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越來越耐藥了,怎麼辦?科學家又有了新思路:餓死瘧原蟲

2021-01-18 澎湃新聞

1693 年,康熙 39 歲那年,突然罹患瘧疾,反覆不斷的寒戰和高燒令他痛苦萬分。其實北京天乾物燥,原本不是瘧疾橫行的地界,為什麼康熙會得這個病呢?原來是因為朝廷派兵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兵深入到南方的瘧疾疫區,許多人感染了瘧疾,回京的時候就把瘧原蟲也帶回來了,先傳給了北京的蚊子,隨後就在北京城裡擴散開了。

瘧原蟲從雌蚊唾液移入蚊子細胞 | Wikimedia Commons, Ute Frevert供圖, Margaret Shear調色 / CC BY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5)

中國古代醫書上把瘧疾稱作「瘴氣」,以為這種病是由沼澤或者潮溼的叢林中那些有毒的空氣造成的。但其實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通過蚊子(確切來說是雌性按蚊,全世界有 70 多種)傳播。能夠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一共 5 種,其中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對人類的威脅最大,因為它可以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甚至導致死亡。

瘧原蟲和其他寄生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的宿主之一是蚊子。可不要小看這一點。其他寄生蟲普遍遵循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比如寄生在魚體內的肝吸蟲,或寄生在豬體內的絛蟲,人不去吃,這些寄生蟲就不會主動進入人體;但瘧原蟲不是,它們會通過蚊子主動侵犯人體,人類根本避之不及。

瘧疾在民間俗稱「打擺子」,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瘧疾在發作的時候,病人起初會感覺非常冷,於是拼命打冷戰,全身肌肉持續顫抖幾十分鐘,之後體溫迅速飆升到 40℃以上,就這樣持續高燒 2-6 個小時,隨後又會突然間大量出汗,並隨之退燒。整個發作過程大約要持續 4-12 個小時。但是這可沒完,同樣的過程在兩三天後還會再來一遍,就這樣周期性的反覆發作。

說回不幸得了瘧疾的康熙皇帝。當時的御醫們為了給皇上治病絞盡腦汁,把自古以來醫書上所有的相關記載都試了個遍(宮裡專門養了一批瘧疾病人用來給皇上試藥),卻毫無收效。無奈,只得張榜公告,向全國徵集能人良方。這項工作由四位大臣主持,為了保障皇上的安全,所有進獻的藥品都會先由四位大臣試喝(相當於臨床 I 期實驗,驗證安全性),大臣喝著沒有上吐下瀉昏迷不醒的話,再把藥送給宮裡那些瘧疾病人去喝(相當於臨床 II 期實驗,驗證有效性)。但各種藥方試了個遍,還是沒有一種有用的。

正當所有人焦頭爛額的時候,幾位外國傳教士入宮覲見,獻上了一盒藥粉。大臣們對洋人的東西起初非常排斥,但很快就在「臨床試驗」中發現它效果奇佳。後來,憑著這個藥粉,康熙沒過多久便徹底康復了。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容妃親自試藥 | 《康熙王朝》截圖

這個神奇的藥粉就是奎寧,中國人更熟悉的名字叫「金雞納霜」——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不得不感慨康熙果真是天選之人,天花、瘧疾這兩種在古代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他都得過,居然每一次都大難不死)。

從奎寧到青蒿素

奎寧是 17 世紀初被發現的,最初是用南美的金雞納樹的樹皮磨成的粉。後來,即使科學家分離出了其中的有效成分,但依然難以人工合成,因此金雞納樹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都是製造奎寧的唯一原材料。那些擁有金雞納樹的國家把它們當搖錢樹一樣嚴密的保護起來,盜取金雞納樹的種子就是死罪,還要被施以酷刑。

金雞納樹樹皮 | Wikimedia Commons, H. Zell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不過,奎寧雖然抗瘧有功,但它的副作用也是極大的。病人服用奎寧後常常出現腹瀉、嘔吐、耳鳴、耳聾、頭痛、視力障礙,有時還會出血、白細胞數量下降,甚至死亡。

而且更嚴重的問題是,隨著奎寧的大範圍使用,越來越多的瘧原蟲產生了耐藥性。瘧疾再次變得難以控制。

二戰期間,美國投入巨大的力量研發新的抗瘧藥物,最終合成出了氯喹。和奎寧相比,氯喹不僅效果更好,而且副作用更小,於是 1947 年以後,氯喹迅速取代奎寧,成為了全世界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

然而僅僅 10 年以後,耐受氯喹的惡性瘧原蟲就在東南亞出現了。更糟糕的是當時正值越南戰爭期間,大批「新鮮宿主」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潮溼多蚊的叢林沼澤當中,使耐藥性惡性瘧迅速蔓延。

僅僅 10 年以後,耐受氯喹的惡性瘧原蟲就在東南亞出現了 | Pixabay

越南人對此無能為力,只好向中國求援。而當時中國自己的瘧疾疫情也很嚴重,藥物不足。1967 年,為了徹底扭轉這樣的被動局面,中國最高領導層拍板,組建了「523項目」,舉全國之力,篩選抗瘧新藥。

最終,1972 年,屠呦呦帶領的項目組成功地發現了青蒿素。青蒿素在越戰後期投入使用,立刻使得北越的惡性瘧病死率下降了30%,對戰爭的走向起到了深遠影響。中國在 1980-1990 年間瘧疾病例的大幅下降,也都是青蒿素的功勞。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作為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 圖蟲創意

至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聯用療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ACT)仍舊是治療惡性和重症瘧疾的一線療法。然而遺憾的是,幾十年下來,新的耐藥性瘧原蟲也逐漸蔓延開來,ACT療法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治療失敗的病例越來越多。於是全球科學家又在絞盡腦汁研發新的抗瘧藥物。

餓死瘧原蟲

葡萄糖是大多數動物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如果能夠想辦法讓瘧原蟲無法攝入葡萄糖,是不是就可以把它們「活活餓死」?這是一個不錯的思路。而且,由於葡萄糖分子無法自由通過細胞的生物膜,它們進出細胞都需要依靠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來完成,所以想要限制瘧原蟲獲取葡萄糖,其實只要控制特定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就可以了。

針對惡性瘧原蟲,科學家已經發現,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 1)就是它主要的葡萄糖攝入蛋白,只要抑制這個蛋白的轉運活性,就可能讓瘧原蟲因為得不到能量而無法生長和增殖。

但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在於,瘧原蟲是生活在人體細胞中的,而人體細胞也需要葡萄糖,所以怎樣才能只餓死瘧原蟲,而不損害到人體細胞呢?要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充分了解瘧原蟲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到底是什麼結構。可這談何容易。早期針對 PfHT1 的研究就是困在了這個問題上,研發工作遲遲沒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醫學院教授、現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領導的團隊一直以來致力於膜轉運蛋白的結構解析,並在2014、2015 年相繼報導了兩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和GLUT3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在此基礎上,她開始對 PfHT1 進行結構解析,並與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合作,進行基於蛋白質結構的小分子藥物開發。

通過構象對比,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已知的抑制劑可以使PfHT1的蛋白構象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尹航團隊開發出了一系列更高效、更有針對性的抑制劑,並在原蟲抑制實驗中確認可以有效地殺死瘧原蟲,卻對細胞無害。這項研究為開發新一代抗瘧藥物開闢了道路。2020年8月28日,顏寧與尹航團隊合作將這項科研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細胞》(Cell)上,題為《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

圖 | 參考文獻[1]

針對瘧原蟲耐藥性不斷增加的現狀,兩個團隊還合作提出了新一代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思路,並通過實驗驗證了其具有高殺傷性、低細胞毒性以及針對原蟲多個繁殖周期都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多周期性。這項成果為該系列抗瘧藥物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基礎。研究論文發表在生物領域預印本平臺 bioRxiv 上,題為《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的選擇性抗瘧藥物開發》(Orthosteric-allosteric dual inhibitors of PfHT1 as selective anti-malarial agents)。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饒子和教授對此評價說:"研究團隊以阻斷瘧原蟲能源攝取為新手段開發的新一代化合物有望解決日趨嚴重的瘧疾耐藥性問題;同時靶向膜轉運蛋白的正構及別構調節位點的抑制劑設計思路非常具有創造性,也為其他藥物理性設計提供了參考。"

此次細胞層面的研究突破,雖然離真正開發出一款全新的抗瘧藥物還很遠,但漫漫徵途畢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我們離成功的曙光已經更近了。

編輯:袁玥

素材提供&審稿:研究團隊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 Xin Jiang#, Yafei Yuan#, Jian Huang#, Shuo Zhang#, Shuchen Luo, Nan Wang, Debing Pu, Na Zhao, Qingxuan Tang, Kunio Hirata, Xikang Yang, Yaqing Jiao, Tomoyo Sakato-Kato, Jia-Wei Wu, Chuangye Yan, Nobutaka Kato, Hang Yin*, Nieng Yan*. 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 Cell, 2020, DOI: 10.1016/j.cell.2020.08.015.

[2] Jian Huang#, Yafei Yuan#, Na Zhao#, Debing Pu, Qingxuan Tang, Shuo Zhang, Shuchen Luo, Xikang Yang, Nan Wang, Yu Xiao, Tuan Zhang, Zhuoyi Liu, Tomoyo Sakata-Kato, Xin Jiang*, Nobutaka Kato*, Nieng Yan*, Hang Yin*. Orthosteric-allosteric dual inhibitors of PfHT1 as selective anti-malarial agents. bioRxiv, 2020, DOI: 10.1101/2020.08.25.260232

原標題:《瘧疾越來越耐藥了,怎麼辦?科學家又有了新思路:餓死瘧原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瘧疾變得越來越有抵抗力,怎麼辦?科學家有了新想法:餓死瘧原蟲
    1693年,康熙39歲時,他突然患了瘧疾。反覆的寒戰和高燒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事實上,北京又幹又熱,這不是瘧疾肆虐的邊界。康熙為什麼會得這種病?原來,當朝廷派兵平定舊金山大亂時,八旗兵深入南方瘧疾流行地區,許多人感染了瘧疾。當他們回到北京時,他們帶回了瘧原蟲,這種瘧原蟲首先在北京傳給蚊子,然後在北京傳播。
  • 抑制攝取葡萄糖「餓死」瘧原蟲
    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來「餓死」瘧原蟲,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據了解,瘧疾是瘧原蟲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聯用療法(ACT)是目前治療惡性和重症瘧疾的一線療法,然而由於耐藥性瘧原蟲的產生,ACT療法已先後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出現了治療失敗的病例。
  • 臨度科研|瘧原蟲「進化」,如何面對瘧原蟲耐藥性的考驗?
    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2018年全球累計超過2.28億例瘧疾病例,累計奪走了全球數千萬人的生命。1880年,法國醫生阿方斯·拉韋朗(Alphonse Laveran)首次發現瘧疾感染者的紅細胞中有寄生蟲,並提出了瘧原蟲就是導致瘧疾的病原體。
  • PNAS強強聯合|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揭示「餓死瘧原蟲」新機制
    耐藥性:當前抗擊瘧疾的挑戰 瘧疾(Malaria)是瘧原蟲(Plasmodium)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突出問題。
  • 顏寧再發Cell 重磅: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饒子和院士評價上述工作時稱:「研究團隊以阻斷瘧原蟲能源攝取為新手段開發的新一代化合物有望解決日趨嚴重的瘧疾耐藥性問題;同時靶向膜轉運蛋白的正構及別構調節位點的抑制劑設計思路非常具有創造性,也為其他藥物理性設計提供了參考
  • 耐青蒿素瘧原蟲有蔓延危險 目前僅在東南亞存在
    原標題:耐青蒿素瘧原蟲有蔓延危險 目前僅在東南亞存在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則寄生蟲病學研究顯示,對於青蒿素耐藥的瘧原蟲不僅可以感染東南亞當地的幾種蚊子,還可以感染一種非洲的常見蚊子。這一發現意味著,對於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的耐藥性,雖然現在只在東南亞存在,但其可能會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
  • "超級瘧疾"席捲東南亞 如何面對瘧原蟲抗藥性考驗
    圖片版權:Science Picture Co Getty Images近幾年來,人類越來越有希望徹底消滅瘧疾。但是如今,這種樂觀主義卻面臨著新的重大挑戰。科學家警告稱,一種名為「超級瘧疾」的瘧原蟲正在東南亞地區迅速擴散。如果最終擴散至非洲地區,它將引發一場全球性健康危機。青蒿素是臨床上治療瘧疾的首選推薦藥物,但是「超級瘧疾」的瘧原蟲卻對其產生抗藥性。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責編 | 酶美瘧疾(Malaria)是瘧原蟲(Plasmodium)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突出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布的世界瘧疾報告(World Malaria Report)顯示,2019年全球共計約有2.29億瘧疾病例,造成約40.9萬人死亡【1】。
  • 屠呦呦在解決的「青蒿素耐藥」是什麼?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有43.5萬人死於瘧疾。,2010年至2017年,全球瘧疾發病率下降,從每千人72例降至59例。雖然該階段發病率下降18%,但在過去3年中,每千人風險人群瘧疾發病率停滯在59例。然而,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滯,瘧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
  • 我國科研人員研發出惡性瘧疾新型抑制劑
    相比較傳統的抗瘧疾藥物只能清除紅內期的瘧原蟲,該新型抑制劑不僅能夠同時清除紅內期以及潛伏肝內期瘧原蟲,而且能夠殺死多種臨床上耐藥的惡性瘧原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藥物化學領域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CHMFL-PI4K-127在紅內期和肝內期的藥效研究瘧疾是一種通過蚊蟲傳播而感染瘧原蟲的威脅生命的蟲媒傳染病。
  • 柳葉刀:耐多藥惡性瘧原蟲在東南亞迅速蔓延,已出現基因突變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發現對當地控制和消除瘧疾工作構成重大威脅。網頁截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在英國韋爾科姆桑格研究所、泰國瑪希隆大學等機構分析撰寫的《東南亞多藥耐藥瘧疾的演變與擴展:基因組流行病學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007至2018年期間柬埔寨,寮國,泰國東北部共1673名惡性瘧原蟲瘧疾患者的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一種名為KEL1/PLA1的基因株正在上述區域不斷擴張
  • 我國科研人員研發出針對惡性瘧疾的新型激酶抑制劑
    據中科院網站1月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青松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課題組合作研發出針對惡性瘧原蟲PfPI4K激酶的新型高活性、高選擇性的小分子抑制劑CHMFL-PI4K-127。相比較傳統的抗瘧疾藥物只能清除紅內期的瘧原蟲,該新型抑制劑不僅能夠同時清除紅內期以及潛伏肝內期瘧原蟲,而且能夠殺死多種臨床上耐藥的惡性瘧原蟲。
  • 致出入境人員關於瘧疾防治的一封信
    瘧疾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世界上曾有100多個國家與地區發生瘧疾疫情。解放初期,我國的瘧疾流行非常嚴重,全國70~80%的縣(市、區)有瘧疾流行,瘧疾發病人數居各種傳染病之首。經過幾十年的防治,我國瘧疾發病人數越來越少,自2017年起再無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報告。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間的合作不斷增多,出入境人員數量也隨之增多,輸入性瘧疾病例數量居高不下,死亡病例時有發生。
  • 瘧疾如何在旱季蟄伏?最新研究稱惡性瘧原蟲改變基因表達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項傳染病的研究論文稱,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主要寄生蟲,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這種瘧原蟲能在旱季少量存留於人類血液中,但又不會導致疾病。
  • 瘧疾是什麼?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
    瘧疾是什麼?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時間:2016-04-27 12:25   來源:三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瘧疾是什麼?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 瘧疾是什麼?瘧疾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汙染   原標題:瘧疾是什麼?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     瘧疾是什麼?瘧疾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汙染病。臨床上以周期性定時性發作的寒戰、高熱、出汗退熱,以及貧血和脾大為特點。
  • Nature:科學家成功捕獲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的關鍵複合體結構 有...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霍華德休斯敦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觀察到惡性瘧原蟲進入並感染人類紅細胞所使用的特殊關鍵分子的清晰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設計新型疫苗來抵禦流行性瘧原蟲的感染。本文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因為瘧原蟲每年在全球會引發50多萬人死亡,而且目前並沒有有效的疫苗來抵禦瘧疾的感染。
  • 「超級瘧疾」蔓延—新聞—科學網
    此外,泰國曼谷瑪希隆—牛津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10月出版的《柳葉刀—傳染病》雜誌刊文稱,這種瘧原蟲能抵抗青蒿素聯合治療(ACT),並且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廣泛散播,成為該地區主要的瘧原蟲。研究人員警告,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超級瘧疾」可能會進一步擴散傳播。 當然,這並非該地區這段時間迎來的唯一壞消息。
  • 從瘧疾流行區歸國後觀察有無發熱症狀
    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陽介紹,今天是第13個「全國瘧疾日」,今年宣傳主題為「消除瘧疾控新冠,同防輸入再傳播」。目前,我國國內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已經以境外輸入為主,新冠肺炎防控進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關鍵階段。瘧疾目前也同樣是以境外輸入病例為主的一種急性寄生蟲傳染病。並且瘧疾首發症狀與新冠肺炎一樣是發熱。
  • 瘧原蟲可「潛伏」血液數月
    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最主要寄生蟲。在全球範圍內,瘧疾平均每天導致1200人死亡——這也是非洲的主要致死疾病,在2018年奪去了40萬人的生命,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不到5歲的兒童。目前,通過採用殺蟲劑幹預手段,瘧疾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大幅下降,但是,蚊子種群對殺蟲劑抗性不斷上升,加上其他適應性變化,可能會讓這些成果得而復失。瘧疾病例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出現在雨季,此時傳播惡性瘧原蟲的蚊子會大量繁殖。
  • 瘧原蟲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人紅細胞中處於環狀期的惡性瘧原蟲。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由其自身固有的生物鐘驅動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有2億多人感染瘧疾,40多萬人死於這種疾病。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在所有瘧原蟲同時破壞宿主的紅細胞時,會引起周期性發熱,其時間間隔具體取決於感染的宿主種類,在人類中為每2~3天發生一次。「這些現象表明,瘧原蟲似乎有時間感,但這種日常節律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研究負責人Joseph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