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2020-11-30 搜狐網

  楊耕身

  衛生部近日發布《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新規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規定提出: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學原則的,不得開展器官移植。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是事實:一直以來,在人體器官移植方面,我們面臨著對於器官移植巨大的需求以及人們根深蒂固的傳統倫理觀念之間的衝突。

  我國器官移植的倫理難題,在於數千年傳統儒家所認為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等觀念的障礙。與此同時,由於我國對於腦死亡的法律界定的空白,也形成了在此條件下的器官移植處於無法可依的真空狀態。而在另一方面,儘管自1964年成功開展腎移植技術至今,我國每年的器官移植手術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由於種種障礙,不僅致使我國還沒有一部關於器官移植的法律,還導致了器官移植的無序競爭,更形成了每年的腎移植量不足發病人群的1/10的巨大缺憾。

  事實上,在最早開展器官移植技術的美國,同樣面臨著與傳統倫理間的強烈衝突。當時,由於人體器官價值昂貴,就必然會有人利用器官獲取高額利潤,把器官作為商品進行倒賣,而窮人為了生活會被迫出賣自己的器官,那些富人則可以任意挑選、置換器官。這些都引起世人的極大震驚和不安,為此,1984年9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視買賣人身器官為非法的決議案,並公布了《統一解剖捐贈法》和美國醫學會制定的《器官移植倫理原則》。

  因此,能否通過法律的形式妥善化解一些倫理及社會難題,來緩解因一些愚昧的心理造成供體器官大量浪費、器官移植供體來源嚴重短缺的狀況,就成為器官移植必須跨過的一道門檻。

  與此同時,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如何通過立法來推動新的生命倫理觀的確立。對於人體器官移植所產生的種種衝突,必須通過藉助法律與倫理的雙向調節作用,來形成社會進步的新的合力。而這種倫理的調節作用,不在於對落後倫理觀念的盲從。器官移植作為近代醫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它的出現體現了對於生命健康的尊重。因此,人體器官立法的根本目的,必然在於最終通過以尊重生命、服務健康為原則的醫學倫理,來取代傳統守舊的倫理觀,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倫理狀態。

相關焦點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2006年11月14日,在廣州召開的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擴大會議暨全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上,一份有關人體器官移植的公開聲明,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這份聲明呼籲中國醫務工作者嚴格遵守醫學準則和倫理原則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工作,恪守職業道德,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人體器官買賣活動。該聲明發出後,迅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中國在器官移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具有裡程碑意義!」  器官移植是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是近代醫學偉大的成就之一。
  • 器官移植須倫理委員會同意
    衛生部公布人體器官移植管理暫行規定7月1日起施行———  本報訊衛生部昨天公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醫院不得擅自開展器官移植手術;器官移植先經過倫理委員會討論;器官捐贈者有權事先變卦;我國嚴禁人體器官買賣行為。該《規定》將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迎修訂,哪些變化引關注?
    在全世界醫療服務領域,器官移植及其手術都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涉及生命健康保障的醫療事務,不僅需要有完備的法律保障,也需要高效的「捐獻-運輸-移植」系統。2007年版的器官移植條例更側重於鼓勵捐獻,促進社會文明發展。此後器官捐獻數量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便是如何更公平公正地在病患之間進行分配的問題。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與獲取面臨的問題  器官捐獻宣傳工作不力  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工作已開展了多年,但是相關的宣傳工作卻途徑單一以及內容的缺失,導致公民對器官捐獻認知率低,甚至存在公民想捐獻器官卻不知道應該去什麼機構登記
  • 關於陰莖移植的倫理問題
    其中器官移植技術不僅使受者延長生命,而且大大提高了生活質量。陰莖移植更使許多患者獲得了「第二生命」,對其生理及心理健康產生了重要影響。  我國從1964年成功開展腎移植技術至今,人體器官移植技術取得顯著成績,能夠開展成人器官和應用胚胎移植共約30項的人體器官移植。這標誌著我國人體器官移植實現了以器官及其細胞水平上的替代為中心的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
  • 光明日報: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原標題: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8月18日至23日,第26屆國際器官移植大會暨國際器官移植協會(TTS)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在香港召開。紀念大會舉辦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新時代——中國專場」會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 器官移植是人類醫學發展的巨大成就,挽救了無數終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
  •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朋友圈看到這麼一個消息:
  • 器官移植需要遵循生命倫理
    作者:張田勘  近日,兩則器官移植的重大成就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法國人熱羅姆·阿蒙近期進行了兩次整體臉部移植;一名美國老兵成功移植了新的陰莖和陰囊。  從新聞中可看出,兩種器官的成功移植體現出了高精尖的技術,但在身份和倫理認同上卻極具難度。傳統的心、肝、肺等器官移植,身份認同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些器官若移植成功,就會成為這個人的身體組成部分。當然,有時器官移植會改變受者的性格或行為方式,但並不影響受者的個人身份認同。但是,換臉、換生殖器,就可能極大地影響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會陷入一個哲學悖論——特修斯悖論。
  • 告別「死囚器官」,重建倫理底線
    社論1月11日,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這已經不是黃潔夫第一次在大眾媒體上談器官移植、尤其是死刑犯的器官移植問題。所不同的一個背景在於:2014年底,黃潔夫在國內某研討會上透露,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將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自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也正是這個對中國器官移植有標誌意義的時間節點,讓黃潔夫近來成為多家媒體專訪的對象。在鏡頭面前,黃潔夫談論和披露的中國器官移植現狀與發展,相比此前要更詳細、料也更多。
  • 漲知識|人體哪些部位已經可以器官移植,哪些還是禁忌
    > 來源:澎湃新聞 器官移植被認為是20世紀人類醫學史上三大裡程碑之一,目前人體有哪些器官可以進行移植呢?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器官捐獻不僅是科學問題,還是文化和社會問題。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波醫生近期在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簡報》採訪時表示,中國正根據本國文化習俗和社會規範,建立符合倫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在訪談中,王海波還介紹了該系統如何運作,以及影響成功的若干因素。以下是 王海波與Fiona Fleck的訪談錄。
  • 國家衛健委:取消開展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醫療機構等級限制
    《管理規範》取消了開展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醫療機構等級限制。  國家衛健委辦公廳表示,2006年6月,原衛生部印發《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移植技術管理規範》(衛醫發〔2006〕243號),為規範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 依法建設器官移植工作體系
    據了解,移植手術術前術後花費動輒數十萬元人民幣,這是普通工薪階層所難以負擔的;二是因為文化、信仰等因素,中國人都多有「保留全屍、入土為安」之理念,在此倫理道德的束縛下,不少人對自己和親屬遺體的器官心存尊重和忌諱,可以說,這種心理是造成供體器官大量浪費而器官移植供體來源嚴重短缺狀況的主要原因。
  • 13人組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為了人生更有意義
    遺體器官捐獻,生命精彩謝幕!在自己去世之後將器官捐獻出來,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綻放,無論是去幫助他人,還是促進奉獻醫療事業,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大家到齊之後,邱華帶著13人前往陝西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籤署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  在籤署之前,陝西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蘇曉東給大家詳細講述了捐獻器官的意義。他說,我國每年器官衰竭患者約150萬人,每年有近30萬患者需要進行器官移植,而實際情況是每年僅有1萬人能夠接受器官移植,供需比高達1:30,遠遠不能滿足臨床移植需要。
  • 專家:器官移植應有更詳盡操作規則
    所以,倫理委員會的審查會更加嚴格。  器官移植的最後一道關口  現實中,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在人體器官移植活動中把握著最後一道關口。那麼倫理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特殊組織呢?  據石炳毅介紹,2006年以前,我國醫學界還沒有倫理委員會的概念。我國器官移植工作者遵守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1991年《人體器官移植指導原則》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工作。
  • 入選Nature年度十大人物的她揭露了中國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移植是治療器官衰竭病人最有效的手段,中國器官移植起步較晚,但是據報導,中國已成為中國已成為年均器官移植數量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器官移植大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的供需僅有1:30。因此,供體來源的缺乏就成了我們當前最大問題。被質疑的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性地在移植手術中使用死囚器官的國家。
  • 移植動物器官:36年前女嬰為活命,移植狒狒心臟,現在怎麼樣了?
    器官移植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不多見,但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卻排起了長隊,當然這不是因為人類的醫學技術不夠,而是供體的缺乏!三十五年前的一位女嬰也遭遇了相同的問題,心臟有問題,卻等不到供體,最後死馬當活馬醫的醫生給她換上了狒狒的心臟!
  • 豬肝移植給猴子已存活16天,未來豬的器官或可移植給人體
    日前,多基因編輯豬-恆河猴異種肝、心、腎器官移植在位於陝西西安的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順利實施。研究團隊使用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敲除的13個基因修飾豬作為供體,將一個供體豬的肝、心、腎分別移植給3隻恆河猴受體。
  • 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正在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開班儀式上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十年磨一劍」,堅定不移推行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