基礎,而新媒體技術的變化無疑成為釋放情緒傳播的首要原因。從報刊到廣播再到電視,媒介始終掌握在專業的從業者手中,信息在把關人手裡被經過甄別處理傳播到大眾之中。新聞客觀性內化為專業媒體的立身之本,也是職業倫理的至高追求。然而這一基礎伴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社交媒體的興起而動搖。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即時性和交互性瓦解了專業媒體一元輸出的霸權。大眾傳播面臨全新的技術環境,這就給了沒有接受過新聞專業訓練甚至有意挑戰權威的人以「進場」的機會。
其次,情緒可以脫離於喚起該情緒的事實而進行單獨傳播。「認識過程反映事物的特點,情緒和情感不同於認識過程,不反映事物的特點。」[18]情緒是一種獨立的信息內容,更多的人可以藉助網際網路及時隨意地表達情緒,而這種完全不符合傳統新聞要素的信息,可以逃過專業媒體新聞客觀性的篩選。而社交網絡圈層化的傳播特點更是可以使情緒信息,直接到達更多的受眾那裡從而喚起更多人的情緒和情感,直接影響並建構著新的媒介生態。
另外,情緒傳播的凸顯與社交媒體的語言風格,以及越來越精簡的表達方式也有很大的關係。國外學者在針對推特這類社交媒體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在複合了各種話語形式的社交媒體中,情緒化的語言充當了話語和話題指示標的作用。而情緒話語的呈現受具體媒介特點影響,有著特定的呈現方式,比如簡短、抓人眼球和具有互動性的話題標籤。[19]在這樣的情況下,社交媒體上傳播的文本不必是嚴格的新聞文本,可以是任意形式的情緒文本;而且新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表情符號、特效音視頻、動畫等形式可以盡情使用,也使得情緒表達越來越發達,甚至實現了超人際傳播的狀態,即比線下當面交流更有思考的時間,而同時可以具有豐富、生動的表情符號傳達。
在這樣的情況下,情緒傳播逐漸超過了歷史上自發出現的事實傳播的伴生狀態,更超越了專業主義時期被職業新聞人有意識地遮蔽的狀態,在新的媒介環境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凸顯。由於傳統媒體紛紛轉入市場化運作體系,加上無數新生的自媒體參與競爭,情緒傳播表現得更加活躍和頻繁。根據情緒社會分享理論(SSE)的相關研究,即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對生活中積極或消極的情緒也有80%~95%有分享或者訴說的需求。[20]這樣,實際上情緒傳播本身已構成了大眾傳播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三、情緒傳播理論應當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新的增長點
1.情緒傳播促使輿論學向縱深發展
在輿論學研究中,社會情緒被視為輿論形態的一種:「潛在輿論是意見的萌芽或潛伏形式,情緒是這種輿論的唯一外部形態。」[21]由於情緒傳播對於輿情事件的進程有著直接影響,情緒要素也成為輿論學研究的重點關注領域。在方法上多數研究者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從近年來重大的輿情案件出發深入回顧事件發生的背景、誘因和發展過程,分析輿論的生成和情緒傳播框架。比如「江歌案」「紅黃藍事件」都是受到眾多學者著重分析的輿情事件。但這樣的研究路徑問題在於研究者所聚焦的時間跨度較短,因此測量得到的結果可能反映的只是短期虛假的民意。在輿論學研究中,一些學者已經開始從網民的心態、情緒等方面入手進行深入探討。[22]
情緒傳播結合新聞事實便構成了輿論的一種基本形式,進行情緒傳播機制的研究對拓展輿論學的理論視野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情緒分享可以增強個體對於事件的認知和情感加工,而當分享者的分享意願與被分享者的接受意願相互滿足時,被分享者只需流露出關注和認同,就可以大大刺激分享者的滿意度從而激發更多的分享行為。而分享者的滿意度越高,分享的實際效果就越好。[23]情緒具有社會屬性,情緒的交流和信號功能可以體現人際關係,情緒一方面參與著社會建構,而反過來社會文化也對個體情緒的塑造施加著影響。而有學者指出情緒社會分享可以滿足社會一致性和尋求歸屬感這兩項人們的基本社會需求。[24]人類所共通的情緒對於跨文化傳播和增進文化認同也同樣具有重要作用。[25]通常可以看到在事件發生後一些預判和情緒情感激烈的言論就會很快出現,相同意見的認知被不斷強化,隨之會喚起更多人的情緒和情感,參與到眾聲喧譁中。事實性信息的延遲和反轉會影響受眾對事實新聞的信心,而情緒和觀點的表達更能夠吸引相似人群並使之產生認同和滿足。在不斷的情緒分享行為中,自我表露得越多,通過社交媒體的圈層傳播,由近及遠影響到的範圍和程度就越大。擔心被群體邊緣化的人也會通過相同情緒的表達,來保持與群體的一致,尋求歸屬感。
社交媒體時代每一天都在產生海量的情緒信息,而這種信息的表現形式往往是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文本,在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的時候,信息科學的相關學科可以為輿論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
當前通常採取的研究路徑主要是:首先通過信息技術快速進行文本的預處理,抓取含有情緒表達的文本並拆分,接下來通過人工建立語料庫進而訓練機器學習實現對情緒的標註和分類判別。當然,還有一種路徑是建構情緒情感詞典,以此作為基準使用機器進行編碼。兩者的分歧主要在於人工介入的環節和程度,特別是針對漢語的情境下,情緒判斷常常還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總體而言,學界普遍認為前者的準確率要高於後者。[26]除了基礎的情緒辨別和分析,信息科學技術還被廣泛應用於實際問題的分析研究中。而研究的主要方式便是通過對影響社交網絡情緒傳播的多種因素和用戶行為進行分別分析並設計傳播模型,從而預測傳播效果。推特和新浪微博是這類研究數據的主要來源。國外學者通過研究指出社交網絡用戶情緒傳播與時間和空間具有相關性。[27]而國內學者的研究進一步考慮了社交媒體用戶的個體差異和用戶行為的多樣性,建立了基於多種交互行為的情緒傳播模型,並發現「情緒傳輸率越大,用戶情緒更容易受到其他用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初始情緒越中立的用戶,在演化過程中情緒波動越小,而初始情緒極性越大的用戶情緒波動越大」。[28]
2.情緒傳播應進入新聞傳播研究的元理論視角
以往的新聞傳播的基礎理論多數建立在假設信息傳播和接收狀態均為理性的基礎之上,「對以事件為主體的信息傳播關注較多,忽略了情緒傳播」,[29]而有鑑於情緒傳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加深對其的認識理解才能在變化的媒介環境中不斷總結和完善新聞傳播的規律。情緒的傳播和分享是大腦信息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正常生理機制,是人們自然的心理需要和生活狀態。而人腦在接觸和處理信息時,首先起作用的是感覺系統之後才會進行思考。所以人們在接觸信息時會優先接受情緒性信息。傳統媒體對此也是有所認識的,早期的報刊標題製作和圖片的運用,無不涉及對於讀者感官刺激的考慮,意圖喚起讀者情緒從而激發閱讀興趣。而在社交媒體時代情緒成為用戶體驗的要件,新型主流媒體在媒介融合改革中也在使用新的傳播策略。[30]而且在市場規則下情緒傳播的實踐極為活躍,甚至被利用和濫用,急需理論界予以回應。
在基礎新聞學領域,新聞價值理論無論作為傳者選擇新聞內容的操作性標準,還是傳受雙方都能夠認可的新聞所應當具備的要素,都應當把情緒喚起充分考慮在內。西方新聞理論對於新聞價值的界定初期主要服務於傳播者對傳播事實的選擇;我國新聞理論學者從新聞選擇的標準、要素、滿足與需要以及功效等多個角度對新聞價值做了界定,當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是時效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31]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時效性是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實踐中傳播主體較容易甄別把握的。而其他屬性則在當前實際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理論指導與現實實踐脫節現象。我國當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傳媒行業面臨著政治、市場以及新聞價值理念並存的狀況。[32]
加強對情緒傳播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對研究新聞客觀性的內涵也是一項有益補充。新聞客觀性的內涵主要從精神意義和操作規範兩個向度界定。
一是「新聞工作者儘可能地、全身心地投入新聞工作中去,並且以所了解之事實與自己的看法互相印證。簡言之,作為主觀性的反義詞,客觀性就是不斷地努力擺脫自我,尋求他人,寧肯堅定不移地尊重事實,絕不隨心所欲地屈從人意」。[33]
二是在操作層面上做到事實和意見分開,具體通常包括以第三人稱敘述,儘量從涉及事件的雙方角度均衡地予以呈現且記者不採取立場,引述當事人的話等。盲目排斥傳播者的認知過程的主觀性,反而是承認了新聞客觀性原則的不可實現,進而使新聞傳播認識陷入不可知論。而在操作層面,客觀性操作規範同樣適用於對情緒信息和情緒喚起事件的報導。而這樣的報導需要堅持的是公共性的立場,符合專業標準。困難在於後真相時代,記者首先要克服對情緒性信息的傳統偏見,快速準確地報導最新的相關情況,並且交代情緒來源和涉及的各方情況。
從這一意義上說,接納情緒傳播將是新聞客觀性在後真相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新聞客觀性內涵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而其核心仍然在於正視情緒的客觀存在,對情緒喚起事件及時真實地呈現,科學對待情緒喚起的規律,給予情緒涉及的各方以不偏不倚的敘述。
而在傳播學方面,情緒傳播的研究也應進一步深入。在媒介融合初期,就有學者注意考察不同信息接受渠道和媒介形式對於人們情緒的激發程度。研究發現,運動圖像相對於靜止的圖像更能夠引發受眾的情緒喚起。[34]93%的情緒可以通過非語言信息傳遞,聽覺和視覺圖像信息會強化情緒反應的程度,這是因為視覺信息更加容易調動起受眾自身的形象記憶的知識,並與自己的文化產生關聯。[35]國內新聞傳播學基於此的研究還較薄弱,但也有一些學者做了開拓性的嘗試,比如採用實驗的方法證明音樂對融媒體新聞作品傳播效果的影響,特別是聽覺可輔助增強受眾對媒介內容的情緒體驗。[36]
隨著情緒傳播現象凸顯,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對某一種媒介或者個案事件進行實證研究來證明情緒對受眾行為和傳播效果所具有的重大影響。一方面情緒對於集中注意力、提升興趣和學習效果都起到很大作用,而另一方面相關研究也證實了負面情緒如憤怒這種淺層認知,會使人忽略對周遭環境的感知和注意,草率做出結論和應激性的行為。比如在憤怒狀態下僅僅依據很有限的信息輸入,就很快得出推論。在不同的媒介語境和使用情境之下,情緒傳播體現出不同的特徵,對同一事件線下態度比線上態度更為理性且分布均勻,而線上態度易於反轉。[37]通過對微博研究發現「感性的、情感傾向明顯的微博內容更符合用戶的認知模式從而更能吸引用戶轉發」。[38]
情緒傳播的利用價值也在不斷受到重視,國外學者在研究社交媒體中的信息分享行為和情緒驅動的關聯性時發現,受到情緒主導的信息會很快獲得更高的轉發和回復量。因而在企業的品牌和產品形象推廣中,應當能夠更加注重情緒的調動。[39]而更進一步,有研究者提出了情緒設置的理論框架。在對抗性議程中情緒動因的分析中,研究者發現「情緒『沉默的螺旋』與群體極化相互作用:人們通過觀察主導性情緒,單向度的情緒傳播越來越快,且情緒鏈的形成與擴散速度亦逐漸加快。」[40]當然,在實際效果上也有一些學者指出「情緒設置只可以影響人們帶著情緒的想,並不能影響人們以什麼情緒來怎麼想」。[41]總體上,現階段基於實證研究之上對情緒傳播的理論建構嘗試,多數是在傳統經典傳播學理論之上考慮加入情緒向度。而構建完整的情緒傳播理論就需要綜合多學科視角與方法對情緒擴散的生成和傳播機制以及特徵有進一步深入的認識。
總之,情緒傳播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傳播現象,並同新聞傳播相伴而行是無可迴避的。其對於新聞傳播的傳播啟動、傳播過程和傳播效果都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情緒傳播與新聞事實構成了輿論的基本成分,對新聞報導的議程和定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聞傳播的研究中,只有正視情緒傳播的科學規律,將其納入學科研究體系,才能更進一步拓寬視野,推動新聞傳播學研究向縱深發展。
原文參考文獻:
[1]張欽.普通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53.
[2]Schill D.The visual image and the political image:A review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J].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12(12):118-142.
[3]劉宏豔,呂明,趙吳駿.情緒性語言表達對情緒體驗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2014(6):575-576.
[4]Gendron M,Lindquist K,A BarsalouL,et al.Emotion words shape emotion percepts[J].Emotion,2012(2):314-325.
[5]Etikin A,Eguer T,Kalisch R.Emotional processing in anterior cingulate and medial prefrontal codex[J].Trends Cogn Sci,2011,15(2):85,93.
[6]孫俊才,盧家楣.情緒社會分享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心理科學進展,2007(5):816-820.
[7]Christophe V,Rimé B.Exposure to the 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Emotional impact,listener responses and secondary social sharing[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7,27(1):37-54.
[8]Kent D.Harber,Dov J.Cohen.The Emotional Broadcaster Theory of Social Sharing[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24):382-400.
[9]Hatfield E.Cacioppo,Rapson·R.L.Emotional contagion[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s,1993(2):96-99.
[10]Hoffman M.How automatic and representational is empathy,and why[J].Behavioral and Sciences,1993(25):38-39.
[11]王雷.基於系統動力學的群體情緒傳播機制與影響因素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2013.
[12]Smith E.R,Conrey F.R.Agent-based modeling:A new approach for theory building in social psycholog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7(11):87-104.
[13]Kubey R.W,Peluso T.Emotional response as a cause of interpersonal news diffusion:The case of the space shuttle tragedy[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1990(34):69-76.
[14]麥可·舒德森.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M].陳昌鳳,常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
[15]Frank Luther Motte.American Journalism:A history of newspapers in United States through 260 years:1690-1950[M].New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0:243.
[16]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91.
[17]Zizi Papacharissi Toward New Journalism(s)[J].Journalism Studies,2015(16):1,27-40.
[18]郭黎巖.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185.
[19]Georgeta Cislaru,Syled-Clesthia.Emotions in tweets:from instantaneity to preconstruction[J].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2015(54):455-469.
[20]Nicole Cantisano Jorge,Bernard Rimé,MaríaT Mu.The 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s(SSE)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s Cultural Context-Autobiographical Descriptive Data[J].Univerisitas of Psychologica,2014(2):457-466.
[21]劉建明.基礎輿論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350.
[22]鄭雯,桂勇.網絡輿情不等於網絡民意——基於「中國網絡社會心態調查(2014)」的思考[J].新聞記者,2014(12):10-15.
[23]Zech E,Bernard Rimé,Nils F.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emotional recovery and interpersonal aspects[M].In:P Philippot,R S Feldman.The regulation of emo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157-185.
[24]Li Zhou,Lu Cai,Yinjiao Ye.Online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An Emergency:A Sentiment Analysis of Public Discourse on Micro-blogs in Response to A Heavy Rainfall in Wuhan[J].China Media Research,2019(1):52-66.
[25]李冰玉.跨文化網絡傳播中的情緒表達與文化認同[J].青年記者,2018(27):27-28.
[26]朱天,馬超.網際網路情緒傳播研究的新路徑探析[J].現代傳播,2018(6):139-144.
[27]Kramar ADI.The spread of emotion via Facebook.in:Proceeding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C].Austin,Texas,USA:ACM,2012:767-770.
[28]熊熙,喬少傑,吳濤.基於時空特徵的社交網絡情緒傳播分析與預測模型[J].自動化學報,2018(12):2290-2299.
[29]隋巖,李燕.論群體傳播時代個人情緒的社會化傳播[J].現代傳播,2012(12):10-15.
[30]田浩,常江.社交媒體時代黨報的文化轉型——基於《人民日報》情緒化表達的個案分析[J].新聞記者,2019(1):79-86.
[31]何梓華.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46.
[32]周俊.離散與失範:我國轉型時期新聞的價值理念變遷與職業道德[J].國際新聞界,2010(4):63-69.
[33]貝爾納·耶納.當代新聞學[M].丁雪英,連燕堂,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34.
[34]Detenber·B.H,Simons· R.F,Bennett· G.G.Roll'em!:The effects of picture motion on emotional responses[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Electronic Media,1998(42):113-127.
[35]Schill D.The visual image and the political image:A review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J].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12(12):118-142.
[36]趙雲澤,塗凌波.音樂在新聞類媒介融合產品中的作用探析——以電子雜誌的閱聽過程為研究對象[J].國際新聞界,2012(7):65-71.
[37]李勇,蔡夢思,鄒凱.社交網絡用戶線上線下情感傳播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J].情報雜誌,2016(6):80-85.
[38]劉中望,張夢霞.微博議程設置路徑與用戶認知模式的實證研究——基於新浪「熱門微博」榜、新聞中心新聞榜的比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92-96.
[39]Stefan Stieglitz,Linh Dang-Xuan.Emotions and Information Diffusion in Social Media—Sentiment of Microblogs and Sharing Behavior[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3(29):217-247.
[40]李春雷,雷少傑.突發群體性事件後情緒傳播機制研究[J].現代傳播,2016(6):61-6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政治與技術雙重動因下的中國網絡媒介形態演變機制研究」(15BXW072))
[ 責編:劉夢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