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星爺和朱茵同臺,二者巨大的形象反差吸引了一大波評論。翻了一下嚇一跳,認為「星爺顯得老是因為捐過骨髓」的評論比例著實有點高,截個屏看下。
圖片來自網絡
是網友相當然了,還是果真如此呢?
筆者問了幾位醫生,回復基本一致:捐獻骨髓造血幹細胞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恢復到原來水平。
按照醫生的說法,人體的造血幹細胞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捐獻骨髓不但不影響身體健康,還能刺激造血幹細胞生成,使生命力更旺盛!
所以,捐骨髓會老的快這件事純屬老百姓的相當然。但這件事反倒讓筆者對骨髓捐贈和幹細胞移植產生了興趣。
圖片來自網絡
幹細胞移植,是將健康人的骨髓幹細胞注入患者體內,讓其恢復造血功能的一種手術,用於治療血液相關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癌、再生障礙性貧血、,以及一些遺傳性的血細胞缺陷病(比如鐮刀型紅血球疾病)。
準確來講,幹細胞移植應該叫幹細胞移植,因為主要用的是幹細胞的造血功能,而幹細胞不僅來源於骨髓,還可以從外周血和臍帶血中獲取,由於骨髓中幹細胞含量高,是主要的幹細胞獲取來源,所以就有了骨髓移植的說法,直到現在大家依然習慣用骨髓移植這一說法。
在醫學上,但凡涉及移植,必然要考慮供體和受體之間的匹配和融洽問題。這就好比兩個好不熟悉的人,要有相同或相似的價值觀才容易相處融洽,否則會出現互相嫌棄,甚至打架的情況。
同樣,幹細胞移植也是有條件的,不僅是受體會排斥外來供體,而且外來的幹細胞也會對宿主產生反抗,影響患者的腸胃系統、黏膜、皮膚和肝臟,在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導致患者的死亡,這種現象醫學上稱之為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由此可見,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成為幹細胞移植的一大關鍵。
如何降低?
首先體現在供體的選擇上。研究發現,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由人白細胞抗原HLA的基因決定的。簡單來說,如果患者和捐贈者的HLA差異越小,捐贈者的幹細胞越不容易對宿主產生反抗,風險越低。如果完全一致,就不會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病」。
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HLA基因完全一致的概率為25%左右,如果是單卵生雙胞胎就會完全一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聽到有的父母人到中年,但為了救患白血病的孩子,拼命再生一個的原因了。
除了兄弟姐妹,血緣上最近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每個人的HLA基因一半和父親相同,一半和母親相同,也就是父親或母親的HLA基因與我們永遠只有50%的相同,完全一致的概率為0。
但是,在沒有更合適的骨髓捐獻者的情況下,父母捐贈骨髓就成為最合適的方案了,但確實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當然,對患者來說,還有一種希望,就是同一民族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也有可能出現一致的HLA,雖然概率低於百萬分之一,但對患者來說也是一種希望。
也正因為此,骨髓捐獻才顯得非常重要。據2019年5月底數據,中華骨髓庫的捐贈者還不到300萬,捐贈數量越多意味著患者配型成功率越高,患者生的機會越大。
幹細胞移植,可以通俗的理解為給造血功能出現障礙的患者重新植入一顆健康的「種子」,讓其生根發芽,讓造血成為患者自己的能力。
圖片來自網絡
患者在移植之前應做一系列的血液與骨髓檢查以確定疾病診斷、類型與疾病狀態,以便確定適當的預處理方案、移植後原發病的監測及適當幹預的策略。對患者來說有五大關要闖。
第一關就是預處理,也就是為患者清髓。簡單來說就是要清除患者體內殘留的惡性細胞,為供者的造血幹細胞準備「空間」,抑制供者、患者雙方的免疫系統,避免排斥。目前用的清髓方法主要是大劑量的化療或者化療聯合全身放療。但這樣的治療具有很大的毒性,足以對多種器官造成嚴重損傷,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死亡。有些患者要化療很多次後才能達到移植的要求。
為了避免這些副作用,科學家們研發了一些列生物方法,來幫助患者清除造血幹細胞。
科學家使用一種可以結合造血幹細胞表面主要標記物c-kit的抗體,一旦發生結合就會導致「免疫缺陷小鼠」造血幹細胞被清除。對於存在免疫功能的受體,科學家將c-kit抗體聯合其他抗體使用,同時阻斷細胞表面蛋白CD47,最終讓巨噬細胞「吃掉」被c-kit抗體覆蓋的靶細胞。
目前這項技術在小鼠模型上取得了成功,今後有望成功應用於人類免疫疾病、先天性代謝疾病以及一些癌症的治療方面。
第二關是採集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目前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抽取骨髓造血幹細胞,對捐獻者作全麻或局麻,通過骨髓穿刺技術,從捐獻者髂骨中抽取骨髓血,對供者傷害較大。另一種是外周血中採集幹細胞,由於外周血幹細胞含量少,需要給捐獻者注射動員劑,將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動員到外周血中來。第一次採集前3-5天給供者注射動員劑,一般每天注射一次,注射3-5天後開始採集。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採集全血,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幹細胞,同時將其他血液成分回輸捐獻者體內。目前運用較多的是後者,更為方便,和普通捐獻成分血過程相同。
圖片來自網絡
第三關將捐獻者的幹細胞輸入患者體內。患者經過化療之後,基本處於無免疫狀態,需要送到無菌的移植倉進行移植手術。輸注造血幹細胞並不像一般的手術,而是類似於輸液,將造血幹細胞懸液袋送進患者的無菌倉,掛在患者的輸液架上,輸注入患者體內。幹細胞移植的手術時間主要看看病人的情況,一般需要3個多小時。
第四關移植後感染。由於移植前需做大劑量化療,患者免疫力降到了最低,術後感染成為主要死因。有一家醫院採用一種藥物細胞因子,可以使用患者真菌感染的發生率下降一半。」
第五關移植後排異。幹細胞移植後易出現的排異現象有發熱、皮膚潮紅、皮疹、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除此還有一些嚴重的情況就是全血細胞減少、肝炎、嚴重腹瀉、骨髓硬質和感染,更嚴重時還會出現併發症而致死。排異反應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也要做好監控。白血病患者幹細胞移植成功後一年內如果沒有出現排異現象,理論上說明骨髓配型比較合適。但依然要做好身體護理,注意休息,多做運動,飲食方面也要多吃增強免疫力的食物。
第五關復發。 幹細胞移植後復發是影響幹細胞移植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了幹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的長期生存率,是危及幹細胞移植後病人生命的一大問題。異基因幹細胞移植後白血病的復發率大約在20%~30%。白血病復發的原因主要是與幹細胞移植時白血病細胞的清除不徹底,即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較多和幹細胞移植後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不強有關。
五關之後,還需要在移植後兩年內反覆進行殘留病變監測和供者細胞嵌合度檢查,若在患者體內實現供者細胞完全嵌合,沒有殘留病變,且血象及重要臟器檢查正常、無明顯症狀,才算真正成功。
據統計,約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異基因幹細胞移植後可以達到3年以上的生存期,其中一些已經達到6年左右。這部分患者基本上可以認為已經治癒,因為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後6年以上復發的情況極為罕見。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約80%的病人可存活3年以上,部分已存活5~6年以上,但仍有部分患者幹細胞移植後短期內復發或產生嚴重的排他反應而死亡。
幹細胞移植成功率與很多因素有關,一邊我們期待科學家們在治療方面的成果不斷推陳出新,效果越來越好;另一方面,作為普通人,也可以捐獻骨髓,為更多患者創造可以手術的機會。雖然骨髓捐贈屬於公益,純屬自願,但卻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在捐贈前需要慎重考慮,避免出現「悔捐」的情況,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負擔。
對於近期個別捐贈者出現悔捐的情況,我們不能譴責,畢竟當初能決定捐獻也是一份愛心,值得稱讚。而且不管是全世界,還是我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及現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管理規範》,都認為骨髓捐獻志願者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完全自願地選擇是否捐獻骨髓,其身份資料不得被洩露。這也是全世界正規造血幹細胞捐獻配對組織的通行規定。
希望每一位骨髓捐獻者在登記時,要認真了解血液科學知識和相關常識,熟悉捐獻流程,做好配偶和直系親屬的思想工作,避免做出悔捐的選擇,尤其是在患者已經進入幹細胞移植手術流程之後。
從中華骨髓庫網站「申請入庫」說明頁可以看到,18至45周歲身體健康、符合獻血條件的中國公民,在獻血點獻血的同時即可申請加入中華骨髓庫,捐獻造血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