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2020-08-17 王煜全

據IDTechEx預測,到2025年,全球3D列印市場需求為70億美元,預計其中一半來自3D生物列印領域。


隨著3D列印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能夠3D列印納米級的結構。那麼,到底3D列印器官可以用於器官移植麼?目前在醫療中主要用於哪些方面呢?


自19世紀中葉以來,研究人員一直用玻璃和塑料培養皿一層層地培養細胞。這種方法是生物學研究的基石,研發脊髓灰質炎、天花疫苗、胰島素等都離不開它。自從有了3D列印技術,生物學家們開始放棄分層培養細胞的做法,著手研究三維器官培養物,即類器官


藉助合適的細胞外基質,幹細胞將增殖成超細胞網絡,自發形成三維結構,模仿器官的真實狀態。類器官有望減少對動物試驗的需求,並提供改進的模型來了解疾病的發生過程。


器官移植一直是治癒器官衰竭患者最直接的手段,但是卻面臨不少困境:

一是移植器官與本體的排斥反應還未完全解決,

二是可供移植的器官十分稀缺。


由於人體組織的複雜性,器官構建絕不是生物列印材料的有序堆積而已。目前還沒有人列印出功能齊全、可移植的人體器官,但科學家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他們正在製造可用於藥物測試的組織塊,已能列印出結構相對單一的器官,比如氣管、血管。


·Organovo:3D列印血管


2010年美國Organovo公司率先實現了3D列印血管的商業化進程。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的Organovo,創辦於2007年,主要業務是將3D列印的人體組織出售給製藥公司,用於藥物的研發和測試。


Organovo的3D列印肝臟組織exVive3D可以連續保持功能長達40天,目前已經開始售賣給藥企開展藥物測試。2015年4月,Organovo與默克和歐萊雅達成合作協議,利用Organovo的3D列印技術,列印皮膚和其他細胞。


·用於測試藥物的3D列印心臟


2019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George S. Wise生命科學學院的Tal Dvir教授領導的團隊成功地利用從患者身上提取的組織製造出首個3D列印心臟。


這是世界上首次通過工程學設計,打造出具有細胞、血管、心室的完整心臟。研究人員估計,可能在10到15年內列印出定製化的器官和組織,從而解決捐贈器官不足和移植排異的風險。同時,這項創新技術還可以用來進行藥物篩選。


科學家們從患者身上採集了脂肪組織,並且將其中的細胞和非細胞物質分離開來。分離出的細胞隨後與特製的列印材料混合到一起列印出適合患者的心臟組織。列印出的組織包含心肌、血管和細胞外基質,它們通過生化、機械和電氣方式將不同的細胞連接起來。


從培養皿轉移到3D列印組織可以顯著改善藥物測試,節省寶貴的時間和金錢,並有望生產出更安全有效的藥物。為此特拉維夫大學與拜耳(Bayer)公司籤署了一項合作協議,開發和驗證用於體外心臟毒性篩查的平臺。


·3D列印帶血管的皮膚

2019年11月,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最新研發出一種3D列印技術,可以製造出帶有血管的活皮膚,這項技術朝著創造更接近人體自然皮膚移植物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雖然過去人們已經能夠將簡單類型的細胞放在一起進行列印,製造出一種類似人類皮膚的組織,但它面臨著一個問題,因為此類的皮膚組織沒有血管,無法與宿主完全結合,最終還是會壞死。皮膚中的血管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從宿主細胞獲得營養給移植皮膚,同時有助於清除代謝產物。所以在宿主與移植物之間如果缺少了這個連通渠道,移植的皮膚就無法存活。


研究人員將更多種類的細胞進行結合,包括黑色素細胞、內皮細胞和外膜細胞,並利用3D列印技術形成了功能性血管。通過將該皮膚移植到動物傷口發現,它能夠與動物的皮膚、組織完美的結合。下一步,研究人員試圖讓移植皮膚的結構更複雜,功能更加強大,甚至考慮如何將它應用於燒傷患者的治療。


·3D列印器官,可以用於移植了麼?


3D列印還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實驗室成功不等於產業化成功。對醫療產品來說,在應用於人體之前必須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符合臨床要求,需要大量的實驗驗證。


一個不含細胞的用於組織修復的3D列印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大致需要5年到6年時間。而含活細胞的3D列印產品,因尚有諸多技術難題待突破,還很難估算上市時間。


在8月13日【前哨科技特訓營】課程私享群中,就有學員問3D列印到底能不能列印器官?

我的回答如下,供大家參考~


第一,3D列印器官其實不是真的3D列印,是要事先培養好細胞,然後把細胞一層層堆疊起來,中間用「生物膠水」粘起來,更像金屬3D列印,金屬粉末堆疊,然後燒結;


第二,沒有複雜結構的器官能列印,有複雜結構的列印不了,但很遺憾,大多數器官都有複雜結構,比如腎,不是一堆腎臟細胞的堆疊,而是要形成一個個很小的腎小球,這種複雜結構、甚至涉及到不同功能的多種細胞,3D列印就做不了,所以在構建可替代的人類器官上,目前3D列印用處不大,還得靠啟菡生物(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異種器官移植)的路數;


第三,現有的3D列印也不是沒有用,能做成器官晶片(Organ-on-a-chip,OOC)就是模擬整個器官和器官系統活動、力學特性和生理反應等的多通道3D微流體細胞培養晶片。


晶片上的器官,可以測試新藥的代謝機理,更接近人類的真實代謝狀況,在新藥研發上有用,將來有希望部分替代臨床實驗。


關於3D列印人體器官的未來發展和應用空間,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和我們互動。

相關焦點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加藤霍爾姆在18歲那年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當時他認識到,如果這臺機器有潛力列印器官,就像他父親說的那樣,那它就有潛力徹底改變醫療行業。用於救命用移植的器官在全球各地都非常短缺。例如,在英國,現在要進行腎臟移植的話,通過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你平均要等待944天之久。肝臟、肺和其它的器官同樣供不應求。移植組織的缺乏,據估計是美國的頭號死亡原因。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或用於器官移植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加入不同菌種形成不同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
  • 3D列印器官,到底可以移植了嗎?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如今,通過生物3D列印技術,人們已經「製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麼,我們離器官列印和應用還有多遠?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些科技新聞,比如,研究人員為一隻實驗老鼠列印出大尺寸的「活」的組織,包括一個外耳形狀的軟骨、下顎骨、頭蓋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後,這些組織都能夠長時間地存活下來,並且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裡。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不過,賀永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很多人認為生物3D列印已經無所不能,甚至覺得很快就可列印心肝腎肺等器官,實現器官移植,然而,事實上生物3D列印還遠未達到我們最初器官列印的設想,體外列印能夠用於移植的活性器官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 3D列印製造的「人體」器官,真的可以移植嗎?看完解開多年疑惑
    從3D列印誕生以來,很多人都關注到了這一行業的巨大潛力。甚至在航空登高精度製造行業,更是推陳出新。將一些先進的製造技術進修了進一步的擴大,當然很多領域的推出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一領域更多的可能性。而近期3D列印製造人體器官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很多人看到這一運用。
  • 3D生物列印可以培養的人體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馬上實現了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實現列印可移植器官目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目前仍然遙遙無期,但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和完善該治療方法,這些研究進展可以為脊髓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腦癌等疾病帶來創新性改善療法。活細胞3D列印技術遵循標準3D列印方法的同時,又進行了一點改變。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安雯  根據美國器官共享網絡(UNOS)——管理全國器官移植系統的非營利組織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平均平均每天有20人死於等待器官移植。雖然現在每年有超過3萬例移植手術,但是還有超過11.3萬名患者在等候器官移植。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還用於人體永久植入物。對人身體各部位的複製是高度定製化的產品,通過3D列印這些部件可以與身體完全契合,與身體融為一體。以骨骼為例,當人體的某塊骨骼需要置換,可掃描對稱的骨骼,再列印出相應的骨骼,最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雖然沒有成功,但他敏銳地發現了移植物和接受移植的動物之間存在的問題,並表示需要在移植之前調控供體器官,或者對受體進行某種調節,以讓供體器官適應接受移植的動物的血清,這一想法比「免疫排斥」的概念早了幾十年。他甚至想到了,將射線或者苯這樣的化學物質應用到移植接受者身上,減少淋巴細胞的數量,以延長移植物在受體身上的壽命——這種方法在幾十年後真的被用於移植後抗免疫排斥。
  • 3D生物列印新技術向人造器官移植邁出一大步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的人造耳朵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我們距離3D列印活器官還有多遠?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在醫學和牙科領域使用3D列印技術來製作種植體、義齒和模型,供外科醫生在切割病人之前進行練習。但是,許多研究人員已經超越了用塑料和金屬列印--用細胞列印,然後形成活的人體組織。目前還沒有人列印出功能齊全、可移植的人體器官,但科學家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他們正在製造可用於藥物測試的組織塊,並設計出克服再造人體複雜生物學挑戰的方法。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3D列印器官,實現完全「自主存活」還要多久?
    若這項技術能夠發展成熟,無疑能夠解決器官移植領域長期存在的供體短缺和免疫排斥反應等多方面的問題,為患者帶來福音。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直至今日3D生物列印技術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仍十分少,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3D列印器官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這時候,醫院用3D生物印表機列印出一個全新的器官移植到你體內,就像換掉一個機器上的老舊零件一樣簡單……藉助於科技的發展,這個以前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場景,已經不是天方夜譚。  記者近期採訪發現,近些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國內外獲得飛速發展,運用該技術列印出的手術模型已經開始在一些醫院廣泛運用。
  • 從「人耳鼠」到「3D列印」 活體列印還有多遠?
    ,在器官移植當中作為器官供體,解決目前移植器官緊缺的問題。且不說人獸雜交胚胎涉及的倫理問題,目前器官移植問題難道不能通過其他途徑解決麼?一、長在老鼠身上的耳朵1997年,一隻背上長了人耳朵的老鼠震驚了全世界。而讓世界震驚的並不是中國人把科幻片中出現的怪獸帶到現實,而是因為人耳鼠的出現給無數器官殘缺的病患帶來了重獲健康的希望!
  • 3D列印器官 萬億規模市場啟動
    有消息稱,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20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發表報告稱,他們利用牛耳細胞在3D印表機中列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於先天畸形兒童的器官移植。分析人士指出,3D列印將帶來工業的變革,改變傳統的製造方式,而人體器官列印更是能實現人類對健康的追求,甚至對人類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 2020年九大生物3D列印技術進展,為未來的器官移植鋪路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已經接近模擬生成血管所需的體內條件,克服了3D列印血管化的併發症。這項工作使生物列印界離創造移植用的器官和組織又近了一步。該研究可以帶來更快更經濟的藥物開發,以及降低藥物上市後的風險。還能證明藥物毒性,在7月份它還被用於測試對抗COVID-19病毒的藥物。
  • 造橋、造火箭、造醫療植入物:今天的3D列印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並不只有混凝土才能列印大型構件,來自阿姆斯特丹的MX3D公司就利用不鏽鋼列印了一座橋,它於2018年首次公開展示,目前安裝了一系列傳感器進行測試,之後計劃安裝到阿姆斯特丹的一條運河上。先前的3D列印方法會使得鈦合金在固化時形成圓柱狀的結構晶粒,而銅則可以加速固化過程,使得晶粒更小並向各個方向發展,從而增強了目標整體的結構強度。Mark Easton是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一名材料工程師,也是上述合金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他已經與對這種材料的應用前景感興趣的航空航天企業展開對話,他表示這種材料同樣可以用於像人工關節之類的醫療植入物中。
  • 3D列印專利用於實體器官
    「希望我的這項發明專利可以為複雜手術的前期準備帶去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也可以進一步保障像張大伯這樣的手術患者的安全。」昨天,說起自己3D列印專利用於實體器官,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腹部微創外科醫生鄭四鳴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