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以及不知如何辦理器官捐獻手續的現象。 器官移植倫理審查不完善 器官捐獻與獲取是涉及倫理的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做好倫理審查有利於促進其規範運行。但是,我國目前的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的建設與器官移植事業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
-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朋友圈看到這麼一個消息:
-
專家:器官移植應有更詳盡操作規則
姐姐礙於親情,便也同意了。」石炳毅表示,這種情況是不屬於其本人真實意願的表達。 石炳毅後來得知,該女子捐獻的事情並未得到丈夫的同意,其丈夫表示如果她堅持捐獻就不要再回到家裡。「女子丈夫是其第一法定監護人,倫理委員會審查時他必須到場,且如果捐獻,需要其同意才行。」最終,在倫理聽證會前,石炳毅說服病人放棄接受其姐的活體捐腎移植。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2006年11月14日,在廣州召開的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擴大會議暨全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上,一份有關人體器官移植的公開聲明,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這份聲明呼籲中國醫務工作者嚴格遵守醫學準則和倫理原則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工作,恪守職業道德,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人體器官買賣活動。該聲明發出後,迅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中國在器官移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具有裡程碑意義!」 器官移植是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是近代醫學偉大的成就之一。
-
器官移植需要遵循生命倫理
作者:張田勘 近日,兩則器官移植的重大成就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法國人熱羅姆·阿蒙近期進行了兩次整體臉部移植;一名美國老兵成功移植了新的陰莖和陰囊。 從新聞中可看出,兩種器官的成功移植體現出了高精尖的技術,但在身份和倫理認同上卻極具難度。傳統的心、肝、肺等器官移植,身份認同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些器官若移植成功,就會成為這個人的身體組成部分。當然,有時器官移植會改變受者的性格或行為方式,但並不影響受者的個人身份認同。但是,換臉、換生殖器,就可能極大地影響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會陷入一個哲學悖論——特修斯悖論。
-
光明日報: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原標題: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8月18日至23日,第26屆國際器官移植大會暨國際器官移植協會(TTS)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在香港召開。紀念大會舉辦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新時代——中國專場」會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 器官移植是人類醫學發展的巨大成就,挽救了無數終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
-
關於陰莖移植的倫理問題
陰莖移植是器官移植和免疫學發展的結晶,是異體器官移植領域內新的突破,為陰莖缺失的患者帶來了新生,對患者心理、家庭和社會有著重大影響。但目前異體陰莖移植剛剛起步,技術尚不成熟,且陰莖是一特殊器官,涉及到的倫理道德問題很多,我們試圖從受者、供者、醫生和法律等方面討論陰莖移植所面臨的倫理道德問題,希望陰莖移植能真正造福於人類。
-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對此,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表示:我國目前絕對不允許在臨床上投入頭顱移植行為,「換頭術」荒唐可笑。希望衛生計生部門對學校、相關倫理委員會進行追查。 黃潔夫在昨天舉行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宣傳工作會議上說,從技術層面上講,頭顱移植很難成功。
-
器官移植的「有償」之爭
西班牙的器官捐獻政策採用「推定同意」原則,所有公民都被默認為器官捐獻者,除非其本人在生前通過口頭或書面表達了相反的意願。不過,西班牙國家移植組織的研究發現,該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成功的關鍵更在於設立了高效的相關組織架構及運作機制,並讓器官捐獻朝專業化方向發展。
-
異種移植:豬的器官「得天獨厚」
「如果異種移植能從基礎研究推廣到臨床研究,乃在未來大規模臨床應用,則可能讓數以百萬計的病人有希望重獲新生。但和所有新技術一樣,它也有自己的風險,如免疫排斥、傳染病風險等。因此,需要各方達成共識,做好技術、倫理等全面保障,將風險降至零。」
-
告別「死囚器官」,重建倫理底線
社論1月11日,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這已經不是黃潔夫第一次在大眾媒體上談器官移植、尤其是死刑犯的器官移植問題。現在回溯,2005年7月,正是時任中國衛生部副部長的黃潔夫在國際會議首次披露中國器官移植主要來源於死囚捐贈。此後、尤其是2012年以來,黃潔夫的身份從衛生部副部長到人體器官捐獻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其在不同場合反覆多次觸碰器官移植話題,促使其慢慢去敏感化。更關鍵的是,在信息逐步披露的同時,中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制度設計得以加速推動。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王海波簡介 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波醫生,自2004年起任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助理主任。他是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和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技術應用委員會委員,自2011年起任衛生部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研發了國家器官分配計算機系統。
-
死囚器官移植:要禁就禁徹底
「從明年開始,我國人體器官來源只能採用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12月3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教授在「2014年中國OPO聯盟(昆明)研討會」上作出這樣的宣布。該消息不僅引起了國內關注,也很快得到了外媒的廣泛報導。
-
器官移植管理「中國模式」獲全球踐行倫理峰會肯定
器官移植管理「中國模式」獲全球踐行倫理峰會肯定 全球踐行倫理峰會3月12日至13日在梵蒂岡舉行。
-
打造器官捐獻移植「昆明模式」
近日,第四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暨「一帶一路」器官捐獻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在雲南海埂會堂舉行。盛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又將邁上一個新臺階。這場盛會為何選擇昆明?近年來,昆明全力打造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加速推進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器官移植特別工作委員會主席弗朗西斯·德爾莫尼克盛讚,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成果豐碩。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正在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開班儀式上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十年磨一劍」,堅定不移推行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迎修訂,哪些變化引關注?
段禮樂:人體器官移植不僅是一種純粹的醫療技術行為,還受到倫理審查和法律約束。近年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不斷成熟,但法律規制卻滯後於醫學實踐,非法摘取買賣活體器官、醫療系統外的非法移植等違法犯罪行為並未消失。
-
黃潔夫指「換頭」違規,哈醫大相關人士:用的遺體不是活器官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日前向媒體表示,哈爾濱醫科大學進行的人類遺體換頭實驗違反了中國的器官移植相關法規,違反了基本倫理準則,需要被追究責任,並對該事件進行調查。原衛生部副部長、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基於此,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於2014年底宣布,中國將於2015 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中國器官移植唯一合法來源。該舉措得到了全社會的熱烈響應和國際移植社會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