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組學的套路可以這麼發!還發到了Nature子刊

2020-09-06 解螺旋


大家好,我是阿琛。還記得在三十六策中,酸菜老師總結在基礎科研中有四大金剛,分別是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學,以及代謝組學。而在近年來,隨著各個領域中大數據的迅速興起,人工智慧這一新興領域也得以快速發展,各種組學技術和分析算法的開發也同樣進入了快車道。

其中,人工智慧在影像診斷和病理分析領域中的應用更是得到了廣泛的關注。通過計算機來進行圖像特徵的提取與分析,進而輔助臨床診斷,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2020年7月27號,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基於病理圖像識別,在Nature Cancer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an-cancer computational histopathology reveals mutations, tumor composition and prognosis」的最新研究成果。

1、背景介紹

首先,來介紹一下Nature Cancer雜誌。作為Nature旗下的新刊,其在線期刊於2020年1月份正式上線。儘管目前尚未進入SCI收錄,但是根據預測,1-2年內應該就會進入,且未來的影響因子應該不會低於Nature Communication。心動的小夥伴們也可以嘗試投稿一下哦~~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深度轉移學習,量化了來自28種癌症類型,17,355個HE染色的組織病理圖像,並將其與匹配的基因組,轉錄組學和生存數據相關聯。結果顯示,這種方法可以準確地分類癌症類型,並提供空間分辨的腫瘤和正常組織的區別。

同時,計算組織病理學特徵與多種癌症類型的大量復發性遺傳畸變相關,包括發生在多種癌症類型中的全基因組重複,單個染色體非整倍性,病灶擴增和缺失以及驅動基因突變中表現出普遍特徵。而且,大量的基因表達水平和組織病理學之間存在廣泛的關聯,以及可以根據組織病理學亞型和分級提高預後。這些發現顯示了計算機視覺在表徵腫瘤組織病理學分子基礎方面的巨大潛力。

2、文章解讀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

挑:泛癌H&E染色切片圖像的預處理與特徵提取

首先,作者獲取了17,396張H&E染色的組織切片,將圖像分割成1400萬256μm x256μm大小的圖像點,9754張腫瘤純度大於85%的切片按8:2的比例分成訓練組和驗證組,以便於後續模型的建立和驗證。通過深度轉移學習,最終得到了1536個神經元的輸出組成,並稱之為計算組織病理學特徵。其中,對於14例具有正常和腫瘤圖像的癌症,腫瘤/正常組織分類的平均AUC為0.99,表明在同一器官中,腫瘤與正常組織之間存在差異,具有很高的區分準確率。

同時,作者將該模型用來訓練區分不同的組織類別。結果顯示,模型網絡可以區分不同的正常組織類型,而不同腫瘤組織之間呈現聚集現象,且歐式距離顯著降低,這也說明了不同腫瘤組織之間表型和生物學特性趨於相似。

:基因組改變與組織病理學模式有關

組織特徵的改變,其本質歸結於內在基因表達的改變與變異。通過關聯分析,作者發現,許多癌症類型的一系列基因改變與計算組織病理學特徵之間存在廣泛的相關性,包括發生在多種癌症類型中的全基因組重複,單個染色體非整倍性,病灶擴增和缺失以及驅動基因突變中表現出普遍特徵。提取腫瘤細胞的特徵,結合其中一些典型基因DNA水平的改變,作者解釋了基因表達的變化可以反映具有不同形態特徵的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比如在EGFR擴增的膠質母細胞瘤中,腫瘤細胞呈現小細胞的特性。

聯:轉錄組學關聯揭示了免疫浸潤和基質細胞類型

另一個影響癌症組織學的分子層面是轉錄組。除了腫瘤細胞,基因表達的變化還可以反映間質和浸潤性免疫細胞,這些細胞具有明顯的組織學特徵。因此,作者將每種癌症類型中計算組織病理學特徵與轉錄組表達數據相互關聯,以探究其中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約25%的基因:癌症對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其中相關基因最多的腫瘤類型是胸腺瘤(n=8,377)、肉瘤(n=8,359)和皮膚黑色素瘤(n=7,124),比如T細胞相關基因LCK、CD8A、CD247和CD4等與胸腺瘤的組織病理學密切相關。這反映了組織學通常反映腫瘤的成分和細胞類型,這種關係可以用計算機視覺和轉錄學來量化。

而且,組織病理學特徵的這一特性還可以延伸到分子關聯,如與炎性細胞浸潤的關聯,這似乎是各種癌症類型的主要特徵。13種癌組織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評分與組織學評分呈顯著正相關。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淋巴細胞浸潤模式的預測相對一致,TIL呈分散分布,但在特殊情況下,信號經常局限於包含淋巴細胞聚集的區域內。

靠:各種癌症的預後影響

最後,作者利用18種不同癌症的計算組織病理學特徵,結合預後信息,建立了患者總生存期(OS)的預測模型。同時,Cox比例風險模型計算了PC-CHIP提供的預後信號,並評估了其單獨預測的準確性,以及與傳統組織病理學(分級和亞型)、臨床特徵(年齡、性別和癌症分期)以及轉錄本數據之間的相關性。

總體而言,18種癌症類型中有15種的計算組織病理學特徵與OS顯著相關。更重要的是,與通常用來評估預後的典型組織學亞型和分級相比,10/16的癌症類型的組織病理學特徵顯示出明顯的改善。即使進一步包括年齡、性別和腫瘤分期等臨床特徵,這種預後信號在這些癌症類型中的大多數仍然是可以測量的。

同時,為了進一步驗證組織病理特徵網絡模型的延伸性,作者將其用於了TCGA數據集和METABRIC數據集。在METABRIC和TCGA乳腺癌隊列中,包括TP53突變等的基因組改變被發現與樣本中的計算組織病理學特徵相關。而且,組織病理學特徵能夠預測腫瘤浸潤的淋巴細胞和預後的關聯性。在TCGA訓練數據中,該算法將病理切片上的壞死區和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分別被認為是不利和有利的預後標誌。

好啦,整個文章就到此結束了。萬變不離其宗,雖然結合了最新的病理組學技術,但是仍包含在酸菜校長總結的「挑」、「圈」、「聯」、「靠」四字框架中,小夥伴們多多體會~~~


後臺私信【領書】即可免費領取《白話統計學》實體書一本

相關焦點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nature communications,其它公眾號bioart,測序中國等等都會跟進報導宣傳,「希望」我們生信技能樹也同步宣傳。誰管nature communications?更何況學術界一大堆瓜:關鍵是我們定位是生物信息學數據處理技術分享,其它一切形式的宣傳都看心情!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
  • 我的三篇Nature子刊之旅
    作者 | 愛吃魚的大番薯 審校 |玉米地裡吃過虧 那些年錯失的正刊 背景:本人年方不到三十,卻早已經邁入中年油膩肥胖的行列,目前在某課題組做二當家,目前2篇Nature子刊一作
  • 研二學子「訴苦」:碩士發「SCI」?Nature附體也不好使!
    論文查重直接取消論文這一項,只要通過了碩士階段所有的考試就可以畢業,不就行了?事實上沒這麼簡單!有同學碩博連讀,5年半發了一篇子刊就滿足小論文要求了,要是那種水刊,5篇也心虛啊! 本碩博的遞進本科生確實可以考慮不要硬論文指標,以基礎教育知識成績為主,畢竟還是多以學習為主,到了碩士、博士階段論文是需要的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有個在 Nature 子刊論文致謝裡求婚的男友,是什麼體驗?
    是的,這兩天,凡爾賽文學突然又火了起來,從微博熱搜到新聞頭條,在網際網路的每一個角落裡,各種凡學語錄,比比皆是。圖片來源:網絡「凡爾賽文學」,又稱「凡學」,是網友對於熱衷於通過先抑後揚、自問自答或第三人稱視角,不經意間露出「貴族生活的線索」的人的調侃。
  • 林東昕Nature子刊再發GWAS研究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資料圖  來源:網絡 生物通報導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復旦大學、德克薩斯大學等10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鑑別出了中國人群喉鱗狀細胞(laryngeal菸草和酒精的濫用是主要的病因學因素。由各種刺激引起的慢性喉部炎症和長音過度使用對喉癌的進展有促進作用。 為了鑑別出喉鱗狀細胞癌的一些遺傳標記物,研究人員針對來自中國人群的933名喉癌患者以及1995名無癌對照人群展開了GWAS研究。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截至到2020年11月30日,以Nature打頭的子刊共有57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0-09-21
  • Nature子刊:逆轉皮膚衰老的關鍵在線粒體
    這一表徵是否可以逆轉?現在,科學家們在小鼠身上驗證了這一可能。他們發現,當線粒體功能受損,小鼠會在幾周內皮膚起皺、大面積掉毛髮。更意外的是,關閉引發功能障礙的突變可讓小鼠「重返年輕」——衰老症狀得到緩解。
  • 將自己名字PS到他人論文上,並推文說在Nature上發了新文章,如此...
    ,然後將這篇論文更新到個人社交網站上的簡歷中,並聲稱自己發了篇新論文。不要懷疑,這是最近剛發生的一件真事,當事人當時發推文稱:我們最近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新文章......這篇推文中的文獻連結並未連結到期刊官網,而是連結到一個WordPress頁面中(WordPress:博客發布平臺和內容管理系統)。
  • 2020年10分+純生信文章帶你領略Nature子刊之驅動突變文章套路
    是一篇基於原發腫瘤的WGS數據整合分析——PCAWG計劃的文章,大家也不必上來就對這種高端的整合分析望而生畏,即便是10分+的生信文章同樣有套路,而且類似的文章在這個團隊的成果種也是一發一大把。掌握其中一點精髓就夠我們這些科研界的小朋(菜)友(雞)填飽肚子了。
  • 細胞、動物實驗這麼少!此文憑什麼發表在Cell子刊上?
    在此之前,解螺旋公眾號曾經推送過一篇《用這個思路和技術加持,可以少做實驗衝擊Cell》,推送裡的論文就是篇很有taste的高分蛋白組學文章,今天給大家分享介紹的是2020年9月3日發表在《Cancer Cell》(IF=26.6)的一篇多組學文章。
  • 中國移動贈流量,為什麼還需要發簡訊,其中還是有「套路」
    中國移動贈流量,為什麼還需要發簡訊,其中還是有「套路」我們日常過生活中離不開的就是手機了,手機也是需要手機卡來支持的,就在大家都享受五一假期愉悅的時候,移動公司的一條消息又成為了廣大用戶討論的焦點,也有很多的用戶表示這一次支持並給予移動公司好評
  • 太厲害了,利用TCGA數據發了12分的SCI
    有的人利用TCGA數據發了1-2分的SCI;有的人利用TCGA數據發了3-5分的SCI;現在有人利用TCGA數據發了12的SCI。這篇文章發表在Nat Commun上,該期刊屬於Nature子刊,影響因子:12.121,中科院分區:1區。
  • Nature子刊告訴你文章頂級套路怎麼玩?
    NC大家都懂的~套路的上限這次的《文獻品談會》由晨星計劃成員「I one」老師為大家帶來一篇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三元反饋環路的文章。• LATS1可以使YAP / TAZ磷酸化,促進YAP / TAZ的胞質聚集並隨後降解,從而抑制YAP/TAZ的入核參與轉錄,即LATS抑制YAP/TAZ入核參與轉錄。
  • 不如試試翻譯組學!
    這引起了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與熱議。其實嚴格來說,這不過是「炒冷飯」而已。該文章的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相關閱讀:中外學者聯合在Nature子刊發文:環狀RNA翻譯出抑癌蛋白質!)該研究培養了正常人星形膠質細胞和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分別測定了轉錄組層面(RNA-seq)上以及翻譯組層面(RNC-seq)上的circRNA數據(翻譯組測序及轉錄組測序均由承啟生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