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器官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0-12-05 電子產品世界

  擁有了3D生物印表機,就如同換掉機器上的老舊零件,我們將無需為尋找稀缺的捐獻器官而擔心;實現了人工智慧,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複雜工作,面對可能存在的威脅與挑戰,人類的發展或許又將迎來新的紀元;建立了量子通信網絡,基於量子信息傳輸的高效和絕對安全性,更多的將享受到新一代通信技術可能帶來的新變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3/345793.htm

  試想一下,你身上的某個器官或者組織出現了狀況,你正擔心能否找到稀缺的捐獻器官。這時候,醫院用3D生物印表機列印出一個全新的器官移植到你體內,就像換掉一個機器上的老舊零件一樣簡單……藉助於科技的發展,這個以前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場景,已經不是天方夜譚。

  記者近期採訪發現,近些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國內外獲得飛速發展,運用該技術列印出的手術模型已經開始在一些醫院廣泛運用。而用3D生物印表機列印出可與人體相容的體內植入物,甚至用細胞作為「墨汁」列印出器官和組織的技術也正不斷取得突破,3D生物列印時代距離我們已經觸手可及。

  3D列印組織模型

  助醫生「精準手術」

  去年年底,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突然接到了一名來自深圳的小病人小謝。小謝去年12月4日出生,出生半個月以來,體重不升反降,伴有呼吸和吞咽困難。醫院口腔外科副主任陳亦陽診斷,小謝患有「皮埃爾羅賓症候群」,這是一種先天頜骨畸形導致的罕見疾病,孩子往往很難餵養,嚴重的可致人死亡,需要儘快做手術。

  「我們需要切開骨頭,把它拉伸,讓它長回正常的位置。在哪裡切開(截骨的位置),需要拉到什麼程度(角度和距離)都有精確的要求,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陳亦陽說。

  以往對這些技術細節醫生只能夠根據經驗判斷,而現在醫生們有了新的選擇。為了提高手術效果,陳亦陽團隊聯繫了廣東省一家骨科重點實驗室,對方用生物3D列印技術製作出了小謝的頜骨模型,醫生們在模型上先進行了一次「模擬手術」。

  12月27日,小謝的手術如期進行。由於之前已經操練過一次,手術精度得到極大提高,手術時間也大大縮短,以往需要兩個小時完成的手術,壓縮到了不到一個小時之內完成。做完手術之後,小謝睡覺不會突然憋醒了,吃奶也順暢了,體重正在追趕正常進度。小謝的父母放下了心中巨大的石頭,專門給醫生團隊送來了一面錦旗。

  這也是該醫院將生物3D技術應用於病人的最新案例。據陳亦陽介紹,醫院是在2013年左右開始嘗試這項新技術的,最初運用於少數疑難病例的手術,後來在2015年下半年大規模推廣,現在以他所在的口腔外科為例,幾乎所有需要動頜骨手術的病人都會運用。

  「以前我們認為只有疑難複雜病例上才需要使用,但隨著不斷應用,3D列印技術在提高手術精準度、便捷度、可預測性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顯著。只要我們對治療效果有更高要求,就可以更加廣泛地使用這項新技術。」陳亦陽說,「如果說之前3D生物列印技術能幫我們解決能不能做手術的問題,那現在它已經進入幫我們讓手術做得更好、更快的階段。」

  3D生物列印體內植入物

  已初步實現

  清華大學生物製造中心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徐弢介紹,3D生物列印的應用主要有三個階段:體外手術模型、列印可用於植入人體的類器官和組織以及利用細胞列印出活性器官和組織。

  他說,包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在內的多家國內先進醫院正逐步推廣使用的,即屬於第一類。目前,該技術還運用於神經外科及脊柱外科的個性化手術模型、假肢等,在複雜病例的手術中,有利於術前規劃、輔助病人了解病情以及醫療培訓,極大造福了病人。

  3D生物列印技術應用的第二個階段是列印體內植入物。「現有的軟組織修復材料,如動物組織、膠原等,會帶來動物疾病傳播、免疫排異、力學性能弱等問題,而傳統的合成材料,也具有不降解、力學順應性差、組織再生性差等局限。而3D列印在個性化以及微觀仿生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他說。

  在這個階段,利用3D生物列印技術可以列印出具備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人體組織,而使用的材料是關鍵難題。根據目標部位的差異,有些材料要求不降解,成為永久植入物,而部分材料則要求可以降解,跟人體組織相互發生作用,促進組織再生。

  以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其開發出了全球首個3D列印軟組織修復可降解產品——睿膜,並成功實現了產業化。該產品在微觀層面上列印出了自體腦膜組織的纖維結構,相當於搭建了有利於細胞爬行、成長的支架,對腦膜損傷患者具有極強的修復價值。

  據邁普公司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袁玉宇介紹,從宏觀和微觀方面,睿膜都非常接近自體的組織,而且其使用了高分子可吸收材料,可以在自體腦膜再生後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該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已經分別獲得歐盟CE認證和中國CFDA認證,在包括英國劍橋大學附屬醫院等在內的全球多家頂級醫院成功應用了數萬例。

  此外,據媒體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已成功列印出了人體半月板支架,並開始進入動物臨床試驗階段。國際上,2013年,美國FDA批准了全球首個3D生物列印顱骨植入物產品。

  什麼時候

  我們能用上列印器官?

  在前面兩個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徐弢表示,利用細胞列印出活性器官和組織,才是現代意義上的3D生物列印,能夠真正實現「快速成型」,也將會是應用潛力最大、應用範圍最廣的3D生物列印技術。

  徐弢認為,從技術層面,還至少需要克服三個挑戰。首先,需要解決列印過程中脆弱的細胞能否存活、能否發育、會否變異甚至腫瘤化的問題;其次,3D生物印表機必須滿足生物仿生對製造精度及準確性的極高要求;第三,組織及器官是由多材料及多細胞組成的非均質體系,對製造學要求也極高。

  目前,科研人員正在加緊攻克難題。捷諾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徐銘恩團隊自主研發出一臺生物材料3D印表機,已在這臺印表機上成功列印出較小比例的人類耳朵軟骨組織、肝臟單元等。

  「這臺名為『Regenovo』的3D印表機支持活細胞列印,列印的細胞有著高達90%的存活率,目前列印出來的活細胞存活時間最長為4個月。」徐銘恩說。

  公開報導還顯示,去年年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科研團隊利用取自恆河猴自體的脂肪間充質幹細胞製備成3D生物列印墨汁,應用自主研發的3D生物血管列印設備構建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血管,並將其置換恆河猴體內一段腹主動脈,實現血管再生。

  在國外,3D生物列印研究重鎮美國韋克福雷斯特大學團隊曾在2006年成功利用細胞擴增技術在體外培植膀胱。去年2月,該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人造耳朵、骨頭和肌肉組織,移植到動物身上後都能保持活性。

  而徐弢的團隊,也用心肌細胞和生物材料模擬列印了動物心臟,發現列印出的心臟還能有節奏地跳動,提示其具備一定的功能;將羊水中提取出來的幹細胞進行3D列印,並加入骨系分化因子,獲得了活性骨組織。

  雖然如此,專家們也提醒,實驗室成功不等於產業化成功。對醫療產品來說,在應用於人體之前必須符合國家法規,且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符合臨床要求,這需要大量的實驗驗證。據估算,一個不含細胞的用於組織修復的3D列印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大致需要5年到6年時間。而含活細胞的3D列印產品,因尚有諸多技術難題待突破,還不能估計上市時間。

  「雖然時間很長,但我們不能停止在這方面的創新和研究。相信通過各個領域專家的通力合作,我們一定能早日實現人類列印自身器官的科學夢。」徐弢說。

相關焦點

  • 我們距離3D列印活器官還有多遠?
    2020年3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員可以列印出構成人體組織的細胞和生物材料,但要使功能齊全的器官能夠正常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多年來,科學家們預測一直被用來做玩具、房屋、科學工具甚至一個塑料小兔子的3D列印在未來某一天可能被用於列印活的人體器官來減輕捐獻器官的短缺。
  • 3D細胞列印,我們距離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以大氣氧含量為例,我們如今生活的空氣中氧氣含量比恐龍當年要少多了。即便科學家真的成功復活了一隻恐龍,它也會因為氧氣濃度不夠而無法呼吸。但是,電影中對恐龍的批量生產也並不是空穴來風,現實中就有一種技術,可以實現細胞的大規模複製。這一技術即是細胞的3D列印。如今,3D列印已成為工業生產中的熱門話題。就像列印一張畫或者一張照片一樣,3D列印可以根據模板,列印出一個立體的東西。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網易科技訊7月31日消息,《衛報》網站撰文指出,我們距離3D生物列印人體器官還有多遠呢?「很顯然,我們的未來目標是,能夠利用試管中創造的毛囊系統測試創新性分子,」歐萊雅研究與創新部門的何塞·科託維奧(José Cotovio)指出,「以及提升我們對於頭髮衰老、脫髮、頭發生長等現象背後的關鍵過程的理解。」倫理擔憂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其他的研究者正在探究如何製造人類器官。「生物列印對於人類而言有著巨大的好處。」
  • 有了人體器官的透明圖譜,3D列印人體器官的時代將到來?
    這將大大加快我們對大腦等器官的理解,」 亥姆霍茲聯合會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研究所所長Ali Ertürk博士解釋道。細胞級別的人體器官掃描圖可利用三維生物列印技術來製造大型人體組織和器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Ertürk和他的團隊目前正在繪製主要人體器官的圖譜,首先是從胰腺、心臟和腎臟開始。
  • 從「人耳鼠」到「3D列印」 活體列印還有多遠?
    ,在器官移植當中作為器官供體,解決目前移植器官緊缺的問題。二、3D列印人耳臨床試驗成功二十年後,當人耳鼠逐漸淡出群眾視野的時候,2017年5月,國家組織工程中心曹誼林團隊生物列印的耳廓軟骨,郭樹忠團隊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臨床試驗成功。這個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生物列印器官技術在耳科領域的突飛猛進,生物列印也標誌組織工程逐漸成熟。
  • 3D列印器官,到底可以移植了嗎?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如今,通過生物3D列印技術,人們已經「製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麼,我們離器官列印和應用還有多遠?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些科技新聞,比如,研究人員為一隻實驗老鼠列印出大尺寸的「活」的組織,包括一個外耳形狀的軟骨、下顎骨、頭蓋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後,這些組織都能夠長時間地存活下來,並且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裡。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因此3d列印的高價格是導致其面世以來廣受阻礙的原因。但是3d列印的高價格也是不得已為之的,以下我將分述幾個方面的原因以說明為什麼3d列印的價格如此高。   第二,3d列印對材料的消耗量要求很大,列印一個3d產品需要消耗很多的材料,在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中也提到了對3d列印的運用,主要是運用到一些器官上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3D列印器官?!對,你沒有看錯
    器官列印,是用3D列印的辦法,將含細胞的生物墨水進行一層層的精確可控沉積,從而構造出含細胞的三維結構,再加以後續培養,以獲得想要的組織。3D列印人造器官的前景很美,如果徹底實現,那麼當前器官移植的巨大缺口將得到緩解;科學家還可以直接拿人造器官來做前期的藥物篩選實驗。  而列印「活物」遠比列印一般的三維模型困難許多。「營養輸送是器官列印的三大關鍵難題之一。」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3D列印鈦金屬骨科植入物是3D列印技術在醫療行業發展最快速、臨床轉化最多的領域之一。其中3D列印人工椎體於2016年獲批上市,為世界首例獲批上市的3D列印人工椎體。3D細胞列印能夠為再生醫學、組織工程、幹細胞和癌症等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研究領域提供新的研究工具;為構建和修復組織器官提供新的臨床醫學技術;推動外科修復整形,再生醫學和移植醫學的發展;應用於藥物篩選技術和藥物控釋技術,在藥物開發領域具有廣闊前景。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安雯  根據美國器官共享網絡(UNOS)——管理全國器官移植系統的非營利組織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平均平均每天有20人死於等待器官移植。雖然現在每年有超過3萬例移植手術,但是還有超過11.3萬名患者在等候器官移植。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我們距離真全息投影還有多遠?
    但遺憾的是,這種顯示方式只是一種視覺欺騙,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全息投影還相去甚遠,那我們現在距離真全息投影還有多遠呢?舞臺上的「初音」是真正全息投影麼?「初音」演唱會上的這種虛擬顯示方式專業名稱叫做「佩伯爾幻像」,它巧妙利用了光學錯覺,燈光照射在真實表演者身上,透過玻璃映射在舞臺上的特定區域就形成了上圖中的虛擬影像,這就是它的成像過程,其實並不複雜,只是一種視覺欺騙。
  • 我們真的掌握了上帝之手嗎?3D列印人體器官技術的前世今生(下)
    在上篇中,我們回顧了組織器官工程技術的緣起。那究竟SEED AWARD 2019大獎得主以色列Matricelf團隊,是如何在前沿技術的基礎上,攻破了3D列印器官的一系列難題的呢?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其類比為傳統的列印技術,分為「墨水」、「載體環境」和「印表機」三類。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盤點:2018上半年3D列印人體器官!
    落實到產業層面,3D列印已被廣泛的應用到製造業、軍工、汽車、醫療等眾多領域當中。以醫療為例,採用3D列印技術研發人體器官已經成為未來3D列印行業發展的一大方向。   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3D列印技術在醫療行業又生產出哪些新產品呢?這些產品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下面,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3D列印器官,你夠膽要嗎?
    首先,儘管列印器官比列印玩具複雜多了,但是他們的基本原理還是相似的,不過,其中有幾個重點:1.雖然我們知道器官長什麼樣子,但是它們的內部結構使用生物墨水建造模型,所謂生物墨水,就是組成人體器官的細胞,通過粘結劑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有時候也會使用幹細胞等物質,主要是為了確保植入後不會有排斥反應。3.一旦器官被列印出來,需要立即放到生物孵化器中,這樣才能保持活性。而今,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身上後,它們能夠發揮正常的功能。那就意味著,這項技術未來發展成熟後,可能解決人造器官移植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