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18日,第一篇章「未來已來——迎接臨床治癒時代」順利開啟,莊輝院士作為大會主席開場致辭,南月敏教授和徐小元教授主持了整場會議,王貴強教授分享了全球慢B肝臨床治癒進展和趨勢,Anchor研究、ICRIACT研究及「脫帽研究」的最新階段性成果發布。
左起第一排:莊輝院士、寧琴教授和徐小元教授
左起第二排:南月敏教授、韓英教授和唐紅教授
第三排:楊益大教授
會議開場莊輝院士指出:「在過去一年裡,中國專家在慢B肝臨床治癒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發布了全球第一個慢B肝臨床治癒專家共識,珠峰項目制定了中國慢B肝核苷(NA)經治患者的臨床治癒技術流程,2019年《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新增了慢B肝臨床治癒的研究數據,為臨床醫生慢B肝臨床治癒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此外,我國臨床治癒相關的多項研究在國際期刊或會議上發表,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為了繼續優化臨床治癒方案,中國專家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重大傳染病十三五的專項中多項臨床治癒相關課題進展順利,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各位專家在會議中與大家進行分享。
一、全球慢B肝臨床治癒進展和趨勢
王貴強教授指出,慢B肝臨床治癒從早期探索,到概念確認,到證據累積,如今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深入探索階段。慢B肝臨床治癒的未來趨勢應該是圍繞「進一步提升慢B肝臨床治癒率」,「臨床治癒與遠期結局」及「從臨床治癒到完全治癒」來展開探討。已有多項研究證實NA經治優勢人群以及特殊人群(兒童、非活動HBsAg攜帶者等)採用基於聚乙二醇幹擾素α(PEG IFNα)的治療策略可獲得顯著更高臨床治癒率,但總體人群的臨床治癒率仍有待提高。根據患者個體化應答情況適當延長PEG IFNα的治療療程或探索新的基於治療目標的優化方案(如脈衝策略:NA持續治療,PEG IFNα階段性治療)可能可幫助更多的患者實現臨床治癒。
另外,慢B肝新藥雖然近期可能未能有藥物上市,但新藥聯合現有藥物(NA和PEG IFNα)對於獲得更高臨床治癒率是值得期待的。作為慢B肝治療的理想目標,臨床治癒的持久性良好且可顯著改善慢B肝患者的遠期結局(肝硬化、肝癌、死亡等)。而對於臨床治癒後完全治癒B肝的策略,一是在不殺死受感染肝細胞情況下清除cccDNA,這只能依靠新的藥物來解決;二是安全清除受感染的肝細胞,這可利用現有的免疫幹預手段進行臨床研究,或探尋新的免疫相關藥物。B肝治癒,未來可期。
二、多項慢B肝臨床治癒階段性成果公布
我國專家正在積極開展多項慢B肝臨床治癒相關研究,也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進展。此次會議上,寧琴教授分享了OCEAN(海洋計劃)與慢B肝臨床治癒專家共識——Anchor研究進展,楊益大教授分享了免疫調節抗病毒聯合治療新方案提高慢性B肝臨床治癒率的研究(ICRIACT研究)階段性報告,黨雙鎖教授分享了低水平HBsAgB肝治癒治療探索——「脫帽」項目研究進展。
Anchor研究進展
Anchor研究最新96周的中期分析數據發現,相比48周和72周,臨床治癒率得到了進一步提高。PEG IFNα-2b聯合治療組(組2和組3)的HBsAg清除率顯著高於NA單藥組(組1)(組2 vs. 組1:31.34% vs. 0%, P< 0.0001; 組3 vs.組1:19.40% vs. 0%, P = 0.0003),且組2和組3的HBsAb陽性率高達30%以上,顯著高於組1(組2 vs. 組1:31.34% vs 0%, P< 0.0001; 組3 vs. 組1:28.36% vs. 0%, P < 0.0001)。
ICRIACT研究進展
ICRIACT研究是提高慢B肝臨床率的十三五新方案。該研究分為三個子課題,分別針對初治HBeAg陽性和初治HBeAg陰性慢B肝人群和INSCRIPT研究結束的NA經治人群進行免疫調節劑和抗病毒聯合治療。基於目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單中心階段性研究結果發現三個課題中,PEG IFNα + TDF + GM-CSF + B肝疫苗的四聯治療組的HBsAg清除率均顯著高於NA單藥組(初治HBeAg陽性人群:15% vs. 3.3%; 初治HBeAg陰性人群:25% vs. 5%; INSCRIPT隨訪隊列:20% vs. 0%)。
「脫帽」項目進展
「脫帽」治療是指採用單用或聯用PEG IFNα治療,使患者獲得臨床治癒,從而甩掉B肝的「帽子」。該項目分為三部分,階段性數據分析發現,第一部分NA經治患者序貫聯合PEG IFNα治療48周,隨訪24周的HBsAg清除率可達34.6%,第二部分初始慢B肝患者採用NA聯合PEG IFNα治療48周,隨訪24周的HBsAg清除率可達36.7%,第三部分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採用PEG IFNα單藥治療48周的HBsAg清除率高達47.9%,三項研究中基於PEG IFNα治療組的HBsAg清除率均顯著高於對照組(NA單藥治療或未治療)(P< 0.001)。另外,三項研究中PEG IFNα的使用都包含了進口PEG IFNα-2a和國產PEG IFNα-2b,通過亞組分析發現,兩種藥物的HBsAg清除率以及不良反應均無顯著差異,表明了國產長效幹擾素的質量優良。
三、專家爭鳴探討暫時未能獲得治癒人群的未來
為幫助更廣大慢B肝人群追求更高的臨床治癒率,韓英教授和唐紅教授就路線圖中未治癒人群的未來進行了探討。韓英教授認可以臨床治癒為目標,優勢患者可先行的策略。對於未能治癒的人群,應該創造條件來追求臨床治癒。在抗病毒治療過程中,控制患者的HBV DNA水平以及按時監測HBsAg定量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治療後患者HBsAg< 1500 IU/mL的患者應積極聯合或序貫PEG IFNα進行治療,在監測應答情況的同時應密切監視患者肝癌發生情況,預防慢B肝的肝癌風險。
唐紅教授認為路線圖中暫時還未獲得臨床治癒的這部分人群若治療應答不佳,一方面可選擇定目標不定療程的治療策略。從免疫學角度來分析PEG IFNα可增加NK細胞活性和數量,而長期使用可導致CD8+ T細胞的耗竭,而NA的持續治療可使得機體保持低病毒狀態,幫助恢復特異性免疫能力,因此採用NA持續治療,PEG IFNα階段性使用(脈衝)的策略,待機體免疫恢復時再次聯合PEG IFNα,可幫助這部分患者最終獲得臨床治癒,廈門特寶也已經開始了相關的註冊臨床研究。另一方面可探索新藥或其他免疫調節劑的研究來爭取更高的臨床治癒率,雖然現如今仍沒有新藥上市,但仍值得大家期待。選好病人,選好時機,讓更多的患者獲得臨床治癒。
總結
徐小元教授進行了總結,認為中國慢B肝臨床治癒工作在各位專家的努力下獲得了可喜的成績,聯合治療是趨勢,但目前專家們還在持續進行探索研究,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B肝能夠像C肝一樣獲得徹底攻克。在新藥還未出現的現在,應該利用好現有藥物幫助更多患者獲得更高的臨床治癒機會。
原標題:第二屆慢B肝臨床治癒峰會暨中國派高峰論壇順利啟航——首場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