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 | 小囊泡大困擾:腫瘤來源的外泌體會增強癌細胞免疫逃避?!

2021-01-20 美吉生物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與多肽藥物重點實驗室梁偉研究員團隊在Cell Reports (IF=8.109)發表外泌體相關研究,揭示了腫瘤來源的外泌體(TDEs)作為脂肪酸載體,誘導代謝向氧化磷酸化轉變,導致樹突狀細胞(DCs)免疫功能障礙,並提示PPARα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免疫治療靶點。


下面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這項研究的獨到之處吧!


中文題目:PPARα抑制克服腫瘤源性外泌體脂質誘導的樹突狀細胞功能障礙

期       刊:Cell Reports

影響因子:8.109

樹突狀細胞(DCs)是專業的抗原呈遞細胞,在協調針對病原體感染或腫瘤發展的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然而在腫瘤微環境(TME)中有很多免疫抑制因子破壞DCs的功能,主要是抑制DCs的成熟和抗原呈遞能力,以及增加免疫檢查點蛋白的表達,誘導產生免疫功能失調的TIDCs。

外泌體作為細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可以攜帶多種信號分子(如核酸、蛋白質和脂類等),是細胞間通信的重要媒介。本文證實腫瘤來源的外泌體(TDEs)可攜帶脂肪酸,通過PPARα的響應,誘導DCs功能失調、促進免疫逃避。

先前報導觀察到,TIDCs具有脂質蓄積,並存在引發細胞毒性CD8+ T細胞能力缺陷的特徵。此外,在體外與腫瘤細胞或腫瘤培養基(TCM)共培養的骨髓源性DCs(BMDCs)中也能形成脂滴(LD)。這些結果提示,腫瘤來源的因子可能誘導TIDCs脂滴累積。

1.2 TDEs誘導BMDCs的脂質累積

從TCM中分離腫瘤外泌體(TDEs),利用透射電鏡(TEM)觀察外泌體的大小和形態,利用WB分析外泌體標記蛋白(ALIX、HSP70、TSG101、CD9和CD81)的表達。單獨摻入外泌體增加了BMDCs的細胞內脂質,而不含外泌體的細胞培養基組分沒有這個功能。

1.3 攝入TDEs的TIDCs具有脂質累積和免疫功能障礙的性質

構建GFP-CD9腫瘤細胞(TC-1和MC38),這些細胞能分泌帶GFP標記的外泌體,可以在活體內追蹤TDEs。

結果顯示,只有捕獲GFP標記(GFP+)TDEs的TIDCs具有豐富的脂質和免疫功能障礙,而GFP- TIDCs則沒有這個作用。將純化PKH67標記的TDEs注射到野生型(WT)C57BL/6小鼠足部,與遠離足墊的淋巴結相比,足墊附近淋巴結的DCs吞噬更多TDEs,堆積更多脂質,對CD8+ T細胞的啟動能力較弱。

以上表明,TDEs對於促進TIDCs的脂質積累至關重要

圖1:腫瘤來源的TDEs促進DCs的脂質積累

2.1 TED-BMDCs能夠上調免疫檢查點蛋白和免疫抑制因子,降低抗原呈遞能力

經TDEs處理的BMDCs數據分析表明,TDEs顯著上調了抑制性檢查點蛋白PD-L1和SIRPα等的表達,並增加了免疫抑制因子TGF-β的分泌。使用25-d1.16抗體檢測BMDCs表達抗原的能力,經TDEs處理的BMDCs呈遞抗原的能力都較弱,誘導腫瘤細胞增殖,並促進OTI CD8 + T細胞中幹擾素-γ(IFN-γ)的產生。

2.2 GW4869能夠部分回復TDE-BMDCs的功能

將BMDCs與經過或未經GW4869(一種減少外泌體分泌的nSMase抑制劑)處理的TCM共孵育。脂質水平和CFSE稀釋試驗證實,GW4869處理的TCM可以部分緩解DCs脂質積累及T細胞啟動能力缺陷。這表明TDEs誘導了DCs免疫功能障礙

圖2:TDEs可介導DCs功能障礙


3.1 TDEs中的FAs參與調控DCs的脂質累積

流式細胞術分析:BMDCs攝取TDEs後,即出現了時間和濃度依賴性的脂質積累;

脂質組學分析:與非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NEs)相比,TDEs含有豐富種類的脂肪酸(FAs),TDEs中富集的FAs都相應在TDEs處理的BMDCs中富集。

結果表明,來自TDEs而不是NEs的FAs,導致了DCs的細胞內脂質積累。

3.2 直接攝取TDE-FAs是DCs功能失常的原因

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FAs有兩個來源:外源性FAs(來自TDEs的FAs)和內源性合成FAs。數據表明,脂質在TDEs處理的DCs中的積累是攝取TDEs衍生FAs的結果,而不是TDEs誘導的從頭合成FAs。TDEs中包含的FAs直接造成DCs中的脂質蓄積和免疫功能障礙

圖3:TDEs衍生的FAs誘導DCs內脂質積累


TDEs-FAs激活PPARα抑制DCs免疫激活能力

4.1 RNA-seq確定PPARα參與TDE-DCs的功能失常

基於美吉雲平臺(http://cloud.majorbio.com)的轉錄組學測序分析,設置TDEs處理DCs組、NEs處理DCs組和空白對照(CTR)組DCs。

基因通路分析:聚焦於代謝通路,經TDEs處理的DCs與經CTR組相比,高表達脂質代謝相關基因。基因富集的通路,如脂質儲存和FAs代謝,與PPARs相關。TDEs處理後的DCs中,參與LD生成和FAO的PPARα及其下遊基因如Ppargc1a、Acsls、Cpts和Dgat2表達上調,而PPARγ的表達下調。

4.2 抑制PPARα能夠消除TDE-DCs的功能失常效果

Bodipy 473/503染色:PPARα抑制劑GW6471顯著降低了TDEs誘導的脂質積累,消除了TDEs介導的對BMDCs的抑制作用,從而增強了T細胞產生IFN-γ的能力;而PPARδ抑制劑GSK3787則沒有這個效果。此外,抑制PPARα降低了TDEs誘導的Tregs。

數據表明,PPARα在TDEs誘導的DCs免疫功能紊亂中發揮了核心調控作用

圖4:TDEs介導的PPARα激活引發DCs脂質積累和功能障礙


PPARα介導FAO是調控DCs功能障礙的關鍵通路

5.1 TDEs通過PPARα將DCs從糖酵解代謝轉化成OXPHOS狀態

TDEs處理的BMDCs的基礎OCR和最大OCR 都顯著增加,表明氧化磷酸化(OXPHOS)顯著增強,TDEs降低了糖酵解的速率;GW6471對PPARα的抑制回復了這些變化。這些表明TDEs以PPARα依賴方式將DCs的代謝從糖酵解狀態轉變為OXPHOS

5.2 阻斷FAs代謝能夠回復TDE-DCs的免疫功能障礙

PPARα調控FAs代謝有兩條途徑通過Acsl催化FAs形成醯基CoA,產生LD;或者通過Cpt1,將FAs轉運到線粒體中進行β-氧化

單獨使用特異性拮抗劑抑制Acsl或Cpt1可以部分恢復DCs功能,而同時阻斷這兩條通路則會減輕TDEs處理DCs的免疫功能障礙,與GW6471結果一致。

圖5:PPARα的激活可重組DCs的脂質代謝

6.1 活體驗證阻斷PPARα後能夠發揮抗腫瘤效果

體外功能測定與之前在BMDCs中的結果一致,PPARα抑制劑GW6471處理後降低了TIDCs的細胞內脂質積累,恢復了TIDCs啟動T細胞的功能。

PPARα基因敲除(KO)小鼠驗證:PPARα缺陷導致TIDCs脂質含量下降,抗原特異性tet+ CD8+ T細胞比例升高,CD8+ T細胞功能改善。且PPARα−/−小鼠的腫瘤生長速度比WT小鼠慢。

6.2 PPARα抑制劑聯合PD-L1阻斷可啟動更強的抗腫瘤效果

評估了使用GW6471和抗PD-L1抗體的聯合治療,與單藥治療方案相比,該聯合治療方案能夠減低MC38-OTI建立的腫瘤,且提高了無瘤小鼠的比例,並顯著延長了小鼠的壽命。

6.3 PPARα抑制聯合免疫疫苗治療,可以增強免疫治療效果

作者開發了一種納米尺度的E7相關肽包裹疫苗,用於治療宮頸癌(TC-1),並含有來自人乳頭瘤病毒(HPV)的E7抗原。用GW6471治療TC建立的腫瘤可以顯著提高E7疫苗的抗腫瘤效果。在免疫原性較低的B16/F10黑色素瘤模型中,PPARα抑制也增強了PD-1抗體的抗腫瘤效果。

圖6:PPARα抑制可增強免疫治療的抗腫瘤效果

在CD11c-白喉毒素受體(CD11c-DTR)嵌合小鼠(該小鼠在DT作用下消除CD11c+ DCs)中注射MC38-OTI腫瘤。隨著DCs的減少,腫瘤對聯合治療沒有反應。在MC38-OTI腫瘤模型中,PPARα−/− DCs疫苗與WT DCs疫苗相比具有更好的抗腫瘤效果。

這些數據共同證明了TDEs通過激活PPARα信號,導致DCs免疫功能障礙。用特異性抑制劑阻斷PPARα信號通路可恢復DCs功能,改善抗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結果提示,靶向PPARα可逆轉DCs的免疫功能失調狀態,是提高抗腫瘤免疫治療的一種有效策略。

圖7:DCs中的PPARα是抗腫瘤免疫所必需的

① 腫瘤來源的外泌體(TDEs)導致DCs功能障礙;

② TDEs衍生的脂肪酸激活PPARα,誘導DCs脂肪酸氧化;

③ PPARα和抗脂質體阻斷劑可調節DCs脂質代謝與功能;

④ 抑制PPARα可增強免疫治療的抗腫瘤效果。

TDEs作為FAs的載體,直接增加了細胞質脂質水平,開啟了代謝轉換PPARα,以誘導LD積累和FAO,並最終抑制了TIDCs的T細胞啟動能力。此外,該研究結果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免疫療法組合策略,可通過恢復TIDCs的功能來最大化腫瘤特異性CD8+ T細胞的誘導、擴增和細胞毒性。這樣,靶向PPARα可以被用來改善基於DCs的癌症治療。


美吉生物動植物組學事業部一直致力於真核轉錄組學、全轉錄組學和單細胞測序等科研服務,率先將雲平臺與高通量測序完美結合,推出行業領先的美吉生物雲(https://cloud.majorbio.com/)在線分析平臺,引領動植物組學數據分析進入交互時代。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內容,歡迎在下方留言,或發郵件到我們動植物組學事業部郵箱: rna@majorbio.com,小編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本團隊秉承著更為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為廣大客戶考慮,盡心盡力為您打造更為專業的真核轉錄組學、全轉錄組學和單細胞測序等測序分析服務,期待您的諮詢呦~

參考文獻:

Yin, X., Zeng, W., Wu, B., et al. (2020) PPARα Inhibition Overcomes Tumor-Derived Exosomal Lipid-Induced Dendritic Cell Dysfunction [J]. Cell Reports,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 2020.108278.

相關焦點

  • 孫承操/李得加/譚功軍合作發表細胞外囊泡和腫瘤免疫綜述論文
    近日,國際著名腫瘤學期刊Molecular Cancer(《分子腫瘤》IF=15.302)發表了武漢大學健康學院孫承操副教授、李得加教授和暨南大學譚功軍副教授課題組,在細胞外囊泡和腫瘤免疫方面的綜述論文。
  • ...癌細胞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新機制---從遠處釋放攜帶PD-L1的外泌體
    2018年8月9日/生物谷BIOON/---癌細胞並不僅僅是一群生長失去控制的細胞;為了自身的生存,它們積極地參與與免疫系統之間的鬥爭。能夠逃避免疫系統檢測是癌症的一種特徵。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癌細胞釋放生物「無人機」---在血液中循環的被稱作外泌體(exosome)的小囊泡,這些小囊泡攜帶著PD-L1蛋白,這種蛋白導致T細胞在到達腫瘤並進行戰鬥之前精疲力竭---來協助這種鬥爭。儘管這項研究主要針對轉移性黑色素瘤,但是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乳腺癌和肺癌也會釋放攜帶著PD-L1的外泌體。
  • 肺癌治療新思維:靶向腫瘤衍生外泌體免疫治療
    外泌體作為癌症的「雙刃劍」,既可以促進癌細胞不斷增殖與擴散,又可以應用於癌症的診斷與治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有關外泌體的一些最新研究進展。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癌症之一,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兩種組織學亞型為NSCLC和SCLC,其中NSCLC包含80%以上的肺癌,如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
  • 專家點評Cell Research丨中山大學團隊發現新的外泌體通路
    外泌體的生物發生途徑主要包括三個關鍵的檢查點:ILV的形成,阻止MVEs的降解以及MVEs和細胞膜的融合,這三個檢查點都包含在內體相關的囊泡運輸過程中【2】。事實上,EGFR在多種癌症中經常積累並伴隨著突變,並且存在於癌細胞系和癌症病人血清來源的外泌體中。這個現象表明分選EGFR進入ILVs走向外泌體分泌的通路可能不同於ESCRT複合體,體現在ILV形成和阻止MVE降解這兩個關鍵檢查點,極有可能受RAB GTPase的調控。
  • T細胞活化過程中通過細胞外囊泡選擇性釋放抑制活化的tRNA片段| Cell Reports
    免疫激活信號增強多泡體形成和特定tRNA片段的囊泡分泌。在細胞內,這些tRNA片段抑制T細胞活化和細胞因子產生。攜帶細胞外RNA(exRNA)的細胞外囊泡(EV)由不同的細胞內起源產生。微泡直接從質膜的出芽釋放,而外泌體源自內體區室,並在多泡體(MVB)與質膜融合後釋放。囊泡內的exRNA的包封保護它們免於降解,使其成為體液的穩定成分。
  • 外泌體與腫瘤轉移、放化療失敗有關係?證據終於找到了……
    研究發現,在腫瘤疾病中,外泌體與腫瘤的發生發展、腫瘤微環境的形成、促進血管生成及調節免疫反應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使其成為乳腺癌早期診斷及預後預測的新型腫瘤標誌物。 外泌體加速了腫瘤的繁殖 外泌體是由細胞分泌的胞外小囊泡
  • 小身材,大作用——外泌體的臨床應用前景
    大多數細胞(包括正常細胞和病變細胞)都會向胞外和體液中釋放具有雙分子膜結構的納米級囊泡。這些胞外囊泡按尺寸從大到小可分為三大類:外泌體、微囊泡,凋亡小體。外泌體廣泛存在於體液中,如血清、唾液、乳汁、腦脊液、尿液和精液等體液中。其生物學功能雖然還未完全解析清楚,但科學家們在許多領域均已對其展開了研究。   外泌體主要經細胞核內體途徑生成,在進入外環境後,可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徑被細胞吸收,也可經循環系統被遠距離靶組織或器官所吸收。
  • Cell:揭示轉移性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檢測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MSK)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闡明了癌細胞如何躲藏起來並且仍然不被我們的免疫系統檢測出來,從而提供一種大有希望的新途徑來開發療法。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2.3免疫耐受 外泌體由於體積小不易被機體免疫細胞識別和清除,從而呈現出低免疫狀態。如樹突狀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細胞,研究表明由未成熟的樹突狀細胞釋放的外泌體,被認為是介導自身免疫耐受的重要中介之一。
  • 2019年4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某些腫瘤可能對這類免疫療法有抵抗力的一個原因是它們不會產生PD-L1,這意味著現有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無法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它們可能會使用其他的迄今尚未發現的免疫檢查點蛋白來避免免疫系統的識別。科學家們此前已發現PD-L1蛋白在前列腺癌患者的腫瘤細胞中以低水平或完全不存在的方式存在著,這可能解釋了它們對這類免疫療法的抵抗力。
  • Cell:新研究指出應重新評估外泌體的組成
    2019年4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小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的異質性和非囊泡胞外物質的存在引起了關於外泌體(exosome)的內含物和功能性質的爭論。
  • 人工囊泡新突破!唐本忠院士團隊《Angew》:仿外泌體的可逆融合-分裂行為
    這些囊泡在氧化時趨向於融合在一起形成大尺寸的囊泡,通過還原大囊泡分裂回到小尺寸的囊泡。超分子構建塊的聚集誘導發射(AIE)特性使螢光技術能夠監測囊泡轉化過程中的分子構型。此外,所提出的囊泡是將siRNA轉移到癌細胞的極好的納米載體。
  • Cell Met|NAD+代謝調節腫瘤免疫逃避等新機制
    最近研究發現NAD+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NAD+會促進衰老細胞分泌促炎因子,刺激腫瘤細胞生長【4】。然而,NAD+代謝在免疫檢查點調節和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尚不清楚。PD-L1的表達,驅動腫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並提出了通過補充NAD+前體增強免疫治療耐受腫瘤對抗PD-1/PD-L1抗體治療敏感性的新策略。
  • 外泌體蛋白——化療促乳腺癌轉移的真正「元兇」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Chemotherapy elicits pro-metastatic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breast cancer models」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外泌體蛋白質組學,揭示了紫杉醇和阿黴素在化療過程中利用腫瘤釋放的外泌體,改變肺部微環境,進而促進腫瘤轉移的科學問題。
  • 利用靶向KRAS突變基因的外泌體治療胰腺癌
    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早期研究已證實外泌體可被用來檢測胰腺癌,但是這些最新的發現揭示出作為一種潛在新的療法,經過基因改造的外泌體可被用來直接地和特異性地靶向經常與胰腺癌相關的KRAS突變基因。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經過基因修飾的外泌體(被稱作iExosome)能夠運送特異性地靶向KRAS突變基因的小RNA分子,從而導致胰腺癌模式小鼠病情緩解,增加它們的總存活率。
  • 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在細胞外小囊泡介導的肺癌轉移機制方面取得重要...
    近日,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權威期刊《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主要期刊)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肖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癌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小囊泡通過HGF/c-Met途徑促進受體細胞轉移》(Cancer cell derived
  • Sirtuin 1缺失通過破壞溶酶體完整性改變乳腺癌細胞分泌組、外泌體分泌增加| Developmental Cell
    一些研究表明,SIRT1增強了癌症表型,而另一些研究表明,SIRT1具有抑制腫瘤的功能,例如在高侵襲性乳腺癌中,SIRT1表達的降低與腫瘤的擴張和轉移擴散相關。鑑於這些發現,SIRT1表達減少如何增強乳腺癌進展的細胞表型值得研究。該研究發現了SIRT1和溶酶體功能之間的聯繫。解除這一過程的調控,導致產生具有獨特成分的分泌組,包括外泌體和溶酶體水解酶,促進細胞存活和侵襲性活動。
  • 外泌體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進展
    外泌體通過如下3種方式進行細胞間信息傳遞:膜融合後內容物釋放、膜表面信號分子以及信號分子胞外釋放。細胞可通過分泌外泌體對各種刺激作出應答,在腫瘤組織中,腫瘤局部缺氧可以促進乳腺癌細胞釋放更多的外泌體進入腫瘤微環境,進而促進腫瘤細胞的生存和侵襲。外泌體含有豐富的生物信息物質,具有在細胞間傳遞生物信息的獨特功能,新近研究發現外泌體在機體各種重要生理及病理生理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頂級期刊不用愁,外泌體最火熱研發方向深度解讀
    近幾年外泌體研發持續升溫,全球科研大咖紛紛扎堆此領域,有關外泌體載藥、診斷、免疫療法等方向的文章陸續發表在Science、Nature等各大頂級期刊上,外泌體已成為生命科學/基礎醫學研究的一大熱點。
  • 細胞外囊泡和顆粒生物標誌物可定義多種人類癌症
    細胞外囊泡和顆粒生物標誌物可定義多種人類癌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6 22:05:18 美國康奈爾醫學院David Lyden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細胞外囊泡和顆粒生物標誌物可定義多種人類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