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原蟲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2020-11-29 科技工作者之家

人紅細胞中處於環狀期的惡性瘧原蟲。

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由其自身固有的生物鐘驅動的。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出治療這種致命疾病的新方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有2億多人感染瘧疾,40多萬人死於這種疾病。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在所有瘧原蟲同時破壞宿主的紅細胞時,會引起周期性發熱,其時間間隔具體取決於感染的宿主種類,在人類中為每2~3天發生一次。「這些現象表明,瘧原蟲似乎有時間感,但這種日常節律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研究負責人Joseph S. Takahashi博士說,他是UTSW的神經科學主席,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儘管主流理論認為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依賴於宿主的,但研究生物鐘的Takahashi等人懷疑,瘧原蟲有自己的內部生物鐘來驅動這種行為。為了研究這一假設,博士後研究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Filipa Rijo-Ferreira博士對感染了夏氏瘧原蟲的瘧疾小鼠模型進行了研究。與人類患者一樣,小鼠在感染瘧原蟲後也會周期性發熱,大約每天一次。

為研究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否受到驅動人類和其他動物晝夜節律的光照周期的影響,研究人員讓一組受感染的小鼠待在模擬規律晝夜循環的環境中(光照12小時,黑暗12小時);另一組受感染的小鼠則待在完全黑暗的地方。研究人員連續三天收集了這些小鼠的血液,並檢測了血液中瘧原蟲基因的表達。

結果發現,在瘧原蟲血液感染期表達的5244個基因中,超過80%的基因在兩種光照條件下都具有相同的周期表達模式,兩組小鼠的基因活動會在同一時間以相同的強度達到頂峰,這表明,驅動宿主生物鐘的光照信號並不影響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

為了探究瘧原蟲的生物鐘是否獨立於宿主的生物鐘運轉,研究人員觀察了瘧原蟲在基因突變小鼠(晝夜節律變為26個小時)體內的基因活動。結果表明,瘧原蟲似乎減緩了細胞周期來配合宿主。然而,這種匹配並不完美,瘧原蟲的基因表達需要幾天時間才能趕上宿主的生物鐘。這些發現表明,儘管瘧原蟲似乎會受到宿主生物鐘的一些影響,但它仍然按照自己的生物鐘運行。Rijo-Ferreira說:「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結果,因為我們首次發現了瘧原蟲不僅會匹配宿主,而且還有自己的生物鐘。」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有節奏的進食時間(另一個驅動動物生物節律的外部因素)對瘧原蟲的周期性基因活動也並非是必需的。即使是在生物節律完全被破壞的小鼠宿主內,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也持續存在。但這種節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紊亂。這些發現表明,儘管瘧原蟲個體受自身生物鐘的驅動,但它們需要來自宿主的外部信號來進行同步。研究人員建立的數學模型也支持這一觀點。

Takahashi指出,我們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瘧原蟲的周期性行為。他說:「確定這一現象背後的機制可能會為治療瘧疾提供新的靶點,我們可以打亂瘧原蟲的生物節律,或者找到周期中瘧原蟲特別脆弱的時間進行攻擊。這可能會為治療這種致命疾病的方法增加一個全新的維度。」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阿淼

責編:張夢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0036-8075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5/usmc-ttb0514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皇家學會學報B》:瘧原蟲也怕「時差」
    > 《皇家學會學報B》:瘧原蟲也怕「時差」
  • 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瘧原蟲也有自己的內部時鐘,用於協調對宿主...
    不過,在兩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瘧原蟲有它們自己的內部時鐘(或者說固有時鐘),從而既能對宿主做出反應,又能自行振蕩。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內科科學家Audrey Odom John(未參與這兩項研究)說,「這個領域有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瘧原蟲在哺乳動物宿主體內是同步的。這是因為宿主的原因還是因為瘧原蟲的原因?
  • 心臟也有生物鐘
    受運動、心情、生理等因素影響,心跳也有晝夜節律,一般夜間每分鐘跳動次數少於白天。近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在《心率學》雜誌上發表新研究,找到了夜晚心跳變慢的主要原因,發現心臟也有「生物鐘」。長期以來,迷走神經被認為是導致夜間機體心率變慢的主要原因。迷走神經是心臟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一種,遍及包括心臟在內多種臟器。研究人員首先對小白鼠進行對比實驗,發現小鼠的平均心率晝夜差異與運動無關。
  • 晚上受傷癒合慢60% 細胞也有生物鐘
    但是,關於夜晚也有一些我們仍不太了解的事情,英國近日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如果我們在晚上磕破碰破,傷口的恢復時間就要比白天受傷慢得多。這又是為何,難道說像金剛狼一樣的自我癒合能力到晚上就不好用了嗎?研究發現,這神奇的現象竟是因為細胞也有生物鐘,在夜晚會變成體積更大的球狀,身材「長胖」了,自然工作效率就低了,難怪會在夜晚消極「怠工」。
  • 動植物有自己的生物鐘 誰「動」了大自然的「鬧鐘」?
    然而直至今天,在植物中仍沒找到生物鐘的中央控制部分或是起搏點。研究者們只能推測,光合作用以及與之聯繫的運動,是由遍布植物體的多個時鐘共同控制的。花開花落,都是在適應環境的變化,無論是溫度、溼度、光照還是氣壓,每一種植物都會選擇在最「適合」的時間,盡情綻放自己。
  • 怎樣能快速調整自己的生物鐘?
    怎樣能快速調整自己的生物鐘?現在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作息時間越來越亂了,其實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確實現在影響我們早睡的因素越來越多。那麼如果你的生物鐘已經變得不正常了,如何把它調回來呢?下面是小編總結的一些快速調整生物鐘的方法。
  • 佛法:修行也有「生物鐘」現象,佛祖是這麼解釋的,你知道嗎?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人們對自身的奧妙也越來越感興趣,並且在其中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說一種叫做「生物鐘」的生理機制,認為人體隨時間節律會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節律,每一個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都會受到這個生物鐘的影響。
  • 細菌也有生物鐘?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美媒稱,人類有生物鐘,其他動物和植物也有生物鐘。現在有研究顯示,細菌也有與地球上24小時生命周期一致的生物鐘。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8日報導,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生物學問題,並可能對給藥的時間、生物技術以及如何制定適時的作物保育方案產生影響。
  • 瘧原蟲可「潛伏」血液數月
    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最主要寄生蟲。一項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的醫學研究發現,這種瘧原蟲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在旱季存留於人類血液中,同時又不會導致疾病。該發現解釋了惡性瘧原蟲如何殘留在人體內同時不造成可見症狀,等到蚊子種群在雨季捲土重來時,成為瘧疾再度蔓延的「內部潛伏者」。
  • 35歲是分水嶺,男人也有生殖生物鐘!
    男人是否也有生育的最佳年齡?遺傳學研究表明男子年齡過大,精子的活力會逐漸減退,胎兒各種疾病的發生率也會相對增大,如精子異常,受孕後容易發生流產、早產和嬰兒先天畸形,還會發生軟骨發育不全、先天性耳聾和先天性心臟病等。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35歲是男性精子質量的一道分水嶺。
  • 臨度科研|瘧原蟲「進化」,如何面對瘧原蟲耐藥性的考驗?
    瘧原蟲在人體中會經過在肝細胞內發育的紅細胞外期和在紅細胞內發育的紅細胞內期這兩個時期發育繁殖,並威脅人類健康。目前,各種抗瘧藥物就是通過影響瘧原蟲的不同發育階段而發揮其抗瘧效果。抗瘧藥的耐藥性是反覆出現的問題氯喹作為有效的抗瘧藥物代表之一,由於長期、大量的使用,已經導致部分瘧原蟲產生了耐藥性,因此,這類藥物的抗瘧療效也急劇下降。瘧原蟲產生耐藥性後,當患者接受抗瘧藥物治療時,清除患者血液中瘧原蟲的時間更長或無法完全清除。
  • 你了解你自己的生物鐘嗎?
    關於「生物節奏」,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術語就是「生物鐘」。事實上,每一個生物- 男人,女人,動物,植物,昆蟲,甚至藻類,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通過各種各樣的「生物節奏」來調節和控制我們身體的物理,心理行為。而這些每天具有規律的周期性的行為大部分是由我們的身體對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反應來完成的。那麼,為什麼我們有這些時鐘,他們怎樣工作並且能為我們做什麼?
  • 生物鐘起源
    這些時鐘指定睡覺模式和用餐時間,控制荷爾蒙分泌,調節人體的糖反應以及其他許多其他重要的生物反應。不少科學家指出,有了時鐘,就有了進化優勢。貫穿整個歷史進程,物種的生物鐘不斷在演變。儘管生物鐘很常見也很重要,但它到底緣何而起卻已成為一大深邃而久遠的謎團。
  • 寶寶也有生物鐘,摸清寶寶的睡眠模式
    如果你試著去發現和利用寶寶的生物鐘,並訓練寶寶在白天玩耍,在夜晚多睡覺的習慣,會對以後的生活有利的。寶寶的睡眠狀態和成人一樣,分為兩個階段,淺度睡眠階段和深度睡眠階段。從一個睡眠階段到另一個睡眠階段就完成了一次睡眠循環。
  • 「瘧原蟲治療癌症」有多少科學依據
    原標題:「瘧原蟲治療癌症」有多少科學依據只需1毫升含有瘧原蟲的血,然後用青蒿素控制著,一個癌症患者就痊癒了……春節期間,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的演說被傳播成了武俠大片,瘧原蟲對抗癌症被描述得像金庸作品裡的以毒攻毒的「神方」般簡單、有效。
  • 人體器官也有生物鐘
    科學家指出,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作息時間」,如果違反了,它們有可能會「罷工」,所以了解它們的生物鐘是很有必要的。根據德國健康網的相關數據,人體內主要器官一天內的「作息時間」如下:3:00—5:00肺部完全啟動:那些心臟機能不全的人們常常在這一時段醒來,因為他們不能很好地呼吸空氣。  5:00—7:00大腸活動活躍:許多健康的人們常常在清晨的這一時段排便。
  • 抑制攝取葡萄糖「餓死」瘧原蟲
    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來「餓死」瘧原蟲,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據了解,瘧疾是瘧原蟲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聯用療法(ACT)是目前治療惡性和重症瘧疾的一線療法,然而由於耐藥性瘧原蟲的產生,ACT療法已先後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出現了治療失敗的病例。
  • 非洲瘧原蟲種群結構鑑定
    非洲瘧原蟲種群結構鑑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6:32 近日,來自甘比亞的研究團隊領銜合作報導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惡性瘧原蟲的主要亞群。
  • 「瘧原蟲治療癌症」有科學根據嗎?學者:是在吹牛
    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春節期間,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的演說被傳播成了武俠大片,瘧原蟲對抗癌症被描述得像金庸作品裡的以毒攻毒的「神方」般簡單、有效。  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是不是就如一些帖子傳播的那樣神?這個治療真就是這麼簡單打一針就能把癌症患者治好了嗎?
  • 如何快速調整生物鐘?恢復正常生物鐘的辦法
    如何快速調整生物鐘?恢復正常生物鐘的辦法生物鐘是指我們每個人的作息習慣,當我們長時間按照一定的規律去休息工作時,在某一時間就會不自覺的去完成,不論我們的生活習慣的好壞。如很多學生凌晨三四點鐘才會睡覺,那麼他在其他時間就很少會感覺到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