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強強聯合|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揭示「餓死瘧原蟲」新機制

2021-01-08 騰訊網

耐藥性:當前抗擊瘧疾的挑戰

瘧疾(Malaria)是瘧原蟲(Plasmodium)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突出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布的世界瘧疾報告(World Malaria Report)顯示,2019年全球共計約有2.29億瘧疾病例,造成約40.9萬人死亡[1]。當前,全球抗擊瘧疾的難題是,瘧原蟲開始對現有一線抗瘧藥物(特別是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藥物聯合治療,ACT)產生了耐藥性,過去行得通的方法在逐漸失去效力。如何開拓思路發展新的抗瘧方法,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

圖1各類抗瘧藥物出現耐藥性報導:紅色表示出現氯喹耐藥性的地區、藍色表示出現周效磺胺-乙胺嘧啶類藥物耐藥性的地區、綠色為出現青蒿素類藥物耐藥性的地區[2]

2021年1月5日,尹航團隊與顏寧團隊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的選擇性抗瘧藥物開發」(Orthosteric-allosteric dual inhibitors of PfHT1 as selective anti-malarial agents)的研究論文。這是兩個團隊繼2020年8月發表《細胞》(Cell)論文「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之後,對推動「餓死瘧原蟲」這一抗瘧新策略取得的新研究進展。

新思路:從藥物對抗到切斷營養

靶向惡性瘧原蟲攝取葡萄糖過程的「飢餓療法」,是一種潛在的新型抗瘧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瘧原蟲源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 1)承擔著轉運葡萄糖的關鍵作用。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的研究論文中首次報導了靶向PfHT1蛋白別構抑制的結構學基礎,並基於由抑制劑作用產生的別構空腔進一步提出了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共抑制劑的設計理念[3]。

研究團隊在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論文中進一步探究了該類抑制劑分子的抗瘧可行性與作用機制。通過結構解析,研究者發現在相同抑制劑的作用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hGLUT3)的構象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且不存在類似於PfHT1蛋白中的新空腔結構——這說明靶向PfHT1蛋白的特異性別構空腔進行抑制劑設計是實現選擇性的關鍵。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研究團隊針對別構位點對抑制劑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與優化,獲得了活性、選擇性均有提高的TH-PF系列化合物。通過一系列的原蟲實驗證明了該系列化合物對瘧原蟲具有高殺傷性且抑制活性隨著培養環境中葡萄糖濃度的降低而增強,同時通過阻斷對葡萄糖的攝取有效抑制瘧原蟲的糖酵解活性。更重要的是,該系列化合物對紅內期瘧原蟲各亞期都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與現有抗瘧藥物(雙氫青蒿素)表現出不同的作用模式,這代表著一種新型抗瘧藥物的研發思路,從而為該系列抗瘧藥物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基礎。

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尹航教授、原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現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顏寧教授、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加藤信高(Nobutaka Kato)博士和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蔣鑫博士;共同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化學系2016級博士生黃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卓越學者袁亞飛與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研究人員趙娜

本研究歷時多年,在此過程中經費來源於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生物聯合中心、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的支持,實驗受到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中心、上海同步輻射光源(SSRF)、清華大學蛋白質研究技術中心X射線晶體學平臺及清華大學藥學技術中心的支持。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7749118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alaria Report (2020).

[2] *Haldar, K.; Bhattacharjee, S; Safeukui, I. Drug resistance in Plasmodium. Nat Rev Microbiol. 2018, 16(3), 156-170.

[3] Jiang, X.#; Yuan, Y.#; Huang, J.#; Zhang, S.#; Luo, S.; Wang, N.; Pu, D.; Zhao, N.; Tang, Q.; Hirata, K.; Yang, X.; Jiao, Y.; Sakata-Kato, T.; Wu, J.W.; Yan, C.; Kato, N.; *Yin, H.; *Yan, N. 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 Cell 2020, 183(1), 258-268.e12.

相關焦點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瘧原蟲源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 1)承擔著轉運葡萄糖的關鍵作用。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雜誌的研究論文中首次報導了靶向PfHT1蛋白別構抑制的結構學基礎,並基於由抑制劑作用產生的別構空腔進一步提出了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共抑制劑的設計理念【3】。
  • 顏寧再發Cell 重磅: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
    2020年8月28日,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尹航團隊合作在 Cell 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
  • 抑制攝取葡萄糖「餓死」瘧原蟲
    來源:健康報圖集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團隊合作,在國際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對底物或抑制劑結合狀態下的PfHT1蛋白結構解析,鑑定了新的藥物結合位點,設計出一系列高效的「正構—別構」雙位點抑制劑。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來「餓死」瘧原蟲,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據了解,瘧疾是瘧原蟲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
  • 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團隊和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現...
    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領導的團隊在2014年和2015年相繼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和GLUT3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與此同時將目標鎖定PfHT1,並在結構解析的基礎上與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合作進行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藥物開發。
  • 顏寧團隊 2021 首秀+ 2020 年度文章賞析,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
    2021 新年伊始,1 月 5 日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尹航團隊即合作在PNAS發表最新的學術論文,藉此機會,丁香學術梳理了近 1 年顏寧團隊主要研究成果,來看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的!揭示人源膽固醇醯基轉移酶 (ACAT1) 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2020 年 5 月 13 日,顏寧及黃超蘭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 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
  • 顏寧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4個月時間內第6篇頂刊
    2020年8月28日,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尹航團隊合作在 Cell 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的重要研究成果。
  • 科學家又有了新思路:餓死瘧原蟲
    餓死瘧原蟲葡萄糖是大多數動物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如果能夠想辦法讓瘧原蟲無法攝入葡萄糖,是不是就可以把它們「活活餓死」?這是一個不錯的思路。而且,由於葡萄糖分子無法自由通過細胞的生物膜,它們進出細胞都需要依靠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來完成,所以想要限制瘧原蟲獲取葡萄糖,其實只要控制特定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就可以了。
  • 科學家有了新想法:餓死瘧原蟲
    然而遺憾的是,幾十年下來,新的耐藥性瘧原蟲也逐漸蔓延開來,ACT療法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治療失敗的病例越來越多。於是全球科學家又在絞盡腦汁研發新的抗瘧藥物。餓死瘧原蟲葡萄糖是大多數動物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如果能夠想辦法讓瘧原蟲無法攝入葡萄糖,是不是就可以把它們「活活餓死」?
  • 顏寧課題組再發Cell!3個多月內第6篇頂刊
    2020年8月28日,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尹航團隊合作在在此發現的基礎上,團隊成員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更高親和力的選擇性抑制劑,在原蟲抑制實驗中確認可以有效殺死瘧原蟲,卻對人源細胞無害,從而為開發新一代抗瘧藥物開闢了道路。
  • 清華青年團隊新科研成果領先世界 有望定向「餓死」癌細胞
    顏寧(右)指導研究組成員鄧東做實驗「餓死」癌細胞或成可能顏寧介紹,轉運蛋白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大腦、神經系統、肌肉等組織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因此,如能研究清楚GLUT1的組成、結構和工作機理,就有可能通過調控它實現葡萄糖轉運的人工幹預,既可以增加正常細胞內葡萄糖供應治療相關疾病,又可以通過阻斷對癌細胞的葡萄糖供應,從而「餓死癌細胞」。另一方面,了解GLUT1的秘密還有助於糖尿病治療。糖尿病與GLUT1的「兄弟」GLUT4密切相關,兩種轉運蛋白長相相似。
  •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新:屠呦呦團隊讓瘧原蟲憋死,無錫團隊讓瘧原蟲失去繁殖能力!
    在談到研發新藥的原因和背景出發點時,江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程洋博士介紹說與屠呦呦團隊是一樣的。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以來,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為最有效、無併發症的瘧疾聯合用藥。然而,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滯,瘧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瘧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階段性目標將難以實現。「究其原因,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是最大的挑戰。」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學術前沿】PNAS | 王紅豔/魏濱聯合團隊揭示LRCH1對CD8+和LAT...
    【學術前沿】PNAS | 王紅豔/魏濱聯合團隊揭示LRCH1對CD8+和LAT通路的調控機制 2020-08-08 1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2019-03-14 14:34:00來源:央廣網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由於TOP1α和UPF1是TTG2的上遊調控基因,該工作揭示了一種基於TTG2相對親本劑量的,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具體而言,該機制依賴於精子以及母本反足細胞中TTG2的相對劑量。當父本TTG2較母本過量時傾向產生小種子,而當母本TTG2較父本過量時傾向產生大種子。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長期從事B肝、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機制方面有了新突破。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1)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的研究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人民網上海3月15日電 (記者 姜泓冰)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3月13日,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