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 11月10日消息,「兒童慢性B肝不需要治療的舊觀念得改了,現在要提倡早期積極治療!」11月7-8日,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和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舉辦的「健康中國 產業領袖」項目第三期培訓班正式開課,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學部主任、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專訪時提到,慢性B肝兒童患者儘早進行抗病毒治療的話,治癒率非常高,但是目前很多醫生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2020年,我國B肝病毒母嬰阻斷率已經接近100%。」王福生院士介紹,母嬰傳播是B肝患者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徑。近些年,通過母親妊娠期抗病毒治療、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B肝疫苗聯合免疫策略,幾乎不會再有寶寶通過母嬰傳播感染B肝病毒。「我國目前B肝患者和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的平均年齡多在20歲以上,因為在幾十年前,母嬰阻斷做的還不是很到位,但是15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也就是2006年後出生的孩子,B肝表面抗原陽性率已經很低了。」
不過,依然有少數兒童會面臨母嬰阻斷失敗的問題,王福生院士介紹,根據他的團隊的調查結果,未經母嬰阻斷或者阻斷失敗的病例大約在4萬例左右。在以往的B肝診療方案中,對尚處於免疫耐受期的慢性B肝兒童不建議進行早期抗病毒治療,一般會等到他們成年並且肝功能出現異常後再進行治療。
根據我國「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成效報告,目前我國5歲以下兒童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已經降至1%以下。而王院士所在的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青少年肝病科,經過多年研究,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慢性B肝兒童越早抗病毒治療治癒率越高!
「這是個顛覆性的理念,至今學界還有很多醫生不知道。」王福生院士表示,兒童B肝治療效果更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兒童肝臟生長活躍,在這個時期進行抗病毒治療,抑制B肝病毒複製,以後新長的肝細胞就不會被病毒感染;二是基於兒童免疫系統的特點,可能有利於產生強的抗病毒能力,尤其是六歲以下的孩子;三是孩子肝臟小,因此病毒庫也小,抗病毒治療後更有利於清除病毒庫。
「慢性B肝兒童的治療方案與成年人相似,但是效果更好,從我們的數據來看,1~6歲兒童治癒率大約在40~50%,而1~3歲兒童的治癒率可達60~80%!」王福生院士表示,從現有數據來看,這些兒童達到臨床功能性治癒後,慢性B肝復發的機率極低。
消滅B肝前,先消滅B肝患者的「心理負擔」儘管B肝母嬰阻斷率已經接近100%,但在王福生院士看來,我國短期內仍然摘不掉「B肝大國」的帽子。
「我國還有約2500萬B肝患者,這其中還有70~80%沒有得到及時規範的治療。不及時治療的後果,就是『慢性B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三步曲發展。」王福生院士說,在他的門診,每周都能碰到幾個肝癌患者,最年輕的患者才30多歲,讓他感到極其痛心與可惜:「當前慢性B肝無法徹底治癒,但是積極治療,還是可以實現臨床治癒,正常工作、結婚生子,避免病情進展的。」
而更多的時候,王福生院士也在想辦法減輕患者們的心理負擔。「我得了肝硬化,我不敢告訴任何人。」「我孩子的對象有B肝,這婚還能結嗎?」成了他最常聽到的問題。
每次聽到這些,他總是堅定地回應:「能,放心大膽地結婚、生子!B肝規範治療後不會傳染給伴侶,你們也能生育健康的寶寶。」
「在日常生活接觸中,感染B肝病毒的概率非常非常低。而且如果只是B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幾乎是沒有傳染性的。得到規範治療後的B肝患者,在病毒轉陰後,無論HBsAg是否陽性,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常不會傳染他人。」王福生院士表示,此外,我國早已將B肝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接種B肝疫苗是非常有效的預防手段,而且是終生免疫。
「有些人做體檢時會發現自己的表面抗體滴度很低,認為疫苗保護期失效,這是不對的,免疫系統是有『記憶力』的,抗體滴度下降不代表失去作用。」王福生院士特別強調,B肝疫苗對B肝病毒抗原的細胞記憶會持續終身,即便是血液中的抗體濃度不足,但機體再次面臨B肝病毒時,依然能很快產生足量抗體。當然,定期的複查、適時地補種疫苗以加強免疫,會具有更好的保護效果。
因此,除去對身體要求嚴格的特殊崗位外,只是B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攜帶者可以放心地參與社會的任何工作。王福生院士呼籲,希望社會能夠給予B肝患者足夠的理解和關愛,給予他們同等的就業機會與戀愛、結婚和生育的空間。
(原題為《王福生院士:我國3歲以下兒童慢性B肝治癒率可達80%》)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慢性B肝,王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