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技術研究:倫理和法律底線不容突破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本以為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未曾想引發的卻是一片譁然。據11月27日澎湃新聞報導,上述消息宣布後,上百名中國學者聯合署名發表聲明譴責;南方科大表示對基因編輯嬰兒不知情;深圳醫學倫理委已啟動對此事的倫理問題調查,國家衛健委要求依法依規處理,及時公開結果。
-
...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陳芳、張泉)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27日發表聲明,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聲明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實屬違反倫理道德和有關規定,已嚴重擾亂科研秩序,對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國際聲譽造成嚴重損害。 聲明指出,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項革命性技術正在推動著生命科學研究發展,但其應用安全性尚有待於進一步全面評價,如何審慎使用該新興技術關係到人類健康和長遠福祉。
-
守好科技倫理底線(學術隨筆)
無論實驗室裡的科學研究,還是現實生活中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都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都會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產生影響,因而具有道德內涵。如果說科技創新活動更多是從探索發現角度關注科技工作者「能不能做什麼」,那麼,科技倫理治理則旨在從倫理準則層面關注科技工作者「該不該做什麼」。通過科技活動探索未知領域、取得創新成果固然重要,加強相應的倫理準則建構同樣不可或缺、不容忽視。
-
華中科大提出量子傳感新方法 為突破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可能
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據了解,基於多體量子糾纏的量子傳感能突破標準量子極限,實現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然而在實驗上製備多粒子糾纏態常常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因此,發展出能達到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且在實驗上易於實現的量子傳感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
華中科大李浩洪教授團隊近兩年成果匯總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李浩洪教授實驗室主要綜合運用膜片鉗電生理技術,在體多通道活體動物記錄技術,動物基因操縱以及光遺傳學和成像技術,對情感記憶及相關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和衝動控制障礙等,在細胞水平,神經環路水平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以期能闡明正常生理狀態下,情感記憶形成的神經環路機制,以及其在相關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
南科大生物系全體教授聲明:深感痛心,全力配合調查
南方科技大學官方微博11月28日發布《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全體教授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聯合聲明》。 以下是聲明原文: 近日多家媒體報導「基因編輯嬰兒」新聞,作為當事人的同事,我們對此事件深感痛心。
-
年輕教授評陸盈盈事件:那些27歲的教授們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浙江大學27歲的陸盈盈獲評教授引起輿論紛爭,最後浙江大學網站將她的頭銜從教授改為「特聘研究員」。對於網絡上的紛爭,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薛宇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歷數了那些年輕的教授們,表示這一事件並不應該大驚小怪。
-
華中科大取得痕量灌溉技術多項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餘璐遙)記者日前從新疆水利廳與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聯合召開的「痕量灌溉在極端乾旱地區適宜性研討會」上獲悉,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與北京普泉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明的痕灌節水技術
-
華中科大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
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據了解,基於多體量子糾纏的量子傳感能突破標準量子極限,實現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然而在實驗上製備多粒子糾纏態常常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因此,發展出能達到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且在實驗上易於實現的量子傳感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
強化科研倫理道德監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如今,科技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必須謹守科研倫理道德規範,科研倫理的底線不容觸碰和挑戰。 研究人員當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守護好前沿科技領域的一方淨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
-
華中科大研製成功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團隊多年來潛心研究,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在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帶領下,經過 15 年的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胡忠坤、周敏康教授團隊攻克了物質波幹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技術。
-
華科的奇思妙想——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調查報告
9月初,在華中科技大學生科院一間逼仄的辦公室,從事人工智慧生物學研究的80後博導薛宇指揮幾個年輕人正幹得起勁,他說現在離自己的科研目標越來越近了。但4年前,這個科研項目差點夭折。當時他申報科研項目失利,遭遇資金困擾,潦倒之際幸運地入圍學校一個神秘團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一下子獲得300萬元科研資金的支持。薛宇坦言,自己沒留過學,之所以幸運入圍,應該是校方認可他們的科研潛力。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已交付使用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如今華中科大引力中心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引力實驗研究基地,在國外相關領域也有著 「世界的引力中心」 之稱。 華中科大引力中心目前共老師 60 餘人,學術帶頭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他帶領的團隊有引力物理研究團隊、原子分子光學研究團隊、重力測量研究團隊。
-
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全體教授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聯合聲明
此前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主頁發布了中、英雙語的「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全體教授聲明」,具體內容如下: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全體教授關於在法有禁止、倫理逾矩、安全性未經充分檢驗的情況下,貿然開展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嚴重違背了學術規範和道德倫理,我們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 自建系以來,生物系一直注重遵守國家科研倫理和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相關規章制度。我們懷著敬畏生命、敬畏科學之心,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嚴謹而審慎地進行科學研究,以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
-
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引世界青年科學家關注
大家共同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與會專家、代表認為,科技發展一定要秉持向善、為民的價值觀,科學研究和應用要建設科學發展良性生態和科技倫理體系,遵循技術和倫理的道德規範,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
從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到新建的天文學系,詮釋華中科大的進步原因
隨著現代科技走進中國,中國也有幸參與到這一人類科研盛世的活動中,中科院、南京大學等機構直接參與了這項天文觀測中,其中華中科技大學藉助強大的理論物理學科,參與了數據整理計算工作,並且華中科大的科研團隊登陸了央視新聞頻道,華中科技大學作為傳統的工科強校,在遭遇理科不強工科無望的發展瓶頸時,學校開始對理科建設開始非常的重視,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科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高校,不僅創造世界強磁場記錄,而且全球最精確測量了地球重力
-
基因編輯嬰兒,南方科大究竟扮演了啥角色
對於這一試驗,南方科大一直在極力撇清關係,稱賀建奎已於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職,試驗發生在校外,南方科大並不知情。而南方科大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賀建奎嚴重違背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譴責。最新消息說,賀建奎辦公室已被校方查封。南方科大真的與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無關嗎?從目前已有的信息看,恐怕沒那麼簡單。
-
華中科大交付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來源標題:華中科大交付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新華社武漢1月3日電(記者李偉)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3日宣布,團隊歷經15年潛心研究,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近期成功研製並交付有關行業部門首臺高精度絕對重力儀。
-
周晉峰談生態文明時代的科學研究的倫理和審批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本文2400字,閱讀約5分鐘)我今天想和大家討論一下,生態文明時代的科學研究的倫理和審批。最近我看了一篇報導,關於一個「反轉」之後的「反轉」——一名科學家在研究中華白海豚的時候,他要取樣,活體野外取樣。取得它的樣品,然後進行研究。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成立生物與醫學倫理委員會
科技部和國家衛健委稱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並再次強調科學研究和應用活動應當本著高度負責任的精神,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進行。對於此類挑戰學術道德倫理底線,嚴重違反中國相關法規的事件,也引起了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以下簡稱「學校」)領導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因學校開設有醫學、生物醫學類專業,擁有人數眾多的醫學生和醫學專業教師,學校領導在2019年春季開學初,即開始部署設立倫理委員會、加強師生倫理教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