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人民醫院器官移植專家周江橋教授做客《名醫來了》,腎移植讓...

2020-12-05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8月6日訊(記者 劉迅 通訊員 孫小婷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我國現有尿毒症患者300萬人, 每年以12-15萬人的速度遞增,想要高質量存活下去的希望只有腎臟移植。

8月5日下午4時,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腎移植學組副組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該科副主任醫師邱濤、主治醫師陳忠寶一同做客《名醫來了》,為廣大網友解密腎移植的相關「硬核」知識,數萬網友通過楚天都市報官方微博、楚天都市報頭條號及看楚天APP旁聽了這堂「視頻公開課」。

周江橋主任做客《名醫來了》直播間

腎移植是終末期腎病最佳治療手段

「說起腎移植,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遙遠的話題,其實不然。」直播現場,周江橋主任介紹一組數據:我國需要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約300萬人,而這一數字正以每年12-15萬人的速度遞增。

腎臟走到「衰竭」這一步,有一段漫長的過程,可很多人渾然不知。周江橋主任「劃重點」表示,這就是腎病可怕之處,它善於「沉默」,最終導致發出的「求救信號」被忽略,直到身體出現水腫、噁心、全身乏力時,才發現腎功能嚴重受損。一旦進展至第5期,也就是大家常說慢性腎衰竭、尿毒症。

對他們來說,只有進行腎臟替代治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周江橋主任介紹,三種治療手段各有利弊,但透析只能緩解治療,它無法完全替代腎臟功能,而腎移植作為「終極手段」,是治療尿毒症的最佳方案,患者擺脫了定期透析,還能重返社會,生活質量更高。

周江橋主任、副主任醫師邱濤、主治醫師陳忠寶一同與網友分享腎移植硬核知識

腎移植一般不切除「舊腎」

器官是關乎生死的稀缺資源,等一個合適的供體不容易。目前,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國家,其中腎移植數量最多,每年約1萬餘例次。由於供體器官短缺,很多患者遲遲等不來救命腎。周江橋主任呼籲,希望更多人加入志願捐獻,為尿毒症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

直播中很多網友留言,好奇腎移植手術與其他器官移植有何不同。對此周江橋教授打了個通俗的比喻,「大家常稱腎移植為『換腎』,實際上並不是『換』,而是『加』。」

他說,人體腎臟的代償功能很強,正常人只需一個健康的腎臟,即可滿足正常的生理需要。所以腎移植手術只移植一個新腎臟給患者。同時,只要受體的"老腎臟」沒有特殊原因,一般不用切除「舊腎」,而是做「加法」,將新腎直接移植於體內。移植的新腎臟,適應新環境後很快可以開始工作。只有當"舊腎臟"患有腫瘤、結核、複雜結石並積水感染或巨大的多囊腎時,才需要切除舊腎。

「我們每年腎移植手術400餘例,腎移植患者存活率越來越高。」周江橋主任說,從該院隨訪數據來看,5年人存活率90%、腎存活率80%,10年人存活率80%、腎存活率60%左右,居全國先進水平,有的是再次腎移植、高致敏受體腎移植,還有小兒供腎腎移植,效果都挺好。

5月3日,周江橋教授帶隊完成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復者腎移植

術後嚴格隨訪延長生存期

「手術成功僅僅是移植成功的第一步。為了保護腎臟,患者必須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以減少、避免並控制排斥反應發生。」周江橋主任表示,只有術後嚴格隨訪,定期看醫生,避免出現排斥嚴重的感染等併發症,才能幫助移植受者更好地接受和保護移植器官,延長術後生存期。

一般來說,腎移植術後半年即可恢復正常生活工作,儘量選擇輕鬆工作,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做到勞逸結合;工作中不適宜久坐,一般每1個小時起來活動,以預防靜脈血栓。

飲食上,高血壓患者要低鹽飲食;合併糖尿病的患者要避免含糖、高熱量的飲食;血脂高的患者要少吃高脂的食物;此外,部分食品會影響抗排異藥物濃度,如西柚、橙汁、檸檬水、桔子汁、蘿蔔等要避免食用,人參、蜂王漿、蜂蛹、蠶蛹等補品也要避免食用。

患者腎移植後可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桌球、羽毛球、慢跑等,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如短跑、籃球、足球等運動,還要避免有可能壓迫移植腎臟的運動。

腎移植手術後能不能要寶寶?周江橋主任也給患者吃了「定心丸」。女性移植後2年,若腎功能穩定、血壓控制正常可考慮生育;男性在移植後1年,若身體狀態良好可考慮生育,對女性而言,備孕期間應調整用藥,應用致畸作用較小的免疫抑制劑,減少對胎兒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中國規範器官移植技術 腎移植者十年存活率超60%
    由中國透析移植學會、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器官移植學組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亞洲移植免疫論壇昨日在北京召開,500餘位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器官移植專家匯聚一堂,重點就器官移植領域的最新進展、器官移植排異的處理、免疫製劑的合理使用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探討。
  • 器官移植,有望全部納入醫保!當死亡無可避免,唯有愛可以延續
    重磅消息:器官移植有望全部納入醫保體系黃潔夫介紹,2020年前我國將在目前182家器官移植醫院基礎上,優化器官移植臨床服務資源布局,有序增加移植醫院數量,並從腎移植開始,逐步把肝臟移植、心臟移植等納入醫保體系。
  • 經參調查|生命接力 「移」路同行——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五年調查
    捐獻與移植是否有法可依?移植技術水平和質量究竟如何?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面臨哪些挑戰?……2020年12月18日至2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期間,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對話國家衛健部門官員和國內外權威專家,探尋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的改革發展歷程。
  • 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
    2018年我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加上2545例親屬間移植,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6.8,創歷史新高;182家具備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共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0201例,較2017年增加21%,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本次大會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器官移植界的380多名專家和多名國際器官捐獻和移植專家參加會議。
  • 武大肝膽疾病研究院:器官移植與時間賽跑
    人民網武漢4月25日電 一個生命結束了,逝者器官讓另一個瀕危的生命重獲新生,5年來,武漢大學肝膽疾病研究院、武漢大學移植醫學中心醫護人員在默默地從事這樣一項偉大的事業。器官捐獻案例隨時隨地可能出現,器官保存的時間以小時計算,終末期肝腎功能衰竭患者時刻會受到生命的威脅,這是一個時刻準備與時間賽跑、甘於奉獻與付出的團隊。
  • 專家提出活體器官移植和捐贈原則
    專家提出活體器官移植和捐贈原則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中新社麗江九月三日電(記者曾利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袁勁
  • 「我要申請捐獻器官」,67歲老教授想要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從技術上講,腎移植沒有問題,已經做了幾十年了,目前腎移植的水平已經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腎移植專家黃健教授告訴記者,「腎移植後一年的存活率達到94%-95%,相對於透析來說,腎移植的患者,生活質量會比較高,因為雖然透析可以把尿素氮、肌酐透析出來,但是腎臟具有內分泌功能,會產生促紅細胞生長素,所以長期透析的患者往往貧血,出現臉色晦暗,皮膚粗糙等問題。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參會的各方專家坦言,儘管中國器官捐獻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高昂的自付費用仍讓部分患者望而卻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肝膽疾病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葉啟發教授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全國適用的器官移植服務收費標準正在起草和制定中。黃潔夫也透露,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推進將腎移植率先納入醫保,促進器官移植收費「透明化」。不僅如此,至2020年,我國器官移植示範醫院有望增至300家,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
  • 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捐獻與分配信息可視化   2015年1月13日,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治醫師鄧德成主刀做了兩例腎移植手術,手術從下午3點持續到深夜兩點。   鄧德成告訴民主與法制社記者,為了等待腎源,這兩位接受移植的患者,一位等待了幾個月,而另一個更長——兩年。
  • 專家:器官移植應有更詳盡操作規則
    「就算只有兩三成的希望,她也要陪我來闖一下。我真的很感動。」被蘇丹的父母和蘇丹勸說了兩個星期後,田新丙最終接受了蘇丹復婚捐肝的提議。  石炳毅告訴記者,這個過程對蘇丹來說,走得很艱難。據了解,在見到蘇丹和田新丙之前,倫理委員會的專家們看著資料都在琢磨,「是夫家有錢,背後存在金錢交易?還是別的原因,讓這個離婚了的女人堅持復婚捐肝?」
  • 2019雲南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級)招聘2人簡章
    編制床位2105張,職工3400人,其中:博士25人、碩士300餘人,高級職稱29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6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博士、碩士生導師30人,省、市級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員18人,省、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19人,雲嶺名醫2人,雲嶺學者1人,春城人才獎2人。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2020年5月,World Medical Journal刊發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石炳毅教授團隊的文章「Reform proceeding of organ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system in China」,向世界醫學同仁詳細介紹了50多年來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發展、改革和規範化進程,展示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改革成就。
  • 浙大邵逸夫醫院8天連做9臺器官移植術
    ,2例心臟移植,2例肝臟移植,4例腎臟移植……自10月1日開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在8天內,連續為9名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成功做了器官移植手術,且患者全部恢復良好。自2019年1月浙大邵逸夫醫院一次性拿到肝、腎、心、肺臟器移植執業資格,迅速組建技術過硬的器官移植團隊以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醫院成功開展肝臟移植、腎移植、肺移植、心臟移植等移植項目,讓43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浙大邵逸夫醫院從「微創時代」闊步邁向了「移植時代」,移植手術已成為其常規手術。
  • 打造器官捐獻移植「昆明模式」
    同時,啟動了「一帶一路」器官移植髮展人才培養專項基金;正式發布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5-2018)》中英文版;啟動了「生命接力」器官移植醫療公益救助項目;籤訂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與西班牙DTI基金會培訓合作備忘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與美國gift of life institute/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合作備忘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與巴基斯坦器官移植協會合作協議、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與寮國瑪霍索醫院合作協議
  •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中國的器官移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缺器官,缺醫生,也缺醫院。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者實際人數為兩萬多人,而全國只有幾百位器官移植醫生,能夠開展的手術在1萬例左右。具有器官移植手術資質的醫院只有169家,其中肝移植70多家,腎移植90多家,心臟移植的20家,肺移植的還不到20家。
  • 上海腎移植患者最長已健康存活35年,「換腎夫妻」亦很幸福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院方獲悉,當前我國普遍存在腎源匱乏,每年約有50萬人需要進行腎移植手術,但全國可供移植的腎源僅有5000多例,多數只能通過親屬捐腎來完成移植。腎移植患者最長健康存活35年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腎移植的單位之一,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完成各類腎移植手術4500餘例。參加本次腎友會的,有一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長徵醫院腎移植的腎友,目前仍保持良好腎功能,移植腎已存活35年,成為全國之最。
  • 終有一天,或許我們不再需要器官移植
    一名醫者告訴我,今年七月,在他的單位裡,有兩個小孩在同一時間被判定腦死亡,成為了植物人。一個是被父母深愛小公主,穿著潔白的公主裙;另一個是被父母視為負擔的小男孩,舊衣皺皺不堪。他們的父母都為他們作出了同樣的決定,捐贈器官。被視為負擔的,希望這個負擔可以從此放下。而被視為珍愛的,希望能留下一些積極的東西在這個世上。
  • ...打造DD時代器官移植管理最優方案 「MSN思辨學院」大型病例分析...
    由全國大型中心分享經典移植病例,由手術經驗豐富的教授擔任評委,通過選手對病例的層層剖析、大咖的現場訪談以及觀眾的實時參與,旨在幫助移植醫生建立完善縝密的臨床分析思維模型,共同探索最具可操作性的臨床實踐模式,降低患者排斥反應發生率、使移植物短期及長期存活率得到大幅度改善,建立適應DD時代的最全面最優化的器官移植管理方案。
  • 中國器官移植收費將有統一標準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教授介紹,中國器官移植已經擺脫對來源不明確的司法系統死囚器官或其他買賣器官的依賴,因此,建立全國適用的器官移植服務收費標準,將從研究課題和鼓勵各地試點探索開始,提上日程。  共同出席此次論壇的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對此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