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Nature年度十大人物的她揭露了中國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2021-01-14 健康漫話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器官移植是治療器官衰竭病人最有效的手段,中國器官移植起步較晚,但是據報導,中國已成為中國已成為年均器官移植數量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器官移植大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的供需僅有1:30。因此,供體來源的缺乏就成了我們當前最大問題。

被質疑的中國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性地在移植手術中使用死囚器官的國家。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親屬間活體器官和公民逝世後捐獻(DCD)的器官成為供體器官的主要來源,器官移植進入陽光地帶,器官捐獻數量不降反升。2015 年開始我國 DCD 器官捐贈速度較快,一年中就有 2700 多例捐獻者,共捐獻 7000 多個器官。

儘管如此,器官仍然嚴重地供不應求。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COTRS)上肝臟移植有2000多人在排隊,腎臟移植有2萬多人在排隊。

雖然政府已經在2015起就已經禁止使用死囚器官,器官來源均來自自願捐獻的人,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質疑的聲音。來自澳大利亞麥格理大學生物倫理學家Wendy Rogers是最為人所知。

溫迪·羅傑斯(Wendy Rogers)團隊找到了一種新方法來揭開這個被隱匿的問題問題。 她們檢查中國移植醫生的研究出版物。 並在2月份發表的調查報告中聲稱,因為醫生無法出示捐獻者相關證明的情況下,導致了20多篇論文的撤回。

羅傑斯和她團隊的成員們想知道是不是還有更多這樣的問題論文存在 ,她與她的團隊篩選了數千篇論文。 最後得出結論:他們認為在這些移植研究的論文中最少有400多篇,可能使用了囚犯的器官,而且來源不明。 這些論文發表於2001年至2017年之間,其中報告了超過85,000例移植手術。 PLoS ONE撤回了Rogers名單上21篇論文中的19篇; 並對另外兩個進行了調查。 但是撤稿論文的相關作者要不就是沒有回應,要不就是無法自圓其說。

PLoS ONE的主編Joerg Heber說,他非常感謝羅傑斯和他的團隊,讓他們認知到他們的期刊有關移植論文倫理問題的要求有待加強。

結語

因為目前也沒有相關調查和資料顯示中國是否還存在溫迪·羅傑斯(Wendy Rogers)團隊所報導的相關問題,所以也不好妄加評論。但是筆者依然相信中國的器官移植會沐浴在陽光的地帶。

2014年12月3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某某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某某主席黃潔夫在召開的中國醫院協會某某聯盟昆明研討會上正式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相關焦點

  •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 北大鄧宏魁因CRISPR臨床試驗入選
    在過去的幾年裡,不少華人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如張鋒、劉如謙、潘建偉、賀建奎等等,多人因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入選。今年的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榜單剛剛發布,10位入選者中,有5人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生命科學再次佔據半壁江山。
  •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北大鄧宏魁因CRISPR臨床試驗入選
    在過去的幾年裡,不少華人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如張鋒、劉如謙、潘建偉、賀建奎等等,多人因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入選。 今年的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榜單剛剛發布,10位入選者中,有5人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生命科學再次佔據半壁江山。
  • 《自然》雜誌發布年度十大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 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朋友圈看到這麼一個消息:
  • 中國科學家入選Nature發布2019年度十大人物
    2019年12月18日,《自然》(Nature)雜誌評選出了本年度Nature十大科學人物(Nature’s 10)。 本次入選Nature十大科學人物的有巴西物理學家Ricardo Galv o、加拿大天體物理學家Victoria Kaspi、美國神經科學家Nenad Sestan、阿根廷生態學家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這份聲明呼籲中國醫務工作者嚴格遵守醫學準則和倫理原則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工作,恪守職業道德,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人體器官買賣活動。該聲明發出後,迅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中國在器官移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具有裡程碑意義!」  器官移植是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是近代醫學偉大的成就之一。
  • 關於陰莖移植的倫理問題
    陰莖移植是器官移植和免疫學發展的結晶,是異體器官移植領域內新的突破,為陰莖缺失的患者帶來了新生,對患者心理、家庭和社會有著重大影響。但目前異體陰莖移植剛剛起步,技術尚不成熟,且陰莖是一特殊器官,涉及到的倫理道德問題很多,我們試圖從受者、供者、醫生和法律等方面討論陰莖移植所面臨的倫理道德問題,希望陰莖移植能真正造福於人類。
  • 給數百萬人帶來希望:楊璐菡創造出可給人類器官移植的基因編輯豬
    根據研究人員對細胞的各種測試,這些小豬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並且完全消除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可以滿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類體內的要求。2014年30歲以下30個科學醫療領域領軍人物,入選2017年度「全球青年領袖」榜單,創立公司獲得超過3000萬美元融資,公司入選MIT2019年全球最聰明50家公司。
  • 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器官移植須倫理委員會同意
    衛生部公布人體器官移植管理暫行規定7月1日起施行———  本報訊衛生部昨天公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醫院不得擅自開展器官移植手術;器官移植先經過倫理委員會討論;器官捐贈者有權事先變卦;我國嚴禁人體器官買賣行為。該《規定》將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 器官移植需要遵循生命倫理
    從新聞中可看出,兩種器官的成功移植體現出了高精尖的技術,但在身份和倫理認同上卻極具難度。傳統的心、肝、肺等器官移植,身份認同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些器官若移植成功,就會成為這個人的身體組成部分。當然,有時器官移植會改變受者的性格或行為方式,但並不影響受者的個人身份認同。但是,換臉、換生殖器,就可能極大地影響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會陷入一個哲學悖論——特修斯悖論。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2012 年,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總結大會上表示: 我國將在3 ~ 5 年內改變過去主要依靠死囚來獲得移植器官的現狀,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或將逐步成為中國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    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現狀  器官緊缺各國普遍存在。據悉,美國器官移植的供需比為1∶ 5,英國為1∶ 3,而我國供需矛盾尤其突出,供需比高達1∶ 150。
  • 器官移植管理「中國模式」獲全球踐行倫理峰會肯定
    器官移植管理「中國模式」獲全球踐行倫理峰會肯定 全球踐行倫理峰會3月12日至13日在梵蒂岡舉行。
  • 《自然》雜誌年度科學界十大人物出爐:中國專家入選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消息,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5日,《自然》雜誌網站發布了其評選的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
  • 明星女科學家楊璐菡領銜,首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誕生
    時隔 3 年,楊璐菡再次領銜團隊,將 CRISPR-Cas9 和轉座子技術相結合,做出了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的雛形,實現了異種器官移植的又一重大突破。異種器官移植:從 1.0 到 3.0器官移植的概念大家已經不陌生了,但何謂「異種器官移植」?
  • 明星女科學家楊璐菡領銜,首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誕生
    ,實現了異種器官移植的又一重大突破。異種器官移植:從 1.0 到 3.0器官移植的概念大家已經不陌生了,但何謂「異種器官移植」?其實,異種器官移植是指向人體移植非人類器官,這種技術目的在於緩解人體移植器官的短缺問題。
  • 光明日報: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原標題: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8月18日至23日,第26屆國際器官移植大會暨國際器官移植協會(TTS)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在香港召開。紀念大會舉辦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新時代——中國專場」會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 器官移植是人類醫學發展的巨大成就,挽救了無數終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
  • 河南劉華東入選「典贊·2020科普中國」十大年度基層科普人物
    央廣網鄭州12月25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孔德傑)日前,「典贊·科普中國」分類評選結果出爐,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農村中學科技館輔導教師劉華東入選「十大年度基層科普人物」,成為河南省唯一入選的項目。劉華東是淮陽中學高中物理教師、周口市淮陽區農村中學科技館館長,也是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和河南省科技志願服務總隊的科技志願者,負責淮陽區農村中學科技館科普工作。一年來,他積極策劃開展科學實驗等科普活動,服務公眾超過4萬人次,輔導的學生獲獎1000餘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堅持通過線上開展科普,獲得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授予的「抗疫志願先鋒」、2020年志願者「季度之星」稱號。
  • 《自然》雜誌發布2019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 臺灣媒體評選2014年度十大新聞及人物 素人、負面成入選關鍵詞
    臺灣門戶網站雅虎奇摩再次評選出年度十大新聞及人物,16日結果公布。不同於去年榜單中奪人眼球的萌萌噠的熊貓「圓圓」,今年可算是一份「憤怒」的榜單。素人、負面成入選關鍵詞,「政治素人」柯文哲入選,高居排行榜第二。臺媒稱這顯示了公民發聲時代的崛起,期待「素人」能帶給臺灣改變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