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

2020-12-01 大洋網

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

2月28日,2019年中國器官獲取組織大會在武漢召開。2018年我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加上2545例親屬間移植,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6.8,創歷史新高;182家具備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共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0201例,較2017年增加21%,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本次大會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器官移植界的380多名專家和多名國際器官捐獻和移植專家參加會議。

人體器官捐獻數與移植數

均居世界第二

2018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數與移植數均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介紹,自2015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成為我國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合法來源以來,中國公民器官捐獻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2.1萬例,捐獻大器官突破5.8萬個,累計實施器官移植手術超過6萬例。肝臟、心臟、肺臟移植多個單中心移植數量位居世界前列,患者生存率等質量指標已與國際水平持平,部分指標明顯優於國際水平。

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近100萬

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願、無償捐獻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31日,我國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992540人。其中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施予受」器官捐獻網絡平臺志願者登記人數,截至2019年2月28日18時,已成功登記807096人。

腎移植供需比例缺口最大

最新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182家具備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共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0201例,較2017年增加21%。

黃潔夫介紹,目前我國腎臟移植供需比例約為1:3,即每3個需要腎移植的尿毒症患者,只有一個能獲得移植機會;與此相對應,肝臟、心臟移植的比例接近1:1。我國正通過日臻完善的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讓人體器官資源得到公平、透明、高效的分配。

與此同時,我國器官移植技術達到新高度:肝臟移植技術實現國際領跑;供受者血型不相容腎臟移植技術得到突破;單中心心臟移植臨床服務能力居世界前列,移植技術突破6小時禁區。

器官移植

有望全部納入醫保體系

黃潔夫介紹,2020年前我國將在目前182家器官移植醫院基礎上,優化器官移植臨床服務資源布局,有序增加移植醫院數量,並從腎移植開始,逐步把肝臟移植、心臟移植等納入醫保體系。

據了解,武漢市及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已將腎臟移植納入醫保範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周江橋介紹,該院去年做腎移植的患者共有412人,其中住院及手術費用可以報銷一半,約10萬元,術後維持費用每月還可以報銷1萬左右,大大減輕了患者負擔。

是否可以給予捐贈人部分補償?

談到捐贈補償,黃潔夫無法接受,「如果捐贈器官都要補償,這與買賣器官有何區別?」他提倡用社會主義人道的救助體系來代替經濟補償。

對於器官捐獻無償,而患者使用有償的疑問,黃潔夫表示,器官獲取、保存、運輸、移植都會產生相關費用。實際上我國器官移植的費用在全世界是最低的,比如肝臟移植,美國總費用是60萬美元,而我國不到60萬人民幣。

記者伍偉 通訊員杜巍巍 高婷

相關焦點

  • 長江日報:器官管理 捐贈可補償 交易須提防
    日前,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中國正在創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體系,器官捐獻體系將考慮納入一定的刺激機制,給予一定的人道救助經濟補償。這一機制將主要由紅十字會部門運作,衛生部門、醫院、醫生都不參與其中。   器官捐獻補償問題並不是生命倫理學裡的新議題。
  • 加拿大是否應該補償器官捐獻者?
    根據加拿大健康信息研究所的數據,2011年有超過4500位加拿大人在等待器官移植,其中約250位患者在等待過程中去世。在發達國家中,加拿大登記在冊的器官捐獻者數量僅處於中遊水平。9月份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了一種可能的方法————採用經濟補償的方式鼓勵器官捐獻。可惜有證據表明這種措施效果並不好。加拿大在器官捐獻領域表現平平,雖不是最差的,但也無法和其他很多國家相比。
  • 器官捐獻的7個秘密:器官是否定向分配、是否有償,死囚是否可捐
    1.器官捐獻如何從死囚過渡到自願捐獻?採用死囚器官是「不得已為之」我國的公民自願器官捐獻於2010年開始試點,2015年,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事實上,為了挽救器官功能衰竭病人,中國曾使用死囚器官為移植醫療來源。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來源:中新社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質量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江文詩9日在合肥介紹,2018年中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捐獻大器官17898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4.53,創歷史新高;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萬餘例,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 中國器官捐獻日 微信掃一掃便可完成器官捐獻登記
    「611,路遙遙」,6月11日,是第二個中國器官捐獻日,今年的口號是「器官捐獻我願意」。6月11日上午10點,四川省人民醫院臨床器官移植中心在門診大廳外舉行器官捐獻宣傳和肝腎移植、肝腎疾病義診活動,微信二維碼「掃一掃」,即可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 晶報評論: 解讀新加坡人體器官捐獻第三方補償
    當時,新加坡衛生部對該國人體器官移植法案提出四項修訂時,雖獲得絕大多數該國議員贊同,三讀通過,但期間經過多次激烈辯論。  針對當時該國的修正法案允許,在新加坡的活體器官捐獻者,日後可獲得合理補償,為此,在三讀時,該國議員在兩天時間裡,針對器官移植法案進行激烈辯論。多數議員同意給予捐獻者合理補償的做法公平,能協助腎病患者更快找到適合移植的腎臟。
  • 用經濟補償鼓勵活體器官捐贈,這事可行嗎?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2013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實施了補償活體器官捐贈者的試行策略,以鼓勵澳洲民眾參與活體器官捐贈,該試行策略為期2年。
  • 法國出臺「預先默認同意」器官捐獻制度 你怎麼看?
    從2017年1月1日起,法國的器官捐獻新法正式生效。根據新規,除了選擇在官方渠道註冊為「主動退出」的人外,所有人都將默認成為器官捐獻者,不管家屬是否同意捐贈死者器官。瑞典根據瑞典器官捐獻法,願意捐獻器官的公民可在國家器官捐獻登記冊上登記,沒有登記但對器官捐獻態度積極的人可以隨身攜帶器官捐獻卡,如果死者生前沒有作出選擇,是否捐獻器官將由死者家屬決定。
  • 第四次「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舉行 10秒即可完成器官捐贈登記
    央廣網北京6月12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器官捐贈需要全社會關注,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讓更多的患者獲得『新生』。」在6月11日第四次「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的現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說。
  •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開通 志願捐器官 網上可報名
    4月2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正式開通,今後志願捐贈器官的公眾可上網報名登記。  長期以來,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死留全屍」等傳統觀念影響,人們有些忌諱器官捐贈。正是因為供體器官不足,不少患者醫治無效,失去生命。據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介紹,目前,我國面臨嚴重的器官短缺。
  • 中國器官捐獻量躍居世界第二的背後
    為實現她生前的心願,父母捐獻了她的肝臟、雙腎和眼角膜,拯救了3個人的生命,讓2個人重見光明……  此後,中國公民身後捐獻器官的案例越來越多,更有許多人登記成為自願捐獻者。2015年1月1日,中國宣布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來源。有人認為,中國器官捐獻的「冬天到了」。可之後的2016年,中國完成捐獻4080例,捐獻大器官11296個,較2015年提高近50%。
  • 器官捐獻志願在線登記:無年齡限制可反悔取消
    「剛才在線進行器官捐贈志願者登記了喲!」一個熱情的標題,3月19日出現在網絡上。這位高興地向世界宣布自己小小舉動的徐宏寬先生,還驕傲地展示了《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證書》截屏圖。他的登記證書編號為:X0000000000051。  第二天,全國各大媒體及網站都公布了一個消息:昨日,國內首個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系統啟動!
  • 人體器官捐獻 用另一種方式活著
    視覺中國/供圖  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是選擇帶走一切還是留下些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6月11日,是我國第二個人體器官捐獻日,今年的主題為「器官捐獻——我願意」。當天,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舉行主題為「器官捐獻——我並沒有離開,只是用另一種方式活著」的義診活動。不少市民來到現場諮詢,並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  「現在,我們醫院的器官供給比例達到30:1,患尿毒症需要進行器官移植的病患是最多的,但30個患者裡面只有一人可以得到器官移植。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從第九屆全國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上了解到,2018年前5個月,我國已完成器官捐獻2459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7559例,預計年底器官捐獻數將突破6000例。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2017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數與移植數均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 家人能否決定逝者的器官捐獻?
    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在第二章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中對遺體和人體器官、人體組織捐獻做出明確規定,明確禁止人體買賣,是民法典中的亮點之一。關於家人是否有權決定逝者器官捐獻,是否可以獲得補償,本期欄目邀請呼和浩特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法制委委員)、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教師、慧聰律師事務所律師姜磊,以案說法,對相關問題進行權威解讀。典型案例:老王因癌症去世後妻子、子女痛苦不已,但是想讓老王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世,於是共同決定將老王的眼角膜捐獻給一名兒童,將老王的遺體捐獻給醫療機構進行抗癌醫學研究。老王生前並未就此事發表明確意見。
  • 怎樣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
    可在兩個網站登記 國內目前可以做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的網站有兩個。一個是上文所說的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網,其背後是由國家衛生計生委、港澳臺辦公室、國際扶輪社3450地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共同合作實施的人體器官捐獻合作項目。
  • 如何進行器官捐獻?
    儘管捐獻器官,拯救他人生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參與捐贈。我國對器官、捐贈人、被捐贈人都有著明確且嚴格的要求。先說器官,主要包括捐獻器官的範圍與分類、器官狀態、貯藏方法。另外,器官捐獻又可分為活體捐贈與遺體捐贈。假如你是一個年滿18周歲,且身體健康的成年人,有一天你的父母或配偶需要器官移植,在等不到合適器官的情況下,還有一種辦法可以使他們延續生命。那便是活體捐贈,即通過自主報名,經過醫院檢查和有關部門公證後,將活人的某個器官取出來給另外一個人移植。
  • 捐贈器官:患者必須符合哪些標準,才可以捐獻遺體?
    由此可以看出,在器官如此缺乏的今天,希望更多的死者器官能夠被有效利用也是顯得十分重要的,但是事實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捐獻」還必須先通過法律和倫理等方面的審查,只有符合要求的患者才能夠進行自身的捐獻。那麼,對於能夠有資格捐獻的患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呢?
  • 支付寶上線「器官捐獻登記」功能 10秒速成可自願取消
    央廣網北京12月2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2015年,我國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2776例,完成10057例器官移植手術,這已經是歷史最高紀錄。2016年,我國器官捐獻和移植數量又增長了50%。但另一方面,受制於人們對於捐獻器官的心懷恐懼和程序上的不了解,目前我國器官捐獻者和醫療領域的實際需求之間仍然存在鴻溝。
  • 衛生部副部長:對器官捐獻者採取經濟補償政策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將考慮採取對器官捐獻者進行經濟補償的政策。11月13日,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18歲青年袁振的母親陳愛雲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上簽字按手印。這是媒體報導的菏澤市首例器官捐贈案例。幾日後,11月22日,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廣州表示,我國正在創建符合國情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體系,並擺脫對死刑犯器官捐獻的依賴,中國的器官捐獻體系將考慮納入一定的刺激機制,給予一定的人道救助經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