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期刊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
《中國科學報》發現,這項病理分析通過對一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微創病理檢查獲得,而非完整屍檢。
這與2月16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開展的兩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病理診斷有所不同。
王福生團隊在論文中表示,總體來說,新冠肺炎傳染性很強,有一定致命性,病死率為2%。嚴重時,可導致大量肺泡損傷和進行性呼吸衰竭。
然而,由於屍檢或活檢難以實現,目前尚無病理學報告。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組通過在患者死後穿刺獲取組織樣本,分析了一名死於新冠病毒嚴重感染伴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患者的病理特徵。
論文作者強調,該研究符合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規定和赫爾辛基宣言,將有助於了解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並改進這種疾病的臨床治療策略。
患者的治療過程
2020年1月21日,一名50歲男子因發燒、寒戰、咳嗽、疲勞和呼吸急促等症狀於發熱門診就診。
他曾在1月8日至12日去過武漢,1月14日(發病第1天)出現輕微寒戰和乾咳的最初症狀,但沒有去看醫生,並一直工作到1月21日。
胸片顯示,患者兩肺多處斑片狀陰影。通過取咽拭子標本,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於1月22日(發病第9天)通過反向實時PCR檢測證實該患者有COVID-19。
患者立即被送進隔離病房,並通過面罩供氧。給予幹擾素a-2b霧化吸入,洛匹那韋加利託那韋口服進行抗病毒治療,莫西沙星靜脈滴注以預防繼發感染。
由於患者發生嚴重的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研究組給予甲基強的松龍靜脈注射以治療肺部感染。
服藥後體溫由39.0℃降至36.4℃,然而咳嗽、呼吸困難和疲勞並沒有改善。
發病第12天,在最初症狀之後,胸部x線片顯示在兩個肺中出現進行性浸潤和瀰漫的網格狀影。
患者有幽閉恐懼症,多次拒絕進重症監護室接受呼吸機支持治療,改為接受經鼻高流量氧療(HFNC)(60%濃度,流量40 L/min)。
發病第13天,病人的症狀仍無改善,但血氧飽和度保持在95%以上。
發病第14天下午,他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迅速惡化。儘管接受了HFNC氧療(100%濃度,流速40 L/min),其血氧飽和度值還是下降到60%,並發生心臟驟停。
研究組立即對患者進行有創通氣、胸部按壓和腎上腺素注射治療,但很不幸,搶救未成功。患者於北京時間1月27日18時31分死亡。
病理特徵
活檢樣本取自患者的肺、肝和心臟組織。
組織學檢查顯示,雙側肺泡損傷伴細胞性的纖維黏液樣滲出物(圖A,B)。
右肺可見明顯的肺細胞脫落和透明膜形成,顯示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圖A)。
左肺組織表現為肺水腫伴透明膜形成,顯示患有早期ARDS(圖B)。
雙肺可見間質單核炎性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
肺泡腔內可見多核合胞體細胞,胞核大,雙親性顆粒細胞質,核仁明顯,呈病毒性細胞病變樣改變。
未發現明顯的核內或胞漿內病毒包涵體。
新冠肺炎的病理特徵與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感染相似。
此外,新冠肺炎患者的肝樣本顯示中度微血管脂肪變性和輕度肝小葉和門靜脈活動(圖C),表明損傷可能由新冠病毒感染或藥物性肝損傷引起。
間質內有少量單核炎性細胞浸潤,但心臟組織無其他實質性損傷(圖D)。
研究組對患者的外周血進行流式細胞術分析,發現CD4和CD8 T細胞數量顯著減少,但其狀態為超活性,HLA-DR和CD38雙陽性率高。CD4 T細胞中的高刺激性CCR4+ CCR6+ Th17濃度增加。
此外,CD8 T細胞中含有高濃度的細胞毒性顆粒,其中穿孔蛋白陽性的細胞佔31.6%,粒溶蛋白陽性的細胞佔64.2%,粒溶蛋白和穿孔蛋白均為陽性的細胞佔30.5%。
研究結果表明,T細胞的過度激活,表現為Th17的增加和CD8T細胞的高細胞毒性,部分說明了該患者為何發生嚴重免疫損傷。
總 結
研究人員提出,總而言之,X線片顯示患者肺炎進展迅速,左肺和右肺之間存在一些差異。
此外,肝組織顯示中度微血管脂肪變性和輕度小葉活動,但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新冠病毒感染或藥物性肝損傷是病因。
心臟組織未見明顯組織學改變,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不會直接損害心臟。
雖然不推薦常規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新冠肺炎,但研究組根據對肺水腫和肺透明膜形成的病理診斷,認為重症患者應考慮及時、適當地使用皮質類固醇和呼吸機支持,以防止ARDS的發生。
同時,淋巴細胞減少是COVID-19患者的常見特徵,這很可能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死亡率有關。
論文連結:
https://www.thelancet.com/pb-assets/Lancet/pdfs/S221326002030076X.pdf
(本報記者陳歡歡亦對本文有貢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