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immunol:記憶性T細胞參與移植排斥反應新機制

2020-11-23 生物谷

20168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機體抵抗外界微生物抗原的感染之後,效應T細胞能夠分化為記憶性細胞,從而提供有效的長期保護。而在器官移植過程中,微生物侵染引發的記憶性T細胞則能夠與異源的器官組織中的抗原產生交叉反應,從而引起移植排斥反應。研究認為,TCR的親和度對於異體移植免疫反應具有關鍵的作用,然而,低親和力的記憶T細胞與高親和力記憶T細胞產生的不同效應其內在的分子機制目前仍不太清楚。

共刺激信號(激活或抑制)對於調節T細胞的分化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器官移植排異或耐受的發生過程中共刺激信號能夠有效調節T細胞的反應。儘管很多研究發現了不同T細胞亞群之間的受體表達譜之間的差異,但高親和力與低親和力T細胞的受體表達特質目前還沒有充分的揭示。

TNFR2是廣泛表達於T細胞表面的一類受體,它能夠為CD4 CD8 T細胞提供有效的輔助刺激。以前研究已經表明TNFR2介導的信號調節了腫瘤免疫與自體免疫過程,但對於CD8 記憶T細胞在器官移植中的效應,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針對這一問題,來自美國埃莫因大學的Mandy L. Ford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immunology》雜誌上。

首先,作者以OT-I小鼠為研究對象,並分別接種了表達不同OVA蛋白多肽(高親和力或低親和力)李斯特菌。結果顯示,兩種不同類型的李斯特菌感染都能夠產生足量的OT-1 T細胞,其中記憶性T細胞的比例也沒有明顯差異。

進一步,作者發現低親和力的記憶性T細胞與高親和力的記憶型T細胞之間存在明顯的表型差異。具體體現在其中有相當大部分的亞群屬於CD62L高陽性細胞。

之後,作者通過皮膚的移植試驗,檢測了低親和力記憶性CD8 T細胞對於移植排斥反應的影響。結果顯示,在有CTLA-4抗體阻斷效應存在的情況下,高親和力記憶T細胞能夠產生明顯的移植排斥效應,與此相似,低親和力的T細胞在整個移植排斥過程中也有明顯的增加。這說明其同樣參與了試驗誘導的器官移植排斥反應。

接下來,作者通過體外實驗發現低親和力記憶性T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能夠產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其中包括TNFa,而IFN-gamma的水平則不如高親和力的記憶性T細胞。

之後,作者發現低親和力記憶性T細胞表面有明顯的TNFR2的表達量的上調,為了驗證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作者分別利用高親和力或低親和力的抗原多肽對小鼠進行二次刺激。結果顯示,只有低親和力的刺激能夠引發記憶性T細胞表面TNFR2的上調,而後者提供的共刺激信號參與調節了低親和力CD8T細胞在移植排斥反應中的免疫活性。(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10.4049/jimmunol.1502680

PMC:

PMID:

Enhanced Requirement for TNFR2 in Graft Rejection Mediated by Low-Affinity Memory CD8+ T Cells during Heterologous Immunity

Scott M. Krummey, Ching-Wen Chen, Sara A. Guasch, Danya Liu, Maylene Wagener, Christian P. Larsen and Mandy L. Ford

The affinity of a TCR binding to peptide:MHC profoundly impacts the phenotype and function of effector and memory cell differenti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low-affinity priming on memory cell generation and function,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heterologous immunity, when microbe-specific T cells cross-react with allogeneic Ag and mediate graft rejection. We found that low-affinity–primed memory CD8+ T cells produced high levels of TNF ex vivo in response to heterologous rechallenge compared with high-affinity–primed memory T cells. Low-affinity secondary effector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TNFR2 on the cell surface and contained a higher frequency of TNFR2hi proliferating cells. Low-affinity–primed secondary effectors concurrently downregulated TNF production. Importantly, blockade of TNFR2 attenuated graft rejection in low- but not high-affinity–primed animals. These data establish a func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TNF signaling and TCR-priming affinity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immunomodulation of pathogenic T cell responses during transplantation.

相關焦點

  • J Immunol:調節性T細胞幹預T細胞共刺激因子信號
    2005年開始,CTLA4-Ig就被FDA批准用於治療風溼性關節炎,2011年上市的二代分子被用於緩解腎臟移植排斥反應。此外,在小鼠的移植排斥反應試驗中,CTLA4-ig也有明顯的效果。不過,單獨地使用CTLA4並不能完全阻斷移植排斥反應,CTLA4與CD40L的結合使用能夠取得更加明顯的效果。直到目前為止,CD28以及CD40的信號如何調節免疫耐受的機制還不太清楚。
  • J immunol:共刺激信號調節Treg活性有助於抑制免疫排斥反應
    Ceuppens課題組研究了Treg細胞在共刺激因子信號通路阻斷的情況下如何減緩免疫排斥效應的分子機制,發現結合MR1以及低濃度的CTLA-4Ig能夠起到最佳的免疫抑制效果,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Immunology》雜誌上。共刺激信號(co-stimulation)對於T細胞的激活具有重要的作用,阻斷這一信號會導致一些與T細胞有關的疾病的發生。
  • J Immunol:可防止骨髓移植排斥反應的免疫細胞
    2014年6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免疫系統細胞可以在骨髓移植後,防止受體患者身體進攻供體細胞,受體患者身體進攻供體細胞的情況稱為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VHD)。 這些免疫細胞稱為固有記憶型CD4 + T-細胞,能生成一種蛋白質抑制免疫系統,使其免於攻擊新引入的組織。
  • J Immunol:NF-KB參與抗HBV感染天然免疫反應
    2016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內的天然免疫反應是抵抗外源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其中I型與III型幹擾素起著關鍵的作用。目前對於抗RNA病毒的免疫反應機制了解的比較深入,但對於肝臟抵抗DNA病毒感染的機制仍不清楚。
  • J immunol:IL-10 在病毒急性感染中的作用
    IL-10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CD4或CD8細胞並抑制其增殖,活化以及記憶的形成。在慢性的病毒感染過程中,IL-10信號能夠引發T細胞的衰竭,而IL-10信號的阻斷則能夠促進T細胞的反應以及病毒的清除。此外,IL-10以及PD-1聯合阻斷療法能夠提高LCMV病毒感染過程中抗病毒T細胞的反應並加快病毒的清除進程。
  • J immunol:病毒感染中多重抑制性信號阻斷CD8 T細胞活性
    J immunol:病毒感染中多重抑制性信號阻斷CD8 T細胞活性
  • J immunol:RORγt泛素化抑制Th17活性
    2016年7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CD4細胞分化形成的Th17細胞能夠保護機體抵抗病原體侵染,同樣也參與了多種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例如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等等。RORgt是Th17細胞形成的標誌性轉錄因子。在TGF-b以及IL-6的共同刺激下,天然T細胞能夠最終分化形成Th17,IL-23與IL-1則能夠促進這一分化過程。
  • Nature:重編程細胞同源移植也會發生排斥反應
    (iPSCs)分化生成的多種組織移植至動物體內會產生快速的免疫排斥反應,即便iPSCs的起源細胞來自於移植小鼠本身。一直以來,大多數科學家們都認為來自於個人自身組織的重編程細胞能夠被安全地移植到同一個體體內並能避免排斥反應。這一研究結果或將對再生醫學領域造成巨大的震動。
  • J immunol:BTK介導Tfh分化促進自身免疫反應的發生
    患者的血清中會出現大量針對自體細胞核抗原物質的抗體,這些抗體會沉積在關節,眼睛,皮膚,肺臟以及腎臟中,從而引發炎症反應。此前的研究發現B細胞內部的信號發生紊亂足以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但這種病變後的B細胞是如何導致自體免疫反應的,這背後的機制並不清楚。
  • T細胞形成不同類型的新機制被發現
    過去,科學家發現了兩類T細胞,都產生於胸腺:攻擊感染細胞的「效應T細胞」和抑制免疫系統以保護機體不受感染時炎症損傷的「調解T細胞」。如果是接受了移植的個體,輸注調解T細胞可能會有助於抑制排斥反應。       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決定來自於胸腺的成熟T細胞究竟是效應細胞還是調解細胞的一個新機制。
  • J Immunol:揭示巨細胞病毒塑造宿主機體免疫系統的分子機制
    ,該方法還能幫助早期發現機體的保護缺陷,從而使得某些疾病患者的移植變得更加安全。Moosmann/Helmholtz Centre Munich當人類感染巨細胞病毒後,病毒會在體內隱藏一段時間,通常並不會被注意到;然而,當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減弱,比如器官移植或嬰兒在母體中被感染後,病毒就會對機體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傷,比如神經系統等;因此闡明針對該病毒的特殊機體免疫反應對於後期有效預防或抑制機體損傷的發生至關重要。
  • J immunol:調節性T細胞缺失引發小鼠Th2型自身免疫胃炎
    T細胞免疫耐受從胸腺發起,主要由外周的淋巴結組織發揮功能,其中T細胞的刪除、免疫耐受以及調節性T細胞共同作用保證體內免疫穩態。這一模型的理論基礎是:小鼠在出生三天左右,Treg細胞會在常規T細胞之後離開胸腺,這部分Treg細胞會更加容易被清除。
  • 排斥反應並非器官移植最終結果
    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小鼠研究成果顯示,由於感染引起的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移植也會遭遇排斥
  • 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有望在早期發現!供體cfDNA或將成為預測標誌物
    南方醫學網訊:近日,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簡單的血液測試方法,即使在沒有明顯的外部排斥跡象時,也能檢測出患者何時排斥新移植的肺。這種測試可以讓醫生更快地進行幹預,以防止或減緩肺移植後最初幾個月的慢性排斥反應,這種反應是嚴重的、不可逆轉的,而且往往是致命的。
  • 文獻告訴你:間充質幹細胞對實體器官移植的重要貢獻
    臨床尚缺乏根本治療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方法器官移植仍然是患有不可逆器官衰竭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同時排斥反應也是器官移植患者需要終生警惕的問題。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間充質幹細胞能夠抑制效應T細胞和記憶性T淋巴細胞功能,抑制輔助性T細胞、Th2和Th17細胞反應,誘導T淋巴細胞向CD4+、CD25+、Foxp3+調節性T細胞分化,這一特性使間充質幹細胞可能成為適合在器官移植中誘導免疫耐受的新型細胞群[2]。
  • J immunol:明礬疫苗中DNA酶的作用機制研究
    此前研究發現,小鼠肌肉注射明礬之後,明礬顆粒能夠被染色質吸附,因而,接種部位釋放的染色質可能參與了明礬引發的免疫反應。另外,一些研究也表明與明礬結合的DNA能夠引發宿主的炎性反應,從而介導CD4 T細胞的激活以及抗體的產生。然而,CD8 T細胞的激活卻沒有明顯影響。
  • B肝新研究領域,駐留記憶性T細胞,肝組織中獨特特性
    最新研究顯示,TRM細胞可能是在肝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發揮作用,因為這些疾病通常與不平衡的T細胞反應有關。B肝新研究領域,駐留記憶性T細胞,肝組織中獨特特性這些記憶性T細胞通常在體內循環,以便遇到病原體,但目前也只在淋巴組織中被發現。
  •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德國科學家成功地阻止了實驗鼠心臟移植手術後可能出現的排異反應。  用胚胎幹細胞可以誘導培育出多種不產生排異反應的移植器官,這已被許多實驗所證實。但胚胎幹細胞來源有限,其應用也必須面對倫理爭論和法規限制,因此科學家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成體細胞上。  進行研究的基爾大學附屬醫院弗雷德·范德裡希教授等科學家,首先從一隻實驗鼠身上提取骨髓細胞,在實驗室中以特殊方式培養一段時間後,再植入另外一隻實驗鼠體內。
  • 男子成功移植豬眼角膜 醫院稱患者可能有排斥反應
    近日,一則「右眼幾近失明的27歲湖北男子,移植豬眼角膜後視力開始恢復」的消息引發眾多網友關注。8月17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為該男子做手術的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獲悉,該手術已經完成,接受豬眼角膜移植的患者視力已經恢復到0.3,但仍需要觀察其是否有排斥反應。
  • Blood:引發骨髓移植後免疫排斥反應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骨髓移植是最有效的預防癌症復發的治療方法,但患者往往難以找到匹配的供體。供體的匹配程度越低,患免疫排斥疾病(GVHD)的風險就越高。在GVHD疾病的發生過程中,供體細胞會對正常組織產生免疫反應,導致一系列的細胞與分子反應鏈被激活。長期以來,研究者們一直致力於降低GVHD的發生機率,進而提高BMT的移植效率,同時保留供體細胞殺傷腫瘤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