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異種器官移植科研攻關
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
記者 毛慶 攝
記者 毛慶 攝
從1997年的克隆羊到今年初的克隆猴,克隆技術一直備受關注。在南京醫科大學有個江蘇省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內第一個以異種移植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級重點實驗室,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研究通過克隆技術,解決人體器官移植短缺問題。正值江蘇省科普周,記者今天走進這個神秘的實驗室,聽他們講述克隆的故事。
克隆一頭豬大約需要半年
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對著顯微鏡進行卵母細胞體細胞克隆。顯示屏上,一個被玻璃吸管吸住的球形細胞,周邊還有一些小的體細胞正在移動。實驗室研究員李榮鳳介紹,球形細胞就是卵母細胞,直徑只有大約有150微米,科研人員首先要對其「去核「,就是去掉細胞原有的遺傳基因,然後將前期經過科研人員遺傳進行基因修飾的基因「種」進體細胞注入卵母細胞,形成克隆胚胎。經過5天左右培養,這些經過改造的卵母細胞胚胎會被運送到句容的克隆豬基地,放移植入到代孕母豬的子宮。四個月左右之後,克隆豬就會出生。加上前面基因修飾大概需要1—2個月,所以整個克隆豬的生產過程最多也就半年左右。
據介紹,克隆豬胚胎的存活率效率非常低,大約1%—3%。一般專家會把300枚左右的克隆胚胎放入移植到一頭母豬的子宮中,最後出生的克隆豬也就3—9隻。目前,基地裡根據科研需要出生的克隆豬大約有20多種不同類型,150頭左右。
用克隆豬解決器官移植短缺難題
我國每年有150萬病患急需移植器官,但最終能獲得供體,並接受移植的病人不到1萬,器官短缺已成為我國醫學領域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由於豬器官大小及功能與人體器官比較一致且容易繁殖,國際上把豬作為人體異種器官移植來源的首選動物。 2010年南京醫科大學開始進行異種器官移植科研攻關,希望把豬的器官移植到人體中,也就是在豬身上開展人源化器官研究,這樣不但從根本上解決異種器官的免疫排斥反應,移植器官的生理及代謝功能也將和同種器官毫無差別,最終可以實現人源器官的個體化即私人訂製。
李榮鳳說,她的團隊也想證實,通過克隆技術是不是真正能夠培育出用於醫學上組織和器官移植的供體豬。為此,李榮鳳做了上千次實驗,先後克隆出20種不同類型的克隆豬,這些經過基因改造的克隆豬器官移植到靈長類動物身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結果。其中,一隻接受異種心臟移植的狒狒,已經能存活900多天;接受克隆豬胰島移植的的糖尿病猴實現成功痊癒;而接受豬腎臟移植的狒狒存活時間也在不斷刷新。
克隆豬還能造生產新一代生物材料
李榮鳳還實時播放了基地裡克隆豬的生活場景。當時是早上10點半,豬欄裡的克隆豬都在呼呼大睡,跟普通豬圈不同,這裡的克隆豬住的都是「單間」,目的是方便科學家對它們進行觀察和餵藥以及身體數據測量。
「這些克隆豬可都是寶貝,每天除了吃睡,還給它聽音樂。」 李榮鳳介紹,除了人源化器官研究,科研團隊還在利用克隆豬,生產新一代生物材料,包括膠原支架、軟骨、谷歌、韌帶、血管等。目前,他們正和西安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進行角膜和皮膚研究。而腎臟等大的器官,研究還需要數年。
南報網記者 毛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