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惡性瘧原蟲跨季傳播原因

2020-12-03 科學網

研究揭示惡性瘧原蟲跨季傳播原因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7 16:33:20

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Silvia Portugal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惡性瘧原蟲的循環時間增加是乾旱季節持續無症狀感染的基礎。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26日出版的《自然-醫學》雜誌上。

他們顯示低水平的惡性瘧原蟲寄生蟲在5至6個月的乾旱季節持續存在於無症狀馬裡人的血液中,幾乎不引起症狀,並且對宿主免疫反應的影響最小。在乾燥季節分離出的寄生蟲在轉錄上與在傳播季節患有高熱瘧疾的個體在轉錄上截然不同,這與寄生蟲性紅細胞的每個複製周期內更長的循環時間一致,而沒有粘附在血管內皮上。

乾旱季節的寄生蟲水平低並不是由於複製受損,而是由於循環較長的受感染紅細胞脾臟清除增加,這可能使寄生蟲病保持在臨床和免疫學雷達之下。他們建議對季節性瘧疾傳播地區的惡性瘧原蟲毒力進行調節,以使寄生蟲降低其內皮結合能力,從而增加脾臟清除率,並使亞臨床寄生蟲持久存在數月。

研究人員表示,在許多瘧疾流行地區,旱季是惡性瘧原蟲寄生蟲的主要挑戰,在該地區,水的可利用性僅將蚊媒傳播到一年的一部分。惡性瘧原蟲如何跨過兩個傳播季節,卻沒有被人類宿主清除或損害宿主生存,對此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Increased circulation tim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underlies persistent asymptomatic infection in the dry season

Author: Carolina M. Andrade, Hannah Fleckenstein, Richard Thomson-Luque, Safiatou Doumbo, Nathalia F. Lima, Carrie Anderson, Julia Hibbert, Christine S. Hopp, Tuan M. Tran, Shanping Li, Moussa Niangaly, Hamidou Cisse, Didier Doumtabe, Jeff Skinner, Dan Sturdevant, Stacy Ricklefs, Kimmo Virtaneva, Muhammad Asghar, Manijeh Vafa Homann, Louise Turner, Joana Martins, Erik L. Allman, Marie-Esther NDri, Volker Winkler, Manuel Llins, Catherine Lavazec, Craig Martens, Anna Frnert, Kassoum Kayentao, Aissata Ongoiba, Thomas Lavstsen, Nuno S. Osrio, Thomas D. Otto, Mario Recker, Boubacar Traore, Peter D. Crompton, Silvia Portugal

Issue&Volume: 2020-10-26

Abstract: The dry season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Plasmodium falciparum parasites in many malaria endemic regions, where water availability limits mosquito vectors to only part of the year. How P. falciparum bridges two transmission seasons months apart, without being cleared by the human host or compromising host survival, is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that low levels of P. falciparum parasites persist in the blood of asymptomatic Malian individuals during the 5- to 6-month dry season, rarely causing symptoms and minimally affecting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Parasites isolated during the dry season are transcriptionally distinct from those of individuals with febrile malaria in the transmission season, coinciding with longer circulation within each replicative cycle of parasitized erythrocytes without adhering to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 Low parasite levels during the dry season are not due to impaired replication but rather to increased splenic clearance of longer-circulating infected erythrocytes, which likely maintain parasitemias below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radar. We propose that P. falciparum virulence in areas of seasonal malaria transmission is regulated so that the parasite decreases its endothelial binding capacity, allowing increased splenic clearance and enabling several months of subclinical parasite persistence. Malaria cases are predominant during the rainy seasons in many endemic regions owing to the life cycle of the mosquito vector. How Plasmodium falciparum adapts in humans during the intervening dry season, without causing malaria symptoms or killing the host,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its persistence in humans.

DOI: 10.1038/s41591-020-1084-0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1084-0

相關焦點

  • 繪製出惡性瘧原蟲的藥物可靶向基因組圖譜
    2018年1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和化學遺傳學(chemogenetics)方法,在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一種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262種瘧原蟲細胞系中鑑定出新的藥物靶標和對37種不同的抗瘧疾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抗性基因
  • 最新研究稱惡性瘧原蟲改變基因表達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項傳染病的研究論文稱,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主要寄生蟲,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這種瘧原蟲能在旱季少量存留於人類血液中,但又不會導致疾病。
  • 惡性瘧原蟲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進展
    繼與德國呂貝克大學Rolf Hilgenfeld教授課題組合作解析出惡性瘧原蟲半胱氨酸蛋白酶falcipain-2的晶體結構後(Journal of
  • Nature:科學家成功捕獲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的關鍵複合體結構 有...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霍華德休斯敦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觀察到惡性瘧原蟲進入並感染人類紅細胞所使用的特殊關鍵分子的清晰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設計新型疫苗來抵禦流行性瘧原蟲的感染。本文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因為瘧原蟲每年在全球會引發50多萬人死亡,而且目前並沒有有效的疫苗來抵禦瘧疾的感染。
  • 科學家揭示γδT細胞抑制惡性瘧原蟲血液感染階段的雙重機制
    科學家揭示γδT細胞抑制惡性瘧原蟲血液感染階段的雙重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44:29 γδT細胞通過直接殺傷和吞噬作用抑制惡性瘧原蟲的血液感染階段,這一成果由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Judy Lieberman
  • 德研究揭示瘧原蟲對青蒿素的耐藥性機理
    青蒿素是現今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但有些瘧原蟲逐漸對它產生了耐藥性。德國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找到了惡性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的機理,這一發現有助於未來改善針對瘧疾的藥物。德國伯恩哈德·諾希特熱帶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惡性瘧原蟲體內有一種名為Kelch13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如果變異,就會使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
  • 柳葉刀:耐多藥惡性瘧原蟲在東南亞迅速蔓延,已出現基因突變
    網頁截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在英國韋爾科姆桑格研究所、泰國瑪希隆大學等機構分析撰寫的《東南亞多藥耐藥瘧疾的演變與擴展:基因組流行病學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007至2018年期間柬埔寨,寮國,泰國東北部共1673名惡性瘧原蟲瘧疾患者的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一種名為KEL1/PLA1的基因株正在上述區域不斷擴張
  • 顏寧再發Cell 重磅: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
    該研究方法可廣泛應用於具有獨特可溶域的膜蛋白的冷凍EM分析,為功能受跨膜電化學梯度或膜曲率影響的整體或外圍膜蛋白的冷凍EM分析奠定了基礎。,該研究揭示了低pH依賴性膽固醇從NPC2傳遞到NPC1跨膜(TM)域的分子基礎。
  • 惡性瘧原蟲轉運體PfCRT的結構獲解析
    惡性瘧原蟲轉運體PfCRT的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8 13:21:26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Filippo Mancia、David A.
  • ...PfRecQ1調控惡性瘧原蟲抗原變異基因家族相互排斥性表達的分子...
    致病性最強的惡性瘧原蟲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造成數以億計的臨床感染病例,並導致近50萬人死亡。惡性瘧原蟲獨特的var基因家族(約60個基因組成)編碼的變異抗原PfEMP1是惡性瘧原蟲在病人體內實現免疫逃逸的關鍵因子。在感染紅細胞過程中,單個惡性瘧原蟲在特定時間內只能表達某一個var基因,惡性瘧原蟲利用這種相互排斥性表達策略來逃避人體對PfEMP1抗原的免疫反應。
  • 瘧原蟲可「潛伏」血液數月
    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最主要寄生蟲。一項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的醫學研究發現,這種瘧原蟲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在旱季存留於人類血液中,同時又不會導致疾病。該發現解釋了惡性瘧原蟲如何殘留在人體內同時不造成可見症狀,等到蚊子種群在雨季捲土重來時,成為瘧疾再度蔓延的「內部潛伏者」。
  • 我國科學家在瘧原蟲致病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81130033, 81171592)等項目資助下,吉林大學陳啟軍教授團隊針對惡性瘧原蟲逃避宿主天然免疫機理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以「The TatD-like DNase of Plasmodium is a virulencefactor and a potential malaria vaccine candidate」 (TatD-like DNase是瘧原蟲的毒力因子和瘧疾疫苗的潛在候選抗原)為題於2016年5月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
  • PNAS強強聯合|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揭示「餓死瘧原蟲」新機制
    耐藥性:當前抗擊瘧疾的挑戰 瘧疾(Malaria)是瘧原蟲(Plasmodium)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突出問題。
  • 抑制攝取葡萄糖「餓死」瘧原蟲
    來源:健康報圖集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團隊合作,在國際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對底物或抑制劑結合狀態下的PfHT1蛋白結構解析,鑑定了新的藥物結合位點,設計出一系列高效的「正構—別構」雙位點抑制劑。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來「餓死」瘧原蟲,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據了解,瘧疾是瘧原蟲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
  • 首次從結構上揭示間日瘧原蟲入侵人紅細胞機制
    2018年7月3日/生物谷BIOON/---瘧原蟲入侵人體的年輕紅細胞,隨後開始在整個身體中擴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首次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出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如何入侵人體紅細胞的三維藍圖。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責編 | 酶美瘧疾(Malaria)是瘧原蟲(Plasmodium)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突出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布的世界瘧疾報告(World Malaria Report)顯示,2019年全球共計約有2.29億瘧疾病例,造成約40.9萬人死亡【1】。
  • 臨度科研|瘧原蟲「進化」,如何面對瘧原蟲耐藥性的考驗?
    在之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瘧疾就是通過這種攜帶瘧原蟲的雌性按蚊,叮咬人類後傳播所致。直到2007年,世衛組織才對中國的建議加以重視,逐步採用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s)治療由惡性瘧原蟲引起的瘧疾。
  • 瘧原蟲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人紅細胞中處於環狀期的惡性瘧原蟲。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由其自身固有的生物鐘驅動的。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在所有瘧原蟲同時破壞宿主的紅細胞時,會引起周期性發熱,其時間間隔具體取決於感染的宿主種類,在人類中為每2~3天發生一次。「這些現象表明,瘧原蟲似乎有時間感,但這種日常節律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研究負責人Joseph S. Takahashi博士說,他是UTSW的神經科學主席,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 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其診治進展
    諾氏瘧原蟲被認為是繼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之後新發現的第5種人體瘧原蟲。 目前,本病主要在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傳播流行,隨著人類對森林生產活動的不斷擴展,往返疫區人員的流動,感染的患者不斷增多,死亡患者時有發生。
  • 非洲瘧原蟲種群結構鑑定
    非洲瘧原蟲種群結構鑑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6:32 近日,來自甘比亞的研究團隊領銜合作報導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惡性瘧原蟲的主要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