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異種器官移植 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

2020-11-30 南報網

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異種器官移植科研攻關

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

記者 毛慶 攝

記者 毛慶 攝

從1997年的克隆羊到今年初的克隆猴,克隆技術一直備受關注。在南京醫科大學有個江蘇省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內第一個以異種移植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級重點實驗室,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研究通過克隆技術,解決人體器官移植短缺問題。正值江蘇省科普周,記者今天走進這個神秘的實驗室,聽他們講述克隆的故事。

克隆一頭豬大約需要半年

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對著顯微鏡進行卵母細胞體細胞克隆。顯示屏上,一個被玻璃吸管吸住的球形細胞,周邊還有一些小的體細胞正在移動。實驗室研究員李榮鳳介紹,球形細胞就是卵母細胞,直徑只有大約有150微米,科研人員首先要對其「去核「,就是去掉細胞原有的遺傳基因,然後將前期經過科研人員遺傳進行基因修飾的基因「種」進體細胞注入卵母細胞,形成克隆胚胎。經過5天左右培養,這些經過改造的卵母細胞胚胎會被運送到句容的克隆豬基地,放移植入到代孕母豬的子宮。四個月左右之後,克隆豬就會出生。加上前面基因修飾大概需要1—2個月,所以整個克隆豬的生產過程最多也就半年左右。

據介紹,克隆豬胚胎的存活率效率非常低,大約1%—3%。一般專家會把300枚左右的克隆胚胎放入移植到一頭母豬的子宮中,最後出生的克隆豬也就3—9隻。目前,基地裡根據科研需要出生的克隆豬大約有20多種不同類型,150頭左右。

用克隆豬解決器官移植短缺難題

我國每年有150萬病患急需移植器官,但最終能獲得供體,並接受移植的病人不到1萬,器官短缺已成為我國醫學領域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由於豬器官大小及功能與人體器官比較一致且容易繁殖,國際上把豬作為人體異種器官移植來源的首選動物。 2010年南京醫科大學開始進行異種器官移植科研攻關,希望把豬的器官移植到人體中,也就是在豬身上開展人源化器官研究,這樣不但從根本上解決異種器官的免疫排斥反應,移植器官的生理及代謝功能也將和同種器官毫無差別,最終可以實現人源器官的個體化即私人訂製。

李榮鳳說,她的團隊也想證實,通過克隆技術是不是真正能夠培育出用於醫學上組織和器官移植的供體豬。為此,李榮鳳做了上千次實驗,先後克隆出20種不同類型的克隆豬,這些經過基因改造的克隆豬器官移植到靈長類動物身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結果。其中,一隻接受異種心臟移植的狒狒,已經能存活900多天;接受克隆豬胰島移植的的糖尿病猴實現成功痊癒;而接受豬腎臟移植的狒狒存活時間也在不斷刷新。

克隆豬還能造生產新一代生物材料

李榮鳳還實時播放了基地裡克隆豬的生活場景。當時是早上10點半,豬欄裡的克隆豬都在呼呼大睡,跟普通豬圈不同,這裡的克隆豬住的都是「單間」,目的是方便科學家對它們進行觀察和餵藥以及身體數據測量。 

「這些克隆豬可都是寶貝,每天除了吃睡,還給它聽音樂。」 李榮鳳介紹,除了人源化器官研究,科研團隊還在利用克隆豬,生產新一代生物材料,包括膠原支架、軟骨、谷歌、韌帶、血管等。目前,他們正和西安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進行角膜和皮膚研究。而腎臟等大的器官,研究還需要數年。

南報網記者 毛慶

相關焦點

  • 走近異種器官移植,轉基因克隆豬的誕生竟然是這樣的!
    用吸管把卵母細胞固定住,用微針把卵母細胞的極體和遺傳物質吸出去完成去核,再用吸管吸取經過遺傳修飾的體細胞打入豬的卵母細胞,形成了一個克隆胚。克隆胚進行1至5天的培養後運送到克隆豬場移植到豬的輸卵管或子宮裡,經過110多天的孕育,克隆小豬就會生出來。」24日,在江蘇省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南京醫科大學代謝疾病研究中心教授李榮鳳向大學生和科普愛好者們介紹了從普通卵母細胞到克隆豬的全過程。
  • 走近器官異種移植新星楊璐菡博士的科研歷程:豬是怎麼飛起來的
    上世紀90年代,豬器官移植研究在歐美很熱,一些大藥廠也投入巨資,希望解決豬器官的人體排斥問題,但是沒想到的是,豬的基因組裡存在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異種器官移植的臨床試驗被明令禁止,相關研究也停滯下來。這是一個被科學家擱置的領域。楊璐菡曾坦言,剛開始對此也是持質疑態度的。但是,深入學習後了解和認可了異種器官的邏輯。
  • 器官移植《異種克隆計劃》前瞻[多圖]
    在《異種克隆計劃》(Project Xenoclone)中,也會講述一間生物工程學實驗室因為儀器設備出現偏差,而導致生產了大量異形的老套劇情,儘管遊戲劇情毫無新意可言,但在遊戲中卻融入了懸念驚悚等元素以及許多科學技術,諸如:找出計劃真相、器官移植拯救生命等等,這一點較之其他的異形遊戲而言,似乎從劇情本身的器官移植架構來說,也算是新的題材類型。
  • 中國首次克隆出「哥廷根小型豬」 用於器官移植
    直到20世紀80年代,哺乳動物克隆的研究才逐漸開展起來。現在,細胞核移植技術甚至可以在不同種間實現。1998年1月,美國科學家以牛的卵子為受體,成功克隆出豬、牛、羊、鼠和獼猴五種哺乳動物的胚胎,雖然這些胚胎都流產了,但它對異種克隆的可能性作了有益的嘗試。
  • 體細胞克隆醫用小豬誕生 器官移植有望突破(圖)
    為異種器官移植奠定基礎  科研人員介紹,歐洲哥廷根小型豬為國際公認的最佳醫用模式動物之一,目前作為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帕金森病等重大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和新藥篩選模型,已經得到全世界醫藥管理機構認可;同時因其器官大小、結構和生理特點等與人體器官極為相似,已經成為國際上最理想的異種器官移植研究材料。
  • 異種移植:豬的器官「得天獨厚」
    12—14日,在長沙召開的第三屆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上,國際異種移植協會主席Leo Buhler說。異種移植,簡單說,即把一種動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到另一種動物體內。人類期望通過這一技術,在符合安全和倫理的前提下,解決移植供體短缺難題,治療人類疾病。十年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王維教授團隊關於「豬胰島移植」研究,在全球率先獲得重大突破。
  • 一頭「二師兄」價值上百萬 基因豬讓異種器官移植成為可能|尋訪黑...
    2005年,潘登科博士自主研發,成功培育中國首例體細胞克隆豬,為異種器官移植事業奠定了基礎,15年來,潘登科帶領著他的團隊精心鑽研基因編輯與體細胞克隆技術,培育低免疫排斥醫用豬。2020年6月,國內首個醫用小型豬產學研繁育基地在四川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內落戶,預期3—5年內腎臟、胰島細胞移植進入臨床試驗。
  • 我國科學家培育出「豬3.0」,將來可用於異種器官移植
    近日,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培育出「豬3.0」,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為無數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了希望。「修不好就換掉」,從某種意義上說,移植是一些終末期疾病的終極治療方案,中國乃至全球對器官移植的需求越來越多。
  • 豬3.0有望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或成為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
    啟函生物的楊璐菡博士談到:「這是啟函的第一例兼備兩種功能的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這個成果讓我們備受鼓舞,現在我們正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測試做出來的器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全球每天有 17 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中死去,每 9 分鐘就會有一個人添加到移植等待列表中。截至 2020 年 9 月,全球等候器官移植的人數超過了 10 萬人,而供體數量緊缺。
  • 上海誕生首例克隆豬 為異體器官移植打好基礎
    上海誕生首例克隆豬 為異體器官移植打好基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6日 02:30 來源: 業內人士指出,克隆豬的誕生,將為科研人員深入開展異體器官移植打下良好基礎,同時為豬的育種、保種提供新的途徑。
  • 一頭豬的傳奇:基因工程助力器官移植
    對於器官移植而言,α-半乳糖是異種移植的主要異種抗原之一,它在將豬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給人體後會引起超急性排斥反應。 GalSafe豬還可以用來生產血液稀釋劑肝素,其中不含可檢測到的半乳糖。
  • 中外合作育出首批無「毒」活豬,3年內實現豬到人的器官移植
    哈佛大學教授、基因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喬治·丘奇認為,這批克隆豬的誕生和存活具有奠基性,異種器官移植有望兩年內被安全應用到臨床上。豬是解決人類器官短缺理想供體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超200萬人需器官移植,但器官捐獻數遠低需求數。移植器官供體不足隨著老齡化和慢性疾病的多發愈加嚴重,供需矛盾突出。
  • 第一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
    楊璐菡博士長期專注於豬的異種器官移植,此前曾帶領團隊在Science發表論文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不含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豬,然而圍繞異種器官移植方面的免疫兼容性仍然存在較大問題。2020年9月21日,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題為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的文章,楊璐菡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加速了做出和人類免疫兼容的細胞和器官產品的進程,創造出第一個獨特的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
  • 「二師兄」身上長出人類器官?異種器官移植技術正在路上
    研究還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異種器官移植的夢想更近了一步。記者了解到,雲南農業大學近期構建起集供體豬培育、異種器官移植臨床前研究、移植術後護理為一體的生物醫學大平臺,為該校豬到非人靈長類異種器官移植移植研究打下了基礎。
  • 豬3.0 來了!明星女科學家楊璐菡領銜,首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誕生
    2017 年,被譽為是「基因剪刀手」的哈佛大學和美國 eGenesis 公司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楊璐菡領銜其團隊,克隆出世界首批 PERV 活性滅活豬。當時,其研究成果登上 Science 封面。時隔 3 年,楊璐菡再次領銜團隊,將 CRISPR-Cas9 和轉座子技術相結合,做出了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的雛形,實現了異種器官移植的又一重大突破。異種器官移植:從 1.0 到 3.0器官移植的概念大家已經不陌生了,但何謂「異種器官移植」?
  • 豬 3.0 來了!明星女科學家楊璐菡領銜,首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誕生
    2017 年,被譽為是「基因剪刀手」的哈佛大學和美國 eGenesis 公司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楊璐菡領銜其團隊,克隆出世界首批 PERV 活性滅活豬。當時,其研究成果登上 Science 封面。,實現了異種器官移植的又一重大突破。
  • 第一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誕生
    移植免疫兼容技術平臺9月21日,科學家創造出第一個獨特的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其同時具備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兼容性兩個功能。「豬3.0「是啟函生物研發出的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啟函生物執行長楊璐菡說:「這是我們第一例兼備兩種功能的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這個成果讓我們備受鼓舞,現在我們正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測試做出來的器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的「豬3.0」誕生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記者彭茜)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領銜該研究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團隊說,科研人員把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術和轉座子基因插入技術結合,修改了一批基因位點,培育出一種特別的豬,具有13個獨立的基因修飾。研究者修改了豬與人之間免疫和凝血方面的不兼容性,並徹底根除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
  • 培育出一種特別的豬 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
    本報訊(記者 陳怡希) 9月21日,雲南農業大學魏紅江教授團隊與啟函生物楊璐菡博士合作的「豬3.0」科研成果,在《自然》子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發表,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的「豬3.0」誕生。
  • 基因編輯「豬3.0」,有望用於異種器官移植
    獲取最有價值行業趨勢信息日前,在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團隊研究下,十幾隻經過CRISPR基因編輯的「豬3.0」成功問世,這些小豬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不僅安全且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該研究於9月21日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