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為大家帶來了來自中文核心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年度下載量最高的十篇文章(數據來源:中國知網,統計截止日期:12月25日)。
本期推送將呈現新聞傳播學界優秀研究者的社會關切,並希望對大家的學習和研究有所啟發和幫助。
Top 10
公共協商與偏好轉換:作為國家和社會治理實驗的公共傳播
2020年04期 下載:1612次
作者:胡百精
關鍵詞:公共傳播;公共協商;偏好轉換;自由與秩序;國家和社會治理
內容提要:向數字發行的轉變導致報紙採用數據收集和分享的做法,其倫理後果尚未探究。對美國15家最大報紙的隱私政策進行了分析,揭示了新聞閱讀器數據的捕獲以及與廣告商、關聯公司和社交媒體共享此類數據的許可。這些做法以及相關的新聞指標和分析都是根據新聞業的民主角色和對公民的傳統支持進行批評的。結論提出了六條建議,通過提高透明度和加強讀者對數據處理的控制來著手解決這些倫理困境。
Top 9
數位化記憶的雙重書寫——百度貼吧中「克拉瑪依大火」的記憶結構之變遷
2020年05期 下載:1616次
作者:閆巖、張皖疆
關鍵詞:克拉瑪依大火;集體記憶;公共參與;社會網絡分析
內容提要:在 1990 年代末的諸多事故中,「克拉瑪依大火」有其特殊性。它本是一起舉國關注的特大安全責任事故,卻因主流媒體一篇報導中頗具爭論的一句「讓領導先走,在網絡激發十餘年的民間討論,成為一個數位化時代公共記憶值得研究的事件。在集體記憶理論框架下,該研究藉助社會網絡分析、LDA 主題模型等研究方法,通過爬蟲技術挖掘百度貼吧2006-2018 年間的全部吧友討論文本,深入考察網絡對事件呈現的民間記憶圖景。研究發現,數字空間中的記憶書寫具有雙重性: 一方面,是事件非親歷者的抽象記憶,「讓領導先走」的製造者、捍衛者和求證者就記憶書寫權展開互動、競爭與博弈; 另一方面則是關於 「大火記憶」之記憶,圍觀者和哀悼者圍繞大火進行非書寫性參與。在前數字時代無跡可尋的記憶 「痕跡」,在數字時代卻藉由數據挖掘技術而被捕捉、保存和分析,重現了特定事件集體記憶的公共書寫。
Top 8
「信息繭房」學術場域偏倚的合理性考察
2020年07期 下載:1630次
作者:丁漢青、武沛潁
關鍵詞:信息繭房;學術場域;偏倚
內容提要:目前「信息繭房」學術場域表現出「算法偏倚」與「理論偏倚」兩種傾向。前者指將「信息繭房」與算法推薦緊密關聯,後者指將其視為理論而非假設。基於對「信息繭房」學術史的考察和學術場域內文獻的分析可以發現,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時採用的是技術批判視角,算法為其批判的重點,因此「算法偏倚」具有合理性。另外,「信息繭房」效應以假說形式提出,且以驗證「信息繭房」存在性為第一落點的已有研究在概念理解、操作性定義、推導邏輯、數據採集等方面多有缺陷,因此「理論偏倚」值得商榷。尊重 「信息繭房」效應假說本意,並推動信息過濾技術批判研究學術場域重心適度向「回音室」、「過濾氣泡」傾斜,是提高學術場域質量的關鍵。
Top 7
儀式傳播如何影響受眾對商品的態度?——捲入度的調節作用
2020年05期 下載:1730次
作者:王霏、魏毅暉、蔣晶淼
關鍵詞:儀式傳播;捲入度;組間實驗設計;受眾
內容提要:儀式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消費行為學研究發現,完成消費儀式可以增強消費者的體驗。一個很重要的傳播學問題是,儀式傳播是否也會提升受眾對商品的態度? 該研究通過兩項雙因素組間實驗設計來探討該問題,發現儀式傳播可以影響受眾的態度,並且受眾的捲入度對於儀式傳播的效果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高捲入度條件下,觀看消費儀式可以提升受眾對商品的態度; 在低捲入度條件下,觀看消費儀式反而降低了受眾對商品的態度。該研究在確認捲入度對消費儀式與消費體驗的關係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捲入度的內涵擴大。關鍵的是,該研究還發現了在低捲入度條件下,消費儀式對消費體驗影響的反轉模式。該研究豐富了儀式傳播的效果研究範疇,並對廣告中的儀式傳播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Top 6
重複性、創造力與數字時代的情感結構——對短視頻展演的「神經影像學」分析
2020年05期 下載:1889次
作者:曾國華
關鍵詞:短視頻;重複性;公共生活;情感結構;神經影像學
內容提要:當下,在 「火熱」的短視頻平臺上,大規模生產的 「重複性」短視頻展演,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奇特 「文化景觀」。短視頻的 「重複性」雖飽受 「貶斥」,但其在 「差異」中,卻不僅蘊含著某種社會創造力,還萌發著社會基礎理解的塑造與再塑造能力,並成就了短視頻平臺作為社會文化公共性生成的基礎設施——日常生活的「非常規資料庫」。「重複性」短視頻實踐正成為一種具有公眾文化培育意涵的 「文化技藝」(cultural technique) ,一種包孕社會 「情感結構」的具化 (embodiment) 與生成方式,其中蘊藉著深刻的理論和社會意涵。
Top 5
「倒貼錢」的實習如何可能?——新聞媒體實習生勞動過程中的同意製造與「理想遊戲」
2020年04期 下載:1988次
作者:牛靜、趙一菲
關鍵詞:新聞行業;實習生;勞動同意;勞動規訓;勞動過程
內容提要:傳統媒體 「倒貼錢」實習常態化背後實習生「同意的製造」如何成為可能,這是論文探討的起點。論文沿勞動過程理論脈絡,解釋「實習生為何自願倒貼錢實習」的內在邏輯。(1) 勞資博弈中的力量不平衡、新聞教育規模擴張下的勞動力供需失衡等成為實習生 「勞動同意」的條件性因素。(2) 編排差異化身份下的不穩定感、人際關係中的歸屬需求、「靈活自由」工作方式背後的自我規訓、情懷激勵下的趕工、追求「好名聲」的自我管控等製造出了實習生的自願「同意」,構成隱蔽勞動控制機制,將其概括為「理想遊戲」。(3) 「倒貼錢」實習潛藏的矛盾表現為實習生高期待下對培養的渴求與去技能化工作的衝突、被佔有的身體遭遇生理身體的反抗。作為探索性實證研究,論文探究實習生如何用合理化的「幻象」來重新建構真實,並賦予實習新的意義解釋,以說服自身接受 「倒貼錢」實習。
Top 4
永恆故事:社會記憶對新聞框架和輿論爆點的形塑——以「江歌案」為例
2020年01期 下載:2031次
作者:曾慶香、李秀莉、吳曉虹
關鍵詞:江歌案;社會記憶;形塑;輿論爆點
內容提要:不同於其他留學生遇害案,「江歌案」引發了一波又一波輿論高潮。其原因在於新聞採取的不是刑事案件的信息模式,而是對於中國民眾來說具有牢固而深刻記憶的「恩將仇報」框架。論文以「江歌案」為例,探討社會記憶對新聞報導和輿論高潮的影響,發現社會記憶對新聞報導和輿論興奮點具有較為顯著的形塑作用。首先,社會記憶不同導致人們關注的事件不同。其次,即便關注事件相同,但社會記憶不同,會導致關注點相異。第三,社會記憶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對相同事件的詮釋框架迥然相異。第四,詮釋框架蘊含了相應的情感傾向,因此社會記憶培育了情感興奮點。最後,社會記憶中認知框架還預設了相應的行為模式,因此社會記憶不同會導致對相同事件採取不同行動。社會記憶形塑的新聞講述的是永恆故事,培育的輿論興奮點促成了輿論高潮,也建造了「文化繭房」。
Top 3
究竟是「網絡群體性事件」還是「網絡公共事件」抑或其他?——關於「網絡輿論聚集」研究的再思考
2020年01期 下載:2111次
作者:董天策、梁辰曦
關鍵詞:網絡輿論聚集;群體性事件;網絡群體性事件;網絡公共事件;網絡公共領域
內容提要:對於「網絡輿論聚集」,國人往往將其命名為「網絡群體性事件」等概念來研究。從行為主體、行為性質、適用法律三方面分析,「網絡輿論聚集」與群體性事件具有本質的區別,準確的命名應是「網絡公共事件」。用「網絡公共事件」概念取代 「網絡群體性事件」概念,能更準確地表述研究對象,具有更深厚的研究傳統和理論資源,有利於改變危機管理範式研究的弊端,也有利於推進 「網絡公共事件」的公共領域範式研究,深化網絡賦權與傳媒公共性的時代課題。
Top 2
社交機器人在新聞擴散中的角色和行為模式研究——基於《紐約時報》「修例」風波報導在Twitter上擴散的分析
2020年05期 下載:2645次
作者:師文、陳昌鳳
關鍵詞:社交機器人;計算傳播學;算法分發;傳播模式
內容提要:隨著社交機器人大行其道,其在新聞擴散中的角色和行為模式值得探究。該研究以《紐約時報》對香港 「修例」風波的系列報導在海外社交平臺 Twitter 上的擴散為例,運用計算傳播學的方法,探討社交機器人在專業媒體新聞擴散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行為模式。借用兩級傳播模型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發現在兩級傳播中均有大量的社交機器人參與了新聞的擴散; 但是社交機器人在一級傳播和二級傳播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在一級傳播中,社交機器人的目標比較多元,最活躍的群體為新聞機器人,它們無差別地發布《紐約時報》各個主題的報導,僅少部分機器人對香港問題呈現特殊關注; 在第二級傳播中,社交機器人的目標較為集中,它們表現出對香港問題的明顯關注,並對抗議者持肯定態度。從傳播模式來看,社交機器人在一級傳播中的參與度比在二級傳播中高,社交機器人活躍程度高於人類用戶,但影響力較低。通過對轉發關係的分析發現,雖然社交機器人可以在某些情況下引發人類用戶進行轉發,但人類用戶仍更傾向於從人類用戶處轉發新聞。
Top 1
從「新冠肺炎」熱點傳播看新聞邊界的顛覆與重構
2020年07期 下載:2700次
作者:蔡雯、凌昱
關鍵詞:自媒體;專業媒體;新聞邊界
內容提要:當下的新聞傳播生態,尤其是對比「新冠肺炎」期間與17年前的「非典」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2019年底至2020 年2 月,我國「新冠肺炎」事件傳播中20 個新聞熱點事件大多由自媒體推動進入公眾視野,而專業媒體仍是後續報導的中堅力量。多元主體介入新聞場域後,新聞邊界日益模糊,新聞成為多元主體協作競爭的產物,新聞內容泛化,事實與意見的界限模糊,新聞的對話性與個人視角增強,傳統新聞基模面臨社交媒體新敘事的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