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學界普遍關注的、國際性、跨學科的周刊類科學雜誌《自然》旗下的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發表了一項來自杭州啟函生物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
豬3.0成功問世,意味著器官移植技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的進步和發展,器官移植技術已經成為了許多終末期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據統計,全世界至今接受心、肝、腎臟等移植者已達數十萬例,大部分移植器官的主要來源都是腦死亡的病患,目前,只有一半的患者有機會接受器官移植,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在無奈的等待中絕望離世。
供者器官來源不足的問題嚴重困擾著器官移植手術的推廣和應用,在這種局勢下,科學家將目光投向了異種器官移植。
異種器官移植,是指用手術的方法將某一種屬個體的器官或組織移植到另一種屬個體的某一部位。也就是科學家在動物身體上培育出新的或直接使用其器官,再將這些器官移植到人體內。
只要人體能夠接受這些「異種器官」而不引起強烈的免疫排斥反應,那麼這種動物將提供源源不斷的人體移植器官來源,從而有效解決供體器官嚴重短缺的現狀。
在動物之中,豬的器官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和大小與人體器官較為相近,因此被視為異種器官移植供體的最佳來源之一。但是將豬的器官器官移植到人體面臨著兩大醫療風險:豬的基因組攜帶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移植到人體後可能有「毒性」,此外,豬器官可能在患者體內引發免疫排斥反應。
2017年,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了,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表示,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終於成功做出「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了一步。
「這是啟函的第一例兼備兩種功能的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這個成果讓我們備受鼓舞。現在我們正在靈長類動物身上測試做出來的器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全世界對器官移植需求數量遠遠超過供體數量的今天,合理進行「豬3.0」的進一步研究,將很大程度地緩解嚴峻的形勢,為無數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