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發現解決器官移植排異問題新方法

2020-11-30 科學網
德國發現解決器官移植排異問題新方法
摘取捐獻者器官的同時提取免疫細胞

 

德國基爾大學最近宣布,該大學醫學教授弗雷德·弗德李奇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避免人體器官移植中經常發生的危險性很高的異體排斥現象。

 

通常在人體器官移植手術後,病人的免疫系統會很快識別出外來的新器官,並對移植的新器官產生強烈排斥,這種排異現象會導致器官移植手術徹底失敗,嚴重時會奪取病人的生命。弗德李奇教授發明了一種可以使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的免疫系統處於安靜的狀態,並將新器官視為病人原有的器官一樣被完全接受的新的方法。

 

弗德李奇這一器官移植新方法的特別之處在於,在摘取捐獻器官時,不僅是摘取器官本身,而且還提取捐獻者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這種免疫細胞經過修正,使其在注入病人體內後,能夠調整病人的免疫系統,使病人免疫系統完全適應新移植的器官。

 

這種捐獻者的免疫細胞,在醫學上被稱為單核白血球,是從人體抗體中的吞噬細胞中提取的。提取出來的單核白細胞在試管中與一種特殊化學物混合處理5天,試劑表面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化學結構細胞,將這種陌生細胞注入病人體內,就能調節病人的免疫系統。

 

醫學家猜測,病人免疫系統內的淋巴細胞能夠從器官捐獻者的陌生細胞中獲取接受新器官的信息,使病人體內不再對新器官產生排斥。目前德國醫生用弗德李奇的這一方法對7位病人實施了器官移植,沒有一例發生排異現象。過去病人為了克服排異現象,每天至少要服用兩、三種劑量很大的藥。而現在僅需服用一種劑量很小的藥,這樣大大減輕了病人器官移植手術後受感染,以及器官受損的風險,而且手術費用明顯降低。弗德李奇教授相信,幾年後,這一方法將會作為器官移植的標準手術方法。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新華網柏林2月13日電(記者 潘治)通過把特殊培養的成年實驗鼠骨髓細胞植入受體鼠中,德國科學家成功地阻止了實驗鼠心臟移植手術後可能出現的排異反應
  • 器官移植排異反應用細胞治療法
    本報布拉格7月6日電(記者夏茂盛)前不久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器官移植會議透露,美英等國的醫學專家目前正在研究用細胞治療的方法,取代藥物治療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並取得可喜成果,「為器官移植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 最新的老鼠實驗將解決人類器官移植問題
    近日,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在老鼠體內培育出了小鼠腎臟,這可能會使人類在解決人體器官移植方面更進一步。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講,這種方法可以用來為一種物種生長腎臟。這種方法為大約10萬需要移植器官的人帶來了希望,但它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的科學家在老鼠身上培育了小鼠的腎臟,這表明我們總有一天可以在其他動物身上培育出人類的腎臟,這將有助於解決捐贈器官短缺的問題。兩年前,日本在老鼠胰腺方面也取得了同樣的成就。但現在這是一個更重大的突破。
  • 研究:癌症躲避免疫系統技術或有助消除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但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複製了可以對付這種行為的策略之一併將其用於好的方面、製造出能永久防止移植組織乃至整個肢體被免疫系統排斥的新微粒。 雖然通過移植器官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該技術能否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呢?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利用3D印表機來製造替代性人體器官。不過,雖然該技術的種種可能性令人興奮,但現在已經有人擔心它會讓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埃裡克·加藤霍爾姆(Erik Gatenholm)第一次看到3D生物印表機是在2015年年初。
  • 人類器官移植有可行性替代方法
    但是同一年,2938名患者在等待新肝臟時去世,或病情極度惡化無法再等下去。新技術對於那些急需移植肝臟的患者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 《科學》雜誌在線報導稱,這一成就代表著人體多能幹細胞使用的新方向。多能幹細胞有發展成為人體任何組織的潛能,而來源於人體組織的誘導多能幹(iPS)細胞能夠提高所產生的組織和器官與接受者遺傳匹配的程度,並避免出現免疫系統排斥問題。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這種方法是生物學研究的基石,研發脊髓灰質炎、天花疫苗、胰島素等都離不開它。自從有了3D列印技術,生物學家們開始放棄分層培養細胞的做法,著手研究三維器官培養物,即類器官。器官移植一直是治癒器官衰竭患者最直接的手段,但是卻面臨不少困境:一是移植器官與本體的排斥反應還未完全解決,二是可供移植的器官十分稀缺
  • 渾身是寶的豬,器官很快就要移植給人?
    ,豬的心臟在不久的將來有望解決心臟患者供體長期短缺的問題。綜述中描述了德國團隊成功地將基因修飾豬心臟原位移植給狒狒存活超過6個月。異種心臟移植近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於延長和挽救無數患者生命。 異種器官移植的發展歷史 眾所周知,器官移植是治療人體衰竭器官的主要手段。異種器官移植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
  • 中國首次克隆出「哥廷根小型豬」 用於器官移植
    卵母細胞經過成熟培養後,研究人員發現有時部分卵母細胞的質膜溶解、正常的卵周隙消失,進而死亡;即使使用形態正常的卵母細胞構建的胚胎也發育不到囊胚期,以為是培養液出了問題,把其中的幾十種成分依此進行分析,還是找不到原因。科研人員無奈之中換了一家屠宰場取卵母細胞,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原來是卵巢質量差,可能是牲豬在運輸過程中的應激反應對卵母細胞造成了損害,從而影響卵母細胞的壽命以及重構胚的發育潛力。
  • 英國發明使用一氧化碳幫助器官移植的新方法
    新華網倫敦10月21日電(記者 葛秋芳)一氧化碳是一般意義上的毒氣,但微量使用卻對器官移植有好處。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發明了一種新方法,可有效使用一氧化碳來幫助移植器官成活,同時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
  • 女孩移植狒狒心臟僅活21天,人類究竟能不能靠動物器官維持生命?
    人類移植動物器官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06年,醫生第一次大膽的將豬和山羊的腎臟移植到兩個病人身上,結果因為排異反應,病人很快便死掉了而最令人熟知的動物器官移植的案例發生在1984年,當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女新生兒,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 器官移植的「有償」之爭
    西班牙的器官捐獻政策採用「推定同意」原則,所有公民都被默認為器官捐獻者,除非其本人在生前通過口頭或書面表達了相反的意願。不過,西班牙國家移植組織的研究發現,該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成功的關鍵更在於設立了高效的相關組織架構及運作機制,並讓器官捐獻朝專業化方向發展。
  •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朋友圈看到這麼一個消息:
  • Science:華人團隊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
    來自浙江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哈佛大學以及其他科研機構與公司的團隊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一舉解決了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的關鍵難題。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2017全球青年領袖,80後科學家楊璐菡博士。器官移植手術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以美國為例,此時此刻,正在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高達12萬。
  • FDA批准轉基因豬,未來還能解決器官移植難題?
    這次進展強調了 FDA 在現代化科學流程、優化基於風險的方法方面取得的成功,該方法可以推動尖端創新,使消費者可以放心。」GalSafe 豬可能被用作醫療產品來源,例如血液稀釋藥物肝素,不含可檢測的 α-gal 糖;GalSafe 豬的組織和器官還可能用於接受異種移植的病患,解決免疫排斥問題,因為人們認為 α-gal 糖是患者排斥的關鍵原因。
  • 羊身上"長出"人器官?器官移植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美國,超過11.4萬名男性、女性和兒童正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天都有22個人在等待中死去。為了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研究人員正努力利用病人自身的細胞按需培養器官,以消除尋找完美匹配供體的需求。但是,在實驗室中培育出符合人體尺寸的替代器官仍然需要幾十年時間。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器官捐獻不僅是科學問題,還是文化和社會問題。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波醫生近期在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簡報》採訪時表示,中國正根據本國文化習俗和社會規範,建立符合倫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在訪談中,王海波還介紹了該系統如何運作,以及影響成功的若干因素。以下是 王海波與Fiona Fleck的訪談錄。
  • 器官移植無法逾越的道德爭論:窮人身體或將被富人利用
    陳忠華介紹稱,所謂「換臉術」無非是把外科技術與器官移植技術疊加起來,並不困難。突破極限,挑戰巔峰都談不上,無非是普通應用的拓展,技術的延伸。「換臉術」在需求上存在爭議:到底值不值得做?利弊平衡點在哪裡?還有不同聲音。陳忠華表示,他不是特別推崇這項技術,「換臉」本身會有很多問題。而且「換臉」可以通過別的方式解決,人類應該應用新材料,尋找新方法。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這個問題不僅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而且在發達國家也存在。1995年,美國因為有良好的供體器官而完成了26萬例各類器官移植,因而拯救了幾十萬人的生命。相比之下,我國只做了2萬多例手術。    在發達國家,供體器官也不盡如人意。
  • 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有望在早期發現!供體cfDNA或將成為預測標誌物
    南方醫學網訊:近日,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簡單的血液測試方法,即使在沒有明顯的外部排斥跡象時,也能檢測出患者何時排斥新移植的肺。這種測試可以讓醫生更快地進行幹預,以防止或減緩肺移植後最初幾個月的慢性排斥反應,這種反應是嚴重的、不可逆轉的,而且往往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