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8月6日訊(記者 劉迅 通訊員 孫小婷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我國現有尿毒症患者300萬人, 每年以12-15萬人的速度遞增,想要高質量存活下去的希望只有腎臟移植。
8月5日下午4時,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腎移植學組副組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該科副主任醫師邱濤、主治醫師陳忠寶一同做客《名醫來了》,為廣大網友解密腎移植的相關「硬核」知識,數萬網友通過楚天都市報官方微博、楚天都市報頭條號及看楚天APP旁聽了這堂「視頻公開課」。
周江橋主任做客《名醫來了》直播間
腎移植是終末期腎病最佳治療手段
「說起腎移植,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遙遠的話題,其實不然。」直播現場,周江橋主任介紹一組數據:我國需要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約300萬人,而這一數字正以每年12-15萬人的速度遞增。
腎臟走到「衰竭」這一步,有一段漫長的過程,可很多人渾然不知。周江橋主任「劃重點」表示,這就是腎病可怕之處,它善於「沉默」,最終導致發出的「求救信號」被忽略,直到身體出現水腫、噁心、全身乏力時,才發現腎功能嚴重受損。一旦進展至第5期,也就是大家常說慢性腎衰竭、尿毒症。
對他們來說,只有進行腎臟替代治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周江橋主任介紹,三種治療手段各有利弊,但透析只能緩解治療,它無法完全替代腎臟功能,而腎移植作為「終極手段」,是治療尿毒症的最佳方案,患者擺脫了定期透析,還能重返社會,生活質量更高。
周江橋主任、副主任醫師邱濤、主治醫師陳忠寶一同與網友分享腎移植硬核知識
腎移植一般不切除「舊腎」
器官是關乎生死的稀缺資源,等一個合適的供體不容易。目前,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國家,其中腎移植數量最多,每年約1萬餘例次。由於供體器官短缺,很多患者遲遲等不來救命腎。周江橋主任呼籲,希望更多人加入志願捐獻,為尿毒症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
直播中很多網友留言,好奇腎移植手術與其他器官移植有何不同。對此周江橋教授打了個通俗的比喻,「大家常稱腎移植為『換腎』,實際上並不是『換』,而是『加』。」
他說,人體腎臟的代償功能很強,正常人只需一個健康的腎臟,即可滿足正常的生理需要。所以腎移植手術只移植一個新腎臟給患者。同時,只要受體的"老腎臟」沒有特殊原因,一般不用切除「舊腎」,而是做「加法」,將新腎直接移植於體內。移植的新腎臟,適應新環境後很快可以開始工作。只有當"舊腎臟"患有腫瘤、結核、複雜結石並積水感染或巨大的多囊腎時,才需要切除舊腎。
「我們每年腎移植手術400餘例,腎移植患者存活率越來越高。」周江橋主任說,從該院隨訪數據來看,5年人存活率90%、腎存活率80%,10年人存活率80%、腎存活率60%左右,居全國先進水平,有的是再次腎移植、高致敏受體腎移植,還有小兒供腎腎移植,效果都挺好。
5月3日,周江橋教授帶隊完成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復者腎移植
術後嚴格隨訪延長生存期
「手術成功僅僅是移植成功的第一步。為了保護腎臟,患者必須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以減少、避免並控制排斥反應發生。」周江橋主任表示,只有術後嚴格隨訪,定期看醫生,避免出現排斥嚴重的感染等併發症,才能幫助移植受者更好地接受和保護移植器官,延長術後生存期。
一般來說,腎移植術後半年即可恢復正常生活工作,儘量選擇輕鬆工作,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做到勞逸結合;工作中不適宜久坐,一般每1個小時起來活動,以預防靜脈血栓。
飲食上,高血壓患者要低鹽飲食;合併糖尿病的患者要避免含糖、高熱量的飲食;血脂高的患者要少吃高脂的食物;此外,部分食品會影響抗排異藥物濃度,如西柚、橙汁、檸檬水、桔子汁、蘿蔔等要避免食用,人參、蜂王漿、蜂蛹、蠶蛹等補品也要避免食用。
患者腎移植後可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桌球、羽毛球、慢跑等,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如短跑、籃球、足球等運動,還要避免有可能壓迫移植腎臟的運動。
腎移植手術後能不能要寶寶?周江橋主任也給患者吃了「定心丸」。女性移植後2年,若腎功能穩定、血壓控制正常可考慮生育;男性在移植後1年,若身體狀態良好可考慮生育,對女性而言,備孕期間應調整用藥,應用致畸作用較小的免疫抑制劑,減少對胎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