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死囚器官」,重建倫理底線

2020-12-02 騰訊網

社論

1月11日,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這已經不是黃潔夫第一次在大眾媒體上談器官移植、尤其是死刑犯的器官移植問題。所不同的一個背景在於:2014年底,黃潔夫在國內某研討會上透露,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將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自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也正是這個對中國器官移植有標誌意義的時間節點,讓黃潔夫近來成為多家媒體專訪的對象。在鏡頭面前,黃潔夫談論和披露的中國器官移植現狀與發展,相比此前要更詳細、料也更多。現在回溯,2005年7月,正是時任中國衛生部副部長的黃潔夫在國際會議首次披露中國器官移植主要來源於死囚捐贈。此後、尤其是2012年以來,黃潔夫的身份從衛生部副部長到人體器官捐獻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其在不同場合反覆多次觸碰器官移植話題,促使其慢慢去敏感化。更關鍵的是,在信息逐步披露的同時,中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制度設計得以加速推動。

人體器官移植,從其誕生開始就不僅僅標明人類醫學水平的巨大進步,還伴隨著醫學倫理、法律邊界等的多重糾結。在中國,器官移植話題的敏感度,更多源自此前器官供體主要依賴死囚這一尷尬現實。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現實,黃潔夫的表態及其所推動的器官移植領域改革,意義與價值不可估量。

器官移植討論,從單純的醫學技術到社會倫理,經常會有數據被援引來論爭一些非常規手段的迫不得已,器官移植需求量大而捐獻者寡。一邊用傳統觀念來解釋「捐獻者寡」的問題,一邊又長期出現大比例的死囚「自願捐獻」,黃潔夫能提出(或者說正面回應)這其中的邏輯不通順,其背後更多代表了政府高層開始勇於直面這一問題的勇氣,以及改變的決心。

權威數據顯示,從1977年底到2009年底,這30多年,中國僅有130位公民去世後成功捐獻器官。而2014年,這一數字為1631例(截至12月23日),近5000個大器官、親體器官捐獻2000多個器官,中國2014年80%的器官移植來自公民自願捐獻。最新數據所展示的公民自願捐獻器官前景,與官方下決心告別「死囚器官」、推動公民自願捐獻的制度化建設之間互為因果。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氛圍、比例也在改變,而與之配套的法律與制度建設則尤其重要。2013年8月17日,國家衛計委印發的《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中,要求組建「獨立於醫院器官移植團隊的器官獲取組織」、「每一個捐獻出的人體器官,都必須接受計算機系統公平的自動分配」,這些制度細節成為器官捐獻與分配實現公平、透明的關鍵。

建立公民自願捐獻的制度體系,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使得即便是死囚器官,都必須進入平等的公民統一捐獻體系,有監督,確保自願。此前公眾對於器官捐獻的顧慮重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器官分配使用渠道的不透明,達官顯貴更容易尋找到相匹配的器官(甚至多次),這與器官移植本身供需比例存在反差,也難免惹人口實。「169家有資質醫院,不準再使用死囚器官」,這是從器官移植的下遊入手對死囚器官的嚴禁,而從上遊源頭處對死刑執行程序的硬性監督,同樣需要更透明的制度約束。

「必須得依靠公民自願捐獻為我們器官的來源,這樣才能去談一個陽光的、倫理學的器官移植的世界」,黃潔夫的這句話道出了中國器官移植所必須直面的一次涅槃。更進一步講,這同樣是旨在建設法治社會的中國必須要重申的倫理底線。救人的事業,首先必須要有符合人性的操作程序與制度,要有對人、對捐獻者的尊重與敬意,這是對人之為人的重申。

「世界看到,中國在改變,」黃潔夫說。

今日話題出書啦!點擊購買《是真的嗎—你所知道的健康常識往往都是錯誤的》

【更多新聞解讀,微信添加公眾帳號「今日話題」收聽】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不吐不快:停用死囚器官 彰顯生命尊嚴
    ●不破除依賴死囚器官的「小氣候」,就無法形成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大氣候」     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此舉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標誌著中國器官移植走上法治軌道。   禁用死囚器官,是全球公認的器官移植原則。
  • 死囚器官移植:要禁就禁徹底
    CFP供圖其實,只要在英文網絡上略作搜索,就能看到國外對中國的「死囚器官利用」現象非常關注。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曾發表文章,呼籲全球學術界對中國涉及器官移植的科學與醫學論文採取不合作、不發表的抵制態度,理由是中國在人體器官摘取和利用沒有形成完善的倫理監督體系,該文章同時表示,將被處決的囚犯作為器官來源是一種應受道德譴責的行為,在中國現實中,這種摘取或者未經死者同意,或者死者的同意表示在倫理意義上無效。
  • 我國明年起將全面停止死囚器官捐獻(圖)
    南都訊:記者程姝雯 南都記者3日從權威渠道獲悉,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中國醫院協會O PO聯盟)主席黃潔夫在當日召開的中國醫院協會O PO聯盟昆明研討會上正式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 臺灣首例死囚活體捐贈器官案例通過 全球罕見
    華夏經緯網11月2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亞東紀念醫院昨日表示,死囚鄭金文器官捐贈案,已於傍晚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議,待排定日期即可進行手術。這是臺灣第一個死刑犯活體捐贈器官案例,全球範圍也相當罕見。    據報導,死刑犯鄭金文感慨胞姐需每天洗腎,隨時有生命危險,若待死刑執行後再捐腎,恐怕緩不濟急。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從醫學角度看,使用死囚器官由於場地、技術等手段的限制,在死刑執行後即進行移植手術,很不衛生,易發生各種感染,降低了移植質量。從倫理角度講,死囚在囚禁的狀態下,很難有選擇是否捐贈器官的權利。更甚者,死囚器官移植涉及大量經濟利益並長期處在灰色地帶,難免產生權錢交易,腐蝕到司法界和醫療界。但由於沒有成熟的器官捐獻體系,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不得不依賴死囚器官作為器官移植的重要來源。
  • 器官捐獻的7個秘密:器官是否定向分配、是否有償,死囚是否可捐
    120公裡珠廣心臟速遞、醫院職工捐獻器官……近日,廣州器官捐獻與移植的故事,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器官捐獻與移植的關注。2015年,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器官捐獻由誰決定?捐獻者和受捐者為何不能見?器官如何分配?南都為您揭秘。
  • 死囚器官為移植供體源被叫停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主席黃潔夫宣布:從2015年1月1號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 入選Nature年度十大人物的她揭露了中國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
    器官移植是治療器官衰竭病人最有效的手段,中國器官移植起步較晚,但是據報導,中國已成為中國已成為年均器官移植數量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器官移植大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的供需僅有1:30。因此,供體來源的缺乏就成了我們當前最大問題。被質疑的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性地在移植手術中使用死囚器官的國家。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現今,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器官移植大國,其種類和成功率也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為規範器官移植倫理 Donation and Procurement 工作、擴大器官來源,我國積極探索公民逝世Citizen Death後器官捐獻體系。
  •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談死囚器官移植利益鏈
    原標題: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談死囚器官移植利益鏈   原衛生部副部長、現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黃潔夫做客鳳凰衛視節目《公益中國》,談取消死囚器官移植。他在節目中表示,死囚器官移植形成了利益鏈變得骯髒,周永康落馬才打破這種利益鏈。  以下是文字實錄:  解說:本期《公益中國》,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講述中國廢除死囚器官移植的經過。  2015年2月24日,浙江省首例跨國人體器官捐獻在杭州完成,並連夜進行移植手術。
  • 衛生部副部長:死囚是我國器官移植主要來源
    死囚是器官移植主要來源 供應量不足需求的百分之一 衛生部副部長表示——器官移植條例年內完成修改本報訊(記者王永生)《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年內完成修改昨日,在全國政協小組討論會上,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在衛生部和紅十字會組織下,我國即將建立器官移植應對系統,增加器官移植的分配公信力和執法力度。黃潔夫說,器官緊缺是我國器官移植髮展的瓶頸。由於缺乏公民自願捐獻,死囚器官成了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
  •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器官移植法治化刻不容緩
    這是由於在2010年之前,國家缺乏公民自願捐獻體系,民眾是捐獻無門,所以屍體器官來源要依賴死囚器官。2005年,在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衛生高層會議上,我代表政府首次承認了器官移植供體死囚器官來源的事實,直面移植事業中的缺點和不足,向世界表明了改革的決心。2006年八百多名移植醫師發布了「廣州宣言「,中國將結合中國國情與傳統文化並遵循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倫理原則,走自我完善改革之路。
  • 中國完善公民器官捐獻體系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萌 李懷巖 王子辰)「2015年1月1日,中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3月11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今年1月1日至3月3日,中國公民捐獻器官381例,近1000個器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1倍。
  • 守好科技倫理底線(學術隨筆)
    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衍生出複雜多樣的倫理風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並強調:「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範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這明確了倫理道德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地位,為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指明了具體路徑。科學求真,倫理求善。從形式上看,科學技術本身並無善惡之分。
  • 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器官移植須倫理委員會同意
    衛生部公布人體器官移植管理暫行規定7月1日起施行———  本報訊衛生部昨天公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醫院不得擅自開展器官移植手術;器官移植先經過倫理委員會討論;器官捐贈者有權事先變卦;我國嚴禁人體器官買賣行為。該《規定》將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器官捐獻不僅是科學問題,還是文化和社會問題。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波醫生近期在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簡報》採訪時表示,中國正根據本國文化習俗和社會規範,建立符合倫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在訪談中,王海波還介紹了該系統如何運作,以及影響成功的若干因素。以下是 王海波與Fiona Fleck的訪談錄。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死刑犯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
    莊一強:如果把公民自願捐獻的器官與死囚器官混在一起,公民的捐獻意願就會大打折扣。在很多外國友人看來,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和死囚的器官使用混為一談,是非常恥辱的一件事。如果把公民自願捐獻器官和死囚器官的使用放在一起,對於自願捐獻者來說,這難道不是一種精神傷害嗎?
  •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2013年,北大人民醫院開始停用死囚器官——用黃潔夫的話來說,我國器官移植很長一段時間依賴從死刑犯身上摘除的器官——在李照的印象中,那一年肝源變得更加緊缺,醫院僅做了數十例肝移植手術,而此前最多一年做了100多例。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權後,死囚器官源開始減少。
  •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2018-11-28 07:53:00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