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取得痕量灌溉技術多項突破—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餘璐遙)記者日前從新疆水利廳與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聯合召開的「痕量灌溉在極端乾旱地區適宜性研討會」上獲悉,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與北京普泉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明的痕灌節水技術,在新疆哈密420畝示範基地使用驗證,解決了滴灌等微灌技術低流量下灌水器容易堵塞的世界性難題。

在此次由新疆水利廳實施的節水示範項目中,痕量灌溉技術實現了多項突破:實現了規模化應用超低流量灌溉技術,流量小於200毫升/小時,而之前滴灌0.1兆帕下流量不能小於1.36升/小時;單方水控制面積首次大於6畝,而滴灌輪灌條件下要小於3畝,漫灌則小於0.5畝;解決了低流量下灌水器堵塞的世界難題,實現了穩定的地下供水供肥,田間地表沒有任何管線,方便耕作。

華中科大痕灌研究中心主任、該技術發明人諸鈞介紹說,痕灌技術的核心節水部件——痕灌控水頭埋在農作物根系附近並緩慢出水,出水速度與農作物吸收水分的速度接近,水分可被及時吸收。相同水量的情況下,痕量灌溉的灌溉面積可達到滴灌技術的2倍、漫灌技術的10倍以上。

《中國科學報》 (2014-09-0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技術可使荒漠變良田
    過去連灌木都很難種植成活的地方,現在創造出盎然綠意的,正是一種全新的節水灌溉技術——「痕量灌溉技術」。    「最初種植這林子時,我們很忐忑不安,」林子的主人老段說:「按照以往的經驗,用以色列先進的滴灌技術,我們每天至少也得用80噸水,而且還未必能保證樹木的成活率。偶然使用了痕量灌溉技術,200畝地每天用水只需要30噸。
  • 科學網—痕量灌溉打造農業節水增效新天地
    推薦函指出,痕量灌溉具有超強的抗泥沙水和抗生物堵塞性能,建議有關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推廣應用。 「這份來自國家權威部門的認證,來之不易。但無論如何,這是對我們長期以來工作的肯定。」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華中科技大學痕灌研究中心主任諸鈞感慨萬分。 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諸鈞自主發明了痕量灌溉技術。
  • 李國英副部長調研痕量灌溉技術(組圖)
    考察痕量灌溉管帶生產線現場查看痕量灌溉技術應用情況  本站訊 1月29日,李國英副部長赴北京市海澱區北安河村工業大院和蘇家坨鎮前沙澗村農場調研痕量灌溉技術。  痕量灌溉技術是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北京普泉科技有限公司歷時10多年研發的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此項技術一改傳統的灌溉理念,將「作物被灌水」轉變為「作物自主吸水」,將附著「控水頭」的管帶埋設於作物根部,依靠土壤毛細力作用自動調節水分供給,使作物根系周圍的土壤水分含量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減少水分地表蒸發和地下深層滲漏,具有較高的節水效率,並使作物產量穩定或有所提高。
  •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2018-11-28 07:53:00來源:長江日報
  • 痕量灌溉:挑戰農業節水極限
    變「灌」為「吸」  讓水分「按需供給」  問:痕量灌溉技術中的「痕量」是什麼意思?  鄒洪濤:「痕量」在化學上指極小的量,少得只有一點兒痕跡,比「微量」還要小。以起源於以色列的滴灌技術為代表的微量灌溉,是近些年農業節水技術的典範,但在很多研究者眼中即便是微量灌溉,仍不夠節水,仍有改進的空間。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成功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團隊多年來潛心研究,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在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帶領下,經過 15 年的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胡忠坤、周敏康教授團隊攻克了物質波幹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技術。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已交付使用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團隊多年來潛心研究,攻克多項關鍵技術 在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帶領下,經過 15 年的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胡忠坤、周敏康教授團隊攻克了物質波幹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技術。
  • 華中科大「女神」登上教學系統封面—新聞—科學網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本科生魏世康本打算上HUB系統(學生版)查成績,剛打開系統首頁,卻被網站封面上的照片深深吸引了,仔細看封面說明才明白這個叫秦文錦的封面女孩不光是個美女,更重要的還是個學霸。原來,前幾天,華中科大新版HUB系統正式上線,大膽用「女神」照片作為封面,引來眾多學子關注點讚。
  • 華中科大交付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來源標題:華中科大交付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新華社武漢1月3日電(記者李偉)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3日宣布,團隊歷經15年潛心研究,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近期成功研製並交付有關行業部門首臺高精度絕對重力儀。
  • 華中科大提出量子傳感新方法 為突破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可能
    量子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領域,引領著物質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現實世界有著極富前景的應用。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
  • 裴雪濤團隊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北京7月25日訊(通訊員沈基飛、張郡 記者張林)記者今天從軍事醫學科學院了解到,該院野戰輸血研究所、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裴雪濤團隊歷經10
  • 新疆痕灌技術讓農業「節水增效」
    ——痕灌在新疆哈密、昌吉等地應用,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痕灌技術的應用,讓哈密450畝棗林豐收。當地農業水利部門鑑定,相同產量僅用了傳統灌溉不到四成的水,在缺少乾旱的新疆推廣前景可觀。這項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歷時10多年研發成功。痕灌研究中心主任諸鈞教授介紹,痕量灌溉技術是將裝有控水頭的管材埋設在農作物根部,依靠土壤的毛細力作用自動調節水分供給,使農作物由「被補水」變為「主動吸水」。
  •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準確突破—新聞—科學網
    > ——記成思危優秀科研成果獎得主王曙明
  • 華中科大團隊:納米技術可大幅增強CAR-T療效 從6大方面突破當前...
    華中科大團隊:納米技術可大幅增強CAR-T療效 從6大方面突破當前療法局限性  Evelyn Zhang • 2020-03
  • 理化所:開發出痕量生物分子「捕手」—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樹濤團隊與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鑫淼團隊合作,開發出一種具有親水/疏水異質納米孔的聚合物微球
  • 華中科大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
    量子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領域,引領著物質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現實世界有著極富前景的應用。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
  • 從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到新建的天文學系,詮釋華中科大的進步原因
    隨著現代科技走進中國,中國也有幸參與到這一人類科研盛世的活動中,中科院、南京大學等機構直接參與了這項天文觀測中,其中華中科技大學藉助強大的理論物理學科,參與了數據整理計算工作,並且華中科大的科研團隊登陸了央視新聞頻道,華中科技大學作為傳統的工科強校,在遭遇理科不強工科無望的發展瓶頸時,學校開始對理科建設開始非常的重視,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科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高校,不僅創造世界強磁場記錄,而且全球最精確測量了地球重力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6通過Na+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研究近半個世紀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有希望在綠色照明方面實現產業化應用。壓縮超快時間光譜成像術創造超快成像新紀錄 西安交通大學陳烽教授團隊與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壓縮超快時間光譜成像術」(CUST),在幀率、幀數、和精細光譜成像等方面突破了現有超快成像技術的局限。這一研究成果使得長時間、寬光譜的記錄飛秒影像成為可能,將推動更多涉及超快過程的極端物理、化學、材料和生物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