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了解,年齡超過60歲老年患者的心臟、肝臟、腎臟、肺功能都逐年減退,較難耐受異基因移植大劑量化療及術後感染排異的併發症。
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為一名67歲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實施了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這也是至今上海年齡最大的接受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者。據了解,老年患者的移植失敗率較高,而半相合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受術者原則上更是要控制在60歲以下,此次成功移植對於今後老年患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據介紹,去年3月王先生因痛風在北京住院期間被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經化療後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轉變為了急性白血病。之後一年半,王先生接受了7次化療,但依然療效甚微,腎功能反倒受到了傷害。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了王先生唯一的希望。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王椿教授介紹說,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原理是先將患者骨髓中病變的原始細胞清除,然後移植入健康的供者幹細胞,「這就好比將土地上的雜草和害蟲清除掉,再種上外來的種子。種子和土壤越匹配,移植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則容易導致排異,甚至造成不可逆損壞」。
然而,王先生和兄弟姐妹間配型沒有成功,骨髓庫也沒有找到HLA匹配的供者,她唯一的女兒僅僅是「HLA配型5/10半相合」。王先生與女兒走遍了京津的各大醫院,得到的結論都一樣,不利條件太多無法實施移植——年齡超過60歲的移植年齡上限,配型屬於HLA半相合移植,原發白血病沒有緩解,伴有基礎的痛風及腎功能損害。希望之門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這對父女面前關上。
抱著最後的一點希望,父女倆輾轉來到上海,求助於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王椿教授。在詳細了解病情後,王椿教授決定收治王先生,挑戰移植的年齡禁區。
有了挑戰高難度的決心,還需精密部署。血液科王椿主任及宋獻民副主任的帶領下,移植團隊反覆討論研究患者病情,比對移植前的各項檢查,制定了既治療疾病又最大限度保護器官功能的為期6天的放化療方案。移植前醫師多次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病情,準備好多套應對可能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今年2月9日,王先生走進層流室,移植流程正式開始。王先生首先接受了大劑量放化療,清除病變的原始細胞。7天後,王先生女兒的造血幹細胞被移植入父親體內。
半相合移植是兇險的,王先生的白細胞在回輸後一周內下降至0,出現發熱、口腔出血的症狀,血小板更是下降至個位數。主管層流室的姜傑玲、蔡宇醫師及時更換適合抗生素,緊急聯繫血小板,加強止血治療,維持肝腎功能的正常穩定,使患者平穩度過回輸後的骨髓抑制期。15天後,患者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恢復正常,骨穿提示白血病緩解,這說明女兒的健康幹細胞在王先生骨髓中「生根發芽」了!
17天後,王先生順利走出層流室,轉至普通病房繼續治療。在克服了排異等難關後,王先生於一個月後順利出院。
據了解,年齡超過60歲老年患者的心臟、肝臟、腎臟、肺功能都逐年減退,較難耐受異基因移植大劑量化療及術後感染排異的併發症,移植失敗率高,所以國內的移植中心都挑選60歲以下的患者,對於半相合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年齡上更是控制在60歲以下。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移植團隊克服年齡極限、疾病、臟器功能損害等移植難度,成功進行了半相合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提高了移植適應症中年齡的上限,對於今後老年患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