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科院:對發布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

2020-12-05 界面新聞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號消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2月2日投稿《自然》雜誌。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我院對此高度重視,立即責成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進行自查並作出說明,經組織有關專家和學術委員會對相關問題進行核查,形成以下意見:

一、原始實驗分組與論文一致,相關的實驗記錄與實驗數據齊全,與論文結果一致。

二、論文確實誤用了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系在論文選用圖片時,誤將一個陰性對照組(WT-HB-01)切片的不同視野圖片用於另外一個陰性對照組(ACE2-Mock)。

三、研究論文中的柱狀圖系由繪圖軟體生成,與原始實驗數據一致。該原始實驗數據已於4月22日在論文接受發表前按要求提交給《自然》雜誌。

我們對本系統下屬單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由於疏忽而出現的誤用圖片深表歉意,並將在今後嚴格加強對科學研究的管理,要求科研人員對論文數據和圖表進行認真細緻和嚴謹的審核。再次感謝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對我院科研工作的關注、支持與幫助。

相關焦點

  • 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表示: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
  • 在頂級期刊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於5月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 中國醫科院回應Nature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
    · 學術爭議中國醫科院回應 Nature 問題論文:已重新提交正確圖片,相關實驗記錄齊全圖片來源:Pixabay5 月 14 日晚,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布《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全文如下: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
  •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引入先進病理診斷管理
    在中國,癌症已成為城市和農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每年發病人數約260萬,死亡180萬人,過去30年中國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腫瘤良惡性的準確判別、惡性腫瘤的分類對於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和預後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一切都有賴於高質量、精準的病理診斷。
  •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但此後,論文被指出涉嫌「一圖多用」:兩個不同對照組的圖片,部分區域完全重合。 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於昨日作出回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
  • ...對預防新冠無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新方法幫盲人恢復視覺
    該研究鑑定到亞甲基藍這個老藥有PD-1抑制劑的作用,並闡述了小分子阻斷PD-1招募SHP2這一PD-1傳導信號的關鍵步驟導致PD-1功能抑制,為其通過抑制PD-1在臨床中治療腫瘤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為藥學界設計PD-1的抑制劑開創了一個新策略。
  • 學術頭條:卡介苗對預防新冠無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新方法...
    該研究鑑定到亞甲基藍這個老藥有PD-1抑制劑的作用,並闡述了小分子阻斷PD-1招募SHP2這一PD-1傳導信號的關鍵步驟導致PD-1功能抑制,為其通過抑制PD-1在臨床中治療腫瘤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為藥學界設計PD-1的抑制劑開創了一個新策略。
  • 科學網—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發布
    本報訊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
  • 學會了這幾點,讓「醫學零基礎」的你也能看懂乳腺癌病理報告!
    臨床工作過於繁忙,雖然病理的每一個步驟都經過嚴謹的審核,但在幾十年的臨床工作中,我也見過A病人的病理報告夾錯在B病人的病歷裡的情況,雖說不會影響治療,但給患者增加了煩惱。 病理報告看哪裡?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2月18日,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線發布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COVID-19)逝者的病理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講述了一名50歲男子從發病到死亡的全過程,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在遺體上獲取活檢標本,從而研究出該逝者的病理特徵。
  • 首份新冠逝者病理報告發布!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新聞...
    王福生院士領銜,來自微創取樣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期刊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 《中國科學報》發現,這項病理分析通過對一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微創病理檢查獲得,而非完整屍檢。 這與2月16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開展的兩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病理診斷有所不同。
  • 山中伸彌就14年前論文問題公開致歉,並否認存在捏造
    昨晚(4月28日),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亦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他人對其於2000年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實驗數據的質疑。他為其「對實驗記錄的保管不當」向公眾致歉,但他否認存在捏造行為,並表示論文結論可信。
  • 劉蔭華:有關St.Gallen共識中乳腺癌病理分型的思考
    ,其中,劉蔭華教授的演講題目是「從國際標準到中國實踐——有關St.Gallen共識中乳腺癌病理分型的思考」。201 1年,解放軍307醫院江澤飛教授作為專家團成員,代表中國首次參加投票表決,證明了中國在國際臨床醫學舞臺上佔有的重要地位。St.Gallen共識既強調了乳腺癌治療的規範化和共性問題,同時,我們又注意到乳腺癌在治療中個體化選擇問題,其在指導我國乳腺癌臨床實踐上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此,正確理解國際標準並結合我國臨床實踐應成為今後工作的重點。
  • 乳腺癌病理報告中的預後信息你知道嗎?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發現乳腺癌新發病例逐年增加,而且發病年齡也趨於年輕化,乳腺癌的最終確診需依靠病理活檢診斷。」那麼,病理報告結果會看麼?什麼叫做「病理報告的預後信息」呢?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警告:文內有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新冠肺炎病理目前仍有待深入研究。除華中科技大學劉良等人實施的遺體解剖之外,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
  • 兩份新冠肺炎病理檢驗出爐: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劉良所帶領的團隊已在前一天完成前兩例遺體病理解剖,樣本送檢。加快速度,預計10天能出結果。 而在2月16日、17日,兩份關於新冠肺炎患者病理檢驗的論文均已發布,得出的結論均指向,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 貝斯派成功晉級2017病理切片識別AI挑戰賽決賽
    眾所周知,在臨床實踐中,病理診斷是臨床醫學診斷的「金標準」,患者的診斷報告是在這一步被最終確定。人工讀片往往耗時耗力、重複性低和存在一定主觀性,並且需要病理醫生具有豐富的專業經驗積累。隨著醫學影像數據爆發式增長,這些問題可能會越來越突出。
  • 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其中編號為BD-368-2的抗體表現突出,在假病毒實驗中的半抑制濃度(IC50)達到1.2 ng/mL(8pM);在真病毒實驗中IC50達到15 ng/mL (100pM)。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中國醫科院動研所)秦川教授團隊的hACE2轉基因小鼠模型中,BD-368-2可完全抑制病毒感染,世界第一個完成了新冠抗體的動物模型評價。
  • 病理組學的套路可以這麼發!還發到了Nature子刊
    作為Nature旗下的新刊,其在線期刊於2020年1月份正式上線。儘管目前尚未進入SCI收錄,但是根據預測,1-2年內應該就會進入,且未來的影響因子應該不會低於Nature Communication。心動的小夥伴們也可以嘗試投稿一下哦~~在本文中,作者通過深度轉移學習,量化了來自28種癌症類型,17,355個HE染色的組織病理圖像,並將其與匹配的基因組,轉錄組學和生存數據相關聯。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新冠肺炎病理目前仍有待深入研究。除華中科技大學劉良等人實施的遺體解剖之外,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