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發現解決器官移植排異問題新方法
德國發現解決器官移植排異問題新方法
-
器官移植排異反應用細胞治療法
本報布拉格7月6日電(記者夏茂盛)前不久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器官移植會議透露,美英等國的醫學專家目前正在研究用細胞治療的方法,取代藥物治療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並取得可喜成果,「為器官移植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
跟移植免疫抑制劑說再見!世界首例間充質幹細胞助力活體腎移植獲成功
1 世界首例免疫耐受誘導成功不久前,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者報導了一例活體腎臟移植受者用自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MSCs)輸注誘導免疫耐受獲得成功的案例。在沒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可完全耐受新器官18個月。
-
HLA配型與骨髓移植
同基因骨髓移植是指同卵孿生同胞間的移植,由於供、受者在遺傳學上相同,故與自體骨髓移植一樣,不存在免疫不相容的問題。異基因的骨髓移植(allo-BMT)的供髓細胞在遺傳上與受者細胞起源不同,與腎、肝、心等器官移植相比,allo-BMT更易發生排斥反應,而一旦供髓植活後又可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故供、受者間要進行嚴格的組織配型,受者在移植前必須用免疫抑制劑預處理。
-
文獻告訴你:間充質幹細胞對實體器官移植的重要貢獻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成熟,各類器官移植手術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術後患者產生的免疫排斥反應並沒有解決,因此,如果誘導產生供體特異性免疫耐受就能克服這個問題。間充質幹細胞易於分離擴散,免疫原性低,還具有旁分泌和免疫調節的功能,所以其在臨床治療免疫介導的疾病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1]。
-
做完骨髓移植之後就能相安無事嗎?
點擊「謝別錄工作室」關注我們 高風險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患者一旦準備好移植,就會在醫生面前出現一系列問題。許多病人懷疑移植是否只需要做一次。你就能立刻成功嗎?
-
研究:癌症躲避免疫系統技術或有助消除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但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複製了可以對付這種行為的策略之一併將其用於好的方面、製造出能永久防止移植組織乃至整個肢體被免疫系統排斥的新微粒。 雖然通過移植器官
-
世界上骨髓移植後再雙肺移植的最小患者:我不想回家,我不要死
據媒體報導,6歲的喆喆是國內首例白血病骨髓移植後雙肺移植患者,更是世界上骨髓移植後再雙肺移植的年齡最小的患者。江蘇崑山喆喆患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家中4年花費300多萬,骨髓移植後肺排異嚴重致雙肺衰竭必須移植。移植後由於血液裡藥物毒素濃度太高,現在每天進行血液透析和血漿置換。淚奔!
-
骨髓移植大概要多少錢
白血病,是一種骨髓造血幹細胞不正常增殖的疾病,針對白血病,臨床應對方法有骨髓移植,通過骨髓移植進行治療,需要病人承受的經濟壓力也很大,那麼,骨髓移植大概要多少錢?
-
治療白血症_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後,會哪些排異反應?
白血病的常規治療有化療、骨髓移植還有靶向藥。化療是利用化學藥物阻止癌細胞的增殖、浸潤、轉移,直至最終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式。化療在殺癌細胞的同時,也會阻止其他正常細胞生成繁殖。而直接的治療方法是骨髓移植。
-
中國規範器官移植技術 腎移植者十年存活率超60%
由中國透析移植學會、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器官移植學組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亞洲移植免疫論壇昨日在北京召開,500餘位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器官移植專家匯聚一堂,重點就器官移植領域的最新進展、器官移植排異的處理、免疫製劑的合理使用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探討。
-
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移植幹預衰老獼猴胸腺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Treg細胞,是T細胞亞群中重要的一群,作為免疫系統中的抑制細胞,能夠維持機體免疫耐受和控制體內自身免疫反應。近年來,調節性T細胞的作用被強調為一種重要的抑制機制,有助於維持敏感T細胞反應的免疫穩態。在T細胞輔助活動中,調節性T細胞負責恢復體內平衡和調節效應T細胞的反應,以防止炎症對機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害。Masson染色:是膠原纖維染色權威而經典的染色方法。
-
挑戰「60歲禁區」 67歲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滬骨髓移植成功
據了解,老年患者的移植失敗率較高,而半相合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受術者原則上更是要控制在60歲以下,此次成功移植對於今後老年患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據介紹,去年3月王先生因痛風在北京住院期間被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經化療後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轉變為了急性白血病。之後一年半,王先生接受了7次化療,但依然療效甚微,腎功能反倒受到了傷害。
-
星爺捐骨髓變老了?說說骨髓移植那些事
準確來講,幹細胞移植應該叫幹細胞移植,因為主要用的是幹細胞的造血功能,而幹細胞不僅來源於骨髓,還可以從外周血和臍帶血中獲取,由於骨髓中幹細胞含量高,是主要的幹細胞獲取來源,所以就有了骨髓移植的說法,直到現在大家依然習慣用骨髓移植這一說法。在醫學上,但凡涉及移植,必然要考慮供體和受體之間的匹配和融洽問題。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自1954年美國醫生約瑟夫·默裡第一次成功地進行腎移植,1956年唐納爾·託馬斯進行了第一例骨髓移植後,器官移植便把「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詩意畫景表現為活生生的現實。迄今,全世界僅心、肝、腎人體三大器官的移植已經達到50萬例。
-
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
原標題: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中新網9月29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在全球尚屬首次
-
骨髓移植的應用和誤區
近年來世界上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逐年增加,骨髓移植所帶來的病人長期存活率也大大的增加,這顯示骨髓移植已經成為目前治療的趨勢。但骨髓移植,這一說法其實並不科學,科學的說法應該是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移植分好幾種類型: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等。
-
J Immunol:可防止骨髓移植排斥反應的免疫細胞
2014年6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免疫系統細胞可以在骨髓移植後,防止受體患者身體進攻供體細胞,受體患者身體進攻供體細胞的情況稱為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VHD)。 這些免疫細胞稱為固有記憶型CD4 + T-細胞,能生成一種蛋白質抑制免疫系統,使其免於攻擊新引入的組織。
-
骨髓移植後,白血病患者出現這些情況仍會走向死亡!
患者關心的問題: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後還是會死嗎?知名血液病專家史淑榮表示:有的白血病患者因為病情嚴重,可能會通過骨髓移植的方式來治療,但是很多人在骨髓移植後,短則幾天到一個月,長則幾個月到幾年後還是死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白血病患者應不應該做骨髓移植手術?首先,免疫排斥和併發症是骨髓移植後的致死主因。
-
中國首次克隆出「哥廷根小型豬」 用於器官移植
當時,科學家共培養了300個胚胎,分別移植到3頭母豬的子宮裡,結果只有1頭豬懷孕,它產下了3隻小豬,其中僅一隻成活。 課題組的李秋豔老師介紹,這次克隆出的哥廷根小型豬原產於德國,是國際公認的最佳醫用模式動物之一。中國農業部從1998年開始立項,想引進哥廷根醫用小型豬,但近10年時間過去,國外仍然禁止出口這種豬。因此,我國的相關研究也落後於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