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Hepatol:CD40介導的免疫細胞激活增強小鼠肝內膽管癌對抗PD1的反應

2020-12-07 臨床肝膽病雜誌

由於典型的晚期臨床表現和對當前治療的不良反應,膽管癌的預後非常差。雖然這些腫瘤通常表達PD-1和PD-L1,但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很差。使用CD40激動劑刺激抗原呈遞細胞,包括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可以改善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反應。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Diggs等採用CD40激動抗體、抗PD-1和抗CD40/PD-1的組合治療C57BL/6小鼠。比較了皮下、原位和兩種基於質粒的鼠肝內膽管細胞癌(iCCA)模型的治療反應。小鼠每周用IgG對照、CD40激動劑、抗PD-1或抗CD40/PD-1治療4周。評估腫瘤負荷。對淋巴細胞和骨髓細胞群進行流式細胞分析,包括活化狀態。使用樹突細胞敲除小鼠、巨噬細胞、CD4+和CD8+T細胞耗竭,鑑定了效應細胞。抗CD40/PD-1與化療(Gem/Cis)結合,以測試改善的治療效果。

在所有4種模型中,單獨抗PD-1的效果最低。

小鼠對CD40激動劑單一療法表現出中度反應。

抗CD40/PD-1聯合治療可顯著降低腫瘤負擔。

流式細胞術顯示,在用抗CD40/PD-1治療的荷瘤小鼠的腫瘤和非腫瘤肝組織中,CD4+和CD8+T細胞、NK細胞和髓樣細胞的數量和活化增加。巨噬細胞、樹突細胞、CD4+和CD8+ T細胞耗竭實驗都證明了治療效果的消失。

與單獨使用Gem/Cis相比,將抗CD40/PD-1與Gem/Cis聯合使用可顯著提高生存率。

研究表明,CD40介導的肝內膽管細胞癌(iCCA)中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激活顯著增強了對抗PD-1治療的反應,該方案可以提高一線化療的療效。

摘譯自:Diggs LP, Ruf B, Ma C, Heinrich B, et al. CD40-mediated immune cell activation enhances response to anti-PD1 in murin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J]. J Hepatol, 2020.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病中心肝病科

盛德倩 高普均 報導

J Hepatol:肝硬化急性失代償期臨床病程惡化事件的預警研究

Hepatology:PD-L1在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巨噬細胞中過表達,其阻斷可提高對感染的抗菌活性

J Hepatol: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損害肝硬化合併頑固性性腹水患者的整體循環穩態和腎功能

Gut:MR彈性成像聯合FIB-4指數可用於篩選需要藥物治療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關的肝纖維化患者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免疫治療對肝轉移療效差,終於有答案了!|免疫治療|肝腫瘤|...
    為了驗證抗PD-1免疫治療對該模型的影響,研究者對三組小鼠注射了抗小鼠PD-1單克隆抗體(mAb),發現攜帶SQ和肝臟腫瘤的小鼠對抗PD-1單藥治療不敏感(圖1 D和E),且肝腫瘤小鼠存活率降低和抗PD-1應答率低與肝毒性或肝臟疾病無關功能。
  • 專家論壇|張小勇:激活肝內天然免疫治癒B型肝炎的進展和新策略
    1.2  參與HBV天然免疫應答的細胞類型及抗病毒效應肝臟作為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其豐富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和巨噬細胞(如Kupffer細胞)是肝內天然免疫的主要防線。此外,肝細胞PRR介導的天然免疫應答在HBV感染初期以及慢性化過程中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為什麼免疫治療對肝轉移療效差,終於有答案了!
    為了驗證抗PD-1免疫治療對該模型的影響,研究者對三組小鼠注射了抗小鼠PD-1單克隆抗體(mAb),發現攜帶SQ和肝臟腫瘤的小鼠對抗PD-1單藥治療不敏感(圖1 D和E),且肝腫瘤小鼠存活率降低和抗PD-1應答率低與肝毒性或肝臟疾病無關功能。
  • 肝內膽管癌新選擇:免疫聯合化療
    肝內膽管癌(ICC)是一種惡性腫瘤,預後較差。根治性切除後,肝內膽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30%和28個月,據報導復發率在40-80%之間。高插入缺失比率也與黑色素瘤和腎細胞癌對程序性死亡-1 (PD-1)檢查點阻斷的良好反應有關。然而,高插入缺失比率與肝內膽管癌免疫治療反應之間的相關性尚不清楚。插入突變(insertional mutation)是指DNA鏈上由於插入額外的核苷酸或DNA片段而引起的突變。本文介紹了2例IIIb期復發肝內膽管癌患者行PD-1阻斷聯合化療的案例。
  • J immunol:BTK介導Tfh分化促進自身免疫反應的發生
    患者的血清中會出現大量針對自體細胞核抗原物質的抗體,這些抗體會沉積在關節,眼睛,皮膚,肺臟以及腎臟中,從而引發炎症反應。此前的研究發現B細胞內部的信號發生紊亂足以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但這種病變後的B細胞是如何導致自體免疫反應的,這背後的機制並不清楚。
  • 骨生物學進展:星狀細胞中外泌體介導的Toll樣受體3的激活刺激肝纖維化中γδT細胞產生白介素17
    明確了在肝損傷中,HSC中外泌體介導的TLR3激活通過增強γδT細胞產生IL-17A來加劇肝纖維化;證明了固有的γδT細胞是肝纖維化早期IL-17A的主要來源,這反映了γδT細胞與TLR3介導的產生IL-17A的HSC之間的相互作用;證實了將IL-17A與IL-23和IL-1β結合可通過增加轉錄因子
  • 上交大PNAS:免疫治療誘腸炎,雙歧桿菌來緩解?
    (而非上皮細胞)中的TRPV1獲得性突變(G564S)可惡化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炎;② 在結腸炎小鼠中,TRPV1 G564S突變可促進樹突細胞向結腸固有層的招募,並增強樹突細胞的活化;③ 機制上,樹突細胞中的TRPV1 G564S突變增強鈣調磷酸酶/NFATc2信號的活化,以增加樹突細胞分泌的IL-6及IL-23,從而破壞結腸CD4+ T細胞的穩態,並促進Th17細胞分化;④ 在IBD患者的炎癥結腸部位
  • 相關的肝內膽管癌的臨床病理特徵、腫瘤免疫微環境和基因組景觀
    近幾十年來,ICC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肝內膽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第二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與西方相比,東方世界部分地區的發病率要高得多。近幾十年來,ICC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 Spt5介導的增強子轉錄直接偶聯增強子激活與啟動子相互作用
    Spt5介導的增強子轉錄直接偶聯增強子激活與啟動子相互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3 12:41:01 近日,奧地利分子病理研究所Rushad Pavri課題組發現,Spt5
  • 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董欣年團隊揭示植物免疫反應調控新機制:NPR1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責編 | 逸雲植物為了抵禦病原體入侵進化出了高效的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如果沒有對抗機制,ETI引發PCD可以擴散到未感染的組織,嚴重損害植物生存【2】。水楊酸 (SA) 介導的系統獲得性抗性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就是這樣一種對抗機制【3】。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德國癌症研究中心、英國愛丁堡大學和約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更為普遍地對身體入侵者作出反應的先天免疫系統可能是免疫療法成功的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組成部分。
  • 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之間的差異
    體液免疫的定義體液免疫應答或抗體介導的應答與B細胞有關,這些細胞(B細胞)的作用是識別血液或淋巴循環中存在的抗原或任何外來顆粒。這種免疫應答也需輔助性T細胞協助,輔助性T細胞可提供激活B細胞的第二信號,幫助B細胞分化為可以產生抗體的漿細胞。
  • HBV介導的肝星狀細胞和天然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
    HBV感染肝細胞後不直接造成肝細胞損傷,但誘導肝臟內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從而引起肝臟炎症和損傷[1]。持續的HBV感染最終導致各種肝臟疾病,包括肝硬化、肝癌以及肝衰竭[2]。肝星狀細胞(HSC)作為肝纖維化形成的主要效應細胞,佔所有肝實質細胞的5%左右[3]。位於肝竇間隙的HSC,與肝細胞及肝臟非實質細胞存在密切關係。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lirilumab的II期試驗因未能達到為MM患者設定的客觀療效標準(M蛋白下降50%)而終止,總共9名入選患者中,僅有1名(11%)和6名(66%)達到最低反應和疾病穩定。然而,lirilumab增強了elotuzumab介導的細胞殺傷作用,並在KIR2DL3轉基因和RAG缺陷小鼠中顯示出增強抗腫瘤效果的協同作用。
  • 《自然·材料》微/水凝膠激活適應性免疫反應,促進傷口再生癒合
    D-MAP水凝膠植入物可增強骨髓細胞募集作者發現,僅包含L-MAP的植入物在水凝膠中顯示背景水平的CD11b細胞,如先前觀察到的1,而D-MAP或L/D-MAP導致在支架內和支架周圍大量表達CD11b的髓樣細胞積累。(圖3a,b)。圖3:募集骨髓細胞不需要通過模式識別受體進行肽識別。
  • 肝轉移可通過巨噬細胞介導的T細胞消除來抑制免疫療法
    肝轉移可通過巨噬細胞介導的T細胞消除來抑制免疫療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19:37 美國密西根大學Weiping Zou、Michael D.
  • ...了篇53分的頂級綜述|細胞|腫瘤微環境|免疫|腫瘤|腫瘤細胞|葡萄糖
    腫瘤微環境內還有免疫抑制細胞群,包括CD4+FOXP3+Treg細胞、髓系抑制細胞(MDSCs)、抗炎巨噬細胞和一些B細胞群,這些細胞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包括分泌細胞因子和擾亂代謝,可以抑制或消除抗腫瘤效應細胞的功能。最後,抗原提呈細胞,如樹突狀細胞(DC),已被證明在維持腫瘤微環境內的適應性免疫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 腫瘤中的免疫細胞代謝
    抗原呈遞細胞,例如腫瘤內樹突狀細胞(DC),在維持TME內的適應性免疫反應起重要作用。 隨後的體內研究表明,與暴露於環境O2張力(20%)的小鼠相比,暴露於低於大氣O2張力(8%)的小鼠中CD4 +和CD8 +脾T細胞的活化更弱。其他研究表明,體外低氧暴露會導致代謝物(S)-2-羥基戊二酸(S-2-HG)在細胞內積聚,從而深刻改變CD8 + T細胞的活化和分化,抑制細胞因子的分泌和溶細胞能力。但有趣的是,在小鼠模型體內轉移後增強增殖,長期生存和抗腫瘤反應。
  • J immunol:記憶性T細胞參與移植排斥反應新機制
    而在器官移植過程中,微生物侵染引發的記憶性T細胞則能夠與異源的器官組織中的抗原產生交叉反應,從而引起移植排斥反應。共刺激信號(激活或抑制)對於調節T細胞的分化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器官移植排異或耐受的發生過程中共刺激信號能夠有效調節T細胞的反應。
  • Cell Reports | 小囊泡大困擾:腫瘤來源的外泌體會增強癌細胞免疫逃避?!
    中文題目:PPARα抑制克服腫瘤源性外泌體脂質誘導的樹突狀細胞功能障礙期       刊:Cell Reports影響因子:8.109樹突狀細胞(DCs)是專業的抗原呈遞細胞,在協調針對病原體感染或腫瘤發展的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