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移植器官嚴重短缺,那麼是不是可以將動物器官移植到人體?
據說,早在 300 多年前,一位名為 Job Janszoon van Meekeren 的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在修補一名士兵的頭骨時,就使用了一塊狗骨頭。這之後,科學家們也在兔子、黑猩猩、豬、老鼠身上做過嘗試。
2017 年,被譽為是「基因剪刀手」的哈佛大學和美國 eGenesis 公司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楊璐菡領銜其團隊,克隆出世界首批 PERV 活性滅活豬。當時,其研究成果登上 Science 封面。
時隔 3 年,楊璐菡再次領銜團隊,將 CRISPR-Cas9 和轉座子技術相結合,做出了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的雛形,實現了異種器官移植的又一重大突破。
器官移植的概念大家已經不陌生了,但何謂「異種器官移植」?
其實,異種器官移植是指向人體移植非人類器官,這種技術目的在於緩解人體移植器官的短缺問題。
由於部分豬體內器官的大小、功能與人類相似,因此科學家們將關注點放在豬器官上面,但潛在的挑戰有以下兩個。
一方面,豬基因組中攜帶有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es,PERV),這些病毒可能會傳播給人類,並可能造成破壞性後果。
如下圖所示,楊璐菡團隊對感染 PERV 的細胞 i-HEK293T-GFP 的種群和克隆中的 PERV 拷貝數進行為期長達 4 個多月的觀察後,發現 PERV 拷貝數會隨時間增加。
如下圖所示,楊璐菡團隊甚至檢測到,即便是沒有與豬細胞的接觸史,HEK293T 細胞中也有 PERV 元素的存在。
如果說第一張圖證明了「豬傳人」的可能性,那麼第二張圖就意味著這種病毒還可以「人傳人」。
另一方面,豬移植器官與人體之間會出現免疫和生理分子不相容的情況。
也就是說,要想推進異種器官移植技術的發展,最起碼要解決這兩大難題。
豬 1.0 解決第一大難題
2017 年 9 月 22 日,楊璐菡團隊的論文發表於 Science,宣布解決了第一項難題——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跨物種傳播。
具體來講,團隊使用 CRISPR-Cas9 技術,滅活了豬原代細胞系中的所有 PERV 病毒,又通過體細胞核轉移培育出了世界首批 PERV 活性滅活豬,也就是「豬 1.0」。
下圖 A 部分為出生兩天後的 PERV 滅活小豬的照片。
B 部分展示了在基因組 DNA 水平上 PERV 的失活。團隊對不同年齡(最大 100 天)的 PERV 滅活豬進行了基因分型,所有接受檢查的豬均表現出約 100% 的 PERV 滅活率。
C 部分展示的是,在 mRNA 水平,所有豬均表現出約 100% 的 PERV 根除率。
正如楊璐菡團隊所說:
「豬 1.0」不僅有利於提升對 PERV 的認識,也為豬到人的異種移植提供了更為安全的器官和組織來源。
豬 2.0 解決第二大難題
2018 年 10 月的一次研討會上,楊璐菡團隊的「豬 2.0」重磅公布,此次該團隊解決了第二項難題——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問題。
楊璐菡團隊利用 CRISPR,首先敲除了部分免疫反應的基因,再插入抗免疫反應基因,並對部分調節凝血反應的基因進行編輯,從而解決了免疫排除問題。
當時,該團隊表示希望將免疫反應進一步減小,最終實現免疫反應的完全消除。
解決了兩大難題之後,「豬 3.0」也誕生了。
2020 年 9 月 21 日,楊璐菡團隊題為 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大規模的豬種系基因組工程)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子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
在這一論文正式發布之前(2019 年 12 月),該團隊曾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了未經同行審議的版本,提前展示了兩隻 5 天大的豬 3.0 的照片。
這一次,團隊是將 CRISPR-Cas9 和轉座子(transposon)技術結合,證明所有 PERV 失活小豬都可通過基因工程來消除 3 種異種抗原、表達 9 種人類轉基因,從而增強豬器官和人類受體之間的免疫相容性、凝血相容性。
團隊表示,他們所編輯的 13 個基因和 42 個等位基因在 豬 3.0 的生理、生育和種系遺傳上均表現正常。通過體外試驗,來自豬 3.0 的細胞對人類體液排斥反應、細胞介導的損傷和與凝血失調相關的發病機制具有抗性。
因此團隊認為:
為提高豬與人免疫系統相容性而進行的大規模豬基因組工程,最終使實現安全有效的豬異種移植成為可能。
楊璐菡,何人也?
楊璐菡的經歷,可以說是非常亮眼。
2004 年,楊璐菡參加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榮獲金獎,從而被保送至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08 年,獲得了北京大學生物學和心理學雙學士學位的楊璐菡,在讀博期間師從「合成生物學之父」、哈佛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著名遺傳學家 George Church,並獲得哈佛大學生物和轉化醫學博士學位。
2014 年,楊璐菡入選福布斯「30 歲以下 30 個科學醫療領域領軍人物」。
2015 年,楊璐菡和 George Church 共同創辦了名為 eGenesis 的生物技術公司,致力於推動異種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她也是 eGenesis 的首席科學執行員。
2017 年,楊璐菡和老師 George Church 又共同創立了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希望解決人體移植器官嚴重短缺的問題。
同年,楊璐菡入選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評出的 2017 年度「全球青年領袖」。值得一提的是,2017 年度該榜單上的中國名字只有兩個,一是楊璐菡,另一個則是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
楊璐菡曾表示:
每一天,我們都在推進科技的極限。我們希望儘快讓醫學界了解到異種移植的可行性。
期待楊璐菡團隊未來在該領域的更多突破。
引用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0-00613-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7/6357/1303.full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19.12.17.876862v3.full.pdf
https://mp.weixin.qq.com/s/zPTVx9hONiba9gdiq2XVuw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