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2020-11-30 民主與法制網

器官捐獻與分配信息可視化 促中國器官移植趨於正規化

    當器官捐獻志願者成為潛在捐獻人後,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開始登場,處理一系列事關器官捐獻的棘手問題。

  2015年1月1日起,我國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唯一來源。

  當器官捐獻志願者成為潛在捐獻人後,OPO負責組織醫學專家對捐獻者進行醫學評估,與家屬籤訂合法文件,將相關信息錄入「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COTRS)」,並由該系統按照等待者病情嚴重程度等相關信息,進行自動分配和獲取器官。

  OPO是公民自願捐獻器官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意味著從2015年起,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捐獻與分配信息可視化

  2015年1月13日,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治醫師鄧德成主刀做了兩例腎移植手術,手術從下午3點持續到深夜兩點。

  鄧德成告訴民主與法制社記者,為了等待腎源,這兩位接受移植的患者,一位等待了幾個月,而另一個更長——兩年。

  按照器官捐獻中的倫理要求,醫護人員遵守「雙盲原則」,鄧德成沒有告訴兩位患者,器官來自何處。記者問起時,鄧德成只是透露,這兩例腎臟來自一位腦死亡的捐獻者。

  這名捐獻者原本屬於市中醫院的重症患者,在他的家屬表達了自願捐獻器官的意願之後,器官捐獻協調員馬上介入,查看捐獻者的家屬身份證明以及確定家庭關係。

  家屬籤署同意書後,患者由中醫院轉院到市醫院繼續進行搶救治療。11日晚9點多,醫生判定腦死亡,隔12個小時後再次判斷腦死亡無誤。12點開始器官摘取及評估,與此同時,器官的信息已經錄入COTRS系統進行自動匹配。

  而每當COTRS系統有腎源分配到了中山市人民醫院,鄧德成的手機就會收到簡訊提示。他必須在一小時之內登錄器官捐獻與分配系統查看腎源信息,並按照患者的排序進行溝通。「有的可能身體狀況不好做不了,那就推到下一位。」鄧德成告訴記者。

  曾經,媒體報導下的中國器官移植亂象叢生。比如,對於移植的器官,患者和家屬都用二分法判斷器官來源:不是自己找的活體器官,就是死刑犯的。

  鄧德成也坦陳:「2012年之前,我們也會用死刑犯器官。他們的器官信息是不會錄入到系統中分配的,能不能拿到完全靠醫院的關係。」

  2013年10月,廣東省衛生廳官網發布《關於做好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公布了6家OPO名單,以及首批通過考核的55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名單。

  《通知》明確了各OPO的服務範圍,規定嚴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向指定的OPO以外的機構、組織和個人轉介潛在人體器官捐獻人。

  當時,廣東共有16家醫院具有器官移植資質,而這6家OPO囊括了全部16家有資質的醫院。

  中山市人民醫院也成為6家OPO之一,並且它是廣東首批獲得心肝腎移植資格的唯一一家地級市醫院。目前,中山市人民醫院OPO的服務範圍包括中山和珠海兩個城市。

  如今,有了OPO,人體器官移植有了正規的來源渠道。COTRS系統的匹配採取屬地優先原則,鄧德成解釋說:「也就是說先考慮本院,如果本院不能匹配那就擴大到廣東,再不行就擴大到全國。」

  但這一匹配和運輸轉運過程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否則捐獻的器官就會浪費。器官儲存採用冷藏保存,其中腎臟的保存時間為24小時,心臟為5個小時。

  目前,COTRS系統由醫院的龔醫生負責管理,他告訴記者:「這個系統的後臺在深圳,每家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都會得到一個特定的驗證碼,登錄一次系統,手機就會收到提示。」

  他給記者演示了COTRS系統的操作流程,記者從系統中看到,每一個器官都帶有標號,器官捐獻者的死亡原因也都有說明,器官的去向亦清晰可見。

    「難以啟齒」的管床醫生

  雖然ICU病房的管床醫生並不屬於OPO,但在OPO正式介入之前,他們在發現和轉介潛在的器官捐獻者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ICU病房的管床醫生楊醫生介紹,病人進入ICU病房後,所有的身體指標,管床醫生最為了解。剛進入ICU病房時,醫生第一時間全力搶救,一旦病人無法生還,他便成為潛在的器官捐獻者。

  「我們要在第一時間跟家屬講病情,試圖讓他們接受。因為幾乎沒有家屬能夠接受病人已經沒救這樣一種現實。」但楊醫生也會選擇時機跟病人家屬講有器官捐獻這樣一種渠道。

  據她介紹,患者會不會成為潛在的器官捐獻者,最重要的是看他昏迷指數(3-15分,正常人為15分)的評分。「一般來講,昏迷指數達到3分,瞳孔放大,病人本身沒有任何的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再加上他完全沒有自主呼吸,全部都是依靠機控呼吸,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就大體可以判定為腦死亡。」

  但腦死亡的判斷還有很多複雜的程序,楊醫生作為管床醫生只能從臨床觀察的角度判斷他可能處在腦死亡的狀態。

  「當病人處在腦死亡狀態時,如果家屬有器官捐獻的意願,我們必須要請相關的專家來進行進一步的判斷,他們會給我們提供一些客觀的指標。」楊醫生介紹說,「目前,醫院能做到的是給病人做腦電圖、腦血流圖和四肢誘發電位。這三項中至少要完成兩項,如果兩項的檢測結果都支持腦死亡的診斷的話,我們會把這個結果送給兩位有資質評估腦死亡的專家進行最終判定。」

  2014年夏天,楊醫生接到一位病人,他才20多歲,在中山打工時突然暈倒被送進ICU病房。醫生搶救未果,被判定為腦死亡。家屬趕到後第三天,楊醫生開始跟病人的父親提出器官捐獻的事情。

  「根本不要跟我提這件事兒!」病人父親當時在辦公室大發雷霆。

  楊醫生很理解病人家屬做出的反應,她說:「(家屬)他們會在乎醫生說的每一句話,提供的每一條路,雖然他們當時不接受,但是他們會考慮的。」

  幾天以後,病人父親主動問楊醫生器官捐獻有哪些程序。楊醫生得知家屬的想法後,聯繫器官捐獻協調員讓他們跟進。最終,這位病人捐獻了兩個腎臟和一個肝臟。

  雖然在中山市人民醫院工作才兩年,楊醫生遇到很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況,這些病人家屬願意捐獻孩子的器官,他們只是想:「孩子沒有了,我只希望孩子還有器官在這個世上存活。」

  「(器官捐獻)這件事情如果我們不管,協調員直接介入的話,病人家屬是非常排斥的。」楊醫生告訴記者,「當發現沒有生還希望的病人時,我們會跟家屬做好預後,告訴家屬接下來該怎麼做,有幾條路可選。如果家屬同意捐獻器官,那後面的事情就由器官捐獻小組去跟進,我們不管。」

  但對於器官捐獻這件事兒,如何選擇時機跟家屬開口講,如何用詞,對每一位管床醫生都是挑戰。

    職業器官捐獻協調員

  患者家屬有器官捐獻的意願,器官捐獻協調員會馬上介入。

  「一般是病人家屬給我們打電話。」器官捐獻協調員謝熙說,「但也有ICU病房的醫生發現潛在的捐獻者跟我們說,這種情況是在病人家屬不排斥我們去溝通的情況下,我們也會主動找家屬做工作。」因為前期不管是病人家屬還是醫護人員都還是比較敏感的,都不想越雷池一步。「所以我們的工作目前還是比較保守地去開展,我們不會主動在人家不願意的情況下去勸說。這是我們工作的一個原則。」

  謝熙是中山市人民醫院OPO的協調員,她個子高挑,說話聲音很細。瘦瘦的身子上套著一件標有「中山市人民醫院OPO」字樣的深藍色工作馬甲。謝熙2010年底成為協調員,2011年初介入第一例案例,成為中山市人民醫院8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之一。

  協調員的管理規定中要求,協調員必須有一定的醫學背景,取得國家職業醫師或職業護士資格的人。「所以我們的協調員全部都是臨床一線,或者在臨床相關的科室工作,並且考取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證書。」謝熙說。

  作為協調員,謝熙每年都會參加兩到三次廣東省組織的器官捐獻協調員培訓,培訓中他們不僅要學習與器官捐獻相關的專業評估,死亡的判定,善後慰問,還要在所在OPO服務的範圍內進行宣傳。「雖然死亡的判定不是由我們協調員來做,但這也是培訓內容,我們都要知道。」謝熙說。

  在患者家屬同意器官捐獻後,協調員的工作就是到現場核對家屬的身份證、結婚證、戶口本及死亡證明等一系列證件。然後在OPO辦公室的監控區域內進行溝通和籤字,這些影像資料會被工作人員錄製下來,永久地保留在患者的捐獻檔案中。

  人體器官捐獻同意書上包括捐獻者的信息、直系親屬的信息以及捐獻意願的表達和親屬的籤名,最後就需要兩名器官捐獻協調員共同見證籤名。

  記者通過表格發現,目前中國患者可捐獻的器官包括腎臟、肝臟、心臟、肺臟、胰腺、小腸及其他(組織、遺體)。「遺體捐獻不屬於我們工作的範疇,因為我們是器官捐獻協調員,但是如果患者家屬有捐獻遺體的意願,我們會幫助他們去完成。」謝熙說。

  OPO辦公室位於中山市人民醫院新五棟辦公樓二樓。裡面除了辦公室和會議室,還有一間愛心室。這裡三面牆上都貼滿了照片,「這一面牆是捐獻者的信息,這一面是已經得到器官移植康復了的患者照片。」謝熙介紹說,「你看這整個是一個大樹的形狀,他們彼此相連,是這些捐獻者延續了他們的生命。」

  據統計,中山市人民醫院2012年自願捐獻器官8例,2013年16例,2014年為33例。其中,2014年中山市人民醫院器官捐獻成功的案例和器官捐獻協調員實際介入案例的比例為80%。

  「這在全國來講比例是比較高的。」謝熙補充道,對於捐獻失敗的原因,她總結為三點,「第一是身份沒有辦法取證,第二是家屬的意見不一致,第三就是沒法告知父母。比如說40多歲正當年的患者,他們沒有辦法去告訴自己年邁的父母。」

  謝熙做過統計,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一傳統因素的影響,在器官捐獻協調工作中,母親的反對意見是最大的。

  從整個中國來看,2003年到2009年8月,中國內地僅有130位公民逝世後成功捐獻器官。2014年中國器官移植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3年3年的時間內,公民死後捐獻器官的數量為1448例。雖然這一數字有明顯增長,但從供需關係來看,器官捐獻數量仍是杯水車薪。

  器官移植中心的主治醫師鄧德成告訴記者,2012年中山市人民醫院就已經開始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即使停止使用死囚器官的規定正式出臺,也不會影響到本院器官移植的供需關係。」但他又補充道,「對於還沒有開展好器官移植捐獻的醫院來說,肯定會有影響。」

相關焦點

  • "沒有規矩"道德倫理難容 器官移植立法迫在眉睫
    有全國人大代表在人代會上多次呼籲,必須加快器官移植的立法工作,否則,「沒有規矩」的器官移植將帶來眾多法律、道德、倫理的難題。  死囚臨終欲捐遺體  2001年1月8日,被法院終審裁定為死刑的搶劫犯陳維東在浙江溫州被執行槍決。在此之前,陳維東曾寫了一份要求捐贈遺體的遺書,但他的遺願最終沒能實現。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如果把這一數字加上,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數與所器官捐獻數的比值將拉大到30比1。因而供體器官的缺口非常之大。    全世界目前等待合適的供體器官做移植手術的病人有30萬人。在美國,每年有6.3萬人在等待合適的心、肝、肺和腎等器官做移植,但每年只有約20000人可以成為幸運者而得到供體器官進行移植術。
  • 器官移植後 器官接受者對捐贈者的感應
    ◎器官移植能改變人個性 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蓋瑞·希瓦茲(Gary Schwartz)研究調查了二十多年,搜集了超過七十宗「移植記憶」個案,發現人類個性完全可以通過器官移植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朋友圈看到這麼一個消息:
  • 器官移植的「有償」之爭
    在器官捐獻工作開展較早、較好的歐洲,也一直面臨著器官移植需求大、可供移植器官來源不足問題。據歐盟委員會統計,歐盟大約有5萬多名患者註冊等待器官移植,平均每天有12個人在等待中死去,等待移植心臟、肝臟、肺臟的患者死亡率高達15%至30%。目前,歐盟及歐洲各國近幾年在加大促捐力度的同時,也致力於從行政和立法層面加強對器官捐獻和移植的管理,打擊非法器官移植。
  • 巴西:器官移植政府全額「埋單」
    巴西的器官移植技術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僅去年就進行了2.3萬例器官移植,器官捐贈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那麼,巴西政府在推廣器官移植事業上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巴西公眾對器官捐贈持什麼樣的態度?他們在器官移植過程中需要履行哪些手續?巴西有沒有人體器官移植非法交易?日前,本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巴西衛生部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海德爾·鮑爾巴。
  • 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這些小豬的器官有望移植人體
    據中國紅十字會統計,臨床治療中,我國每年因器官衰竭等待移植的患者超過30萬,但捐獻的器官只有1.7萬餘個,只有不到6%的人能實現移植,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中去世。而國外有幾百萬的患者等待著器官移植。可見,人體器官短缺問題異常嚴重。
  • 依法建設器官移植工作體系
    本報訊 ◇ 本報評論員 鄧子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18日稱,目前我國器官移植技術已趨成熟,臨床肝移植、腎移植等大器官移植水平已與國際水平接近。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器官移植面臨著嚴重的來源短缺問題。(7月18日《中國青年報》)黃潔夫副部長所言不虛,來自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100萬人需要進行腎臟移植,有30萬人需要做肝臟移植。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器官移植...
    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稱,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器官移植要逐步發展到一年5萬例的規模。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他沒有詳細描述當時的情況,但是從此決定,永遠不涉足供體的事情,而且「我覺得要改變這個事情」。2015年,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何曉順接受本刊採訪時,提到自己和黃潔夫一起做移植手術的那次經歷,如此總結道:「沒有醫生的尊嚴。」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八原則 腦死亡患者可器官移植
    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將出臺 確立八項原則———  本報訊 在昨天舉行的第六屆國際臨床肝臟移植研討會上,衛生部官員透露,我國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現正面向社會徵求意見,隨後將上報國家相關部門。據了解,即將出臺的《條例》中首次規定,腦死亡患者可以進行器官移植手術。
  • 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楊耕身  衛生部近日發布《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新規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規定提出: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學原則的,不得開展器官移植。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女兒出院後第二天,張子敬聽說,那個男人死了,終於沒有等到。  中國的器官移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缺器官,缺醫生,也缺醫院。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者實際人數為兩萬多人,而全國只有幾百位器官移植醫生,能夠開展的手術在1萬例左右。
  • 評論:換頭還是換人 頭顱移植術屬於器官移植嗎?
    現在要明確的是,如果換頭術屬於器官移植的範疇,就應當按照《世界衛生組織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指導原則(草案)》和中國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來規範和實施。  不過,按照中國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似乎並沒有把頭顱移植包括在器官移植中,條例稱,「人體器官移植,是指摘取人體器官捐獻人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臟、肺臟、肝臟、腎臟或者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將其植入接受人身體以代替其病損器官的過程。」
  • 實施人體器官移植手術不得收取所移植器官費用
    新華網北京4月6日電(記者田雨、崔清新)將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規定,從事人體器官移植的醫療機構實施人體器官移植手術,不得收取或者變相收取所移植人體器官的費用。  條例同時明確了醫療機構可以收取的費用項目:摘取和植入人體器官的手術費;保存和運送人體器官的費用;摘取、植入人體器官所發生的藥費、檢驗費、醫用耗材費。  根據條例規定,以上費用的收取標準,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並予以公布。  如果違反規定收取所移植人體器官的費用,條例規定,將「依照價格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 方舟子:記憶移植沒有科學依據(圖)
    這是由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選送的作品《移植記憶》,該片不久前曾在美國「發現」頻道上播放過。大家可能還記得,1999年高考作文的題目叫做「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要考生由人體器官移植的成功而設想假如記憶也可以移植,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不過這部電視片雖然也與器官移植有關,卻不是科幻作品。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2006年11月14日,在廣州召開的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擴大會議暨全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上,一份有關人體器官移植的公開聲明,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首先,在建立自律性行業管理規範的同時,加強器官移植的法制建設,制定相關法律規定,從根本上改變上述被動局面。器官移植能夠在近20年中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既是科學進步和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結果,更與器官移植法律的完善分不開。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了器官移植的法律。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
    會上發布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記錄了2019年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相關數據。   肝腎移植等待者數量多   大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賀勝介紹,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國已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超過3.3萬例,捐獻大器官超過9.3萬個。2019年,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這是5月6日國家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後,全國實施的首例心臟移植手術。中國多位器官移植專家感慨,這一牽動人心的「生死接力」,標誌著我國器官移植在轉運上又向前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5月15日,在2016中國—國際器官捐獻移植論壇暨培訓會議上,黃潔夫表示,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器官捐獻數量亞洲第一,創下歷史紀錄。
  • 專家:器官移植應有更詳盡操作規則
    「審查過程就像預審」  像蘇丹和田新丙所經歷的一樣,活體器官移植手術前要通過兩部分的審查:身體檢查和倫理審查。  所謂身體檢查就是通過醫學檢查,確定捐獻器官的人是否適合移植手術,例如,供者有沒有重要臟器疾病、血液疾病、待移植器官是否健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