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成功移植豬眼角膜 醫院稱患者可能有排斥反應

2020-11-27 千龍網

近日,一則「右眼幾近失明的27歲湖北男子,移植豬眼角膜後視力開始恢復」的消息引發眾多網友關注。8月17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為該男子做手術的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獲悉,該手術已經完成,接受豬眼角膜移植的患者視力已經恢復到0.3,但仍需要觀察其是否有排斥反應。此外,該院角膜移植中心主任唐仁泓介紹,移植豬眼角膜並非患者的最佳選擇,但目前由於國內缺乏人體捐獻角膜,考慮到豬眼角膜的參數與人體比較接近,才選擇了豬眼角膜。

「27歲小夥成功移植豬眼角膜」引關注

27歲的湖北人張華(化名),原本右眼幾近失明,近日,張華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做了豬眼角膜移植手術,目前視力已經有所恢復。該消息曝光後引發眾多網友熱議,有網友對此事表示讚許,詢問手術的具體細節,也有網友稱「這是道聽途說的事」,對「成功移植豬眼角膜」一事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8月17日上午,北青報記者致電湘雅三醫院詢問此事,工作人員稱此事屬實。張華的右眼得了「壞死性角膜基質炎」,需要做板層角膜移植,以免加深右眼感染。之後,湘雅三醫院決定給患者實施生物角膜移植手術,即豬眼角膜移植。對此,湘雅三醫院眼科曹醫生介紹,患者在手術前只能看到手晃動的影子,手術後患者的視力已經達到了0.3。

手術並非直接將豬眼角膜移植到患者身上

對於手術是否將豬眼角膜直接移植到患者身上這一細節,曹醫生予以否認。曹醫生介紹,「豬眼角膜移植,並不是直接把豬的眼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而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將角膜的三維立體結構移植到人的眼球上,形成一個新的角膜組織。」

8月17日下午,北青報記者聯繫到湘雅三醫院角膜移植中心的主任唐仁泓,他說,這不是湘雅三醫院第一次做「豬角膜移植手術」,「手術並不複雜,跟一般的(人體)角膜移植手術差不多。」

唐仁泓稱,豬眼角膜沒有血管供給,不用配型,而且手術成功率高達90%。至於維持視力的時間,主要取決於患者的排斥反應,移植豬的眼角膜和人的眼角膜都有可能出現排斥反應。醫院會對患者進行定期複查,採取抗排斥的治療。

選擇豬眼角膜系因人體捐獻角膜缺乏

此外,唐仁泓告訴北青報記者,之所以選擇做豬眼角膜移植手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進一步解釋稱,「豬眼角膜是臨時替代品,肯定沒有人的眼角膜好,但現在臨床上使用它,主要是因為國內缺乏人體捐獻角膜,很多病人沒有機會獲得人體角膜移植,只能退而求其次。」

唐仁泓表示,豬眼角膜的參數與人體比較接近,比貓、狗這些動物的眼角膜,優勢突出很多,即使是豬的眼角膜,也要經過篩選,具體要看豬眼角膜的各項參數,還有它的細胞成分等,這些都要弄清楚才能用。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豬眼角膜最先由深圳一家公司研發,2016年開始應用於臨床。唐仁泓告訴北青報記者,從2016年開始,國內包括北京、武漢、湖南地區在內的一些醫院,開始做豬眼角膜移植手術,但目前成功的還不到10例。

相關焦點

  • 排斥反應並非器官移植最終結果
    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小鼠研究成果顯示,由於感染引起的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移植也會遭遇排斥
  • Nature:重編程細胞同源移植也會發生排斥反應
    (iPSCs)分化生成的多種組織移植至動物體內會產生快速的免疫排斥反應,即便iPSCs的起源細胞來自於移植小鼠本身。在這篇文章中,徐洋的研究團隊將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和小鼠iPS細胞移植到了提供起源細胞的小鼠體內。研究人員發現移植的胚胎幹細胞在小鼠體內形成了畸胎瘤。然而相比之下,由於受到宿主免疫系統的免疫攻擊或免疫排斥,大部分的iPS細胞未能在小鼠體內形成畸胎瘤。「科學家們原本期望能將來源患者自身的iPS細胞移植到患者體內,這一研究論文的結果表明一切可能並非如此。」
  • 首例「子宮移植」將成功男性也可能生孩子
    英國西倫敦地區哈默史密斯醫院婦產科醫生理察·史密斯21日在美國亞特蘭大市舉辦的生殖醫學會議上宣布,他計劃在2年內成功實施世界首例子宮移植手術,從而令沒有子宮的不孕婦女們也能懷孕生子,而在3年之內,世界上將誕生第一個在移植子宮中孕育的嬰兒!
  • 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有望在早期發現!供體cfDNA或將成為預測標誌物
    南方醫學網訊:近日,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簡單的血液測試方法,即使在沒有明顯的外部排斥跡象時,也能檢測出患者何時排斥新移植的肺。這種測試可以讓醫生更快地進行幹預,以防止或減緩肺移植後最初幾個月的慢性排斥反應,這種反應是嚴重的、不可逆轉的,而且往往是致命的。
  • 全球首例iPS細胞培養角膜移植成功
    眼疾患者的又一大福音!日本大阪大學近日宣布,通過手術,他們成功將用他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養出的角膜組織,移植到了一名40多歲患有重度「角膜上皮幹細胞衰竭症」而幾乎失明的女性的左眼上。術後該患者視力得到改善,日常生活已經不受影響。
  • 最新《科學》找到防止器官移植慢性排斥的免疫新機制
    自1954年第一例腎移植手術成功以來,已有近百萬名尿毒症患者通過腎移植獲得新生。 在接受了珍貴的器官後,患者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排斥,也就是免疫系統會攻擊移植的器官組織。 隨著外科技術日臻成熟、組織配型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劑的不斷問世,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大大下降,移植器官在短期內的存活率穩步提高。
  • 猴子體內植入豬肝存活16小時 湘雅二醫院異種器官移植手術成功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13日訊(全媒體記者 徐媛 通訊員 李傑群 章忠強)將豬的全部肝臟植入切去原肝的恆河猴體內,受體猴在無免疫幹預的條件下,存活超過16小時,這意味著轉基因豬—猴異種原位全肝移植手術國內存活記錄有了第一個數據。
  • 一名美國士兵接受了世界上首例最全面的陰莖移植手術,手術很成功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泌尿生殖系統移植項目臨床主任理察·雷德特(Richard Reddt)當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四次成功的陰莖移植。但是這項移植手術比較特殊,因為肉體移植面積史上最大,包括了包括小腹的一部分、整個陰莖和陰囊。所以這是世界上首例最全面的陰莖移植手術。
  • 南非陰莖移植手術算全球首例嗎?其實首例在中國
    醫生說,這名男子現在「完全康復」,包括泌尿功能和生殖功能在內,新移植器官恢復一切功能,移植器官跟「原裝」一樣好用。不過,病人移植新的陰莖後尚未恢復完整的感覺。醫生們說,這可能需要兩年時間。然而,該男子現在已經能夠小便,並且有勃起、高潮和射精。
  • 【資訊】全球首例陰莖移植手術細節揭秘
    在失敗「成人禮」造成無數傷害的非洲,這次成功意義重大,對於世界範圍內其他患者也是一大福音。不過醫生指出,移植陰莖,心理因素和尋找捐贈者是關鍵。三年前,一名18歲的年輕男子在十分悲慘的狀態下到達南非一家醫院。他剛剛接受了南非「成人禮」——包皮環切術,但儀式進行得不太順利。為防止出血,陰莖被包裹太緊,術後出現組織壞死。
  • Blood:引發骨髓移植後免疫排斥反應的分子機制
    異源骨髓移植(BMT)對於白血病患者來說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對於已經接受過化療以及放療的患者來說,其血液中仍殘留有少量的癌細胞,因此存在復發惡化的風險。(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骨髓移植是最有效的預防癌症復發的治療方法,但患者往往難以找到匹配的供體。供體的匹配程度越低,患免疫排斥疾病(GVHD)的風險就越高。
  • 美國完成首例陰莖移植手術患者期望再享愛情生活
    新華網北京5月17日電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麻薩諸塞綜合醫院16日宣布,該院最近實施了美國第一例陰莖移植手術,接受手術的64歲患者目前狀況良好,醫生對他恢復喪失的功能持謹慎樂觀態度。  託馬斯·曼寧2012年意外受工傷,醫生檢查時發現他罹患陰莖癌,大部分陰莖因此被迫切除。
  • 淺談人工角膜移植(Kpro)進展
    眼球結構最近一則報導稱,以色列科學家成功完成了一例人工眼角膜移植手術。該老年患者通過該手術植入了人工眼角膜(Kpro)。雖然患者失明十年之久,術後依舊很快恢復了視覺,達到能夠閱讀文字,辨別他人,生活基本恢復如常。
  • J immunol:記憶性T細胞參與移植排斥反應新機制
    而在器官移植過程中,微生物侵染引發的記憶性T細胞則能夠與異源的器官組織中的抗原產生交叉反應,從而引起移植排斥反應。研究表明在器官移植排異或耐受的發生過程中共刺激信號能夠有效調節T細胞的反應。之後,作者通過皮膚的移植試驗,檢測了低親和力記憶性CD8 T細胞對於移植排斥反應的影響。
  • 器官移植的成功,從皮膚開始丨展卷
    除了靜脈輸液幫助他們恢復元氣外,為傷口找到某種覆蓋物是極為重要的,最好是他們自己身上完好的皮膚,這樣移植物不會被排斥。但這兩位患者的燒傷面積太大,需要恢復數月,而且必須進行很多次手術才能採集到足夠覆蓋傷口的皮膚,這種情況下,不得不使用別人的皮膚。我們知道,使用異體移植物一定會引起排斥反應。
  • 21歲男子成世界首例陰莖移植者,2年恢復功能卻半年喜當爹
    雖然現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甚至可以進行各種腎臟移植,但如果說對於男性的生殖器也可以移植的話,並且還取得成功,甚至通過移植後還可以噹噹爸爸了,估計大家都不敢相信。是的,畢竟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新聞大家都聞所未聞,那麼,這樣的事情到底有無可能發生呢?
  • 12歲重症男孩換心臟 腦死亡患者讓生命延續
    就在當天晚上,遠在千裡之外的北京安貞醫院,12歲男孩小包突然出現嚴重心衰,生命垂危。經葉勁家屬同意捐獻心臟後,一場愛「心」接力的故事在桂林和北京之間上演。  心臟離體不能超過6小時。生命接力,十萬火急。昨天下午4時55分,葉勁的心臟被成功取出,經過4個多小時的全速接力後,送至安貞醫院進行移植手術。今天凌晨2時06分,小包被推出手術室,手術成功。
  • ...醫院首例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在綦江區人民醫院成功出倉
    7月26日,綦江區「首例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順利出倉,該項技術是重慶市區級三甲醫院以及重慶(渝)貴州(黔)邊界區縣醫院首例,也是綦江區人民醫院實施「健康扶貧」計劃中的一次重大實踐。
  • 角膜移植,風險有多大?
    鮑曼層:也稱前彈力膜,是上皮層所附著的基底膜組織,有高強度膠原纖維構成。該層的最大特點是,一旦受傷,膠原纖維增生會形成疤痕,如果處於瞳孔中央區,可以導致視力喪失。基質層:佔角膜厚度的90%,主要由水(78%)和膠原蛋白(16%)構成,是維持角膜形態、彈性和強度,保持角膜透明性的重要結構。
  • 武大人民醫院器官移植專家周江橋教授做客《名醫來了》,腎移植讓...
    8月5日下午4時,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腎移植學組副組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該科副主任醫師邱濤、主治醫師陳忠寶一同做客《名醫來了》,為廣大網友解密腎移植的相關「硬核」知識,數萬網友通過楚天都市報官方微博、楚天都市報頭條號及看楚天APP旁聽了這堂「視頻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