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聞:4%的生物醫學論文存在圖片重複

2021-01-10 生物谷


生物醫學實驗中使用的圖片在論文中不正確地使用,圖片來自Paolo Cipriani/Getty。

2016年4月28日/生物谷BIOON/--針對20,621篇研究文章進行的一項大型分析[1]提示著,每25篇生物醫學論文中大約有一篇應當更加注意檢測不合適重複的圖片。這一發現再次呼籲在已被接受的研究論文在發表之前應當例行地檢查它們當中的圖片。

EMBO Journal期刊主編Bernd Pulverer說,之前的研究分析了圖片重複率,但是這項最新分析是特別大型的,具有涵蓋多種期刊的優勢。他注意到儘管大多數圖片重複並不意味著欺詐或惡意,但是它們確實錯誤地代表實驗。

目光敏銳的領導這項分析的微生物學家Elisabeth Bik說,「[圖片]重複率比我起初認為的高。」她說,儘管她現在仍然認為大多數科學家是誠實的,但是她當初開始這項分析時,她曾有更高的期待。

在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的Bik花了兩年時間研究40種不同期刊在1995年到2014年發表的文章,旨在從中發現相同的圖片被用來代表同一篇論文中不同的實驗。她和兩名也是微生物學家的論文共同作者反覆核對了她發現的圖片重複。

分析兩萬篇生物論文發現其中4%存在不合適圖片重複。

這三名作者發現,總體而言,這些核對的論文中的4%含有這樣的圖片重複。不過,圖片重複率從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期刊的12%以上到Journal of Cell Biology期刊的0.3%,其中後者從2002年開始系統性掃描已被接受但還未發表的論文中的圖片。更高影響因子的期刊通常具有更低的圖片重複率。

這項尚未得到同行評審的研究於2016年4月20日發布在生物學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也是《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博客首次報導的。

粗心的錯誤?

Bik說,很多這樣的重複很可能是粗心的錯誤,即人們選擇了錯誤的圖片。但是一半或以上的重複看起來是蓄意的,這是因為圖片僅是經過翻轉或旋轉處理,或者同樣的特徵在同一張圖片中出現兩次,比如,同一張凝膠電泳圖片中含有兩個以上完全相同的條帶,比如在一篇文章中用相同的圖片表示不同實驗條件下獲得的結果,比如,將一張顯微鏡圖片或印跡圖片中的部分內容進行多次轉移或旋轉到同一篇論文中另一張圖中等等。

圖A中,β-actin內參對照與β-actin內參對照是同一張圖片。圖B中,相同顏色的方框標註的圖片是重複的。

這種4%的圖片重複率與Pulverer期待的差不多。不同於大多數期刊,他擔任主編的EMBO Journal期刊從2012年以來篩選論文中的圖片,並且去年報導了它在大約20%的論文中發現圖片差錯(包括除圖片重複之外的問題)[2]。Pulverer補充道,當該期刊的編輯們研究原始數據時,他們發現這種問題在論文發表前通常能夠被校正。

之前的研究已發現比Bik團隊更高的圖片重複率,但是仍不清楚的是,這些研究是否是直接比較的。Bik注意到,針對去年發表在三種期刊上的120篇癌症生物學論文的小型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論文含有重複的圖片,但是它們當中僅有13%是Bik團隊尋找的不正確類型[3]。她補充道,她在這些相同的三種期刊上篩選了427篇論文,發現平均錯誤的重複率是6.8%。

還有,Bik和Pulverer認為他們的篩選也漏掉了一些圖片重複,這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檢測不同論文之間精心設計的欺詐或重複。

論文質量控制

2013年,領導位於義大利奧斯塔市的生物醫學服務和信息諮詢公司BioDigitalValley的Enrico Bucci告訴《自然》(Nature)期刊,他研究了與已撤銷論文的研究人員存在密切關聯的義大利科學家們發表的生物醫學論文中的凝膠圖片,發現大約四分之一的論文含有異常的圖片(包括比圖片重複更大的問題)。在這些圖片異常當中,大約10%含有諸如對凝膠電泳條帶進行剪切和粘附之類的嚴重舞弊行為。

圖中細胞核中的Tubulin蛋白和細胞質中的HDAC1蛋白的電泳圖片是同一張。

依據湯森路透科學網(Thomson Reuters' Web of Science)提供的數據,總體而言,每年不到1%的研究論文得到校正;論文撤回率,儘管最近有所上升,但是仍然在0.02%左右[4]。

Pulverer 說,Bik的發現「提供更多的證據證實迫切需要針對期刊制定更好的質量控制機制。」他說,幾家期刊出版商已與他接觸了解如何對已被接受的論文進行系統性篩選,這應當有助在印刷論文前清除不正確的數據。他補充道,科學界也需要通過更多的培訓、自我監管和更強烈的出版道德感加以改進。

Bik說,她已將所有具有重複圖片的論文報導給期刊,迄今為止,這些期刊已校正62篇論文和撤回了6篇論文。(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參考新聞:
Problematic images found in 4% of biomedical papers. Nature, 22 April 2016, doi:10.1038/nature.2016.19802

參考文獻:
1. The Prevalence of 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Publications. doi:10.1101/049452

2. When things go wrong: correcting the scientific record. EMBO Journal (2015) 34, 2483-2485, doi:10.15252/embj.201570080

3. Incidence of Data Duplications in a Randomly Selected Pool of Life Science Publication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April 2016, 22(2), 487-496, doi:10.1007/s11948-015-9668-7

4. Why Growing Retractions Are (Mostly) a Good Sign. PLoS Medicine, 3 December 2013, doi:10.1371/journal.pmed.1001563

相關焦點

  • 因圖片重複等問題,Nature期刊撤回一篇關於利用CAR-T細胞療法治療...
    但是從2018年10月---也就是這篇論文在線發表幾周後---開始,這篇論文中有關潛在圖片處理的評論開始出現在PubPeer網站上,這個問題很快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遺傳學家Gaetan Burgio針對這份論文手稿發表了一篇廣為流傳的推文,在這篇推文中,他指出在這篇論文中鑑定出的所謂圖片重複的程度是「相當特殊的」。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5 月 7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transgenic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危機 | 35000篇論文或因圖像重複不當而撤稿
    隨後,他們把這個情況通報雜誌社,最終有42篇論文更正了圖片,5篇被撤稿,還有12篇沒有採取任何應對措施。mBio主編Arturo Casadevall認為稱,這是意料之中的,因為許多論文重複用圖並不是故意的。
  • AI圖像查重4小時篩查3500篇論文
    編譯 | 劉如楠7月23日,據「DeepTech深科技」微信公號報導,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在Pubpeer網站上被指涉嫌25篇論文存在實驗圖像重複、實驗方法存在錯誤等問題。「實驗圖像重複」是論文被質疑的常見問題之一。此前,已有數起論文打假瞄準了生物醫學領域,其中的一個關鍵靶點就是「實驗圖像重複」。
  • SCI論文中圖片存在大量雷同
    紀方想糾正文章圖8的圖片重複使用問題,後面牽出了該文章與其他3篇文章存在圖片使用的情況,該文章於近期被撤稿。,由於懷疑存在科學不當行為。該文章【1】與以下眾多文章出現了圖片重複:文章【1】的圖11與文章【2】的圖8
  •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日前,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尹金龍教授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尹金龍教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該成果是河南大學-麥考瑞大學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與韓國國立癌症中心共同合作完成的,河南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
  • 別再抄襲論文圖片了,機器學習算法能自動檢測出來
    生物醫學補丁檢測在科學文章中,許多圖片都有著極為相似的區域,例如許多圖片會使用相似的文本和形狀來描述圖形的某些區域(軸標籤、箭頭等),因此前面的算法發現的許多匹配可能就是這些內容。於是作者開發了另外一個額外的步驟。
  • Nature: 數名研究者證實可重複性 韓春雨已提交詳細protocol
    三個月前,來自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發表了關於通過NgAgo酶對哺乳動物進行基因編輯的論文。在轟動學術界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表示,無法重複出該結果。於是質疑聲四起。  在這樣的日子裡,韓春雨每天都會收到很多騷擾電話和簡訊,嘲笑他,甚至對他講「你的事業完蛋了。」不過,韓春雨始終相信自己的工作沒有問題。
  • 曹雪濤多篇論文遭質疑,回應稱對有效性和可重複性「保有信心」
    圖源:南開大學撰文 | 陳曉雪責編 | 李曉明最近,論文評論網站Pubpeer曝光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教授實驗室發表的多篇論文存在圖片問題。這些論文發表於2003年到2019年間,涉及曹雪濤所工作過的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多個研究單位。
  • 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論文造假,艾普蕾相似性檢測:重複比42%!
    版面費貴,影響因子低的期刊PLOS ONE是美國創辦於2006年的科技期刊,這本科技期刊在創刊開始標準很高,影響因子超過4.4,但是由於後期存在大量灌水論文,這本期刊的影響因子曾掉到3以下,最近幾年的影響因子基本在3.0左右擺動,主要收錄的論文屬於生物醫學材料等學科,是一本學科比較雜的科技期刊,
  •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但此後,論文被指出涉嫌「一圖多用」:兩個不同對照組的圖片,部分區域完全重合。 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於昨日作出回應。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
  • 穿上闢謠鐵布衫,一名醫學科研狗教你如何看新聞
    最近大家窩在家裡手機都快刷爛了吧各個媒體也是很給力今天一個重磅新聞明天一個最新研究(雙黃蓮蓉月餅都能賣斷貨)由於醫學領域是專業領域,嚴謹和科學是基礎所以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用科研思維來看新聞」
  • 一篇Nature造假,把74分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論文拖下水
    論文造假的新聞並不少見,但是因為學術造假,同時導致來自不同課題組的1篇Nature(影響因子42.778),1篇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其他作者均來自美國或加拿大的醫學院校或醫院。
  • 科學家指出被汙染細胞系使生物醫學遭受嚴重損失—新聞—科學網
  • 曹雪濤回應「圖片不當複製」,質疑者:暫不想作出任何結論
    11月16日,Elisabeth Bik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證實,該教授即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Elisabeth Bik表示,她已經發現曹雪濤教授至少20篇論文的圖片可能存在「不當複製」的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發現論文圖片疑似複製的概率約為4%,即20000篇論文中可能出現800篇存在這個問題。
  • SCI論文圖片處理與組圖技巧
    醫學論文的寫作中,通過圖片反映實驗過程、數據結果、病案實例等內容,不僅可以為論文內容提供素材與依據,也能讓讀者對實驗結果與臨床治療有清晰直觀的認知,使文章整體更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科學性。同時,圖片處理越完善、圖片質量越高的論文,在論文評審過程中也可以提高編輯與審稿人的評審效率。因此,論文作者們熟練掌握科技論文圖片的處理技巧,既能提升論文的整體質量,同時也可相對加大論文過審的機率。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要怎麼「科學解決」?
    這一切,都源自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的關於「新一代基因編輯系統」NgAgo的研究結果[1]。論文中那引起眾多同行、媒體乃至公眾關注的成果,被多國研究者反映「無法重複」。針對此事,果殼網科學人聯繫到了分享重複失敗數據的遺傳學家蓋坦·布爾焦(Gaetan Burgio)和呼籲韓春雨公開原始實驗數據的路易斯·蒙託柳(Lluís Montoliu)。
  • 《自然—生物技術》回應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今年5月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稱自己的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這項被看做可以衝擊諾貝爾獎的實驗卻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無人可以重複實現。近日,多名科學家向這家頂級刊物《自然·生物技術》提交其實驗結果證明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
  •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夏偉梁課題組發表Oncogene、Theranostics論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Med-X研究院夏偉梁教授課題組在Oncogene (IF=6.634)雜誌在線發表了研究成果Enhanced autocrine FGF19/FGFR4 signaling drives the progression of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h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