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萌 李懷巖 王子辰)「2015年1月1日,中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3月11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今年1月1日至3月3日,中國公民捐獻器官381例,近1000個器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1倍。
黃潔夫表示,2009年以前中國沒有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體系,器官移植事業使用死囚器官實屬無奈之舉。這種方法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原則,同時也被國際詬病多年,使中國的人權事業受到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努力探索完善器官捐獻移植體系。2003年,深圳出臺中國最早關於人體器官捐獻移植的地方條例。2007年,中國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正式實施,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器官,出賣自己身體的器官也被視為違法。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2009年中國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總會開始啟動探索建立全國範圍內的人體器官捐獻體系,2010年開始正式試點工作,於2014年成功在全國全面鋪開。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區建立了系統的醫院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和統一的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
在江蘇省,2014年完成了55例器官捐獻移植,超過前三年的總和。在西南地區較早開始探索的雲南省,也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捐獻隊伍。雲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中國醫院協會OPO聯盟西南區主席李立說,從2010年到現在,我們已經累計開展了44例手術,包括心臟、肝臟等大器官的移植。今年,短短2個月就已經開展了5例手術,增長速度非常快。
李立說,醫院有專門團隊負責尋找適合的捐獻者線索,但我們有個不能觸碰的底線,就是必須確認病人已經沒有生還希望,否則是堅決不允許跟家屬做動員工作的。一旦專家評估團隊確認了捐贈者死亡,在獲得家屬同意後,我們就會把捐獻信息輸入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這個系統是計算機自動匹配、強制分配,確保了最大的公正性,一般只要幾分鐘系統就會反饋匹配結果。一般都是按照就近原則分配,接到通知後就開始相應工作。
去年11月,昆明市46歲的女教師劉文萍因為腦幹出血搶救無效死亡,她捐獻的器官使5個人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希望。女兒劉夏說:「這是她的願望,現在她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在延續。」今年2月,四川西昌一起車禍中,僅15個月大的男童「涵涵」在車禍中受傷被確認為腦死亡,父母同意捐獻了他的角膜、肝臟、腎臟和心臟瓣膜,一位重慶的小女孩因此重獲生命。在昆明市,當地正研究在公墓中建立一個永久墓碑,將器官捐贈者的名字刻在上面,讓全社會緬懷銘記。
記者從中國紅十字會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獲悉,目前全國有29個省市已經建立相應的省級機構,2010年3月正式試點開始,截至今年3月1日,已經登記註冊的器官捐贈志願者有35290名,見證了3188例成功捐獻,治癒器官衰竭患者8866名。
據介紹,去年中國實現了近1700例公民捐獻,成功完成5000個大器官移植。黃潔夫表示,從2014年自願捐獻器官在全國推開以後,現在中國80%的器官移植已經來自於公民自願捐獻。從今年頭兩個月的數據來看,他對中國在今年內完成1萬例以上的捐獻充滿了信心。
「現在我們已經完全告別了使用死囚器官的歷史。」李立說,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對身體的保護,常常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中國文化裡同時也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說法。
李立說,其實,根據多年來的調查,中國很多人都是有捐獻器官意願的,但之前大家都會擔心捐獻的器官分配是不是公正、會不會被人用來謀私利,等等。現在相關法律在不斷完善、捐獻體系也更加完善,社會對器官捐獻也越來越了解,也有越來越有信心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