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完善公民器官捐獻體系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萌 李懷巖 王子辰)「2015年1月1日,中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3月11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今年1月1日至3月3日,中國公民捐獻器官381例,近1000個器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1倍。

  黃潔夫表示,2009年以前中國沒有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體系,器官移植事業使用死囚器官實屬無奈之舉。這種方法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原則,同時也被國際詬病多年,使中國的人權事業受到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努力探索完善器官捐獻移植體系。2003年,深圳出臺中國最早關於人體器官捐獻移植的地方條例。2007年,中國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正式實施,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器官,出賣自己身體的器官也被視為違法。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2009年中國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總會開始啟動探索建立全國範圍內的人體器官捐獻體系,2010年開始正式試點工作,於2014年成功在全國全面鋪開。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區建立了系統的醫院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和統一的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

  在江蘇省,2014年完成了55例器官捐獻移植,超過前三年的總和。在西南地區較早開始探索的雲南省,也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捐獻隊伍。雲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中國醫院協會OPO聯盟西南區主席李立說,從2010年到現在,我們已經累計開展了44例手術,包括心臟、肝臟等大器官的移植。今年,短短2個月就已經開展了5例手術,增長速度非常快。

  李立說,醫院有專門團隊負責尋找適合的捐獻者線索,但我們有個不能觸碰的底線,就是必須確認病人已經沒有生還希望,否則是堅決不允許跟家屬做動員工作的。一旦專家評估團隊確認了捐贈者死亡,在獲得家屬同意後,我們就會把捐獻信息輸入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這個系統是計算機自動匹配、強制分配,確保了最大的公正性,一般只要幾分鐘系統就會反饋匹配結果。一般都是按照就近原則分配,接到通知後就開始相應工作。

    去年11月,昆明市46歲的女教師劉文萍因為腦幹出血搶救無效死亡,她捐獻的器官使5個人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希望。女兒劉夏說:「這是她的願望,現在她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在延續。」今年2月,四川西昌一起車禍中,僅15個月大的男童「涵涵」在車禍中受傷被確認為腦死亡,父母同意捐獻了他的角膜、肝臟、腎臟和心臟瓣膜,一位重慶的小女孩因此重獲生命。在昆明市,當地正研究在公墓中建立一個永久墓碑,將器官捐贈者的名字刻在上面,讓全社會緬懷銘記。

  記者從中國紅十字會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獲悉,目前全國有29個省市已經建立相應的省級機構,2010年3月正式試點開始,截至今年3月1日,已經登記註冊的器官捐贈志願者有35290名,見證了3188例成功捐獻,治癒器官衰竭患者8866名。

    據介紹,去年中國實現了近1700例公民捐獻,成功完成5000個大器官移植。黃潔夫表示,從2014年自願捐獻器官在全國推開以後,現在中國80%的器官移植已經來自於公民自願捐獻。從今年頭兩個月的數據來看,他對中國在今年內完成1萬例以上的捐獻充滿了信心。

  「現在我們已經完全告別了使用死囚器官的歷史。」李立說,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對身體的保護,常常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中國文化裡同時也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說法。

  李立說,其實,根據多年來的調查,中國很多人都是有捐獻器官意願的,但之前大家都會擔心捐獻的器官分配是不是公正、會不會被人用來謀私利,等等。現在相關法律在不斷完善、捐獻體系也更加完善,社會對器官捐獻也越來越了解,也有越來越有信心和積極性。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器官移植市場現狀分析,相關捐獻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其流程主要包括潛在供者的識別和轉介,(腦)死亡診斷,供者與器官功能的評估、管理與維護,家屬溝通及捐獻知情同意,倫理審查,器官分配,器官獲取與運輸,緬懷紀念等環節:器官捐獻工作流程分析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二、中國器官捐獻行業市場現狀分析我國器官捐獻的起步晚,管理體系、制度體系尚不完善,沒有一部關於器官捐獻的統一的法律,一直都是運用各地的地方性法律法規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2.發展建設階段(2005—2015年) 2005年,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WHO西太區高級別衛生工作會議上承認了當時中國器官移植的供體主要來源於死囚捐獻,並表示中國將大力推進器官移植體系的改革,發展公民自願的、無償的器官捐獻,逐步減少並最終停止使用死囚捐獻器官。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就在幾周前,他領導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與擁有4.5億實名註冊用戶的支付寶合作,在支付寶上開通了「施予受」網站登錄入口,為器官捐獻志願者提供了「一鍵登記」的便利。  那麼,中國器官捐獻登記與移植還面臨哪些坎兒?如何構建一個健康透明的器官捐獻移植體系?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現今,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器官移植大國,其種類和成功率也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為規範器官移植倫理 Donation and Procurement 工作、擴大器官來源,我國積極探索公民逝世Citizen Death後器官捐獻體系。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2006年,負責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的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對移植界[即從事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的專業人士]公開指出,中國不應繼續依賴死囚器官,現在是時候向前邁進,發展符合倫理的、可持續的器官捐獻體系。中國國務院於2007年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條例》對發展國家器官移植體系來滿足中國人民對器官移植的需求至關重要。
  • 國家衛健委:我國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據郭燕紅介紹,我國人體器官或者人造器官移植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人體器官移植,「我國於2015年成功實現了移植器官來源的轉型,使得公民逝世後器官的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也就是說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 中國器官捐獻量躍居世界第二的背後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在我國公民器官自願捐獻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天使女孩」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一張照片記錄了2012年11月9日發生在廣州的一個肅穆的瞬間——身著手術服的醫護人員摘下口罩,向手術臺上的「天使女孩」致敬。女孩叫吳華靜,17歲,韶關學院醫學院中專生,因車禍離世。
  • 我國已形成器官捐獻移植五大工作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賀勝在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時表示,器官移植關係患者健康和生命挽救,關係生命價值和尊嚴,關係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穩妥有序開展器官捐獻與移植,是一個國家醫學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惠及民生的大事。」
  •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開通 志願捐器官 網上可報名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供需比約為1:30,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供需比為1:3。  目前,我國已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專門負責器官捐獻工作,器官捐獻與移植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在逐步完善,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攜手支付寶實現器官捐獻志願網上登記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超過1.5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但仍需加強器官志願登記的方便程度。「人們不了解器官捐獻,所以他也不會去登記。但是移植器官的需求是旺盛的,在面對重要的挑戰如何建立起一個自願捐助的系統?
  • 人體器官捐獻:因愛而生,為愛而捐
    「我其實很早就知道公民可以自願登記器官捐贈意願,但當時太小,不符合登記標準。」何思穎告訴記者。根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管理系統給出的信息規定顯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8歲以上),願意在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遺體、角膜、組織用於臨床治療、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可以通過網絡或書面途徑進行志願登記,表達捐獻意願。
  • 新聞1+1|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
    中國公民逝世後自願無償器官捐獻已啟動十年,2010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只有34例,2019年達到5818例,增長了170多倍。截至2020年11月14日,志願登記人數為257萬,累計實現捐獻31610例,捐獻器官92685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效顯著數字的背後,是器官捐獻事業十年來的成績,更體現了國人觀念的變化。十年,對於器官移植受者和這項事業來說是一個起點。
  • 中國器官捐獻日 微信掃一掃便可完成器官捐獻登記
    「611,路遙遙」,6月11日,是第二個中國器官捐獻日,今年的口號是「器官捐獻我願意」。6月11日上午10點,四川省人民醫院臨床器官移植中心在門診大廳外舉行器官捐獻宣傳和肝腎移植、肝腎疾病義診活動,微信二維碼「掃一掃」,即可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 中國器官捐獻日|中國捐獻量亞洲第一,但器官缺口仍巨大
    自中國從2015年全面開啟公民器官捐獻後,中國公民逝後自願器官捐獻數量逐年增長,器官捐獻數量列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願、無償捐獻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患者數量龐大,器官嚴重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來源:中新社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質量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江文詩9日在合肥介紹,2018年中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捐獻大器官17898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4.53,創歷史新高;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萬餘例,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 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
    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2月28日,2019年中國器官獲取組織大會在武漢召開。2018年我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加上2545例親屬間移植,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6.8,創歷史新高;182家具備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共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0201例,較2017年增加21%,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本次大會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器官移植界的380多名專家和多名國際器官捐獻和移植專家參加會議。
  • 中國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拓展社會民辦醫院新渠道
    據統計,在我國每年約有30萬人焦急的等待著器官移植,但每年卻僅有1萬餘人能夠完成器官移植,每分鐘都有人在逝去。對於這些等待的人群而言,是否有公民願意捐獻器官,決定著他們的生死。    「施予受」是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運行管理的網上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系統。
  • 經參調查|生命接力 「移」路同行——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五年調查
    新華社廣州12月21日電(記者張超文 周寧 祁蓉 黃可欣)作為20世紀生命科學的重大進展,器官移植成為治療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醫療手段,在中國獲得長足發展。而器官捐獻,則成為陽光下的生命接力,得到全社會廣泛認可。2015年1月1日,中國公民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來源的唯一合法途徑。5年來,中國共完成多少例公民自願器官捐獻?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公民自願器官捐獻」,也是唯一合法的器官來源,並且積極推進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為主要來源,器官捐獻工作的「中國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可能大家會問:「器官捐獻、器官移植?這恐怕是多數人只會在電視上才看得到的劇情,離我們還很遙遠吧?」
  • 安徽「假捐獻」背後:中國器官移植業的陣痛
    李萍的丈夫與女兒接受了ICU主任楊素勳的建議,決定捐獻李萍的肝臟和腎臟,並在一份器官捐獻登記表上簽名。器官摘除後,李萍家屬獲得了20萬「補助金」。然而,石祥林出院後才得知母親器官被捐獻,家人得到「國家補助金」。石祥林發現那份《中國人體器官登記表》上,登記單位和編號均為空白,也沒有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