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瘧原蟲也有自己的內部時鐘,用於協調對宿主...

2021-01-09 生物谷

2020年5月20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瘧疾感染期間,無數瘧原蟲同時破壞它們所棲息的紅細胞。這種破壞會在感染者體內每隔24小時、48小時或72小時就會引起一波發燒和發冷,這取決於哪種瘧原蟲蟲株引起的感染。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假設宿主的生物節律負責對瘧原蟲活動的協調和計時。不過,在兩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瘧原蟲有它們自己的內部時鐘(或者說固有時鐘),從而既能對宿主做出反應,又能自行振蕩。

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內科科學家Audrey Odom John(未參與這兩項研究)說,「這個領域有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瘧原蟲在哺乳動物宿主體內是同步的。這是因為宿主的原因還是因為瘧原蟲的原因?這兩項研究清楚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並且明確地指出瘧原蟲本身有一種內在時鐘,這種內在時鐘是瘧原蟲細胞周期的周期性的一部分。」

作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Joseph Takahashi實驗室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Filipa Rijo-Ferreira和她的同事們在2017年已發現導致人類昏睡病的寄生蟲---布氏錐蟲---有內部時鐘(Nature Microbiology, 2017, doi:10.1038/nmicrobiol.2017.32)。她說,在這之後,在瘧疾中觀察到的特徵性節律性發燒,使得接下來研究瘧原蟲的內部振蕩變得很明顯。

在第一項研究中,Rijo-Ferreira及其同事們用夏氏瘧原蟲(Plasmodium chabaudi)感染小鼠,其中夏氏瘧原蟲感染導致小鼠患上瘧疾。他們發現無論是讓小鼠長期處於黑暗中,還是改變它們的進食節律,都不會擾亂夏氏瘧原蟲強大的細胞周期和基因表達節律。當Rijo-Ferreira團隊讓夏氏瘧原蟲感染經過基因改造後具有26小時而不是24小時晝夜節律的小鼠時,這種瘧原蟲將它們的無性生活周期延長到26小時,而不是典型的24小時,這表明它們是靈活的,對宿主的振蕩有反應。

在這一點上,Rijo-Ferreira團隊預測,如果這種瘧原蟲沒有內在時鐘,它們會在沒有明確節律的宿主中很快就變得不同步。但當他們用夏氏瘧原蟲感染經過基因改造後缺乏晝夜節律的小鼠時,這種瘧原蟲在5到7天內保持了24小時的細胞周期和基因表達節律,這表明它們確實有一種內部時鐘。鑑於這種瘧原蟲的內部時鐘最終失去了同步性,他們得出結論,它的內部時鐘節律依賴於宿主的協調。

Takahashi說,「在沒有這些宿主線索時,瘧原蟲群體失去了同步性。這表明瘧原蟲具有其自身的內在節律,但是瘧原蟲群體的同步性確實是由宿主來完成的。」

在第二項研究中,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學家Steven Haase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當在人血中培養時,四種導致人類患上瘧疾的瘧原蟲蟲株在基因表達和細胞周期活動方面也表現出內在振蕩。雖然在體外培養的瘧原蟲比小鼠體內的瘧原蟲更快地失去同步性,但是在兩天的時間窗口裡,它們可以保持自己的節律,這與其他已經被證明擁有晝夜節律的培養系統是相類似的。

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學家Steve Kay(未參與這兩項新的研究)說,「這是一個真正令人興奮和令人驚訝的結果。這種振蕩器...... 表現出與晝夜節律振蕩器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某些程度上,與細胞周期振蕩器也是如此,這是因為它可以保持周期性,而且我們觀察到這些大規模的基因表達程序是由這種振蕩器控制的。」與此同時,這種瘧原蟲振蕩器的進化需要宿主晝夜節律的協調,而瘧原蟲本身並沒有已知的晝夜節律時鐘基因的同源物,要知道,這些晝夜節律時鐘基因往往在整個系統發育過程中分歧開。它「似乎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典型晝夜節律。有一種全新的節律時鐘需要探索。」

英國愛丁堡大學生物學家Sarah Reece(未參與這兩項研究)在發送給《科學家》雜誌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這兩項研究......揭示了瘧原蟲本身就負責對它們的複製進行計時,它們需要宿主的時間信息來保持同步和安排自己的時間。我希望這些研究團隊如今將能夠揭開瘧原蟲的計時機制的組成部分。」

Haase說,顯然,下一步就是研究這種計時機制,就像研究瘧原蟲體內的固有時鐘如何與宿主晝夜節律時鐘對話一樣。「我們的想法就是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種機制,那麼我們就有了潛在新的抗瘧疾治療靶標。」

參考資料:1.Filipa Rijo-Ferreira et al. The malaria parasite has an intrinsic clock.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2658.

2.Lauren M. Smith et al. An intrinsic oscillator drives the blood stage cycle of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4357.

3.Malaria Parasites』 Biological Clocks Coordinate Cell Destruction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malaria-parasites-biological-clocks-coordinate-cell-destruction-67536

相關焦點

  • 2020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兩篇Science論文指出在恆河猴中,DNA疫苗可預防SARS-CoV-2感染,而且之前的感染可預防再次感染doi:10.1126/science.abc6284; doi:10.1126/science.abc4776全球有近500萬例確診病例,有30多萬人死於COVID-19,但對導致這種疾病的SARS-CoV-2病毒仍有許多未知數。
  • 瘧原蟲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人紅細胞中處於環狀期的惡性瘧原蟲。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由其自身固有的生物鐘驅動的。儘管主流理論認為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依賴於宿主的,但研究生物鐘的Takahashi等人懷疑,瘧原蟲有自己的內部生物鐘來驅動這種行為。為了研究這一假設,博士後研究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Filipa Rijo-Ferreira博士對感染了夏氏瘧原蟲的瘧疾小鼠模型進行了研究。與人類患者一樣,小鼠在感染瘧原蟲後也會周期性發熱,大約每天一次。
  • Science:新研究揭示進餐時間和肝實質細胞內部時鐘控制身體節律和...
    2020年8月1日訊/生物谷BIOON/---人體中的幾乎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24小時時鐘,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發現,這些時鐘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對人體的代謝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曼氏血吸蟲的弱點,有助開發治療血吸蟲病的新...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2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分別為「A single-cell RNA-seq atlas of Schistosoma mansoni identifies a key regulator of blood feeding」和「Large-scale RNAi screening uncovers therapeutic targets in the parasite
  • 首次從結構上揭示間日瘧原蟲入侵人紅細胞機制
    2018年7月3日/生物谷BIOON/---瘧原蟲入侵人體的年輕紅細胞,隨後開始在整個身體中擴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首次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出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如何入侵人體紅細胞的三維藍圖。
  • Science:重大進展!繪製出惡性瘧原蟲的藥物可靶向基因組圖譜
    這項研究證實了之前已知的有效地導致這種瘧原蟲產生抗藥性的基因修飾,而且也揭示出加深理解這種瘧原蟲潛在生物學特徵的新藥物靶標。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兒科系藥理學與藥物發現教授Elizabeth Winzeler博士說,「利用惡性瘧原蟲抗性組(resistome)---抗生素抗性基因集合---和它的藥物可靶向(drug-able)的基因組將有助於指導新的藥物發現工作,和增進我們對這種瘧原蟲如何經過進化加以反擊的認識。」
  • 2019年11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南開大學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首次證實宿主細胞通過減少鎂供應阻止細菌生長doi:10.1126/science.aax7898當病原體入侵宿主細胞時,我們的身體會使用各種方法來對抗它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如今能夠證實一種細胞泵如何控制這種入侵的病原體。這種細胞泵導致鎂缺乏,從而限制了細菌性病原體生長。
  • 2019年8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
    開發出可編程的CRISPR反應性智能材料doi:10.1126/science.aaw5122; doi:10.1126/science.aay4198CRISPR-Cas系統已成為科學家們在不斷增加的有機體中研究基因的首選工具,並且正被用於開發潛在地校正基因組中單個核苷酸位點上的缺陷的新型基因療法。
  • 2018年1月12日Science期刊精華
    繪製出惡性瘧原蟲的藥物可靶向基因組圖譜doi:10.1126/science.aan4472; doi:10.1126/science.aar4189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和化學遺傳學(chemogenetics)方法,在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一種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262種瘧原蟲細胞系中鑑定出新的藥物靶標和對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構建首個人類胸腺細胞圖譜,揭示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為開發新型癌症免疫療法打開大門doi:10.1126/science.aay3224人類胸腺的首個細胞圖譜可能會導致新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這種細菌與結核分枝桿菌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係,而且是一種用於研究許多細菌物種的流行模型。這種詳細的結構揭示出電子如何在一種迄今為止觀察不到的過程中在細胞內傳遞。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0月2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這些研究人員揭示出恥垢分枝桿菌CIII-CIV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低溫電鏡結構。
  • 2019年8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
    選擇性抑制PfCLK3蛋白可殺死處於各個發育階段的瘧原蟲doi:10.1126/science.aau1682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揭示出一種稱為TCMDC-135051的新藥可能阻止瘧疾傳播,並且也可能治療感染著這種致命性寄生蟲病的人。這些研究結果為全球抗擊瘧疾的鬥爭提供了新的希望。
  • 今日兩篇《科學》論文揭示治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連發兩篇論文,向我們揭示了新冠疾病背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超過10%的新冠重症源自自身免疫系統的「內鬼」,另外3.5%的重症則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基因突變……
  • 2019年10月25日Science期刊精華,浙江大學同時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新研究揭示小鼠小腦與人類存在很大不同doi:10.1126/science.aax7526在一項新的針對大腦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小腦可能並不是人類小腦的良好模型。
  • 中國醫科院回應Nature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
    圖片來源:Pixabay5 月 15 日,《科學》同期發表兩篇論文,揭示引起瘧疾的寄生蟲具有自己的「生物鐘」,其晝夜規律並不受宿主影響。瘧疾患者通常會出現與惡性瘧原蟲感染血液階段相吻合的周期性發燒,但此前學界並不了解該周期是來自人類宿主還是寄生蟲的生命節律。在一項研究中,由杜克大學、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等機構組成的合作團隊在一個沒有晝夜規律信號的系統中培養 4 種惡性瘧原蟲菌株,得到與菌株生命周期相關的分子特徵,並將它們與已知具有晝夜節律的分子的特徵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菌株的確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 顏寧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4個月時間內第6篇頂刊
    在此發現的基礎上,團隊成員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更高親和力的選擇性抑制劑,在原蟲抑制實驗中確認可以有效殺死瘧原蟲,卻對人源細胞無害,從而為開發新一代抗瘧藥物開闢了道路。為原型,提出了一種方便的工作流程,用於對嵌入脂質體中的膜蛋白進行冷凍-EM結構分析。
  • 2018年3月16日Science期刊精華
    揭示蛋白GDV1誘導瘧原蟲進入有性繁殖doi:10.1126/science.aan6042瘧原蟲是繼續進行無性繁殖還是產生配子體是由一種分子開關控制著的。當LPC濃度下降時,正如在瘧原蟲急性感染期間發生的那樣,瘧原蟲轉化為配子體,從而將它們傳播給下一個人類宿主。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熱帶疾病與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被稱作GDV1的瘧原蟲蛋白在激活這種配子體轉換開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研究揭示惡性瘧原蟲跨季傳播原因
    研究揭示惡性瘧原蟲跨季傳播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7 16:33:20 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Silvia Portugal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惡性瘧原蟲的循環時間增加是乾旱季節持續無症狀感染的基礎
  • 我國科學家在瘧原蟲致病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81130033, 81171592)等項目資助下,吉林大學陳啟軍教授團隊針對惡性瘧原蟲逃避宿主天然免疫機理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論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506/ncomms11537/full/ncomms11537.html天然免疫反應是機體抵禦病原侵害的第一道防線。中性粒細胞(也包括巨噬細胞)被激活後可以通過一種主動性死亡(Netosis)的方式將染色質及胞漿內的溶酶體顆粒一起釋放到胞外,形成網狀結構(NETs),以捕獲並殺死病原微生物。
  • 2020年4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3月19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volving epidemiology of poliovirus serotype 2 following withdrawal of the type 2 oral poliovirus vaccine」。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對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研究以及他們取得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