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2021-01-09 瀟湘晨報

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面臨三大技術難點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全球約20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而器官捐獻數量遠低於需求。異種器官移植研究成為解決「移植器官荒」的重要途徑,但同時面臨異種病毒傳播、免疫兼容性和功能兼容性三大技術難點。

豬的器官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和大小與人體器官相近,被視為異種器官移植供體最佳動物之一。但是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面臨兩大醫療風險:豬的基因組攜帶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移植到人體後可能有「毒性」;豬器官可能在患者體內引發免疫排斥反應。

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異種傳播風險已隨著「豬1.0」的誕生而被「攻破」,針對免疫兼容性的研究也不斷取得進展。2019年,巴西聖保羅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試圖關閉豬體內3個能引起人體排異反應的基因,旨在消除人體免疫系統對豬器官的排異。

功能兼容性問題是尚待解決的技術挑戰,被移植的豬器官能否完全發揮原有人體器官維持荷爾蒙分泌、代謝平衡等功能仍有待檢驗。

楊璐菡說,解決「供體豬」的異種病毒傳播風險和免疫兼容性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目前團隊正在不停摸索和改進功能上的兼容性,例如觀察被移植豬腎的靈長類動物是否能通過腎素的分泌保持水鹽平衡穩定等。

面臨倫理、監管等諸多挑戰

即使技術難題得以攻破,未來在商業化道路上,異種器官移植仍面臨倫理、監管等諸多挑戰。比如,如何權衡用於器官供應的動物倫理?如何適當監管以引導有關機構負責任而又積極地發展技術?

「技術進步往往超前於監管、倫理規範及民眾認知。作為科研工作者和技術推動者,我們有責任很好地思考這些問題,並跟大家分享我們思考的邏輯。所有技術進步,能否應用到某些場景和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應用到這些場景,必須通過持續探討才能形成有益框架,真正推動技術改變社會。」楊璐菡說。 (據新華社)

【來源:株洲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 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 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這些小豬的器官有望移植人體
    而國外有幾百萬的患者等待著器官移植。可見,人體器官短缺問題異常嚴重。前段時間,《自然》旗下的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發表了一項來自杭州啟函生物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
  • 異種移植:豬的器官「得天獨厚」
    12—14日,在長沙召開的第三屆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上,國際異種移植協會主席Leo Buhler說。異種移植,簡單說,即把一種動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到另一種動物體內。人類期望通過這一技術,在符合安全和倫理的前提下,解決移植供體短缺難題,治療人類疾病。十年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王維教授團隊關於「豬胰島移植」研究,在全球率先獲得重大突破。
  • 特稿 | 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 異種器官移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專家: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張樹庸,本文部分內容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2015年9月刊《基因剪刀——基因組編輯的魔術手術刀》,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出自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導讀   豬的器官因為大小和功能和人類似,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能移植到人的異種器官
  • 豬3.0有望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或成為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
    啟函生物的楊璐菡博士談到:「這是啟函的第一例兼備兩種功能的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這個成果讓我們備受鼓舞,現在我們正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測試做出來的器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全球每天有 17 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中死去,每 9 分鐘就會有一個人添加到移植等待列表中。截至 2020 年 9 月,全球等候器官移植的人數超過了 10 萬人,而供體數量緊缺。
  • 走近異種器官移植 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
    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異種器官移植科研攻關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記者 毛慶 攝記者 毛慶 攝從1997年的克隆羊到今年初的克隆猴,克隆技術一直備受關注。在南京醫科大學有個江蘇省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內第一個以異種移植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級重點實驗室,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研究通過克隆技術,解決人體器官移植短缺問題。正值江蘇省科普周,記者今天走進這個神秘的實驗室,聽他們講述克隆的故事。克隆一頭豬大約需要半年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對著顯微鏡進行卵母細胞體細胞克隆。
  • 器官移植《異種克隆計劃》前瞻[多圖]
    在《異種克隆計劃》(Project Xenoclone)中,也會講述一間生物工程學實驗室因為儀器設備出現偏差,而導致生產了大量異形的老套劇情,儘管遊戲劇情毫無新意可言,但在遊戲中卻融入了懸念驚悚等元素以及許多科學技術,諸如:找出計劃真相、器官移植拯救生命等等,這一點較之其他的異形遊戲而言,似乎從劇情本身的器官移植架構來說,也算是新的題材類型。
  • 這些小豬有望為人類提供移植器官!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進展今日發表
    今日,《自然》旗下的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發表了一項來自杭州啟函生物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經過基因編輯技術平臺的改造,這種小豬同時滿足異種器官移植的兩大要求:完全去除豬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與人有著更好的免疫兼容性。
  • 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的「豬3.0」誕生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記者彭茜)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是嵌在細胞內基因組的病毒,在豬身體裡不會有毒性,但對於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是一個重大醫療風險問題。參與研究的還有雲南農業大學、美國哈佛大學、eGenesis公司等。相關成果已於2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這是啟函首例兼備兩種特性的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現在我們正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測試做出來的器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二師兄」身上長出人類器官?異種器官移植技術正在路上
    這種基因工程豬及其器官都具有正常的生理特徵、生育能力以及轉基因向下一代傳遞的能力。研究還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異種器官移植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 第一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
    楊璐菡博士長期專注於豬的異種器官移植,此前曾帶領團隊在Science發表論文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不含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豬,然而圍繞異種器官移植方面的免疫兼容性仍然存在較大問題。2020年9月21日,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題為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的文章,楊璐菡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加速了做出和人類免疫兼容的細胞和器官產品的進程,創造出第一個獨特的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
  • 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的「豬3.0」誕生
    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
  • 基因編輯「豬3.0」誕生 異種器官移植離「人人用得上」更近一步
    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雲南農大在異種器官移植領域又獲重要研究成果
    同時,這個基因工程豬和它的器官都具有正常的生理特徵、生育能力以及轉基因向下一代傳遞的能力。實驗成功地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雲南農業大學構建了集供體豬培育、異種器官移植臨床前研究和移植術後護理的一體化生物醫學大平臺,為豬到非人靈長類的異種器官移植移植研究打下了基礎。
  • 第一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誕生
    移植免疫兼容技術平臺9月21日,科學家創造出第一個獨特的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其同時具備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兼容性兩個功能。「豬3.0「是啟函生物研發出的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啟函生物執行長楊璐菡說:「這是我們第一例兼備兩種功能的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這個成果讓我們備受鼓舞,現在我們正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測試做出來的器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