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γδT細胞抑制惡性瘧原蟲血液感染階段的雙重機制

2021-01-14 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γδT細胞抑制惡性瘧原蟲血液感染階段的雙重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44:29

γδT細胞通過直接殺傷和吞噬作用抑制惡性瘧原蟲的血液感染階段,這一成果由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Judy Lieberman和Caroline Junqueira團隊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1年1月11日出版的《自然-免疫學》上。

研究人員發現感染的紅細胞(iRBCs)被磷酸化抗原傳感器butyrophilin 3A1(BTN3A1)標記。 γδ2T細胞以接觸、磷酸抗原、BTN3A1和脫粒依賴的方式形成免疫突觸並裂解iRBC,從而殺死細胞內的瘧原蟲。顆粒溶解酶釋放到突觸中溶解iRBCs,並向該瘧原蟲遞呈了誘導死亡的顆粒酶。儘管所有紅細胞內的瘧原蟲均易感,但其裂殖體最敏感。因此,γδ2T細胞的次生保護機製得以鑑別。

在存在患者血清的情況下,γδ2T細胞以CD16依賴的方式吞噬並降解了細菌受調理的iRBC,從而減少了瘧原蟲的繁殖。因此,γδ2T細胞有兩種控制瘧疾血液感染階段的方法–γδT細胞抗原受體(TCR)介導的脫粒和抗體包被iRBC的吞噬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在惡性瘧原蟲感染患者中會發生由瘧原蟲誘導的磷酸抗原活化Vγ9Vδ2(γδ2)T淋巴細胞的擴增。儘管先前的研究表明γδ2T細胞有助於控制紅細胞瘧疾,但仍不確定γδ2T細胞是否識別iRBCs。

附:英文原文

Title: γδ T cells suppress Plasmodium falciparum blood-stage infection by direct killing and phagocytosis

Author: Caroline Junqueira, Rafael B. Polidoro, Guilherme Castro, Sabrina Absalon, Zhitao Liang, Sumit Sen Santara, ngela Crespo, Dhelio B. Pereira, Ricardo T. Gazzinelli, Jeffrey D. Dvorin, Judy Lieberman

Issue&Volume: 2021-01-11

Abstract: Activated Vγ9Vδ2 (γδ2) T lymphocytes that sense parasite-produced phosphoantigens are expanded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infected patients. 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γδ2 T cells help control erythrocytic malaria, whether γδ2 T cells recognize infected red blood cells (iRBCs) was uncertain. Here we show that iRBCs stained for the phosphoantigen sensor butyrophilin 3A1 (BTN3A1). γδ2 T cells formed immune synapses and lysed iRBCs in a contact, phosphoantigen, BTN3A1 and degranulation-dependent manner, killing intracellular parasites. Granulysin released into the synapse lysed iRBCs and delivered death-inducing granzymes to the parasite. All intra-erythrocytic parasites were susceptible, but schizonts were most sensitive. A second protective γδ2 T cell mechanism was identified. In the presence of patient serum, γδ2 T cells phagocytosed and degraded opsonized iRBCs in a CD16-dependent manner, decreasing parasite multiplication. Thus, γδ2 T cells have two ways to control blood-stage malaria–γδ T cell antigen receptor (TCR)-mediated degranulation and phagocytosis of antibody-coated iRBCs.

DOI: 10.1038/s41590-020-00847-4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0-00847-4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白細胞介素33抑制肺部固有γδT細胞反應的機制
    研究揭示白細胞介素33抑制肺部固有γδT細胞反應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12:43 白細胞介素(IL)-33通過激活調節性T細胞(Treg)來抑制肺部固有的
  • γδT細胞的免疫表型特徵、實例和意義
    γδT細胞也見於髓外組織,如皮膚和胃腸道。健康人的外周血樣本中γδT細胞的比例不一,並可能受到種族/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E. Esin等人的研究中](Esin S, et al.,γδT細胞在非日本亞裔中似乎相對略高,而在瑞典和日本健康人中則明顯較低。在分枝桿菌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結締組織疾病、免疫抑制/免疫失調等情況下,γδT細胞的比例可能增加。因此,γδT細胞在此類疾病的免疫應答中可能具有關鍵作用。根據定義,反應性γδT細胞的γδ表面受體呈陽性,表面CD3高表達(可高於αβT),而CD4和CD8表達為陰性(雙陰性),偶可見部分表達CD8。
  • Nature:科學家成功捕獲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的關鍵複合體結構 有...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霍華德休斯敦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觀察到惡性瘧原蟲進入並感染人類紅細胞所使用的特殊關鍵分子的清晰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設計新型疫苗來抵禦流行性瘧原蟲的感染。本文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因為瘧原蟲每年在全球會引發50多萬人死亡,而且目前並沒有有效的疫苗來抵禦瘧疾的感染。
  • 糖皮質激素通過 IL-7 及 IL-7R 活化 γδT 細胞
    在接種疫苗或 初次病毒感染時注射 IL-7,可以增加抗原特異的效應 性 T 細胞及記憶性 T 細胞的數量,從而提高抗感染的 能力及對感染具有更長時間的免疫記憶[14]。因此,IL-7 在維持 T、 B 細胞的平衡及誘導免疫記憶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
  • 瘧原蟲可「潛伏」血液數月
    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最主要寄生蟲。一項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的醫學研究發現,這種瘧原蟲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在旱季存留於人類血液中,同時又不會導致疾病。該發現解釋了惡性瘧原蟲如何殘留在人體內同時不造成可見症狀,等到蚊子種群在雨季捲土重來時,成為瘧疾再度蔓延的「內部潛伏者」。
  • 繪製出惡性瘧原蟲的藥物可靶向基因組圖譜
    2018年1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和化學遺傳學(chemogenetics)方法,在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一種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262種瘧原蟲細胞系中鑑定出新的藥物靶標和對37種不同的抗瘧疾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抗性基因
  • 研究揭示惡性瘧原蟲跨季傳播原因
    研究揭示惡性瘧原蟲跨季傳播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7 16:33:20 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Silvia Portugal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惡性瘧原蟲的循環時間增加是乾旱季節持續無症狀感染的基礎
  • [文獻翻譯]γδT cell——一個奇怪的名字
    我們發現γδT細胞的水平在懷孕過程中波動,這些變化是由孕酮調節的。與外周血不同,健康婦女子宮內膜和早孕蛻膜中Vδ1+γδT細胞佔多數,子宮內膜間質細胞(ESCs)可能直接參與Vδ1/Vδ2的轉移。此外,早期妊娠蛻膜中以Vδ2亞群為主的γδT細胞百分比的增加與不明原因的自然流產有關。
  • 科學家揭示瘧疾感染時CD4+ T細胞內效應因子動態轉換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瘧疾感染時CD4+ T細胞內效應因子動態轉換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3 16:39:03 澳大利亞彼得·多爾蒂感染與免疫研究所Ashraful Haque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我國科學家在瘧原蟲致病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81130033, 81171592)等項目資助下,吉林大學陳啟軍教授團隊針對惡性瘧原蟲逃避宿主天然免疫機理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中性粒細胞(也包括巨噬細胞)被激活後可以通過一種主動性死亡(Netosis)的方式將染色質及胞漿內的溶酶體顆粒一起釋放到胞外,形成網狀結構(NETs),以捕獲並殺死病原微生物。與此對應,病原微生物可以通過分泌DNA酶降解NETs結構的骨架分子DNA,從而逃脫其清除作用。多年來,有關瘧原蟲逃避人體先天性免疫的機制尚未明確。
  • J immunol:RORγt泛素化抑制Th17活性
    然而,對於RORrt的轉錄後調節機制,目前研究的卻不夠充分。由於Th17細胞能夠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包括IL-17A,IL-17F,IL-22以及GM-CSF,從而介導炎症反應,因此,Th17細胞一直被認為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潛在靶點。學術界與製藥界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用於治療Th-17相關自體免疫疾病的RORgt抑制劑。
  • 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其診治進展
    1965年Chin等首次報導了人感染諾氏瘧原蟲,但在此後近半個世紀鮮有新增患者。 2004年Singh等採用核酸診斷技術對顯微鏡檢查診斷為三日瘧、惡性瘧和間日瘧的患者血樣進行覆核時,發現多數為諾氏瘧原蟲感染。
  • 抑制攝取葡萄糖「餓死」瘧原蟲
    來源:健康報圖集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團隊合作,在國際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研究成果。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來「餓死」瘧原蟲,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據了解,瘧疾是瘧原蟲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聯用療法(ACT)是目前治療惡性和重症瘧疾的一線療法,然而由於耐藥性瘧原蟲的產生,ACT療法已先後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出現了治療失敗的病例。
  • 最新研究稱惡性瘧原蟲改變基因表達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項傳染病的研究論文稱,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主要寄生蟲,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這種瘧原蟲能在旱季少量存留於人類血液中,但又不會導致疾病。
  • 骨生物學進展:星狀細胞中外泌體介導的Toll樣受體3的激活刺激肝纖維化中γδT細胞產生白介素17
    RORγt的表達可以增強γδT細胞中IL-17A的產生;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3,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1/2和p38激活,生成的IL-17A也會強烈刺激HSC中的α-SMA,TGF-β,IL-6和膠原蛋白表達。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TH17細胞是一群能夠分泌IL-17A/F細胞因子、表達趨化因子受體CCR6和轉錄因子RoRγt的CD4+輔助性T細胞。它能夠招募並活化肝臟內的免疫浸潤,放大機體免疫監視能力。已有研究報導TH17細胞在過繼轉移治療相關疾病中有著潛在的轉化價值。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CD16(或FcγRIII)也是一種激活性受體,主要由CD56dim NK細胞亞群表達,對IgG包被靶細胞的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ADCC)至關重要。腫瘤通過建立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來逃避免疫系統。涉及NK細胞的免疫逃避包括幾個機制。
  • 瘧原蟲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人紅細胞中處於環狀期的惡性瘧原蟲。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由其自身固有的生物鐘驅動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有2億多人感染瘧疾,40多萬人死於這種疾病。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在所有瘧原蟲同時破壞宿主的紅細胞時,會引起周期性發熱,其時間間隔具體取決於感染的宿主種類,在人類中為每2~3天發生一次。「這些現象表明,瘧原蟲似乎有時間感,但這種日常節律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研究負責人Joseph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