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拜林的兒童在蚊帳裡休息,一種「超級瘧疾」正在這裡肆虐。圖片來源:PAULA BRONSTEIN
今年3月,一種能抵抗廣泛使用的藥物組合的瘧原蟲正在東南亞肆虐。這個令主流療法失效的「超級瘧疾」正在東南亞傳播,它迅速從柬埔寨西部,穿過泰國東北部,一直延伸到寮國南部;現在它甚至已經降落在越南南部,造成了驚人的治療失敗率。
此外,泰國曼谷瑪希隆—牛津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10月出版的《柳葉刀—傳染病》雜誌刊文稱,這種瘧原蟲能抵抗青蒿素聯合治療(ACT),並且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廣泛散播,成為該地區主要的瘧原蟲。研究人員警告,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超級瘧疾」可能會進一步擴散傳播。
當然,這並非該地區這段時間迎來的唯一壞消息。研究人員表示,「超級瘧疾」還可能到達非洲——這裡是90%瘧疾死亡病例的發生地。這樣一來,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該研究組負責人Nicholas White督促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瘧疾抗藥性已成為公共衛生緊急狀況,人們需要儘快解決這個問題。」他說。
但這卻引發了媒體大肆對「超級細菌」的警告,White的警告也激怒了許多著名的瘧疾研究團體——這裡個人仇恨和長期怨恨根深蒂固。WHO專家認為該報告「沒有新意」,並譴責White團隊的做法是「狼來了」。
「寄生蟲對抗瘧藥的耐藥性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我們不能製造不必要的恐慌。」WHO全球瘧疾項目負責人Pedro Alonso在聲明中說。
不過,這些批評者沒有質疑該團隊對惡性瘧原蟲的基因研究,但他們否認其是災難性的。美國哈佛大學瘧疾研究人員Dyann Wirth說:「這並不是一種超級蟲。」他主持了一個由WHO召集的專家小組,評估了該團隊在去年12月發布的數據,稱「它還沒有達到世界恐慌的級別」。
今年5月,White團隊也曾在《柳葉刀—傳染病》上對泰國和寮國的瘧疾進行了廣泛分析。現在,他們報告說,「超級瘧疾」已經到達了越南南部。「我們想要儘快發布這一信息。」新文章合作者、瑪希隆—牛津熱帶醫學研究所的Arjen Dondorp說。
文章詳述了瘧原蟲是如何基因變異,從而對青蒿素、哌喹這些主流抗瘧藥產生抗藥性的。「超級瘧疾」最早於2007年在柬埔寨發現,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和越南都已經出現疫情。
ACT是指將青蒿素或其衍生物與5種聯合藥物中的一種進行配對使用。目前,世界各地在使用不同的組合。它們能連環出擊:青蒿素的擊打速度很快,在數小時內能消滅瘧疾寄生蟲,而作用時間較長的夥伴藥物則會消滅漏網之魚。長期以來,White一直是被譽為瘧疾黃金療法的ACT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
2008年前後,Dondorp團隊等兩個研究組發現,瘧原蟲正在柬埔寨西部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White就警告說,青蒿素的流失可能會導致上世紀80年代的氯喹災難重演,當時抗藥性寄生蟲從大湄公河擴散到非洲,導致數百萬人死亡。他一再抨擊WHO對這一威脅反應遲緩且官僚主義問題嚴重。
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病人身上的信號追蹤青蒿素耐藥性瘧原蟲的傳播,然後在寄生蟲的Kelch13或K13基因中使用多種突變作為抵抗力的分子標記。在檢測耐多藥瘧疾時,研究人員最初由於缺乏對哌喹耐藥的標記而受阻,但現在plasmepsin 2基因能幫忙。
有了新工具,White團隊表示已經發現了一種「不祥模式」。一種瘧原蟲的K13基因中攜帶一個名為C580Y的突變,同時它也獲得了哌喹耐藥性。這種瘧原蟲首次在柬埔寨拜林被發現。
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Chris Plowe表示,新證據十分有力且令人擔憂。Plowe指出,對氯喹和磺胺多辛—嘧啶等較老的瘧疾藥物的耐藥性也在拜林出現,然後廣泛傳播,但原因尚不清楚。「如果多藥耐藥性能從柬埔寨蔓延到越南,那麼它就會擴散到其他地方。」他說。
「這個模式再熟悉不過了。」英國倫敦全球抗擊瘧疾耐藥性網絡主管Philippe Guérin說,「理論上的風險正在變成現實。」
但在White去年12月發表文章後,WHO專家小組就提出了許多觀點。儘管White團隊認為K13 C580Y在大湄公河次區域部分地區正處於主導地位,但WHO在今年3月的一份措辭謹慎的報告中表示,在大湄公河地區,情況並非如此,這裡幾種瘧原蟲或多或少處於平衡狀態。
雖然他們也承認,傳播到非洲的風險「不能忽視」,但他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相當低的,因為各種遺傳因素降低了寄生蟲能在新環境中起飛的機率。即便「超級瘧疾」來到非洲,WHO專家說,隨著非洲各國瘧疾項目的實施,以及加強對藥物功效的監測,非洲也比上世紀80年代更有能力應對這種情況。
專家小組建議在湄公河、非洲和其他地方加強監測K13 C580Y病毒,這樣其他國家就可以迅速採取行動,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迅速轉換藥物。但Dondorp和其他人預測,「甲氟喹耐藥性會迅速出現。」
Dondorp擔心,不斷的爭吵和相互矛盾的聲明會讓參與國感到困惑,並降低緊迫感。「這裡充滿了政治色彩。我們需要更多關注數據,而不是政治。」Guérin說。(唐一塵編譯)
《中國科學報》 (2017-10-25 第3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