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癌症躲避免疫系統技術或有助消除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2020-11-30 cnBeta

據外媒報導,癌症是一個狡猾的敵人,在它生長的過程中,它會利用一系列狡猾的技術來躲避免疫系統。但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複製了可以對付這種行為的策略之一併將其用於好的方面、製造出能永久防止移植組織乃至整個肢體被免疫系統排斥的新微粒。

雖然通過移植器官、組織或肢體可以挽救生命,但它們也帶來了相當大的風險。免疫系統可能會這些外來的新細胞產生排斥從而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防止排異反應的主要治療方法是用藥物來抑制免疫系統,當然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侵害。

令人驚訝的是,癌症可能拿著一把更有效治療的鑰匙。腫瘤通過分泌一種叫做CCL22的蛋白質獲得一種逃避免疫系統檢測的潛在能力。在該過程中,其會產生一種叫調節性T細胞(Tregs)的細胞,它會將人體自身的細胞標記為「自我」,這樣就能不被免疫細胞發現,一旦成功欺騙,該疾病就會在人體內發展和擴散。

對此,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這種癌症機制如何做到有助於防止移植排斥反應的發生。之後,他們開發出了可以在移植組織中釋放CCL22的合成顆粒使其能夠避免免疫系統的攻擊。

「這就像借用人類最大的敵人之一的策略入侵免疫系統,誘使人體接受移植,」該研究的資深作者Steven Little說道。

研究小組在老鼠身上測試了這項技術,結果他們發現僅注射兩針就足以讓它們的免疫系統接受新的移植物。並且這種好處似乎是永久性的,在他們監測的整整200多天的時間裡其都被證明有效。值得提醒的是,研究過不僅僅只是進行了一個小組織移植:,實際上老鼠的整個後腿都進行了移植。

雖然距離在人體使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方法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他們表示,由於採用的是合成方法,所以其生產規模應該更容易得以擴大。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新華網柏林2月13日電(記者 潘治)通過把特殊培養的成年實驗鼠骨髓細胞植入受體鼠中,德國科學家成功地阻止了實驗鼠心臟移植手術後可能出現的排異反應
  • 德國發現解決器官移植排異問題新方法
    德國發現解決器官移植排異問題新方法
  • 器官移植排異反應用細胞治療法
    本報布拉格7月6日電(記者夏茂盛)前不久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器官移植會議透露,美英等國的醫學專家目前正在研究用細胞治療的方法,取代藥物治療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並取得可喜成果,「為器官移植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 最新《科學》找到防止器官移植慢性排斥的免疫新機制
    ,報告了他們在免疫系統中的一項重要發現,為器官移植中的慢性排斥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策略。 在接受了珍貴的器官後,患者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排斥,也就是免疫系統會攻擊移植的器官組織。 隨著外科技術日臻成熟、組織配型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劑的不斷問世,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大大下降,移植器官在短期內的存活率穩步提高。
  • 排斥反應並非器官移植最終結果
    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小鼠研究成果顯示,由於感染引起的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移植也會遭遇排斥
  • 人類未來或能完美移植器官?
    為了幫助老鼠能夠成功的移植肢體,研究人員利用了癌細胞用來躲避免疫系統的,有效地重新編程了動物的防禦系統以忽略移植過來的組織。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上報告稱,注射工程微物品後,即使沒有抑制免疫反應的藥物,大鼠仍允許另一隻老鼠進行後肢移植,時間超過200天。當注入移植組織時,微物品會釋放來自癌細胞分泌的信號蛋白CCL22,並吸引專門的免疫細胞。
  • 中國規範器官移植技術 腎移植者十年存活率超60%
    由中國透析移植學會、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器官移植學組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亞洲移植免疫論壇昨日在北京召開,500餘位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器官移植專家匯聚一堂,重點就器官移植領域的最新進展、器官移植排異的處理、免疫製劑的合理使用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探討。
  • Cell:為何免疫系統檢測不到癌症?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6.0162017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癌症隱藏在免疫系統的視線之下。當癌細胞出現時,身體的天然腫瘤監控程序應當能夠檢測和攻擊它們,而且僅當這些防禦系統都失效時,癌症才能茁壯成長。
  • 異種器官移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長久以來,科學家都夢想著能在豬身上培育適應移植手術的人體器官,以便為器官移植提供穩定來源,但人體免疫系統的排斥反應和豬基因中病毒造成的感染是研究的兩大阻礙。為此,各國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不斷改進豬的基因使其更加適應人體,在移植後產生儘可能少的排異。
  • 跟移植免疫抑制劑說再見!世界首例間充質幹細胞助力活體腎移植獲成功
    對於許多終末期器官衰竭的患者來說,器官移植或許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為了防止移植排斥,受者必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雖在短期內可有效預防排斥反應,但長期使用易感染甚至患癌。   如果誘導產生供體特異性免疫耐受,就能克服這個問題,也可以減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 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 | 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全球免疫學專家齊聚上海:器官移植如何提高免疫?
    東方網通訊員王根華、記者劉軼琳3月29日報導:器官移植以後如何減少排斥?如何保存器官?如何提高身體的免疫耐受能力……隨著醫療手段的不斷提高,器官移植已經越來越成為救治各種疾病終末期唯一有效的手段,但隨之而來的排斥反應、免疫耐受、器官保存、免疫病理等問題,卻一直困擾著醫學界。
  • 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消息,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消息,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女孩移植狒狒心臟僅活21天,人類究竟能不能靠動物器官維持生命?
    人類移植動物器官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06年,醫生第一次大膽的將豬和山羊的腎臟移植到兩個病人身上,結果因為排異反應,病人很快便死掉了而最令人熟知的動物器官移植的案例發生在1984年,當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女新生兒,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 這些小豬有望為人類提供移植器官!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進展今日發表
    經過基因編輯技術平臺的改造,這種小豬同時滿足異種器官移植的兩大要求:完全去除豬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與人有著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在過去幾年,啟函生物的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通過基因的插入和敲除,前後培育出了豬1.0和豬2.0,分別消除了豬基因組裡的病毒序列,以及解決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將會發生的免疫排斥問題。以此為基礎,科學家們在這項研究中繼續培育出了結合以上特點的「豬3.0」。
  • 基因編輯「豬3.0」誕生 異種器官移植離「人人用得上」更近一步
    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