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金秋時節,又到迎新!各新聞與傳播院校都積極開展了迎接新生的工作,其中,迎新大會上院長、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的迎新致辭及寄語,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各新聞與傳播院校的迎新致辭及寄語,對青年新聞學子初步了解新聞學和新聞工作、正確掌握新聞學學習方法、蘊育形成新聞理想等,都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也應該是我們新聞教育界值得重視和關注的內容。一篇精彩的迎新致辭及寄語,對學生的正面教育作用,或許並不亞於一堂課上的專業傳授。為此,經聯絡商定,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組與人民網傳媒頻道共同開展「新聞與傳播學院迎新致辭及寄語」徵稿活動。熱烈歡迎各新聞與傳播院校領導、老師、畢業生、在校生積極投稿!
》》》點擊查看《「新聞與傳播學院迎新致辭及寄語」徵稿啟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小琴
雖然上過各種舞臺,也面對過各種話筒,但是在清新——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代表老師發言這是第一次,所以隨著到我的時間越來越近,我心跳越來越快,還是挺緊張的。每學年都能看到很多的新面孔來到了清華園裡面。每次看到一張一張這麼年輕的面孔,意氣風發、青春勃發的這樣的面孔,我都會感覺到在你們面前有一個非常長非常長的未來,在你們面前有著很美好的未來,而在這個很長的美好的未來當中,有這麼一段就是從今天開始的,就是你們在清華將要度過的四年、三年或者兩年。
那麼在清華的四年、三年或兩年,清華將會給你們留下什麼,你們又會給清華留下什麼?這是我想今天我們可能會去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大學是一個最好的滋養身心,能夠盡情的、儘量地去成長的一個地方。我們在校園裡面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尋找到自己,儘量地去舒展自己身心,去發展自己的心智,然後儘量地吸收營養。
而清華我覺得又是一個最適合成長的地方。我希望大家能夠充分地感受清華之美,就像今天這麼一個藍天白雲的好天氣,清華的校園裡面可以說每一步、每一個空間都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畫面。可能剛來清華的時候會有這樣美的感受,但過不了多長時間它就變成了我的宿舍、我的教室、我的餐廳,它就是我每天生活的一個場景。其實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我覺得很多人會和清華擦肩而過,你沒有跟它產生一種深刻的關係。我記得今年的畢業生,有一位於海童做了一個圖片的(作品)。他用了兩萬張延時攝影,做了一個27分鐘的清華的片子。清華的四季流轉、晨曦變換在他的鏡頭之下就變得非常地美。他得用多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兩萬次的拍攝?他和清華之間是這樣一場深刻的「愛戀」。當其他同學只是和清華擦肩而過的時候,他和清華發生了這樣一個深刻的故事。我覺得他能感受的東西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多。當然,我們感受清華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他用他的方式,你們可能有你們的方式。我覺得大家要去儘量地感受清華的歷史。你對清華的歷史了解越多,清華在你的眼裡面就越具體、越厚重。
剛才老師和同學們都講到梁啓超,「君子」的這個演講,這個演講就發生在同方部。希望你們下一次走到同方部門口的時候,能夠稍微慢一慢腳步,去側耳聽一下是否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這樣一個聲音的迴響。當你們走到荷塘邊的時候,去感受一下是不是還有朱自清的背影;走到古月堂的時候,是不是能夠看到錢鍾書和楊絳的第一次相遇。遠的不說,就在我們學院,學院一進門,大家可能注意到有一塊拼花的瓷磚。我們學院(建築)是1930年建立的,看到這塊花磚的時候,你想像一下,當年拼這塊花磚的工人,他是用什麼的心情在拼這些花磚,而設計這個學院的人又用什麼樣的心情去設計這個學院。你們可能在一進門的時候就看到,前總理朱鎔基先生曾經在我們學院讀過書。你也可以感受下是不是還有朱鎔基先生背著書包走進門的那一瞬間。
還有可能很多同學不知道,我們老的電機館在「文革」當中,曾經是第一場「武鬥」發生的地方,曾經在那兒發生過流血事件。如果你這樣的去了解清華,你對清華的了解越多,那些歷史就會在你面前浮動起來,你會感覺到它的厚度。歷史是一層一層的長起來的。到了今天,當你走到每一個角落,當你在每一個瞬間的時候,如果你能夠了解更多、能夠感受更多,那清華對你來說就一個豐盈而厚重的一個地方。你會感受到它的文化和歷史。那你吸收清華的營養可能就會更多。當然我們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在這兒,去到每一個教室裡面,去吸收豐富的知識的營養。每一間教室,每一個先生的腦海可能都是一個知識的寶藏。這些寶藏也等著大家去探索。
另外我希望大家在這四年當中能夠完成精神和人格的養成。大家都說清華是一個大平臺,有做大事情的意識。天將降大任於「清華人」的這樣一種意識。我們學院的首任院長提出來「面向主流,培養高手」。所謂「面向主流」,就是要上大平臺;「培養高手」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有上大平臺、承擔大責任的能力。如果我們在經過了這樣的一些吸收,我們能夠不斷地去吸收清華的營養,不斷地去養成自己的人格,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就會一天天、逐漸地變成一個「清華的你」。而同時,當你的生命越來越豐盈,當你的生命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可能你也會把你生命當中的絲絲縷縷留在清華當中,那清華可能會成為「你的清華」。
我想,清華曾經是梁啓超的清華;曾經是朱自清的清華;也曾經是鄧稼先、錢學森的清華;它還曾經是高曉松和李健的清華。現在清華已經是你的清華了,你和清華會發生什麼樣的一個故事呢?
清華的你,你的清華。這個故事今天已經開始了。大家請盡情地抒寫吧!
張小琴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記者、主持人研究,電視修辭研究。
曾擔任《山東文學》雜誌社編輯,山東電視臺《道德與法制》欄目、全國普法辦公室與山東電視臺合辦的《金劍之光》欄目製片人、主持人,曾兼任中央電視臺《社會經緯》欄目主持人,《新聞調查》欄目出鏡記者。曾獲1999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金士明杯」第二屆全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社教類金獎,第五屆「金話筒獎」。參與「2003年度中國記者風雲人物」推出活動,擔任央視記者節特別節目主持人、撰稿人,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特別節目類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