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官捐獻量躍居世界第二的背後

2021-01-14 央廣網

2012年11月9日,黃潔夫(左四)帶領醫護人員向「天使女孩」默哀。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在我國公民器官自願捐獻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天使女孩」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一張照片記錄了2012年11月9日發生在廣州的一個肅穆的瞬間——身著手術服的醫護人員摘下口罩,向手術臺上的「天使女孩」致敬。女孩叫吳華靜,17歲,韶關學院醫學院中專生,因車禍離世。為實現她生前的心願,父母捐獻了她的肝臟、雙腎和眼角膜,拯救了3個人的生命,讓2個人重見光明……

  此後,中國公民身後捐獻器官的案例越來越多,更有許多人登記成為自願捐獻者。2015年1月1日,中國宣布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來源。有人認為,中國器官捐獻的「冬天到了」。可之後的2016年,中國完成捐獻4080例,捐獻大器官11296個,較2015年提高近50%。

  數字背後的故事,鮮有人知。

  由於器官的捐獻與分配涉及文化、倫理、法制等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我國的器官捐獻曾走過一段漫長的「冰河期」。中國曾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多個國際組織也對中國器官移植存在誤解和質疑。

  2005年,在由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世界器官移植管理高層會議上,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有人說中國多年無法建立公民自願器官捐獻系統,是因為受『入土為安』思想的影響。但我始終認為,髒水不要潑到祖先身上,落後不能怪老百姓。」

  回國後,黃潔夫多次宣示了建立公正、透明、讓公眾信任的器官自願捐獻體系的決心。

  2006年,衛生部全國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和管理峰會在廣州召開,在會上,《廣州宣言》誕生,「宣言明確了器官移植要符合中國的國情,又要符合全世界的公共倫理學準則。」黃潔夫的學生、如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科帶頭人何曉順聽到了「改革的號角」。

  2007年《中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實施;2010年的《刑法》修正案增加了「器官買賣罪」,國內器官移植事業踏上了法治化、規範化的道路,探索器官移植「中國模式」的漫長徵程也從未停步。為解決器官來源的瓶頸,原衛生部與中國紅十字會於2010年啟動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工作試點,成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2011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成立。

  經過了3年的艱辛努力,中國成功解決了移植事業的法律框架與管理機構、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判定的科學標準與流程、對捐獻者家庭人道主義救助的政策與辦法等一系列難題。至此,一個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原則、符合中國國情的器官捐獻移植體系初步形成,即人體器官捐獻體系,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體系,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服務體系,人體器官移植科學註冊體系,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監管體系。

  專家認為,心臟死亡捐獻模式的成功應用,開啟了中國身後器官捐獻之門,更被譽為是「中國對世界器官捐獻事業的創新與貢獻」。何曉順說,國際上,移植器官主要來源於腦死亡器官捐獻,然而在我國,腦死亡概念尚未被廣為接受。「以心臟死亡器官捐獻為主體的中國三類捐獻模式,是政府啟動捐獻工作的戰略決策。然而,由於全球均沒有成熟經驗,這種捐獻模式是否可行,過去誰都不知道。」業內認為,心臟死亡後大多數器官必須在15分鐘內獲取,否則無法捐獻。何曉順團隊系統解決了供體識別、器官維護等一系列心臟死亡器官捐獻的核心技術問題。何曉順透露,他所在的移植中心,捐獻肝臟和腎臟的使用率分別達94.6%和92.7%,高於美國的74.3%和73.1%。

  今年7月,何曉順又帶領廣州器官移植醫生另闢蹊徑,在為一名肝硬化合併小肝癌的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時,創造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不中斷血流」新辦法。據何曉順介紹,其團隊從數年前開始致力於自主研發「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這種「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可在手術前模擬人體機制,為器官提供血液,從而修復器官功能。

  何曉順說,採用這項新技術,肝臟裡的「血一直是熱的」,血流片刻都沒有中斷,讓捐獻者轉贈的「生命禮物」少受損傷,最大限度地保護器官功能,使器官以更「鮮活」的狀態在受捐患者的體內立即「工作」,從而極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見併發症。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人數超過33萬,捐獻大器官3.8萬多個,通過移植挽救了3萬多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中國每百萬人口的實際器官捐獻率由2010年的0.03上升到2016年的2.98。「當中國宣布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後,有人說中國器官移植的冬天來了,但我說中國器官移植的春天來了,數據證明我是對的。」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主席)黃潔夫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2017年2月,71歲的黃潔夫參加反對器官販賣全球峰會,向與會代表分享了器官捐獻與移植管理的「中國方案」。(記者肖文峰、肖思思 實習生胡碧霞)

相關焦點

  • 中國器官捐獻日|中國捐獻量亞洲第一,但器官缺口仍巨大
    自中國從2015年全面開啟公民器官捐獻後,中國公民逝後自願器官捐獻數量逐年增長,器官捐獻數量列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願、無償捐獻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患者數量龐大,器官嚴重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
  • 中國器官捐獻日 微信掃一掃便可完成器官捐獻登記
    「611,路遙遙」,6月11日,是第二個中國器官捐獻日,今年的口號是「器官捐獻我願意」。6月11日上午10點,四川省人民醫院臨床器官移植中心在門診大廳外舉行器官捐獻宣傳和肝腎移植、肝腎疾病義診活動,微信二維碼「掃一掃」,即可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 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
    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2月28日,2019年中國器官獲取組織大會在武漢召開。2018年我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加上2545例親屬間移植,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6.8,創歷史新高;182家具備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共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0201例,較2017年增加21%,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本次大會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器官移植界的380多名專家和多名國際器官捐獻和移植專家參加會議。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來源:中新社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質量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江文詩9日在合肥介紹,2018年中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捐獻大器官17898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4.53,創歷史新高;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萬餘例,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 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感恩「心」生,「移友會」在亞心醫院舉行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6.11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在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6月6日上午,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舉行了首屆心臟移植移友會,為6.11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即將啟動的「生命接力」公益救助行動進行預熱。
  • 安徽「假捐獻」背後:中國器官移植業的陣痛
    一位資深器官協調員認為,「除了沒有紅十字會參與見證、沒有上報國家COTRS系統(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外,這個案件還有兩個漏洞。」「第一,它屬於刑事案件。一般來講,此類涉及刑事案件的人是不允許做捐獻的。因為可能會影響後期法醫取證。」「第二,必須所有直系親屬同意,且潛在捐獻者生前沒有明確提出反對捐獻意願的,才可以進行捐獻。」
  • 中國器官捐獻日:廣西完成遺體器官捐獻1910例,排全國第七
    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數據顯示,2011年廣西啟動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截至今年5月底,全區累計完成遺體器官捐獻1910例,捐獻大器官5214個,捐獻量排名全國第七。自治區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及接受器官移植患者代表向器官捐獻者紀念碑獻花。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攜手支付寶實現器官捐獻志願網上登記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超過1.5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但仍需加強器官志願登記的方便程度。「人們不了解器官捐獻,所以他也不會去登記。但是移植器官的需求是旺盛的,在面對重要的挑戰如何建立起一個自願捐助的系統?
  • 打造器官捐獻移植「昆明模式」
    近日,第四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暨「一帶一路」器官捐獻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在雲南海埂會堂舉行。盛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又將邁上一個新臺階。這場盛會為何選擇昆明?近年來,昆明全力打造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加速推進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器官移植特別工作委員會主席弗朗西斯·德爾莫尼克盛讚,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成果豐碩。
  • 「我要申請捐獻器官」,67歲老教授想要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願、無償捐獻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每年的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醫院是開展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的一線陣地。6月11日上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舉行了以「生命是一首歌」為主題的器官移植諮詢義診活動。
  • 一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背後的故事
    張玉柱猜測這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很有可能是失主本人的,於是撥通了卡上的電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向張玉柱詢問了錢包遺失地點,經過在系統內查詢,找到了賀傑的聯繫方式。  7月24日傍晚,賀傑趕到維多利時代城認領了錢包。失而復得,煩心了兩天的賀傑向張玉柱致謝:「好人有好報。」  一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牽來一起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2020年5月,World Medical Journal刊發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石炳毅教授團隊的文章「Reform proceeding of organ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system in China」,向世界醫學同仁詳細介紹了50多年來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發展、改革和規範化進程,展示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改革成就。
  • 如何進行器官捐獻?
    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網誌願登記人數達1376164人。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捐獻器官的流程是什麼?一、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宏觀體系明確後,對於一個有捐獻意願的人來說,該如何具體行動?首先,捐獻者要報名登記,可以選擇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線上,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www.china-organdonation.org.cn)報名。線下,可就近向市人體器官管理機構申請遞交《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實現報名。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新華社長春7月14日電(記者趙丹丹)記者從正在長春召開的第九屆全國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上了解到,2018年前5個月,我國已完成器官捐獻2459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7559例,比去年同期分別提高24.6%和20.7%,預計年底器官捐獻數將突破6000例。
  • 中國完善公民器官捐獻體系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萌 李懷巖 王子辰)「2015年1月1日,中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3月11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今年1月1日至3月3日,中國公民捐獻器官381例,近1000個器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1倍。
  • 器官捐獻 這三種方式都很便捷
    目前,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的方式有三種,其中一種為線下登記,即到當地的紅十字會領取紙質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進行志願登記,就會得到一張《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卡》,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另兩種方式為線上登記十分方便簡單一、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官網
  • 新聞1+1|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
    中國公民逝世後自願無償器官捐獻已啟動十年,2010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只有34例,2019年達到5818例,增長了170多倍。截至2020年11月14日,志願登記人數為257萬,累計實現捐獻31610例,捐獻器官92685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效顯著數字的背後,是器官捐獻事業十年來的成績,更體現了國人觀念的變化。十年,對於器官移植受者和這項事業來說是一個起點。
  • 支付寶器官捐獻在哪裡登記?怎樣申請及器官捐獻的意義
    最近兩天,全國人大代表通過手機完成身後捐獻器官登記的新聞引發關注,很多願意在身後捐獻器官,卻又不知到哪登記的人們發現,原來手機就可以完成器官志願捐獻登記。僅僅3月6日和3月7日兩天,我國就新增登記了兩千名器官捐獻志願者。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統計,我國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的人數已達21萬餘人。
  • 何曉順教授團隊:向世界展示器官捐獻與移植「中國模式」
    ■策劃統籌:張英姿 肖萍■採寫:新快報記者 黎秋玲通訊員 彭福祥 潘曼琪■攝影:新快報記者 夏世焱 畢志毅人物檔案何曉順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廣東省器官捐獻與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山大學器官捐獻與移植免疫研究所所長。
  • 怎樣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
    指南共分十八個篇章,對中國器官捐獻相關原則和政策進行了闡述,包括公民器官捐獻的倫理道德、法律、捐獻組織架構,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判斷標準,供體維護、器官功能的評估,器官獲取的有關技術及分配準則,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建設,以及人道主義救助政策等內容。 那麼器官捐獻究竟怎麼操作?如果想做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要履行哪些手續?