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生物學進展:星狀細胞中外泌體介導的Toll樣受體3的激活刺激肝纖維化中γδT細胞產生白介素17

2021-02-23 骨生物學


Exosome-Mediated Activation of Toll-LikeReceptor 3 in Stellate Cells Stimulates Interleukin-17 Production by CD T Cellsin Liver Fibrosis

作者:Wonhyo Seo, Hyuk Soo Eun, So Yeon Kim, Hyon‐Seung Yi, Young‐Sun Lee, Seol‐Hee Park, Mi‐Jin Jang, Eunjung Jo, Sun Chang Kim, Yong‐Mahn Han, Keun‐Gyu Park, Won‐Il Jeong. (Laboratory of Liver Research,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Laboratory of Liver Research, GraduateSchool of 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發表情況:Hepatology  2016, 64:616‐631, doi: 10.1002/hep.28644.



在肝損傷中,HSC中外泌體對肝纖維化產生什麼作用,並且如何發揮作用還未清楚。


明確了在肝損傷中,HSC中外泌體介導的TLR3激活通過增強γδT細胞產生IL-17A來加劇肝纖維化;

證明了固有的γδT細胞是肝纖維化早期IL-17A的主要來源,這反映了γδT細胞與TLR3介導的產生IL-17A的HSC之間的相互作用;

證實了將IL-17A與IL-23和IL-1β結合可通過增加轉錄因子RORγt的表達可以增強γδT細胞中IL-17A的產生;

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3,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1/2和p38激活,生成的IL-17A也會強烈刺激HSC中的α-SMA,TGF-β,IL-6和膠原蛋白表達。



在肝損傷期間,肝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包括各種類型的自身RNA。最近,人們發現非編碼RNA是Toll樣受體3(TLR3)的激活劑。但是,肝外泌體和TLR3在肝纖維化中的作用尚未完全了解。一次或兩周注射四氯化碳(CCl4)導致急性肝損傷和早期肝纖維化後),主要在野生型(WT)小鼠的肝γδT細胞中檢測到白介素(IL)-17A產量增加。然而,與野生型小鼠相比,TLR3基因敲除(KO)小鼠的肝纖維化和γδT細胞產生的IL-17A均顯著減弱。更有趣的是,產生IL-17A的γδT細胞與活化的肝星狀細胞(HSC)緊密接觸,這表明HSC在γδT細胞產生IL-17A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用CCl4衍生的外泌體進行體外治療經過處理的肝細胞顯著增加了WT HSC中IL-17A,IL-1β和IL-23的表達,但並未顯著增加TLR3KO HSC中的表達。此外,與外泌體處理的WT HSC或經TLR3激活的WT HSC的條件培養基共培養後,γδT細胞的IL-17A產量大大增加。但是,當將γδT細胞與經IL-17A KO或TLR3 KO小鼠經外泌體處理的HSC共培養時,未發現類似的增加。通過在WT和TLR3 KO小鼠之間進行雙向骨髓移植,我們發現HSC中TLR3缺乏導致γδT細胞產生IL-17A的減少以及肝纖維化。結論在肝損傷中,HSC中外泌體介導的TLR3激活通過增強γδT細胞產生IL-17A來加劇肝纖維化,這可能與受損肝細胞中未知的自身TLR3配體刺激HSC有關。因此,TLR3可能是肝纖維化的新型治療靶點。


During liver injury, hepatocytes secreteexosomes that include diverse types of self-RNAs. Recently, self-noncoding RNA hasbeen recognized as an activator of Toll-like receptor 3 (TLR3). However, theroles of hepatic exosomes and TLR3 in liver fibrosis are not yet fullyunderstood. Following acute liver injury and early-stage liver fibrosis inducedby a single or 2-week injection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 increasedinterleukin (IL)-17A production was detected primarily in hepatic cd T cells in wild-type (WT) mice.However, liver fibrosis and IL-17A production by cd T cells were both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in TLR3 knockout (KO) mice compared with WT mice. Moreinterestingly, IL-17A-producing cd T cells were in close contact with activated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 suggesting a role for HSCs in IL-17A production bycd T cells. In vitro treatments with exosomes derived from CCl4-treatedhepatocyt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IL-17A, IL-1b, and IL-23in WT HSCs but not in TLR3 KO HSCs. Furthermore, IL-17A production by cd T cellswa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upon co-culturing with exosome-treated WT HSCs orconditioned medium from TLR3- activated WT HSCs. However, similar increaseswere not detected when cd T cells were co-cultured with exosome-treated HSCsfrom IL-17A KO or TLR3 KO mice. Using reciproc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etween WT and TLR3 KO mice, we found that TLR3 deficiency in HSCs contributedto decreased IL-17A production by cd T cells, as well as liver fibrosis.Conclusion: In liver injury, the exosome-mediated activation of TLR3 in HSCsexacerbates liver fibrosis by enhancing IL-17A production by cd T cells, which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HSC stimulation by unknown self-TLR3 ligands fromdamaged hepatocytes. Therefore, TLR3 might be a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 forliver fibrosis.

圖1  TLR3缺乏會減弱CCl 4誘導的小鼠肝纖維化

通過注射CCl4 4周或BDL 3周誘導肝纖維化。(A)測量血清ALT,AST,TGF-β1和IL-17A的水平。(B)肝切片用天狼星紅溶液和α‐SMA抗體染色。(C)對全肝組織和分離的HSC進行qRT-PCR分析。(D)通過蛋白質印跡評估蛋白質表達。(E)在用BDL治療的小鼠中測量血清ALT,AST,總膽紅素和IL-17A的水平。(F)肝切片用天狼星紅溶液和α‐SMA抗體染色。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相對於相應的對照。比例尺= 200μm。

圖2  TLR3基因的消除會降低小鼠纖維化肝中γδT細胞的IL-17A產生

通過CCl4注射4周誘導WT和TLR3 KO小鼠的肝纖維化。(A,B)分離的肝MNC接受了FACS分析和PCR分析。(C)將切片的肝組織用IL-17A抗體染色,並在×100放大倍數下對五個隨機選擇區域的陽性細胞(棕色)進行計數。(D)用佛波醇12-肉豆蔻酸酯13-乙酸酯(50 ng / mL)和離子黴素(500 ng / mL)重新刺激分離的肝MNC 5小時,並用IL-17A抗體染色。染色細胞進行FACS分析。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相對於相應的對照。比例尺= 100μm。

圖3  肝γδT細胞對急性肝損傷產生初始IL-17A,從而刺激CD4 T細胞中IL-17A的產生

用單劑量CCl4(0.4 mL / kg)給予WT,TLR3 KO和TCRδKO小鼠急性肝損傷。(A)測量血清ALT和IL-17A水平。(B,C)分別對WT和TLR3 KO小鼠的分離的肝MNC進行FACS分析和PCR分析。(D)用FACS分析了來自WT和TCRδKO小鼠的分離的肝MNC的產生IL-17的細胞。(E)進行WT和IL-17A KOγδT細胞向TCRδKO小鼠的過繼轉移,並分離肝MNC並用FACS分析。(F)分離的肝MNC進行PCR分析。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與相應的對照。

圖4  存在IL-1β和IL-23時,外泌體介導的HSC的IL-17A產生增強了γδT細胞的IL-17A產生

(A)在2周CCl4誘導的WT小鼠肝纖維化中,遷移的表達eGFP的γδT細胞的FACS分析和免疫染色。(B)對來自急性受傷和纖維化肝的新鮮分離的HSC進行qRT-PCR分析。(C)CCl4介導的肝外泌體的分離和鑑定。測量了ALT和AST的水平,並觀察了CCl 4處理的肝細胞的形態變化。用動態光散射系統鑑定了分離的外泌體。(D)孤立的外泌體(1×10 9顆粒)用DiI染色,WT HSC用外泌體處理24小時,(E)外泌體處理的HSC用qRT-PCR分析。(F)用或不使用IL-1β(10 ng / mL),IL-23(50 ng / mL)和IL-17A(10 ng / mL)處理WTγδT細胞。對經過3小時處理的WTγδT細胞進行qRT-PCR,在3小時細胞因子處理後更換培養基後12小時測量了IL-17A的上清液水平。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相對於相應的對照。比例尺= 100μm。

圖5  TLR3介導的HSC的IL-17A產生會放大γδT細胞的IL-17A產生

(A,B)WT或TLR3 KO HSCs用肝外泌體和poly I:C(50μg/ mL)處理,然後進行qRT-PCR分析。(C)WT或TLR3 KOγδT細胞直接用poly I:C或經poly I:C處理的WT,TLR3 KO和IL-17A KO HSC的條件培養基處理6小時。(D,E)WTγδT細胞分別用細胞因子或來自聚I:C處理的WT和TLR3 KO HSC的條件培養基處理3小時。(F)使用具有3μm孔的Transwell支撐物評估WTγδT細胞向HSC的遷移。WT或TLR3 KO HSC(1×10 5個細胞)與WTγδT細胞(2×10 6個細胞)在有或沒有多聚I:C處理的情況下共培養24小時。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EM。* P<0.05,** P <0.01,相對於相應的對照組。

圖6  HSC中的TLR3與肝纖維化和損傷中γδT細胞的IL-17A產生有關

向WT,TLR3 KO,TL-17A KO和TLR3 / IL-17A DKO小鼠注射CCl42周。(A)肝切片用天狼星紅溶液和α‐SMA抗體染色以分別檢測膠原蛋白積累和HSC活化。(B)測量血清IL-17A水平。(C)對全肝組織進行qRT-PCR分析。(D)將表達GFP的WT骨髓移植到WT小鼠後的第8周。評估肝淋巴細胞的嵌合性。為了證實嵌合,還對分離的HSC和肝MNC進行了PCR分析。然後,向所有嵌合小鼠注射單劑量(0.4 mL / kg)的CCl4,並在CCl4後12小時處死注射。(E)注射CCl4後在嵌合小鼠中分析產生IL-17A的γδT細胞。(F)分別在肝MNC和嵌合小鼠血清中評估IL-17A的表達水平。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相對於相應的對照。比例尺= 200μm。

圖7  人類HSC中的TLR3與人類γδT細胞的IL-17A產生有關

(A)將20mM CCl 4處理過的Hep3B和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肝細胞(hES-Hep )分離的外泌體與LX-2和hTert共培養24小時。(B)經外泌體處理的LX-2和hTert進行qRT-PCR分析。(C)用Hep3B或poly I:C(50μg/ mL)的外泌體處理有或沒有TLR3 siRNA的LX-2,然後進行qRT-PCR分析。(D)IL-17A處理後,hγδT細胞經過qRT-PCR分析。(E)用幾種IL-1β(10 ng / mL),IL-23(50 ng / mL)和IL-17A(50 ng / mL)的組合處理hγδT細胞。hγδT細胞進行了qRT-PCR分析。(F)HSC和γδT細胞之間固有的IL-17A擴增環的機制。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EM。* P<0.05,** P <0.01,相對於相應的對照組。比例尺= 50μm。

在本研究中,其結果表明,HSCs中外泌體介導的TLR3激活通過肝纖維化早期階段IL-17A,IL-1β和IL-23的產生觸發γδT細胞產生強大的IL-17A。此外,外泌體介導的TLR3激活增加了HSC中CCL20的表達,從而導致CCR6 + γδT細胞的募集。因此,發現表明,TLR3可能是改善肝纖維化的新型治療靶標,需要進行肝外體篩查以治療和診斷肝纖維化。

 

相關焦點

  • HBV介導的肝星狀細胞和天然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
    HBV感染後導致天然免疫細胞的浸潤和活化,導致凋亡或壞死肝細胞中DAMPs的積累,而DAMPs是最有效的炎症信號。內源性DAMPs被認為具有特定的免疫原性,可以作用於單核/巨噬細胞表面的Toll樣受體(TLR)2和TLR4,促進Caspase-1激活釋放IL-1β,也可與樹突狀細胞細胞的TLR9作用募集MyD88,隨後激活NF-κB和AP-1,從而傳遞炎症信號。
  • 糖皮質激素通過 IL-7 及 IL-7R 活化 γδT 細胞
    IL-7 與 IL-7R 結合 後活化酪氨酸蛋白激酶(JAK)-1 和 JAK-3,進一步活 化信號傳導及轉錄激活因子(STAT) 5 和磷酸肌醇-3激酶(PI3K)發揮作用[13-14]。IL-7 或 IL-7Rа 基因敲除小 鼠缺乏 T 細胞、 B 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和上皮淋 巴細胞,且成熟的 γδT 細胞完全缺如[15]。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和相關機制介紹
    這些TLR定位在特殊細胞類型的內質體膜,比如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s),它們再負責招募銜接蛋白MyD88或Toll樣受體接合器分子1(TRIF)來激活蛋白激酶,包括核因子-κB激酶(IKK)複合物的抑制劑(由IKKα、IKKβ組成,NEMO/IKKγ)和IKK相關激酶(TANK結合激酶1(TBK1)和核因子κB激酶亞基epsilon抑制劑(IKKε))。
  • 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機制——探尋肝纖維化新的診斷指標和治療靶點
    TGFβ家族包含有大約40個結構相關的因子,在哺乳動物中表達有3個亞型:TGFβ1、2和3,其中TGFβ1是表達最多的一個亞型。TGFβ生物活性配體由同源或異源二聚體多肽構成,合成的前體分子通過內切酶水解後成熟。活化的TGFβ二聚體通過細胞膜上的TGFβⅠ型和Ⅱ型受體(TβRⅠ和TβRⅡ)介導信號轉導,磷酸化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使之活化,調控下遊目標蛋白的活性。
  • 專家論壇|張小勇:激活肝內天然免疫治癒B型肝炎的進展和新策略
    PAMP主要為病原體特殊形式的核酸或細胞壁成分,在病原體進入細胞後或複製過程中被細胞的 PRR識別。PRR是細胞內特異識別結合各種PAMP的受體,主要包括Toll樣受體(TLR)和視黃酸誘導基因Ⅰ(RIG-Ⅰ)樣受體(RLR)。這兩大類受體主要位於專職抗原提呈細胞,如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表面或內部,也廣泛表達於肝細胞和肝非實質細胞。
  • 研究揭示白細胞介素33抑制肺部固有γδT細胞反應的機制
    研究揭示白細胞介素33抑制肺部固有γδT細胞反應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12:43 白細胞介素(IL)-33通過激活調節性T細胞(Treg)來抑制肺部固有的
  • 白介素-17A與動物行為異常的研究又有了突破性的新進展
    因此,白介素-17家族的細胞因子就如同一把雙刃劍,在急性炎症反應中,它們可以快速的分泌出來保護機體不受外源有害物質的危害,而當人體產生由於多種遺傳和環境因素所導致的慢性炎症時,它們又會加速多種慢性疾病的病程。所以,白介素-17家族細胞因子和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
  • NAT REV:炎症小體及 hedgehog 通路參與 NASH 肝纖維化的發病
    圖1 脂肪性肝病相關肝纖維化的新興通路   炎症小體是由多種蛋白質組成的複合體,也是發生於免疫細胞或非免疫細胞胞漿內的先天性免疫應答的關鍵介質。3炎症小體的活化介導caspase-1(半胱天冬酶-1)的剪切,最終造成炎症細胞因子IL-1β和IL-18的分泌。
  • 樹突狀細胞功能的代謝調控:詳細解讀
    (cDC1s)、2型樹突狀細胞(cDC2s)、雙陰性(CD8/CD103-CD11b-)樹突狀細胞(DN-DC)和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s)。DC起源於骨髓中的髓樣幹細胞,其來源有兩條途徑:髓樣幹細胞在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刺激下分化為DC,稱為髓樣DC(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即cDC1s,與單核細胞和粒細胞有共同的前體細胞;包括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s ,LCs),間皮DCs以及單核細胞衍生的DCs等;來源於淋巴樣幹細胞,稱為淋巴樣DC(Lymphoid dendritic
  • γδT細胞的免疫表型特徵、實例和意義
    基於TCR異二聚體表面受體表達,T細胞分為兩個亞群,分別是TCR αβ)和γδ T細胞。
  • 二、細胞因子受體中的共用鏈
    IL-6、IL-11均能刺激IL-6信賴的小鼠漿細胞瘤系T1165的增殖,能在IL-3、GM-CSF的作用下縮短骨髓多能幹細胞的Go期,增強IL-3依賴的人和小鼠的巨核細胞集落的形成,促進體內、體外的特異性抗體反應,誘導肝細胞急性期蛋白的產生。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小鼠中的單核細胞,即Ly6C,與人類CD14同樣,荷瘤小鼠的Ly6C單核細胞通過誘導iNOS的產生抑制CD8+T細胞增殖和IFN-γ表達。其還可通過將Treg細胞募集到腫瘤中,間接發揮免疫抑制活性。在PyMT小鼠模型中,其通過一種稱為MAM前體的中間體在轉移部位分化為免疫抑制轉移相關巨噬細胞(MAM)。該中間體通過其產生的超氧化物岐化酶抑制CTL功能。
  • 科學家揭示γδT細胞抑制惡性瘧原蟲血液感染階段的雙重機制
    科學家揭示γδT細胞抑制惡性瘧原蟲血液感染階段的雙重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44:29 γδT細胞通過直接殺傷和吞噬作用抑制惡性瘧原蟲的血液感染階段,這一成果由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Judy Lieberman
  • 幹擾素與骨免疫系統及牙槽骨骨改建的研究進展
    1.1I型IFN I型IFNs主要由成熟的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DCs)產生。I型IFN家族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包括單一的IFN-β、多種IFN-α變種,以及鮮為人知的IFN-ε,-κ,-ω,和-δ。
  • J Hepatol:CD40介導的免疫細胞激活增強小鼠肝內膽管癌對抗PD1的反應
    使用CD40激動劑刺激抗原呈遞細胞,包括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可以改善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反應。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Diggs等採用CD40激動抗體、抗PD-1和抗CD40/PD-1的組合治療C57BL/6小鼠。
  • 肝星狀細胞是什麼
    核心提示:肝星狀細胞(Hepaticstellatecells)的名稱有多種多樣,如肝貯脂細胞、脂細胞、維生素A貯存細胞、竇周細胞、Ito細胞等,它是ECM的主要來源,肝星狀細胞激活並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樣細胞,各種致纖維化因素均把肝星狀細胞作為終靶細胞。
  • 研究人員揭示中性粒細胞驅動非常規T細胞介導抗腫瘤免疫機制
    文章揭示中性粒細胞通過IL-12調控CD4-CD8-非常規αβT細胞極化,產生IFN-γ,介導抗腫瘤免疫;同時在部分腫瘤患者中,中性粒細胞的浸潤和I型免疫反應、良好臨床療效呈現相關性。  首先,研究人員敲除G-CSF-R(Csf3r-/-)造成小鼠外周血的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
  • 白介素22在銀屑病發病中的研究進展
    Thl7細胞和Th22細胞均能產生白介素(IL)-22,該細胞因子在銀屑病中呈高水平表達,其外周血表達水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在疾病發展的晚期階段發揮關鍵性作用。早期在小鼠肝癌細胞系中還發現了IL-22激活的另外3條MAP激酶通路:P38激酶、c-JunN氨基末端激酶以及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1/2。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CD56bright NK細胞具有產生豐富細胞因子的能力,而CD56dim NK細胞具有更強的細胞毒性,表達更多的免疫球蛋白樣受體和FcγRIII(Fcγ受體III,又稱CD16)。激活性受體和抑制性受體均在NK細胞表面表達,有助於NK細胞執行功能。MHC-I(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Ⅰ類)抗原特異性的抑制性受體可密切調節NK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和淋巴因子的產生。
  • 第八章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第一節 TCR/CD3...
    信號轉導的最終結果是活化了某些蛋白分子,活化後的蛋白發生構型變化,具有了轉錄因子的功能,它們作用於靶基因,使一些基因打開或使一些基因關閉,從而引起細胞功能的改變。T淋巴細胞活化是一個涉及多種細胞表面受體以及一系列相關多肽的複雜過程。T細胞受體(TCR)提供了識別和結合配體的結構,而多種相關分子則是作為信號轉導途徑中的介體(medi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