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科院回應Nature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 學術爭議

中國醫科院回應 Nature 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齊全

圖片來源:Pixabay

5 月 14 日晚,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布《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全文如下: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 hACE2 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 2 月 2 日投稿《自然》雜誌。4 月 24 日該論文被接受,5 月 7 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 5 月 12 日 19 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5 月 13 日,我們注意到 pubpeer 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 12 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我院對此高度重視,立即責成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進行自查並作出說明,經組織有關專家和學術委員會對相關問題進行核查,形成以下意見:

一、原始實驗分組與論文一致,相關的實驗記錄與實驗數據齊全,與論文結果一致。

二、論文確實誤用了 1 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系在論文選用圖片時,誤將一個陰性對照組(WT-HB-01)切片的不同視野圖片用於另外一個陰性對照組(ACE2-Mock)。

三、研究論文中的柱狀圖系由繪圖軟體生成,與原始實驗數據一致。該原始實驗數據已於 4 月 22 日在論文接受發表前按要求提交給《自然》雜誌。

我們對本系統下屬單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由於疏忽而出現的誤用圖片深表歉意,並將在今後嚴格加強對科學研究的管理,要求科研人員對論文數據和圖表進行認真細緻和嚴謹的審核。再次感謝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對我院科研工作的關注、支持與幫助。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

2020 年 5 月 14 日

目前該論文在線發表頁面可以看到一條 5 月 14 日的修改歷史:「讀者請注意,本文中圖片展示部分有異常。我們正在進行調查,並在解決問題後進行恰當的編輯。」

(中國醫學科學院 & 北京協和醫學院網站,Nature)

擴展閱讀:

中國醫科院Nature最新論文被指一圖多用,涉及新冠肺炎動物模型

· 科研群體調查

科技工作者助力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情況調查

中國科協聯合科學網、科研圈公眾號及中國科協旗下各平臺、媒體矩陣,發起科技工作者助力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情況調查。

本次調查旨在了解不同類型單位和創新要素配置、成果轉移轉化等情況,為科協系統下一步開展重點產業供需對接服務,探索有效的服務模式和運行方式提供參考。現誠邀您參與調查,參與調研者的個人信息將予以嚴格保密。

點擊連結可參與活動:

http://scimall.cc/p/5eWk

(中國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研究課題組)

· 古人類學

Science: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揭示南北方人口的不同起源

付巧妹在工作中|圖片來源:中科院古脊椎所

5 月 15 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付巧妹團隊主導的一篇論文,從遺傳學角度進一步解釋了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該研究表明,在沿著黃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亞東部草原的人群裡,至少從 9500 年前起,就都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山東個體為代表的古北方人群基因成分;而中國大陸沿海及臺灣海峽島嶼人群至少從 8400 年前起,就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福建及其毗鄰島嶼個體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基因成分,而且這兩種成分截然不同。

「這就是說,早在 9500 年前,中國的南北方人群就已經分化了。」付巧妹告訴《中國科學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北方人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又開始逐漸縮小了,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人之間已經有了頻繁的遷移與混合。」

此外,中國南北方人的這種「混合」跟歐洲人群中的截然不同。外來人群一直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而在中國,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上是連續的,沒有受到外來人群的明顯影響。(Science,科學網)

· 生命科學

Science:發現惡性瘧原蟲「生物鐘」,或為瘧疾新療法提供思路

圖片來源:Pixabay

5 月 15 日,《科學》同期發表兩篇論文,揭示引起瘧疾的寄生蟲具有自己的「生物鐘」,其晝夜規律並不受宿主影響。

瘧疾患者通常會出現與惡性瘧原蟲感染血液階段相吻合的周期性發燒,但此前學界並不了解該周期是來自人類宿主還是寄生蟲的生命節律。在一項研究中,由杜克大學、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等機構組成的合作團隊在一個沒有晝夜規律信號的系統中培養 4 種惡性瘧原蟲菌株,得到與菌株生命周期相關的分子特徵,並將它們與已知具有晝夜節律的分子的特徵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菌株的確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在另一項研究中,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主導的合作團隊利用小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證明瘧原蟲的節律可以在黑暗中維持,並且不受宿主的影響。

瘧疾每年在世界範圍內造成約 40 萬人死亡,這些發現顛覆了幾十年來關於瘧原蟲的傳統觀點,為開發新的抗瘧疾療法提供了重要信息。(Science)

顏寧連發兩篇 Nature,揭示兩種酶的冷凍電鏡結構

近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 2 篇論文在 《自然》同日上線。第一篇文章報導了膽固醇醯基轉移酶 ACAT1 的冷凍電鏡結構,並揭示了ACAT1 的催化機理和主要作用底物,為開展 ACAT1 作為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和其他膽固醇相關疾病潛在藥物靶點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分子基礎。第二篇文章介紹了人類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1)的冷凍電鏡結構。研究首次揭示了人源 DGAT1 同源二聚體結構以及其底物 acyl-CoA 的結合位點,對 DGAT1 靶點抑制劑開發有重要指導作用。這是顏寧今年的「CNS 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 33、34 篇 CNS 論文。(Nature,科學網)

· 疫情通報

5 月 14 日我國新增確診病例 4 例,全球累計死亡病例接近 30 萬例

據國家衛健委官網通報,5 月 14 日 0—24 時,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 4 例,均為本土病例(均在吉林);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 11 例(境外輸入 2 例),當日無轉為確診病例;截至 5 月 14 日 24 時,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 82933 例,累計死亡病例 4633 例。

據世衛組織官網通報,截至歐洲中部時間 5 月 14 日 10:00(北京時間 5 月 14 日 16:00),過去 24 小時內全球新增確診病例 77 965 例,新增死亡病例 6 647 例;全球累計確診病例 4 248 389 例,累計死亡病例 294 046 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

編寫:張之典、梁珏瑜、戚譯引

編輯:戚譯引

相關焦點

  • 中國醫科院:對發布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號消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 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表示: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
  •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5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論文。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5 月 7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transgenic
  • 在頂級期刊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於5月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Science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據國際專門討論學術研究發表及研究誠信議題的網站「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消息稱,不同意撤稿的朱斌通過郵件回應表示,雖然存在錯誤,但研究本身具有獨立性、真實性和可重複性,《科學》可以對有問題的文章進行勘誤,不必直接撤稿。
  • 南開大學校長論文造假?中國工程院回應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一事在網上熱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18日,曹雪濤和中國工程院兩方分別對此事作出回應。曹雪濤表示,自己仍然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複性,充滿信心。中國工程院則表示,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 Nature新聞:4%的生物醫學論文存在圖片重複
    生物醫學實驗中使用的圖片在論文中不正確地使用,圖片來自Paolo Cipriani/Getty。在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的Bik花了兩年時間研究40種不同期刊在1995年到2014年發表的文章,旨在從中發現相同的圖片被用來代表同一篇論文中不同的實驗。她和兩名也是微生物學家的論文共同作者反覆核對了她發現的圖片重複。
  • 如何回應審稿人的評論並修改研究論文
    對於大多數研究人員來說,希望能夠獲得積極的評價,並提出需要在重新提交之前做出回應的評價者評論。在這裡,我們提出一些想法和提示,這將有助於非英文母語研究人員和新研究人員了解此過程的工作原理,並提供一些指導,以期減輕對審閱者評論的壓力。
  • 曹雪濤多篇論文遭質疑,回應稱對有效性和可重複性「保有信心」
    11月18日凌晨,曹雪濤在Pubpeer上回應稱,已採取措施調查提出的問題,「並仔細重新檢查我們的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如果我們的調查顯示已發布記錄的最高準確度有任何風險,我們將立即與相關期刊編輯部合作。」 曹雪濤表示。另據澎湃新聞報導,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在11月18日表示,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 SCI論文前期實驗設計、數據收集與處理、論文寫作及編審回應研討班
    ;如何把握研究領域大勢,儘量引用相關參考文獻,避免文章落到評審專家手中之後,因為未引用其文獻而惡意斃掉;如何撰寫cover letter,如何以退為進地回應評審專家,不觸及評審專家敏感神經的同時,儘量不要補實驗。
  • 第一作者嚴重操縱實驗數據;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
    但是,我們承擔沒有發現這些問題的責任。我們認為,立即撤稿是最好的做法,所有作者都同意撤稿。我們正計劃重複所有實驗,以再次確認我們的主要發現,並希望將來能夠在其他地方提供正確的數據。對於本出版物的出版給我們的讀者和社區造成的任何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 被質論文造假實驗圖疑似PS,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回應正再次檢查數據
    11月14日,曾供職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的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博士在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發文稱,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的論文涉嫌不當圖像複製。截至發稿,芥末堆已在PubPeer網站上發現了53篇問題論文。今日凌晨,曹雪濤及部分涉及論文作者在PubPeer上對質疑做出了回應。
  • 楊輝團隊回應Nature論文抄襲舉報:純屬污衊
    一個周末的發酵後,事件終於有了當事人楊輝團隊的正面回應。先給錯過了這個學術大瓜的同學回顧一下事件經過。事情是這個樣子的,6月25日,付向東教授的一篇關於通過敲降 PTBP1 治療帕金森症候群的研究論文登上了Nature封面,而且早在2018年11月12日就已投稿。
  • 《自然—生物技術》回應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近日,該雜誌新聞發言人回應稱:「已收到關於韓春雨論文的多個意見,對於一些提交的批評意義重大,以至於讓作者或編輯推斷出論文的基本結論是無效的——這種情況下,論文會被撤稿。」事件進展 多名科學家反映實驗無法重複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研究論文引發關注。
  • Nature: 數名研究者證實可重複性 韓春雨已提交詳細protocol
    他對《Nature》表示,應線上質粒共享信息庫Addgene的要求,他已經在8月8日提交了一份詳細協議,希望藉此可以幫助其他人重複他的工作。刊登原論文的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也正在調查此事。
  • 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對圖片的要求是什麼?
    來源丨物理所研究生教育 ← 關注TA辛辛苦苦得到了實驗數據,卻在文章投稿時被審稿人diss數據圖片不夠規範,甚至一切都要推倒重來,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慘痛經歷呢?對於螢光圖等初始數據要重新上色。儘量避免使用彩虹(rainbow)色標。 圖片尺寸最好按照你希望它們出現在文章中的大小來準備,在這個尺寸下,最優化的字體大小應在5pt到8pt之間。
  • 青島大學4篇學術論文被撤,校方:已做相關取證
    (健康時報 記者徐婷婷 實習記者譚琪欣)就青島大學藥學院兩名教學科研人員共同通訊在《Life Sciences》的研究論文被撤回一事,9月7日,青島大學科技處相關負責人向健康時報記者透露,學校學術委員會已經就此次學術不端事件進行了相關取證調查,並已將結果上報上級部門
  • 中國免疫學家曹雪濤回應對其論文的質疑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8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國)11月18日凌晨,中國免疫學家曹雪濤院士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發文,回應了學者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對他部分論文的質詢。
  • 本人凌晨回應了!南開大學校長多篇論文造假?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據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報導,11月14日起,伊莉莎白在該網站指出,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可能出現了圖像造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