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團隊和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

2020-11-23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9月2日電 瘧疾(Malaria)是瘧原蟲(Plasmodium)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突出問題。可寄生於人類的瘧原蟲有5種,包括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和諾氏瘧原蟲(Plasmodium knowlesi)。其中惡性瘧原蟲可感染各個時期的紅細胞,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甚至導致死亡,是現存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瘧原蟲。

上世紀70年代,屠呦呦等中國科技工作者從黃花蒿中成功提取出抗瘧效果良好的青蒿素化合物。至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聯用療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ACT)仍舊是治療惡性和重症瘧疾的一線療法,對全球的抗瘧工作起到了突出貢獻,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然而由於耐藥性瘧原蟲的產生,ACT療法已先後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出現了治療失敗的病例,開發新型抗瘧藥物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科學和公共衛生問題。

葡萄糖是大多數動物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通過抑制細胞攝取葡萄糖的「飢餓療法」,可作為治療一些相關疾病的潛在治療策略。在惡性瘧原蟲中,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hexose transporter 1)是其主要的葡萄糖攝入蛋白,通過抑制該蛋白的轉運活性,將可能有效抑制瘧原蟲的能量攝入從而抑制原蟲的生長和增殖,但是該策略的難度在於定向抑制瘧原蟲的糖攝入而不影響人體細胞。在早期針對PfHT1作為抗瘧靶點的研究中,由於缺乏該蛋白的結構信息,抑制劑的開發工作沒有取得突破性進步。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領導的團隊在2014年和2015年相繼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和GLUT3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與此同時將目標鎖定PfHT1,並在結構解析的基礎上與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合作進行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藥物開發。

C3361別構抑制PfHT1並誘導產生新的空腔結構

(A)相比與底物葡萄糖結合的PfHT1蛋白構象,與抑制劑C3361的結合引起了PfHT1蛋白巨大的構象變化;(B)C3361分子在佔據底物葡萄糖結合位點的同時在其尾部誘導產生了一個新的空腔;(C)葡萄糖/C3361分別與PfHT1結合構象下的空腔對比。

2020年8月28日,顏寧團隊與尹航團隊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題為《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重要研究成果。

該論文報導了PfHT1分別結合天然底物葡萄糖和一個已知的選擇性與抑制效果都比較微弱的抑制劑C3361的兩個結構。出乎意料,C3361的結合導致了PfHT1巨大的構象變化,衍生出一個全新的空腔結構,可以用來作為靶點進行抑制劑的設計與優化。在此發現的基礎上,團隊成員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更高親和力的選擇性抑制劑,在原蟲抑制實驗中確認可以有效殺死瘧原蟲,卻對人源細胞無害,從而為開發新一代抗瘧藥物開闢了道路。

在發表《細胞》論文的同時,兩個團隊還合作在生物領域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表了題為《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的選擇性抗瘧藥物開發》(Orthosteric-allosteric dual inhibitors of PfHT1 as selective anti-malarial agents)的研究成果。在這一文章中進一步詳細闡明了新一代小分子抑制劑系列的設計思路和構效關係,並通過一系列的原蟲抑制實驗驗證了該系列小分子抑制劑的高殺傷性、低細胞毒性以及針對原蟲多個繁殖周期都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多周期性,從而為該系列抗瘧藥物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基礎。

綜上,研究團隊針對瘧疾耐藥性不斷增加的現狀,通過對底物或抑制劑結合狀態下的PfHT1蛋白結構解析,鑑定了新的藥物結合位點並設計出一系列高效的「正構-別構」雙位點抑制劑。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餓死瘧原蟲」,這代表著一種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思路,為下一代抗瘧藥物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饒子和教授表示:「研究團隊以阻斷瘧原蟲能源攝取為新手段開發的新一代化合物有望解決日趨嚴重的瘧疾耐藥性問題;同時靶向膜轉運蛋白的正構及別構調節位點的抑制劑設計思路非常具有創造性,也為其他藥物理性設計提供了參考」。

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為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和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尹航,共同第一作者為現已畢業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蔣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袁亞飛、清華大學化學系2016級博士生黃健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7級博士生張碩。

本研究歷時多年,在此過程中經費來源於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生物聯合中心、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的支持,實驗受到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瘧疾項目團隊、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中心、上海同步輻射光源(SSRF)以及清華大學蛋白質研究技術中心X射線晶體學平臺、清華大學藥學技術平臺的支持。

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006-0#

供稿:藥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雜誌的研究論文中首次報導了靶向PfHT1蛋白別構抑制的結構學基礎,並基於由抑制劑作用產生的別構空腔進一步提出了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共抑制劑的設計理念【3】。
  • 清華大學2018年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夏令營
    為加強高校間優秀大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為廣大學子提供了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研究的機會,激發營員的科研興趣,鼓勵其儘早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選拔有培養潛質的優秀學生繼續深造,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基礎醫學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清華大學藥學院(生命科學相關方向)共同主辦,將於2018年7月9日-7月13日舉辦「清華大學2018年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夏令營
  • 「清華大學2020年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雲夏令營」通知
    為加強高校間大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為廣大學子提供了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研究的機會,激發營員的科研興趣,鼓勵其儘早確立人生目標,為選拔有培養潛質的優秀學生繼續深造,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基礎醫學和生物學方向)、清華大學藥學院(生命科學相關方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項目)和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
  • 教師招聘:2015北京清華大學藥學院王建偉實驗室招聘博士後和技術員...
    清華大學藥學院王建偉實驗室主要從事造血幹細胞衰老研究。由於科研進展需要,現招收如下人員:招聘崗位:博士後1名,技術員1名,博士後崗位職責:熟練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夠獨立的開展科研課題,對造血幹細胞領域感興趣。博士後崗位要求:1.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舉行建院十周年暨復系三十五周年座談會
    同心築夢 共創未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舉行建院十周年暨復系三十五周年座談會清華新聞網11月14日電 (記者 方鍶)11月12日上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建院十周年暨復系三十五周年座談會在主樓舉行。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檀勤良,教育部科技司基礎處處長鄒暉,北京市科委醫藥處處長程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許瑞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吳虹,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施一公,學校老領導張孝文、方惠堅、顧秉林,清華大學生物系老領導、原系主任趙南明、周海夢、陳應華、陸懋榮,生命學院資深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隋森芳、王志新、饒子和、孟安明、李蓬、陳曄光等參加座談會
  • PNAS強強聯合|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揭示「餓死瘧原蟲」新機制
    圖1各類抗瘧藥物出現耐藥性報導:紅色表示出現氯喹耐藥性的地區、藍色表示出現周效磺胺-乙胺嘧啶類藥物耐藥性的地區、綠色為出現青蒿素類藥物耐藥性的地區[2] 2021年1月5日,尹航團隊與顏寧團隊合作
  • ...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清華新聞網8月4日電  8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教授與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饒子和院士等合作,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DWARF14蛋白是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DWARF14 is a non-canonical hormone
  •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健康醫學前沿論壇同時舉行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大會暨健康醫學前沿論壇在主樓舉行。校長邱勇,常務副書記、副校長姜勝耀,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臨床醫學院首任院長董家鴻,醫學院院長董晨等出席。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易人,王宏偉接替施一公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易人,王宏偉接替施一公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6-04-15 15:49 來源:澎湃新聞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VS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選哪個?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每年都會為我國的生命科學領域輸送大量高素質的本科畢業生,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兩所學校的生物學都達到了A+水平,國內領先。1. 學院方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為清華大學生物系,1952年被併入北大,1984年復系,2009年更名為生命科學學院。全院教研系列、教學系列和研究系列教職工共有90人。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在《e生命》(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抗原結合引起的B細胞活化中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的構象變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米達研究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 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聯合研究院,研究員 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 2015.02~2020.02 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後 2013.06~2015.01 愛丁堡大學, 博士後
  • 2014年清華大學首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舉行
    2014年清華大學首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舉行  清華新聞網5月14日電 5月10日,2014年清華大學第一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在理學院報告廳開幕。  7位報告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董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朱冰、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北京大學生命學院講席教授吳虹、清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孫偉、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敏敏和北京大學生命學院教授羅述金作了主題學術報告。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餘位師生參加了本次學術論壇。
  • 祁海出任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前任院長董晨已赴上海交大任職
    清華大學醫學院原院長董晨2020年赴上海交通大學任職後,原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的祁海已任醫學院院長。祁海教授 清華大學官網 圖據學院網站近日消息,2020年12月,醫學院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完成了行政班子換屆,由祁海教授任院長,程功教授、李海濤教授、廖洪恩教授任副院長。12月31日,醫學院2020年度幹部述職及民主評議會在醫學科學樓B323報告廳舉行。
  • 【求學求職】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實驗室招聘實驗技術員2名
    【求學求職】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實驗室招聘實驗技術員2名 2019-12-09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吝易課題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學術經緯/報導 導師介紹及研究方向 吝易,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於2020年2月加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科學》背靠背發表兩篇研究長文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發現與解讀抗病小體清華新聞網4月5日電 在長期對抗病原生物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了複雜高效的兩層免疫系統,用於識別各種病原微生物、激活防衛反應保護自己。
  • 2018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團隊依託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總理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招收博士後1-2名,合同制研究人員1-2名,科研助理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